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
2017-03-11张峰,唐楠
张 峰,唐 楠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
张 峰1,唐 楠2
(1.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克劳福德学院,澳大利亚 堪培拉 )
西方学者对英国济贫史关注度较高,推出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其研究领域包括:救济政策演变、慈善救济的发展、贫困成因分析、典型救济案例、成效分析评价等方面;其研究特点可归纳为:(一)研究重点各有侧重,涉及法令演变、研究分析、效果评价等内容;(二)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涵盖法令解读、贫民生活、经济社会等方面;(三)研究方法各有特色,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定性分析等方式。国外的相关研究在探讨过渡时期失地或少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时,主要从济贫及其制度完善等层面来分析和入手,对贫困产生的根源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因此研究的视角还可以做进一步拓展。
西方学者;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
济贫法研究是英国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内关于英国济贫问题研究起步时间相对较晚,近年来陆续有研究成果问世,如陈晓律的《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丁建定的《英国济贫法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14)、尹虹的《十六、十七世纪前期英国流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等。而国外学者研究起步时间早,对英国政府如何面对和解决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贫困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涌现了众多著作论述。本文试对英国济贫研究发展作一评述,希望有助于推动国内学界对该领域的了解与研究。
一、英国济贫法研究的兴起
从人类诞生起,贫困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贫困不懈斗争的历史。史学家埃尔顿曾指出,英国济贫法制度的出现是16世纪西欧大多数国家的一项重大历史成就,由于英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济贫法管理与实施机制,使得英国在西欧国家济贫法制度建立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是其他西欧国家所无法媲美的[1]。
英国济贫法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针对伊丽莎白济贫法及后续济贫法令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如首席大法官黑尔曾提出救济贫困行为准则议案;乔赛亚·蔡尔德爵士建议废除所有限定居住救济法令,指导各地救济每个到来的贫民;乡绅约翰·卡里认为乞丐应付出比诚实的人更多的辛苦才能得到救济,从而迫使他们主动工作。1735年,下院议员海(Mr Hay)的《济贫法令评论及改进救济和雇佣的建议》[2]一书,认为将贫民限定在教区接受救济,容易导致贫穷教区犯罪泛滥,应废除教区承担的救济责任,建议将每郡划分为几个区,在每个区设立医院、感化院、工作坊供贫民救济。1752年,托马斯·阿尔克的《济贫法缺陷加重教区负担评论及纠正措施》[3]一书,反对强制救济,建议回到之前慈善救济的道路上去。同年,还有一位匿名作者创作了《关于更好实施贫困救济的几点建议》[4]一书,建议重新划分济贫区域,并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检查人们是否勤奋工作,贫民是否得到分类救济。此外,这一时期还有英国剧作家亨利·菲尔丁[5]、剑桥学者塞缪尔·库伯[6]等对济贫法的改进提出建议。1764年,理查德·伯恩的《济贫法历史观察》[7]一书出版发行。作者从法律史角度,对济贫法出台前后贫困救济政策演变、存在问题、时人建议进行了系统阐述,特别按照流民和无能力贫民两类梳理了从14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出台的济贫相关法令。这是第一部有关英国济贫法史方面的著作[8],但由于作者的研究重点是对法令的解读,所以并未过多着墨于16-18世纪英国贫困状况出现的原因。弗里德里克·莫尔顿的《贫困状况:从诺曼征服到当今英格兰劳工阶层史》[9],陈述了从诺曼征服到18世纪末底层劳动人民的历史,特别从经济视角考察了饮食、服饰、燃料和居住方面的变化,介绍分析了这一时期贫民救济政策的变化,详细收录了英格兰和威尔士18世纪41个郡182个教区贫困状况调查报告,为此后英国济贫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领域及动向
