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是第一要务”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7-03-11孙德峰

关键词:发展

孙德峰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干部培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1500年以来世界发展的耀眼光芒

以1500年世界地理大发现为分水岭,整个世界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前的发展是国家之间各自为政,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以后的发展则是逐渐地走向相互开放,相互流通,互通有无的新模式。以葡萄牙崛起为开端,先后有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九个国家崛起,其中,英国和美国的发展模式最为典型。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启蒙和熏陶下,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不断丰厚,1640年英国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现和工业革命的发生,英国一跃成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美国逐渐取代英国,尤其经历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中“罗斯福新政”使其一跃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到目前为止,从纵向发展上看,美国有衰败的迹象,但从横向发展上看,它仍然自尊独大。今天,互联网将整个世界结成“地球村”,不管愿意与否,独善其身的发展状态已一去不复返。

1840年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闭关锁国、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国家。以鸦片战争为标志,开始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近代意义上的发展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 “洋务运动”,其标志是对外开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表明这一改革是被迫的,是不情愿的,“夜郎自大”的基因仍在灵魂深处潜伏着,并注定这一发展是短命的,1894年“甲午战争”惨败纯属必然。而当时的日本,经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成为发展的新旗帜,与美国一样正在冉冉升起,“甲午战争”就是这一改革发展成就的明证。自此直至今天,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其重要标志有二:一为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实现了“尚未成功”的发展;二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专制的统治,实现了“新中国”的发展。

二、1949年以来中国发展的崭新阶段

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历史与现实背景下谋求发展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层面的递进式发展阶段。

(一)基于“新中国成立”的人民“站起来”发展阶段

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内窘境和把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的西方战略,“怎么才能真正地站起来”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重大发展抉择。“抗美援朝”以及后来的“两弹一星”,使中国人民从精神上开始真正地站起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中国人民从制度上开始真正地站起来;“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使中国人民从物质上开始真正地站起来。必须肯定的是,这一时期的建设与发展,为下一阶段的改革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一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改革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当时的中国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建设,仍未完成革命党向执政党发展的理念转变。因此,这一阶段的发展是初步的、是不完全的、是不完整的。

(二)基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人民“富起来”发展阶段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开创了改革的新征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开始实现体制发展再飞跃;从“一大二公”向“多种成分”转变,开始实现所有制发展再飞跃;从贫穷落后向总体小康转变,开始实现经济发展再飞跃。然而,中国发展速度异军突起,却没有与质量发展比翼双飞;中国发展总量异军突起,却没有与结构发展比翼双飞;中国发展硬要素投入异军突起,却没有与软要素创新比翼双飞。正如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说的那样,改革的最大失误就是对人民教育的失误。虽然初步实现了总体小康社会,但由于各种体制机制没有跟得上经济发展,“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是依靠“权力寻租”和“钻改革空子”富裕起来的,从而出现了消极腐败和两极分化等倾向。因此,这一阶段的发展是单一的、不全面的、不彻底的。

(三)基于“第二大经济体”的人民“强起来”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中国融入世界WTO国际一体化的历史洪流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开启了科学发展的先河,使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起飞,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加速转型,转型升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平崛起,“负责任的大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后,旗帜鲜明地树立起 “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临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使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得以系统实现。

发展新常态。经济速度变化节点,即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速度处于换挡期。向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率、向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向与环境和资源束缚相合一的速度变化;经济结构优化节点,即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或由传统型转向新兴型,结构调整处于阵痛期。向服务产业、消费需求、城镇区域优化;经济动能转化节点,即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向人力资本、人力智造、人力创造转化。

发展新理念。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失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持续发展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联动发展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公平发展问题。发展新理念,前承发展新常态,只有发展新常态,才有发展新理念;发展新理念,又后启发展新实践,有了发展新理念,必有发展新实践。

发展新实践,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发展新实践,一是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二是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三是表明供给侧是市场供求均衡中主要矛盾的逻辑关系;四是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 (供给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飞跃;五是立足结构调整、着眼战略长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根本转变。在实践中,做好“加、减、乘、除”法。瞄准短板,“加”出新希望,如就业、创业等;瞄准过剩产能,“减”出新空间,如钢铁、煤炭等;瞄准创新,“乘”出新动能,如“互联网+”、新兴产业等;瞄准放活,“除”出新活力,减政放权、放管服改革等。

发展新常态、发展新理念、发展新实践,表明我国的发展正处于新方位上。一方面,面向未来,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另一方面,面临当下,还有类似于像“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需要我们去跨越;真正的“和平崛起”还在路上;我们这头“友好的、和平的狮子”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过去30多年的大发展,是以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付出为代价的,这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因此,这一阶段的发展是最艰巨的、最艰辛的、最艰难的。

三、未来30多年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效率与公平,始终是经济学“跷跷板”中难以平衡的两端。改革之初,“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撒手锏”,使一部分人或更多的人先富了起来,中国开始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然而,我们选择了效率又不失去公平,我们的改革开始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首先要解决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重大的矛盾与问题。

发展经济学研究显示,所谓“陷阱”,大多是源于资源禀赋变化以后,过去所依赖的发展路径走不通了,新的发展路径又没有找到,发展被锁死的两难境地。它既可以指国家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时所遇到的长时段的停滞,也可以指社会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在扩大时遇到的停滞。

从一般意义上看,在这一时期,腐败多发,民怨重生;贫富分化,阶层固化;人心不稳,社会动荡;过渡城镇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信仰缺失,信念丧失;通货膨胀,就业困难,等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政治上消极腐败,经济上贫富分化,文化上信仰缺失,生态上污染严重,最终导致社会上人心浮动。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的消极腐败和两极分化问题堪称“硬骨头”。我国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直逼主题,切中要害。其中的“全面从严治党”是重中之重,否则,其他“三个全面”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正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开宗明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就能跨过“修昔底德陷阱”,进而,真正实现我国“和平崛起”的伟大复兴。

四、过去96年来中国发展的重要启示

建党以来,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96年来党的发展,就是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和人民的发展。

(一)树立“核心意识”,引领人民不断前行

从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到邓小平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核心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天,我们又响亮地提出“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就是要上下同心,拧成一股绳,撸起袖子加油干。

(二)坚定“正确道路”,领导人民不断前行

经过多年的艰苦卓绝,我们终于坚定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创新成果;又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我们又终于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创新成果,并具体化为道路、理论和制度及其文化,进而,上升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这是我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源泉和法宝。

(三)高举“人民大旗”,水乳交融不断前行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心灵深处的神圣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一个不能少”就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在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的发展理念。不仅实现“中国梦”,也要为实现“各国梦”和“世界梦”做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该做出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一个崭新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1〕韩文秀.“十三五”时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N〕.人民日报,2016-06-21.

〔2〕习近平对世界如是说:中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N〕.人民日报,2015-11-23.

〔3〕习近平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N/OL〕.新华网,2017-10-18.

〔4〕钱乘旦.拨开“修昔底德陷阱”的雾〔EB/OL〕.参考消息网,2016-08-24.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