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济、道德产业及其相关概念缕析

2017-03-11葛大伟

理论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概念道德世界

葛大伟

道德经济、道德产业及其相关概念缕析

葛大伟

道德经济的概念可以区分为两个向度,一是道德作为精神生产力和节约社会成本的有效途径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道德自身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直接产生的效益。道德产业是道德经济发展进化的高级阶段。通过深刻分析道德产业出场的历史动因和哲学背景,区分两种“精神生产力”的概念、“文化产业”和“道德产业”的概念,有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经济;道德产业;文化产业

一是研究道德作为精神生产力所产生的效益。首先,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从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客观实在,那么与这种客观实在同时并存的,必定有它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量。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暴力(即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4〕和同属于上层建筑的国家权力一样,道德也同样对经济基础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作为经济基础的内在构成性因素,道德内含于人力资本之中,通过生产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工作热情等方面体现出来。生产者的道德一旦被培养、激发出来,就会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富于创造的精神氛围,促使人们开拓进取,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点是学术界公认的道德对经济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的促进。其次,良好的道德信誉能够赢得更多的信任,从而使生产者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交易机会。间接产生出经济效益,这也是道德作为精神生产力的重要功能之一。譬如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和气生财”、日本“近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提出的“《论语》加算盘”理论等。再次,道德还能够通过宣传、教育、同化等方式,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内心深处,有效提高个体劳动力资本的价值,形成一种看不见的“精神生产力”,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精神生产力”并不是直接意义上的物质生产力,而只是间接地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二是研究道德作为节约社会成本的有效途径而产生的效益。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社会对其成员进行道德教育的成本远低于对其成员失德行为进行治理的成本。当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于社会整体时,每个人对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可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如果这种社会秩序能够保持良性运转,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无谓消耗,有效节省社会运行成本,从而实现社会总产值的增加,产生出经济效益。企业界已有将“诚信度”、“美誉度”归为一种道德资本的管理案例,甚至把这种资本进行量化并计入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有研究认为,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国和意大利南部)因为缺乏这种道德资本,就只能达到很短的市场半径(家族企业),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因为拥有较多的道德资本,就能够达到较长的市场半径(公众企业和跨国公司)。〔5〕

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道德经济概念辨析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于道德经济概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两个面向。首先,作为经济基础的经济活动与作为上层建筑的伦理道德之间存在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深刻揭示了精神动力要素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理论。他首先划分了生产力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两个范畴,并对社会生产力这两个方面的各自特征进行了区别把握和分类描述。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系统剖析了道德形成的经济根源,揭示了道德与经济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财产的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与之相适应,而那种使财产成为劳动之属性的社会财产形式,决不会制造个人的‘道德限制’,而会将个人的‘道德’从阶级束缚下解放出来。”〔7〕恩格斯在致康·施密特德的信中,进一步说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替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8〕由此可见,在论及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同时并不忽视道德、政治、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影响。其次,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道德进步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9〕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作为同奴隶制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婚制度固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但“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因为在这种进步中,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压抑而实现的”。〔10〕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矛盾,才能生产出人作为人而存在的人,人才有可能真正成其为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是一种“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11〕的正常的、合乎人性的关系。与资产阶级私有制不同的是,马克思所构想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的共产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化的所有制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活实践,一种以道德作为载体的经济生活方式。在这种环境下,经济发展不再以人的异化、尊严和价值的牺牲为代价,道德进步也再不以阻碍经济发展为条件,也就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总是伴随道德倒退的悖论。

马克思的这种道德经济观念无疑具有伟大的战略预见性。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后工业时代的不断演进,仅仅过去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道德作为精神生产力中最重要的一环,就逐渐表现出被市场商品化、资本化的趋向。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道德产品正越来越被大规模地生产和消费。人们的道德良知被变成商品在市场上交换、出卖的现象屡见不鲜,电视台的娱乐节目也公然打上了“情感超市”、“真人秀”等名目。这种过分把人的道德情感商品化的行为,正印证了马克思当年对经济发展带来道德异化的批判。