从19世纪起,众多学者将济贫作为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研究重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一)救济政策演变
英国济贫政策演变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多位著名学者对14世纪以来的社会救济政策演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英国社会活动家费边社会主义理论家韦伯夫妇在《英国济贫法史》[10]一书中,对英国济贫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济贫法的主要内容做了详细阐述,主要涉及地方政府的济贫实践。他们认为,从16世纪30年代开始,政府的济贫立法就显示出了更加人性化的改革态度,着重论述了17世纪60年代后,在旧济贫法下英国政府对民众的救助历史。1640年后,英国济贫法出现分散性的特征。17世纪中后期,中央政府很少进行努力,以致沦落为无政府状态。韦伯夫妇的另一重要著作《英国济贫法政策》[11],收集了大量的济贫法令、通告和报告等,并重点介绍了1834年济贫法令修正案。作者认为由于济贫法留给中央和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各地济贫管理有很大不同,任何济贫法令都是没有希望的。乔治·尼克尔的《英国济贫法史》(1-3卷)一书[12],对撒克逊时期到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救济的起源、演变进行调查分析,探究不同时代济贫法令颁布的时代背景与法令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英国济贫法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随着不同阶段的发展逐渐完善的。用来减少已有罪恶并阻止新的罪恶产生,这标志着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产生的共同责任形成了。
斯莱克编写的《1531-1782英国济贫法》[13]一书,对16-18世纪英国济贫法的演变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主要考察了穷人的定居和安置,并分析了16世纪英国济贫法的成就和不足。他认为集体救济动机在减弱,教区济贫在增强。此外,斯莱克还著有《英国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贫困与政策》[14]一书,从三个方面对英国的救助政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分别是:济贫税、教区安置和民间捐助。他的研究侧重于政府立法方面的救济政策,并对贫困产生的根源、贫困人口的分布、政府对贫困的应对策略以及人们的反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斯莱克在另一部著作《从改革到改良:近代早期英国的公共福利》[15],站在社会复兴的角度研究了近代英国的贫困救济方案,探讨了处在变革社会中的英国在16-17世纪的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他指出鉴于16世纪英国显著的社会贫困问题,加之受到了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的启发,人们迫切地希望进行济贫政策的改革,激进的社会改革是“第一次在单一的旗帜-公共福利下走到了一起”。
英国史学家莱昂纳德在《英国早期济贫史》[16]一书中,着重分析了英国1514-1644年济贫体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作者将这一时期分为1514-1569、1569-1597、1597-1644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市镇、地方政府、枢密院和议会所做工作进行了介绍和评析,探究了每个阶段英国的议会、地方政府、市镇和枢密院之间对化解贫困问题所起的作用。地方政府和市镇首先对济贫活动进行了初步的尝试;议会通过立法将一些可行性的方法固定下来;而枢密院的任务就是推动济贫法规定的落实、监督济贫措施的实施成效;政府济贫的真正实现基于枢密院与治安法官在济贫措施上形成合力。该书最后还将英国济贫措施与这一时期的法国、苏格兰进行了对比,认为英国的做法更加友好。英国学者布莱恩·蒂尔尼的《中世纪济贫法》[17]一书,对教会济贫法律作为专题研究,深入探讨了中世纪教会法对慈善观念的解读和对济贫制度的规定。在其著作中,蒂尔尼把中世纪教会法的学说和近代英国济贫法的体制做了对比,主要对后者在初期处理贫民问题时所采取的严厉措施进行了批判。他在这本著作中传达出了这样一种理念,即使是贫民也有权接受救济,救助者不应该为其善举而自认为高人一等,被救助者亦无须因为接受了救济就感到自卑。美国历史学教授马乔里·麦金托什的《1350-1600年英国的济贫》[18]一书,依照年代的先后顺序,讲述了14-17世纪英国济贫的情况。作者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济贫形式:受政府许可的个人乞讨和慈善机构捐赠;免费的避难所和偶尔由医院以及济贫院提供的帮助;教区的直接和间接援助。她强调了民众对解决贫困的积极参与、官方在济贫中的相互配合以及监督与管理济贫事务对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意义。
