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研究
——以广西彩调为例
2017-03-11谢春雨
谢春雨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1 彩调简介
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彩调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如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等等,大多数地方称之为“调子戏”、“采茶戏”。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1]。彩调剧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彩调的表演如眼、手、身法、步法的特征很丰富,包括唱、念、做、舞四功五法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富有本剧种的特色。扇子、手巾、彩带,被认为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扇子,是彩调道具中的主要的一件,表演中可当作多种用具,有“万能道具”之称[2]。广西彩调艺术具有民族喜剧性、舞台性,表现手法贴近生活,声调民歌性强,由于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2 彩调生存现状与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彩调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刘三姐》等优秀剧目的上演,扩大了彩调剧在全国的影响。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彩调本身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地方人民的生存环境已和过去不同,现代文化生活方式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沃土,彩调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多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彩调剧已没有了20世纪60、70年代红遍全国的辉煌,许多彩调艺术团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目前专业剧团仅有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市彩调剧团、桂林市彩调剧团等少数几家,这些剧团的彩调艺术演出收入,已经难以为计,只为拯救文化遗产。都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剧本质量下滑的现状[3]。
再者,进行彩调传授的老一代地方艺人和学唱彩调的地方青年都在逐步减少,彩调的观众多为中老年人,青年人很少有人看彩调了。年轻人大多都接受学校教育,学习课本音乐,喜欢听流行音乐,外出工作生活,甚至很多当地小孩已经不再学说本族语言而是说普通话,彩调的传承和传播都面临断层的尴尬。受市场和就业因素影响,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也没有开设彩调的课程,这种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断代的危机。在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积极抢救彩调的生存环境,探寻彩调有效传承保护的途径尤为重要。
3 彩调的传承价值
彩调植根于广西民间生活,表现手法贴近生活,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风趣幽默,是人民生活的生动反映,又结合了民间歌舞、民间杂耍、说唱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吸收融汇了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创造出的独特的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是民间智慧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从人文价值来说,彩调的剧目大都是赞美劳动、歌颂爱情,与社会的丑恶现象作斗争等,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的价值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追求。彩调留传的剧本丰富,有悲剧、喜闹剧、正剧,从历史角度来说,可以看到地方民间生存状态、社会矛盾、道德伦理等,有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价值来说,彩调有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对解决人际关系矛盾、社会矛盾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人们在观赏彩调的审美过程中也接受了教育过程,戏剧的教育功能促进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民俗开发价值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戏剧民歌民俗已经有很多产业化开发的成功案例,结合民俗博物馆、民俗产业园、民俗旅游开发等,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结合产业化开发的同时也应避免过度商业化而失去了人文价值。
彩调是优秀的民族艺术,在全球文化多样性快速消亡,经济资源趋紧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特有的文化个性,也是人们体验活态文化的重要资源。
4 非遗视角下彩调的保护传承途径
在发展经济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时代语境中,该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更好的实施广西彩调的保护传承,在彩调的环境、传承人等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改变的现实中,使之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从而既对彩调进行有效充分的保护和传承,又使当地的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
4.1 保护彩调传承人
保护传承人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在彩调传承人面临断层的当前,广西彩调的传播需要相关的文化部门、政府部门提供更多的人才培养和传承人保护的举措。给予政策上的保护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等,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保护民间的传承人,培养新的传承人。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彩调的编剧、作曲等。结合时代精神创新剧本,发展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在传承的过程中,将富有时代气息的、反应当代生活内容的元素融入彩调,赋予彩调新的生命力,使年轻人爱看,传承人乐演。
彩调民间的演出已经很少了,年轻人也很难观看到一场演出,但是在桂林阳桥两江四湖国家4A级景区里,仍保留着每周固定时段的彩调剧演出,这是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对彩调保护的举措之一。
4.2 结合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继承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汇到高校的艺术教学实践中去,使之既能起到保留这些文化精髓又能起到传承作用。高校是传播文化、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之地,地方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在立足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挖掘传承和发展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服务地方的艺术人才。
高校可以结合办学特色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体系,比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建设,将彩调表演艺术融入艺术教学体系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教学实践,开设艺术人才培养特色课程,打造精品课程。推动“产教融合”,鼓励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将所学的表演艺术与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比如为社区群众表演剧目,艺术实践,艺术创作等。
高校有人才资源、学术资源、教育传承资源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渗透到很多的学科,高校可以整合这些资源优势,建立多学科结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运用。包括音乐学、舞蹈学、文学、民俗学、体育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多个学科,高校还可以聘请专家和民间传承人等,使高校传承和发展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之地。
4.3 通过媒体传播走近大众,使大众了解喜爱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传媒手段闻名世界。但是在现代传媒中很少看到关于彩调的传播,比如电视节目、电台播放、报刊杂志等。在文化艺术多元化的今天,没有创新的剧本、陈旧的服装道具、舞美等,很难吸引年轻人的喜爱。比如现今壮族演出服饰的设计和过去民间的壮族服饰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既保留了壮族服饰文化的精髓和审美特征,又在美感、色彩、样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大大提升了壮族民歌表演的观赏性,外来游客都喜欢把这些有特点的民族服饰带走。
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选择一些经典剧目,视频、图片、文字等,通过电视节目、网络、报刊等媒介和途径进行传播。近年来通过电视节目的传播,人们已经越来越多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5 创新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也不断进步,在保留彩调的艺术内涵、审美特征的原则上,给剧本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才能更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包括音乐、作曲、编剧、表演的创新等。在彩调的服饰、道具、舞美的设计上,在保留特点和精髓的基础上要提升其艺术性、观赏性。在充分理解彩调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保护,使彩调换发新的艺术魅力。
6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核心和结晶,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了民族精神。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民族的文化特性,传播民族文化。彩调是广西优秀的传统民族艺术,在现代文明的传播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时代语境中,进行彩调的保护传承,既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提高广西的知名度。
[1]唐文生.宜州彩调的保护传承与地方高校教育资源整合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7(Z4):227-228.
[2]黄丽.略论广西彩调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2):227-229.
[3]夏宁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