三、道德经济概念的现代转向及其哲学阐释

通过对道德经济传统意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下学术研究中的道德经济概念并不是指道德会作为一种产品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这种意义上的道德经济并非像石油经济、网络经济一样是一种经济资源,而是作为一种商业伦理来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本创新逻辑的不断演化,道德经济逐渐形成了一种概念意涵的现代转向。概括来讲,这种新型道德经济的概念是指,道德自身成为资本的一部分产生价值并被大众消费。这种道德经济概念的现代转向,既不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伦理道德问题(经济伦理学范畴),也不是道德作为非物质生产力的社会经济功能(经济历史学范畴),而是将道德自身肯认为一种客观实在的商业资本,人们通过对它的开发和利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popper)在1972年出版的《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为科学发展模式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口。借助“三个世界”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经济概念的这种现代转向。所谓“三个世界”的划分有明确的界线,即“物理世界”为“世界1”,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精神世界”为“世界2”,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世界3”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意义上的观念世界,也可理解为思想客体的世界,它包括客观知识和客观的艺术作品,还包括科学问题、学术理论、理论的逻辑关系、批判性讨论、故事、解释性神话、工具等等。波普尔认为“三个世界”都是客观实在的,它们之间直接或者间接地发生着作用。“世界1”和“世界2”的相互作用很容易理解,比如吃饱穿暖可以给人带来充沛的精力,这是“世界1”作用于“世界2”。再比如人的坚强意志可以克服种种外部世界的困难,这就是“世界2”作用于“世界1”。“世界2”与“世界3”也是相互作用的,比如音乐家因为受到炽热情感的影响写出优美动听的乐章,这是“世界2”作用于“世界3”。反过来,优美的乐章能够激发听众内心炽热的感情,这是“世界3”作用于“世界2”。波普尔认为,研究“世界3”对“世界2”的反馈作用十分重要。一方面“世界3”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是人造的;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超越人类的,即超越了自己的创造者。但是这种人造性并不排除其实在性。相反,它的实在性包含了两重含义,一是指它们在“世界1”中的物质化或具体化;二是指它们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12〕根据波普尔对客观知识的分析方法,道德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无疑应属于具有独立实在性的“世界3”。那么根据波普尔的理论,道德也应当对从属于“世界1”的经济生产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注重孝道的社会,其殡葬产业就会相对发达,这就是波普尔所想要表达的“世界3”客观实存的意义之所在,即“让心理学来一场革命,办法是把人类的精神看成是与第三世界的客体相互作用的器官,以便理解这些客体,作用于这些客体,参与这些客体之中,并使这些客体在第一世界开花结果”。也就是说,道德作为由物质世界造成的精神世界的产物,其本身已经具有了客观实在性,不仅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有“反馈”作用,其自主性和独立性甚至可以直接作用于物质世界产生消费价值。其中,由道德经济生发出来的道德产业可谓是这种作用方式最典型的体现。

四、道德产业概念的历史出场

道德产业是道德经济规模化、业态化、系统化的具体表现,代表了道德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同样是以道德作为经济活动的直接对象。道德产业以生产出成熟的道德产品并以产业化的方式在市场上营销为标志,是一种后工业社会语境下独特的经济样态。

道德产业的历史出场,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早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产业就已经具有了胎息和萌芽。《大学》有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并且明确提出“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认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13〕这种“义利合一”的思想把道德的“义”与经济之“利”并列起来考量,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中国古代还提倡“德得相通”。《道德经》云:“德者,得也”,认为道德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而是一种可以拿来“功用”、“获利”的行为。《论语》中就记载了大量和“礼”有关的经济活动,比如丧葬经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比如仪典经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另外,孔子也注意到了奢侈殡葬的落后道德传统对经济社会的危害,提出“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的主张(《论语·八佾第三》)。可见,在前工业社会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社会的丧葬、婚嫁、祭祀等诸多行业已经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出道德产业的早期形态,至少深刻反映了道德同经济的直接利益关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社会化造成的资本创新和道德寻租,使得道德资本更加深刻地纳入到全球消费体系中,现代意义上的道德产业也初见端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的商品性消费比重下降,以精神生活为主体的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比如近几年来不断升温的由“孝”的道德、“家”的道德产生的各种文化消费热,就是利用中国传统孝悌团圆的道德来做经济文章,带来了诸如假日产业、婚庆产业、养老产业等的繁荣。

五、道德产业相关概念辨析

准确理解道德产业的概念,除了要厘清其历史发展脉络和现实生成逻辑之外,还应具体分析与道德产业相关诸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区分两种“精神生产力”的概念。传统理论对于“精神生产力”的理解,是把道德看成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可以通过宣传、教育、鼓舞等方式,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促使人们开拓进取,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间接地起到产生经济效益的功能。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精神生产力”并不是真正的物质财富生产能力,而只是间接对生产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道德产业语境下的“精神生产力”,并不是指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间接影响,而是一种直接由道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客观实在。从以上概念分析可以看出,道德在其现实性上具有明显的物质性。道德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因此,道德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它也要改变物质的现实形态,获得物质的、新的存在形式,即生产出道德产品。只不过这里的物质变成了“精神产品”(道德),也即波普尔所说的“世界3”影响“世界1”。