(二)慈善救济的发展
英国学者马丁·多顿主编的《英国过去的慈善事业、利己主义和福利事业》[19]一书,对近代早期英国的慈善救济进行了研究。编者认为,教区之所以在英国的救济活动和慈善事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因为教区可以通过强制征税募集慈善基金。英国颁布的以教区救济为基础的济贫法,并不只是对原有救济形式的弊端予以简单回应,而是延续了教区在英国济贫和慈善事业中的作用。英国福利事业的模式是由税收的本质和财产权的转变共同塑造的,英格兰教区济贫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消亡和土地财产权的丧失,因为这两者造成了安置无地劳动人口的迫切需要。
史学家乔丹先后撰写并发表了《1480-1660年英国慈善事业》[20]《1480-1660年伦敦的慈善救济》[21]《1480-1660年农村的慈善救济》[22]三部著作。他引用大量数据对过渡时期英国慈善事业和慈善救济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商人、乡绅、手工业者、约曼等将个人财物用于慈善救济的情况。他认为中世纪教会进行的慈善是神恩的和无效的,到17世纪中期,由世俗人士承担的慈善迅猛增长,而官方济贫税款仅占总量的6 %,“慷慨社会”得以形成。他还认为,英国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慈善贡献呈现世俗化趋势,人民不再关注于宗教慈善,更多的是世俗济贫与教育。作者以占英国1/3人口、1/2财富的10个郡的遗嘱为基础进行分析,得到了部分实证主义历史学者的支持。但还有部分实证主义学者对乔丹的观点持批评态度。保罗·斯莱克认为,乔丹计算过程存在不足,最明显的在于将慈善方的最高数额与租税方的最小数额进行比较,乔丹所能发现的这些穷人监察员只是记述了由济贫税筹集数额的一小部分,而包含在许多遗嘱中的遗赠只代表着遗赠者的意图,并不代表直接成果[14]169。
美国学者詹姆斯·菲什曼于2007年发表了《危机时刻对贫民的规范以及对慈善的鼓励:济贫法和慈善用益法》[23]一文,认为慈善用益法是试图解决贫穷问题的贫穷立法方案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使受托人对慈善资产的适当管理负责的法律机制。作者直言,16世纪都铎政权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不同于9·11和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的美国。在美国,救灾援助是直接的,慈善回应远远超过灾难所需。而在都铎和斯图亚特时期的英格兰,筹集的资金是远远无法满足穷人的需要。据作者统计,伊丽莎白时期的英格兰,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口难以维持生计。坎布里亚郡高地的居民更为严重,甚至忍饥挨饿。1586年和1595年至1597年的瘟疫和粮食歉收迫使粮食价格上涨。1594-1598年的农业平均价格比1260-1950年间的任何其他时期都高。他认为,贫困救济在英国的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慈善事业则对济贫法的成功起了补充作用。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受宗教教义所鼓舞的私人慈善事业将成为贫困人口的第一线。凯瑞·奥哈兰在《英格兰教会——慈善法与人权》[24]一书中,对教会的慈善救济进行了评价。作者肯定了教会在慈善救济中的作用,在宗教改革前的几个世纪里,基督教和慈善事业密不可分。教会为贫民和流民提供了住所及其他援助,同时也从事其他慈善活动。教会的慈善活动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是其慈善作用也对国家权威造成了威胁,使得国家和教会的关系趋于紧张,这种紧张状态直到宗教改革后才有所缓解。
(三)贫困成因分析
英国史学家特纳在《流民流浪和乞丐乞食史》[25]一书中,按时间顺序(1368-1886年)详细地论述了英国的流民问题出现的原因。他以英国出台的系列济贫法令为主要线索,并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市政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特别指出过度放牧是导致贫困的一大成因,为英国济贫成因研究奠定了基础。英国学者约翰·庞德的《都铎时期英格兰的贫困及流民问题》[26]一书,从流民问题的角度来考察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贫困的程度、官方措施和个人的贡献。其中,作者从八个方面分析了16-17世纪英国贫困问题的成因,他们分别是:侍从和退役军人、激增的人口、纺织业革命、圈地运动、通货膨胀、瘟疫、农业歉收、修道院的解散。作者将侍从和退役军人视为贫困成因的首要因素,因为许多流浪者都是相对被动的个体,对他们乞求的对象而言,这些人仅是一个滋扰。然而,流浪汉中也存在例外,其中最危险的是那些经过训练的流浪者。
