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报告
2017-03-11董艳
董艳
(南宁学院思政部,广西南宁 530200)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立德树人崇高使命,是当代中国高校所应担当的重大责任和根本任务。当下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状况来看,正处于全面普及阶段,广大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融入学习、融入自身的成长中,努力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主力军,这是应当充分给予肯定的。但也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也面临着实践和挑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如何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是高校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如下探析。
1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实践的挑战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基础,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凝结共识、凝聚力量的新载体,它决定民意、决定生活方式的构建、决定社会公德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从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来看,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来看,包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来看,包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观念、基本价值原则三个基本层次。终极价值目标具有形成共识、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它是旗帜、是航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引领、激励和规范的重要作用,它是信念、是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体现和简明精炼表达,是终极价值观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化。基本价值原则是实践终极价值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所必须遵循、不可违背的基本要求,它是准则、是尺度,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及成效检验提供遵循。上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在融入大学校园生活中遇到“三个方面”的实践挑战:
挑战之一:来自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方面。高校教师既是价值观的培育者和践行者、又是价值观的传递者和教化者,他们在课堂的知识传授过程中,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目前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水准有高有低、立德育人能力有强有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着“两个不适应”:一是,核心价值理念上不适应。一些教师因受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或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比较注重个人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而不重视整体国家社会核心价值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不能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激励作用,课堂上“传业授道解惑”也难以收到良好效果。二是,立德育人能力上不适应。一些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不高,立德育人的综合能力较弱,加上立德立言立行做不到位,有的甚至守不住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不相适应。这“两个不适应”,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实践上的挑战。
挑战之二:来自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追求方面。高校大学生处在从学校象牙塔过渡到社会的阶段,他们向往着放飞青春梦想,有信念、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有一定的认同感、而却缺乏应有的归属感。他们看重个人奋斗成功成才,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心里急切,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基本价值原则,则比较淡漠。当两种不同的价值目标、价值理念、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候,大学生在思想认知和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落差,这也是一大挑战。
挑战之三:来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方面。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来落实,迫切要求高校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而目前高校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缺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新不活、网络阵地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不相适应。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上的不健全和完善,束缚和制约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挥作用,使其难以在大学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 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升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的新局面
目前广大高校师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水平在整体上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还有距离,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考验和挑战,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上述客观现实要求高校必须处理好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切实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
2.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协调好核心价值理论与立德育人实践的关系,从立德立言立行做起
当下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坚持用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的理想、精神、道德三个不同层次。高校工作的崇高使命和根本任务是把立德树人的根本工作放在首位,这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准和德育水平,要从理想、精神和道德三个层次考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高校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育人实践的关系,从抓教师队伍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着手,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高校教师来讲,树立德行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要树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就是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树立言行就是要以良好的语言,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要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时代代、经常持久为学生作好样子。在这方面,经调查研究表明,南宁学院不断协调核心价值理论与立德育人实践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在德行和言行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校教师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者、传递者、践行者和把关人。在全校各项活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活动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2.2 协调好核心价值理论与思政教育工作实践的关系,从入耳入脑入心做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接地气,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将其融入大学校园生活,而这种融入是通过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的。因此,高校党组织要协调好核心价值理论与思政教育实践的关系,从入耳入脑入心做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入耳入脑入心,就是要切实改进和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使教师课堂讲授或课外传授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理论知识,能让大学生听进耳里、装进脑里、记进心里,进而见诸于行动。在这方面,南宁学院大胆改变现有的说教式、填鸭式、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把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育交给学生来组织,思想政治教师仅做必要引导。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案例,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生活实践中来,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入耳入脑入心,并且有效见诸于行动后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
2.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协调好核心价值理论与思政工作机制创新实践的关系,从落细落小落实做起
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把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有些已不适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有的机制甚至对其带来挑战和制约,要大胆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新的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流价值鲜明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大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大学校园的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环境氛围养成校园文明新风尚。南宁学院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上,从基础建设抓起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在课堂文化建设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为行动向导,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大学生奋斗和前进的方向;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增强班级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凝聚起强大的集体正能量;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时随处可见,在润物细无声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提升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社团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作用,发展创新社团文化,创建优秀社团品牌。南宁学院从细处、小处、实处抓起,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搞得扎实具体、有声有色。将大学校园变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家园,创建富有时代气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高地。
[1]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党建,2014(4):6-8.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