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汉译名著《泰西新史揽要》研究概况

2017-03-11郭蔚然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西学译介史学

郭蔚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文史论苑】

晚清汉译名著《泰西新史揽要》研究概况

郭蔚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晚清时期,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出版和译介了大量西学书籍。史著《泰西新史揽要》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译著,学界对其的研究不乏成果,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概况做简要梳理,以深刻认识学人所理解的西方史学观。

泰西新史揽要;李提摩太;蔡尔康

《泰西新史揽要》原西文直译名为《十九世纪——一部历史》(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History),该书作者为英国人麦肯齐(Robert Mackenzie),1894年,《泰西近百年来大事记》在广学会的机关刊物《万国公报》上连续刊载,第二年正式更名为《泰西新史揽要》,以单行本出版发行,其译作者为广学会总干事李提摩太和时任广学会记室的清人蔡尔康。该书出版后,成为了当时最畅销、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不仅在学术界被广为推崇,列入晚清新式学堂的历史教科书,同时还得到了清政府上层的赞赏。目前学界对该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泰西新史揽要》的整体性研究

此类研究多集中于对《泰西新史揽要》的介绍性研究,涉及该书的内容简介、成书经过、文化意义、评价等方面。

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是一部全面介绍晚清西学东渐的著作,其中对《泰西新史揽要》的原作、内容及译介过程进行了较详致的论述,认为此书是“以史警世”的重要译作[1];李喜所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则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论述了《泰西新史揽要》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以及对晚清文化传播做出的贡献[2];张星烺的《欧化东渐史》在“欧化东传之媒介”一节中提到了《泰西新史揽要》,认为其充当的是西学与中国传统学术交流的媒介[3];邹振环在《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一书中,专列一章介绍《泰西新史揽要》,对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后,评价该书为“最乏味的残余与最风行的读物”[4];而于沛的《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关于史学社会价值的理论思考》,则在梳理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时,以《泰西新史揽要》为代表进一步叙述西方史学的东传和影响[5]。张昭军和徐娟的《文化传播与文化增值——以<泰西新史揽要>在晚清社会的传播为例》一文,则立足于《泰西新史揽要》的文化传播价值,对传播主体进行了分析,对其“经世致用”的史学功能进行了肯定与论述;潘小松的《暗室之孤灯,迷津之片筏》一文,则介绍了《泰西新史揽要》的成书过程及广学会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6]。

这些研究对《泰西新史揽要》的大致内容和成书经过进行了简单梳理,对其“经世致用”“以史警世”的史学功用予以肯定。多数学者认为,《泰西新史揽要》在晚清史学东渐的过程中充当了西学与中学联通的纽带,不仅促进了“西学东渐”思潮的进一步深入,更对整个晚清社会都产生了影响,颇具文化传播价值,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对《泰西新史揽要》的专题性研究

此类研究多着眼于《泰西新史揽要》的书目分类、编纂体例与译作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专门性地深入探究。

在北京图书馆出版的书目汇编《近代译书目》中,《泰西新史揽要》在王韬、仲弢甫所编《泰西著述考》和广学会自编书录《广学会译著新书总目》中均被录入“史类”[7],在徐维则的《增版东西学书录》中被录入“史志”类,并被评价为“所记尤详,大旨以国为经、以事为纬,于近百年各国变法自强之迹堪称翔实,为西史佳本”[8],而在赵惟熙的《西学书目答问》中则被录入“政书第一·史志学”,该书目还评价《泰西新史揽要》“述西国近百年来变法图强之事,颇具条理”[9]。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中也收录了《泰西新史揽要》,他评价其为“述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西史中最佳之书也”[10]。在张晓所著《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一书中,《泰西新史揽要》被收录在“历史·世界史·近代史”中,“记欧美各国变法除弊、政体演变、人口物产、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著名人物、风俗习惯”[11]。

陈绍波和刘中猛在《李提摩太与<泰西新史揽要>》中,从译者的编纂角度对《泰西新史揽要》的体裁形式进行了研究[12]。邹振环的论文《晚清史书编纂体例从传统到近代的改变》,则将《泰西新史揽要》冠以“世纪史”的称号,认为其“章节体”的编纂方式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3];在其另一篇会议论文《<泰西新史揽要>:“世纪史”的新内容与新形式》中,则更为详致地通过对该书作为“世纪史”的新内容与新形式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对晚清阅读世界产生的影响[14]。

一些从事翻译学研究的学者,选取《泰西新史揽要》为研究对象,对翻译差异的跨语际实践进行了探究。例如汪芳的《<泰西新史揽要>翻译的本土化取向》,就挖掘了译者在翻译该书过程中所采取的本土化翻译策略、目的及影响[15];毕婷婷的《中西合译中的变通性研究——以<泰西新史揽要>在晚清社会的译介为例》则立足于该书的“中西合译”特征,对李提摩太与蔡尔康二人在合译该书时针对文本、受众等因素进行的“变通”处理进行了研究[16]。另外,刘雅军的《李提摩太与<泰西新史揽要>的译介》则从李提摩太选择译介该书的原因着手,对该书的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阐释[17]。郭蔚然的论文《<泰西新史揽要译作的变通与重构>》着眼于该书在译作过程中对语言、叙述、体例等进行的本土化变通和创设性重构,对译作过程进行了分析[18]。