英国学者贝尔的《都铎和斯图亚特早期英格兰的贫困问题》[27]一书,论述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济贫政策,并且将这些政策与中世纪济贫政策进行对比。介绍了英国的济贫从非官方济贫到官方济贫的演变,从宗教领域向世俗领域的过渡,从压迫惩戒到疏导救济的转变过程;分析了英国经济的变迁、基督教新贫穷观的产生和英国政府自身利益等因素对制定济贫法的影响。作者明确指出,这本册子通过着重审视以下问题——谁是贫民?他们有多少?以及通过展现经济条件、贫困观念和统治者利益的影响——与更早时期的及中世纪时期的济贫措施联系起来,目标之一就是将立法放在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提姆·希契科克等人编著的《1640-1840年英国贫民的声音与策略》[28]一书,从贫民的视角论述了17-19世纪英国社会的贫困问题以及济贫工作的实施情况。编者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这本著作旨在阐明这一时期大多数“贫民”的生活和策略、情况和挫折。通过汇集迄今为止被忽略的一些历史学家的作品,探索社会历史上十分重要而又罕见的一面,为“从底层向上看的历史”提供更加细致和细微的一面。
奥立·彼得·格雷尔和安德鲁·坎宁安主编的《1500-1700年新教欧洲的医疗保健和贫困救济》[29]一书,认为乞讨一直是中世纪慈善实践的中心,如锡耶纳的伯纳迪诺,强调乞求最充分地表达了一个人与上帝的关系。然而,到15世纪末,由于乞讨者数量的增加,传统上与穷人乞讨施舍有关的谦卑正在迅速消失。相反,乞讨越来越多地与乞丐和流浪者所代表的侵略和威胁相联系。这是从社会稳定角度对流民和贫民的认识。此外,他们对教会的救济也进行了评价,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毫无疑问,天主教同时代人指责新教社区限制了应予以救济的穷人的数量。关键的是,他们对新教社区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新教将慈善救济限制在居民区周边的道德上正直的穷人身上。新教徒社区中有很多拒绝为病人和有需要的人提供道义上帮助的例子。1889年,托马斯·麦凯出版了《英国贫民》[30]一书,其中提到了达尔文的一些观念,并将其应用于英国的社会和经济史研究中。作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赫伯特·斯宾塞的追随者,麦凯写道,人类历史是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竞争(不是国家的社会支持)才能消除贫困。这部著作开篇讨论了人类对财产积累的本能,原始的社会形态,瘟疫时代的工人阶层中的精英管控以及无产阶级的成长。后续章节对社会立法、英国济贫法的演变以及工业革命进行了探讨。最后,麦凯讨论了社会学家欧内斯特·贝尔福·巴克斯的学术研究。他认为,教会慈善和教会救济具有使人依赖救济、不思进取的误导性作用,而“更底层”人民的生活则是由于济贫法的实施而延续下去。
(四)典型救济案例
美国历史学家L. A. 博特略在《1500-1700老年人与英国济贫法》[31]一书中,以年老者的社会地位、健康与财富状况及当地的宗教文化等为研究对象,以萨福克郡的两个村庄为例,博特略揭示了16-17世纪的英国农村中,年迈的贫民这一特殊群体接受政府和教会救济的情况。但是作者认为,当时英国的救济机制是不完善的,年老者们仅凭借每周的救济金是无法维持基本生存的。S. 欣德尔站在微观视角对英国基层社会的救济情况进行了细致研究,其著作《1550-1750英国乡村济贫的微观政治》[32],是在斯莱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在这部著作中,欣德尔不仅关注到了教区内部、教区之间社会关系性质在各种济贫实践中受到的影响,更关注到了乡村社会中的济贫经验和方法,并试图就地方资源分配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E. M. 汉普森则在其著作《1597-1834年剑桥郡的济贫措施》[33]中,考察了16-19世纪济贫法在剑桥郡的实施情况。这项关于在剑桥郡实施“济贫法”的历史性调查,涵盖了从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济贫法的编纂到1834年修订法的出台。由于作者对教区记录、账目和法庭诉讼的广泛分析,使其著作在许多类似研究中脱颖而出。剑桥郡是一个独特的地区,地理位置上靠近伦敦,通过剑桥大学与首都相连,它几乎没有城镇或大村庄。表面上看,剑桥郡分散的人口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政府的集中管理难以行之有效。但恰恰相反,汉普森的研究显示,地方自治才促使了“济贫法”实施的巨大变化。贝尔的著作《1630-1660沃里克郡的济贫事业》[34],主要对17世纪后期沃里克郡的救济措施和实施内容进行了介绍,大量的数据资料反映了当时救济的资金消耗和救济人数,从侧面可以反观当时英国社会的整体救助概况。乔纳森也在《1598-1680年兰开夏郡济贫的发展》[35]一文中,以兰开夏郡为例,考察了16-17世纪英国济贫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并侧重强调了地方行政法官在济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地方组织和机构在济贫中扮演的角色也可在桃乐茜·马歇尔的《18世纪英国贫民》[36]一书中得到启发。作者认为,高度严格的教区体制是1662-1782年间济贫法的突出特征;在近150年的时间里,教区不仅负责管理各项事务,而且影响着法律普遍原则的实施和执行,教区官员具有相当大的责任和权力,教区内一度形成了自由放任的局面。
(五)成效分析评价