第二,区分“道德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道德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交集,但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外延。首先,道德与文化二者概念不同。根据《辞海》的定义,道德是一种“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手段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14〕而文化的概念则分为两种,“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15〕很显然,文化产业概念中的“文化”取的是文化的狭义概念。文化产业和道德产业的内涵有交叉,但文化产业的外延明显要超出“道德产业”。根据上述文化的定义,技术科学、自然科学、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教文卫事业,如一旦进行商业化生产都可以视之为文化产业,但这和本文中的道德产业意指有着明显的区别。譬如体育文化,我们可以加以整合利用,形成体育产业,产生经济效益,但我们并不能说体育文化产业是“道德产业”。其次,文化产业和道德产业二者作用社会现实的方式不同。道德产业具有一定的规约性、强制性,而文化产业则不具备这种规约性和强制性。是否选择文化产业消费以及选择何种文化产业消费是每个人的自由,并不影响到社会对消费者个人道德品质的评价。譬如一个不喜欢体育的人可以一辈子不和体育打交道,自然也就谈不上消费体育产业的文化产品,并且也不会因为没有消费体育产品而背负道德指责。然而道德产业却不是这样。是否选择道德产业消费以及选择何种“道德产业”消费,在一定社会的一定时期内往往是具有规约性和强制性的。譬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死者进行厚葬是具有规约性质的,一个不愿意参与殡葬消费的人往往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视作不道德(不孝)。即使有人质疑这种道德产业的合理性,有意想作出移风易俗的改变,一般也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肯定,反而会落得跟鲁迅笔下的魏连殳一样,成为一个“零余者”、“孤独者”。〔16〕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道德产业的概念应同时包含三个要素:其一,必须是道德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其二,这种道德产业的消费必须具有规约性、强制性;其三,这种经济必须产业化、规模化。

六、结语

通过对道德经济、道德产业及其相关概念的缕析不难发现,以道德作为消费对象的道德产业,其实质是道德不断被商品化、利润化、生产化的过程。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落后的道德传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会导致人被异己的道德力量裹挟控制,从而造成人的异化。先进的道德传统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产生出正面的社会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的和谐共振。深刻理解道德经济、道德产业的概念、意义和发展趋势,对于新形势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

[1]唐阳昭.道德经济及其发展的意义[J].经济体制改革,2001(5):40.

[2]汪荣有.道德:经济发展的内驱力[J].道德与文明,2005(1):44.

[3]龚天平.道德经济:一种新的经济价值观[J].江汉论坛,2006(6):5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0-601.

[5]王江松.论经济与伦理的原生统一性和内在同一性[J].江汉论坛,2004(3):3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4-21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8.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7.

[12]参见[英]卡尔波普尔(K arl R.Popper)著.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卓如飞,周柏乔,曾聪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13]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8:19.

[1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011.

[15]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365.

[16]参见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4:131-146.

Analysis of Moral Economy,Moral Industry and Related Concept

Ge Dawei

Theconceptofmoraleconomycanbedividedintotwodimensions.Oneisthatmoral produceseconomicbenefitsasspiritualproductivitytheeffectivewayofsavingsocialcosts,the otheristhatmoralitselfproducesbenefitsdirectlyasakindofeconomicresource.Themoral industryistheadvancedstageoftheevolutionofmoraleconomy.Theprofoundanalysisof historicalreasonsandthephilosophybackgroundoftheappearanceofthemoralindustry,and distinguishingthetwokindsofconcepts“spiritualproductivity”,andthe “cultureindustry”and“moralindustry”concepts,helptoimprove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andpromotethesocialist corevalues.

Moraleconomy,moralindustry,culture industry

A81

A

1003-6547(2017)08-0025-06

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伦理道德的存在方式就一直呈现出两种样态,一种是无意识的自发形态,即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形态;一种是有意识的自觉形态,即人们在文明传承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价值选择的理论形态。当前,学术界对道德的经济功能和经济价值的讨论多集中于道德环境对经济发展秩序的影响。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消费主义的盛行,道德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以道德产业为标志的道德经济新意涵正是这种变革的集中体现。深刻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道德经济、道德产业诸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对于繁荣和净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道德经济概念的传统意涵

学术界对于道德经济概念的传统阐释,主要集中于论述道德要素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衔接和润滑作用。例如“道德经济是一种主要以道德教育为手段来发展的经济”。〔1〕“道德是资源配置的调节力、经济运行的导向力、经济主体活性的催化力、经济组织的凝聚力、降低交易成本的亲和力。”〔2〕“道德经济的价值理念集中于合理的伦理价值标准,强调在合法且合德的范围内追求经济利益。”〔3〕这种意义上的道德经济概念,仅把道德作为一种商业伦理规范来看待,其实质,强调的是道德环境反哺经济发展环境的功能。这种意义上的道德经济研究,视野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的经验、任务、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7JD SZ1011)、团中央2017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重点课题“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ZD 069)阶段性成果。

葛大伟,江苏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魏 巍

猜你喜欢

概念道德世界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幾樣概念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