在各类晚清西学书目中,《泰西新史揽要》无一例外的被列入“史学”类,可见晚清以来的学者对该书的史学价值都予以了肯定。

三、对《泰西新史揽要》译者的研究

对《泰西新史揽要》的主译者李提摩太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对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与事迹的整理与研究。其中有许多国外学者进行的资料收集,例如李提摩太的自传式著作《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记录了李提摩太在从1870年至1916年四十五年时间里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和经历[19];还有苏慧廉(Sooth William)的《李提摩太在中国》[20]、埃文斯(Edward William Price Evans)的《李提摩太:一个在华传教士与政治家的生平》[21]、里夫(Reeve)的《李提摩太:在华传教士、政治家、改良家》[22]和保罗(Bohr, Paul Richard)的《中国的饥荒与传教士:赈灾者与国家改革的提倡者李提摩太》[23]等著作,都详细记录了李提摩太在中国传教、参与赈灾、传播西学的事迹,以及参与社会变革的实践。

第二,对李提摩太在华活动的研究。李提摩太在中国的活动涉及促进文化传播、致力教育改革、投身社会变革等方面。鲍绍霖的《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24]、李孝迁的《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25],以及胡逢祥的《西方史学的输入和中国史学的近代化》[26]和《近代史学的思潮和流派》[27]两篇论文,充分考察了李提摩太在译介西方史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潘玉田、陈永刚的《中西文献交流史》从文献学的角度论述了李提摩太对中国学术的影响[28];张星烺的《欧化东渐史》则对李提摩太致力中国社会改革的行为进行了肯定,称其“注意改良中国经济及学识……有坚忍精神”[29]。

对《泰西新史揽要》的另一译者蔡尔康的研究相对较少,田中初的《游历于中西之间的晚清报人蔡尔康》一文就从蔡尔康在报刊创办、新闻文体创新等方面的实践进行了研究[30]。故垒的《蔡尔康:“当日报界之人杰”》则对蔡尔康在晚清报业的活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31]。

西学东渐中,西方史学的译介与传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且比起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史学著作更容易对知识分子产生直观的影响,令其反思时下的社会状况并与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对比,加之当时出版业的发展,史学译著以较快的速度在知识分子阶层传播,其史学思想影响到资产阶级上层,促使其对统治阶层施压,要求加快社会变革的速度。所以,晚清变革时期的西方史书译介,就承担起了比以往更为重大的责任,而应该选择哪些史书进行翻译并传播,在译介过程中应该做哪些变通与重构,就成为晚清西学传播者们急需慎重考虑的问题。传教士李提摩太基于将传教与引进社会变革理论二合一的目的,选取英国人麦肯齐的《The Nineteenth Century:A History》为译介对象,以《泰西新史揽要》的形式呈现在国人面前。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学人对西方史学有更深入的认识,且对西方史学中所体现的文明史观、进化史观及中国20世纪初期的“史界革命”*“史界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研究历史应该要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应把进化论的观点应用到历史研究中。会有更全面的理解,也对今天我们理性、深刻地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文化有启示作用。

[1]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79-600.

[2]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496.

[3]张星烺.欧化东渐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

[4]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2.

[5]于沛.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关于史学社会价值的理论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4-98.

[6]潘小松.暗室之孤灯,迷津之片筏[J].中国收藏,2011,(5):108-109.

[7]王韬.近代译书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25.

[8]熊月之.晚清西学书目提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109.

[9]赵惟熙.西学书目答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31.

[1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172.

[11]张晓.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8.

[12]陈绍波,刘中猛.李提摩太与《泰西新史揽要》[J].史志学刊,2006,(4):12-14.

[13]邹振环.晚清史书编纂体例从传统到近代的改变[J].河北学刊,2010,(2):1-10.

[14]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71.

[15]汪芳.《泰西新史揽要》翻译的本土化取向[J].安徽文学月刊,2012,(12):36-38.

[16]毕婷婷.中西合译中的变通性研究——以《泰西新史揽要》在晚清社会的译介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7-69.

[17]刘雅军.李提摩太与《泰西新史揽要》的译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19-124.

[18]郭蔚然.《泰西新史揽要》译作的变通与重构[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6,(1):167-183.

[19]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李宪堂,侯林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65.

[20]苏慧廉.李提摩太在中国[M].关志远,关志英,何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2-153.

[21]埃文斯.李提摩太:一个在华传教士与政治家的生平[M].伦敦:Carey Press出版社,1945.109.

[22]里夫.李提摩太:在华传教士、政治家、改良家[M].伦敦:S.W. Partridge出版社,1911.92.

[23]保罗.中国的饥荒与传教士:赈灾者与国家改革的提倡者李提摩太[M].波士顿: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190.

[24]鲍绍霖.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19.

[25]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5.

[26]胡逢祥.西方史学的输入和中国史学的近代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1):152-159.

[27]胡逢祥.中国近代史学的思潮和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61-170.

[28]潘玉田,陈永刚.中西文献交流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58-66.

[29]张星烺.欧化东渐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9.

[30]田中初.游历于中西之间的晚清报人蔡尔康[J].新闻大学,2003,(78):23-27.

[31]故垒.蔡尔康:“当日报界之人杰”[N].中华新闻报,2006-04-26(3).

G04

A

1673-7725(2017)12-0211-04

2017-09-25

郭蔚然(1992-),女,甘肃天水人,博士,主要从事近代史学史及史学思想史的研究。

王崇】

猜你喜欢

西学译介史学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襄阳市中医院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办西学中班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