阿尔伯特·福斯洛夫在《马尔萨斯与英国济贫法》[37]一文中,对旧济贫法进行了评价。他认为1601年至1834年间,旧济贫法的行政机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内容基本没有任何改变。因为从结果来看,在这段时间结束时,只有8.1 %的民众获得了福利。作者论述道,这部囊括了整个领域的法案将贫困群体划归为两类:无能为力者和身体健壮者。前者包括因身体因素无力为自己提供生活保障的人,如跛脚者、寡妇、孤儿等;能力不足意味着非自愿失业,对无劳动能力者才会进行直接援助;而失业人员则通过“加工提供给贫民的亚麻、大麻、羊毛和其他必需品”的津贴实现“就业”。每个教区都有权通过直接征税来筹集资金,以满足法案规定的两个群体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伊丽莎白执政的第43年,只有那些拒绝从事政府所提供的工作的人才会处以惩罚,例如流浪汉。乔治·博耶在其著作《1750-1850年英国济贫法的经济史研究》[38]一书中,将英国济贫法追溯到1597年,当时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伊丽莎白在位第39年)规定每个教区都有责任维护其贫穷的居民。4年后,议会通过了另一项法律(伊丽莎白在位第43年)阐明了1597年法令的若干规定。作为国内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法律一起确立了对穷人进行强制性评估的原则。并确定了济贫问题应当在教区一级进行管理和资助。作者认为,1601年后的济贫法根本没有加入新的理念,这和阿尔伯特·福斯洛夫的观点不谋而合。但是就身体健壮的成年男性而言,救济的管理呈现出明确的长期趋势。这两个主要的趋势是,从1750年左右开始对身体健康的贫民越来越慷慨的救济行为出现了转变,随后从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开始对他们的救济逐步减少。
在通史类的著作中,有不少学者对转型时期的英国济贫问题进行了论述。英国经济史学者威廉·阿什利爵士的著作《英国经济史与理论介绍》[39]就是其中之一。在书中,作者着墨最重的是对教会救济的论述。他对中世纪教会采取的区别救济政策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教会的理念单纯鼓励人们盲目实行救济,并不考虑救助效果如何,人们参与慈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来世的益处。他还认为,这种鲁莽的行为只会加重贫穷,而修道院正是其中的罪魁祸首。戴尔在其著作《转型的时期:中世纪晚期英国的经济与社会》[40]一书中,认为15世纪晚期到16世纪早期就有评论家将持有地的侵占、耕地转变为牧场、对公共耕地和牧场的圈围、房屋的荒弃、“城镇的减少”(这里的城镇指的是村庄),以及从土地上驱逐农民与领主和他们的代理人的贪婪联系在一起。这些罪恶的行为导致了流浪汉和失业等社会问题。对私立的渴望不仅成为乡村普通人民的敌人,也威胁到整个国家,因为能够自力更生的农夫和约曼越来越少。他们缴纳赋税、承担兵役、救济穷人,通常为国家和社会秩序提供坚实的物质和道德基础。农夫和约曼在圈地运动过程中不仅无法再救助贫民,甚至自身都有可能沦为贫民。戴尔也对教会的救济进行了评价,虽然有些人不加选择地分发自己的捐助,但许多人都接受这样的共识,即如果捐助到达救济院和教区委员会的手里,则能更有效地被利用,因为救济院和教区管理人会挑选最值得资助的接受者。巴顿特夫的托马斯·埃密斯在他的约定中要求他的捐助物品必须给予那些“最需要”它们的人。在这方面,托马斯并不是特例。但他比大多数人考虑得更多,他要求他的物品不能被浪费,因为穷人在圣诞节得到的应该是“毯子、床单、衬衫和罩衫”,而不是一笔钱[41]。
洛里·查尔斯沃思的《福利事业被遗忘的过往:济贫法的社会法律史》[42]一书,是2010年出版的对英国济贫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所说的“被遗忘”,不是指没有进行考察和研究,而是认为以往历史学家的研究目的有失偏颇,他们集中力量从历史文献中发掘济贫法的本质、实施和对社会变化产生的影响,而不是(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即将施行的济贫法进行重建和革新。亦即,作者认为研究济贫法的目的不仅要回望过去,还应充分认识其对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上述作品将主要研究内容放在了贫困的表现和社会政策的具体实施等方面,而对英国社会在过程中如何导致贫民人口增加、社会稳定怎样受到威胁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本质问题的认识相对薄弱;在保障贫民的基本生活所需方面,相关作品也主要从济贫立法的完善、慈善事业的发展等政策层面进行分析。以上内容都属于济贫的范畴,对政府如何保障不同类型的贫民摆脱贫困生活的问题仍可做更深入的探讨。
三、西方学者近代济贫制度研究特点的总结
(一)研究重点各有侧重,涉及法令演变、研究分析、效果评价等内容
济贫制度研究的重点涉及内容较多。早期多从法律史角度,按照时间顺序对中世纪后期以来济贫制度的内容做解读,中间穿插一些历史背景介绍、改进建议等。如前所述的理查德·伯恩的《济贫法历史观察》、乔治·尼克尔的《英国济贫法史》等。后期多从济贫法出台的时代背景进行考察,对社会贫困状况、政府济贫措施、贫民救济效果等进行研究分析和效果评价,如前所述的约翰·庞德的《都铎时期英格兰的贫困及流民问题》、阿尔伯特·福斯洛夫的《马尔萨斯与英国济贫法》、奥立·彼得·格雷尔和安德鲁·坎宁安的《1500-1700年新教欧洲的医疗保健和贫困救济》等。
(二)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涵盖法令解读、贫民生活、经济社会等方面
济贫制度研究的方向涉及范围较广。有从法令制定、实施、改进方面对法令进行解读的,如前所述的韦伯夫妇的《英国济贫法政策》、历史学教授马乔里·麦金托什的《1350-1600年英国的济贫》。有从贫民生活贫困状况及贫民类别角度对法令进行深入探讨的,如前面提到的史学家特纳的《流民流浪和乞丐乞食史》、S. 欣德尔的《1550-1750英国乡村济贫的微观政治》。有从经济与社发展变化角度对导致社会贫困进行研究分析的,如前所述的乔治·博耶的《1750-1850年英国济贫法的经济史研究》、E. M. 汉普森的《1597-1834年剑桥郡的济贫措施》等。
(三)研究方法各有特色,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定性分析等方式
学者们对研究济贫制度所采用的方法较多,有采用单一文献研究方法的,如前面提到的史学家莱昂纳德的《英国早期济贫史》、学者贝尔的《都铎和斯图亚特早期英格兰的贫困问题》。也有利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如前面说的乔纳森的《1598-1680年兰开夏郡济贫的发展》、贝尔的《1630-1660沃里克郡的济贫事业》。也有在他人研究基础上,进行综合定性分析的,如前所述的斯莱克的《1531-1782英国济贫法》和《从改革到改良:近代早期英国的公共福利》等。
综上所述,国外的相关研究在探讨过渡时期失地或少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时,主要从济贫及其制度完善等层面来分析和入手,对贫困产生的根源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研究的视角还可以做进一步拓展,如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权被剥夺后,动荡的社会秩序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在贫民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国家仅凭借鉴传统的济贫手段来解决贫困问题是否有效?长此以往,国家既无力承担巨额济贫费用,也无法使研究的社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通过对济贫进行干预和尝试,国家在保障贫民生活、减少过渡时期的社会阵痛及促进资本主义顺利发展的过程中,在传统的社会与人的关系之外,所有这些政策的实施是否可以使国家与人的关系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关系呢?
[1] ELTONG R. An Early Tudor Poor Law[J].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53, 6 (1):55–67.
[2] HAY. Remarks on the laws relating to the poor with proposals for their better relief and employment [M].London: J.Stagg, 1735.
[3] ALCOCK T. Observations on the defects of the poor laws and on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great increase and burden of the poor [M]. London: R.Baldwin, 1752.
[4] 佚名.Considerations on several proposals for the better maintenance of the poor [M].London: C.Davis,1752.
[5] FIELDING H. A proposal for making an effectual provision for the poor, for amending their morals, and for rendering them useful members of the society[M]. Dublin: Smith John, 1753.
[6] COOPER S. Definitions and axioms relative to charity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and the poor laws[M]. London: W.Sandby,1763.
[7] BURN R. The History of The Poor Laws with Observations [M].London: H.Woodfall,1764.
[8] PALGRAVE R H.Dictionary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III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158.
[9] MORTON F. The State of The Poor: An History of The Labouring Classes in England From The Conquest to The Present Period:Vol I-III [M].London: J.Davis,1797.
[10] WEBB B, WEBB S. English Poor Law History [M]. London: Frank Cass and Co, 1963.
[11] WEBB B, WEBB S. English Poor Law Policy [M]. Longmans: Green, 1910.
[12] NICHOLLS G.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oor Law :Vol I-III[M]. London and New York, 1854.
[13] SLACK P. The English Poor Law 1531-1782 [M]. Cambir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4] SLACK P. Poverty and Policy in Tudor & Stuart England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8.
[15] SLACK P. From Reformation to Improvement: Public Welfare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M]. Oxford: Clarendon, 1999.
[16] LEONARD E M. The Early History of English Poor Relief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0.
[17] TIERNEY B. Medieval Poor Law: A Sketch of Canonic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and [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9.
[18] MCINTOSH M K. Poor Relief in England1350-1600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1.
[19] DAUNTON M. Charity, Self-interest and Welfare in the English Past[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5.
[20] JORDAN W K. Philanthropy in England 1480-1660: A study of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English Social [M].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64.
[21] JORDAN W K.The Charities of London 1480-1660 [M]. London: Allen & Unwin, 1960.
[22] JORDAN W K.The Charities of Rural England 1480-1660 [M]. London: Allen & Unwin, 1961.
[23] FISHMAN J. Regulating the Poor and Encouraging Charity in Times of Crisis: The Poor Laws and the Statute of Charitable Uses [J].Pace Law Faculty Publications,2007:1-67.
[24] HALLORAN K. The Church of England - Charity Law and Human Rights [M]. London: Springer, 2014.
[25] TURNER C J R. A History of Vagrants and Vagrancy, and Beggars and Begging [M].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1887.
[26] POUND J. Poverty and Vagrancy in Tudor England [M]. London: Longman, 1971.
[27] BEIER A L. The Problem of the Poor in Tudor and Early Stuart England [M]. London: Routledge, 1983.
[28] HITCHCOCK T, KING P, SHARPE P. The Voic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English Poor1640-1840 [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97.
[29] GRELL O P, CUNNINGHAM A. Health Care and Poor Relief in Protestant Europe 1500-1700[M].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30] MACKAY T. The English Poor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89.
[31] BOTELHO L A. Old Age and the English Poor Law 1500-1700 [M]. London: Boydell Press, 2004.
[32] HINDLE S. On the Parish? : The Micro-Politics of Poor Relief in Rural England, c. 1550-1750[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4.
[33] HAMPSON E M. The Treatment of Poverty in Cambridge Shir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4.
[34] BEIER A L. Poor Relief in Warwickshire 1630-1660 [J].Past & Present 35, 1966:77-100.
[35] HEALEY J. The Development of Poor Relief in Lancashire, c. 1598-1680 [J].The Historical Journal, 2010( 3):551-572.
[36] DOROTHY M. The English Poor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 Study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History [M]. London: G. Routledge & Sons, Ltd. , 1926.
[37] FISHLOW A. T.R. Malthus and the English Poor Laws, Social Science [J].1958(1): 45-51.
[38] BOYER G R.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oor Law 1750-1850[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9] ASHLEY W. 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Economic History and Theory [M], London : Longman, 1925:316-340.
[40] DYER C.An Age of Transi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in England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1] HOSKINS W G. The Age of Plunder: The England of Henry VIII, 1500–1547 [M].London: Longman, 1976:66–72.
[42] CHARLESWORTH L. Welfare’s Forgotten Past: A Socio-Legal History of the Poor Law[M].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A Summary of Western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Poor Law of Britain
ZHANG Feng1, TANG Nan2
(1.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2. Crofword School,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ustralia)
Western schola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oor history of Britain and have acquired a lot of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 area includes the evolution of relief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relief, the cause of poor, the typical case of relief, the analysis of effectiveness and evaluation, etc.The features of the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s: Firs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poor laws,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the effect of evaluation, etc.; Second, the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contai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or law, the poor life,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etc.; Third, the researching method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literature research, empirical study, qualitative analysis, etc. When studying the social security problems of the landless peasants or those with less land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the researchers mainly give the analysis on how to help the poor but in shortage of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origin of the poverty. Thus, a further researching perspective can be expanded.
western scholar; the research on the poor law of Britain; summary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6.020
张 峰(1982-),男,河北衡水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唐 楠(1984-),女,天津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学院在读硕士。
K561.4
A
1673-2065(2017)06-0121-08
20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