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论析

2017-03-11秦勃

理论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

秦勃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论析

秦勃

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运用于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利益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是党和国家长期奋斗的根本目标。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理论来源除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长期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实践以及家庭的家风家教等。梳理和归纳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对于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习近平;群众观;治国理政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群众观的提出经历了从“以精神为主体”到“以实践为主体”、从“以英雄为主体”到“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转变。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秉持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在认识和分析人类历史现象时均无法跳出特定的立场和观点,无法超越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此前被唯心主义哲学家奉为神圣的精神实质是将宇宙观主体本末倒置的;而从唯物主义的视角,以实践为主体的宇宙观才是客观和科学的。为此,恩格斯在其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重视物质生产以及人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对人类社会经济基础起作用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而精神等上层建筑为反作用,这些思想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第一次把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从而实现了从“以精神为主体”到“以实践为主体”的历史性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许多思想家根据对过往历史更迭的考察得出一个结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往往是个别人物尤其是所谓的英雄人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于绝对显著的位置。换言之,英雄人物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这种观点夸大了个人特别是所谓英雄人物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捍卫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了人民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群众观,无论是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十分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他曾经深刻地指出:“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3〕在他的团结和带领下,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伟大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既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群众观,同时也深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群众观。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要用人民群众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工作的成败。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内涵,“三个代表”的本质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本质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胡锦涛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

习近平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训练,树立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世界观,了解人民主体论的实质,他说:“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6〕从这个表述中不难看出,习近平熟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观点,但是他又并不囿于对于这些观点的简单理解,而是用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辩证地看待这些观点,同时也体现了他与时俱进的品质。

2.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河、博大精深,尤其是肇始于商周先秦的传统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注重保民生、重民意、得民心。殷商的“施实德于民”、“重我民”、“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西周的“敬德保民”、“怀抱小民”、“用康保民”思想;孟子的“贵民”、荀子的“民水君舟”、庄子的“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思想;程颢、程颐的“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无不彰显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普通百姓,并且把民众置于很高的位置,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古代民本思想认为为政者要重视百姓冷暖,因为民众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所谓“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为政者只有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作出决策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为政者能做到爱民、亲民、重民、富民、利民、养民、顺民,才真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对习近平影响较深,他在多个场合对我国古代重民、亲民、爱民、为民的名言警句顺手拈来,可以看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作用,他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7〕正是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促使他主动去接触和学习,早在1969年刚到梁家河插队做知青的时候他就从北京的家里带去满满一箱的书籍,在这些书籍中除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以外,还有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他始终认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当时作为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习近平经常在窑洞里与村民“谈古论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最基层和村民一道领会古人对民本思想的阐述,用劳动拉近与人民群众心的距离。

3.多年群众工作的实践。人的正确思想不是来自于闭门造车的冥思苦想,而是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实际改造,也就是来自于具体实践。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也是在他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中逐渐成熟起来的。无论是在梁家河的田间地头,还是在正定县的村民房前;无论是在浙江义乌的生产车间,还是在上海闵行的金融市场,习近平把对群众的牵挂和责任化为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同时,又把实际行动内化于心。正如有一次他在回忆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时所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是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8〕这种感触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他长期与群众生活得来的,一位梁家河村民无意中提到一件往事:习近平刚刚插队到梁家河做知青时,老百姓看到他长得白白净净的,刚刚从城里来到农村,当时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于是村民们就偷偷的凑了些白面给习近平做了些面馍,而村民自己吃的是米糠做的窝头,习近平得知后很感动,他把白面馍分给群众吃,自己却饿了一顿肚子。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对群众朴素的情怀,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修水渠,打水井,建沼气池,他对百姓的心声和疾苦感同身受,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是多年坚持深耕基层,服务人民群众,造就了习近平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长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经历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重要的实践基础。从梁家河知青到正定县委书记,从厦门市副市长到福建省省长,从浙江省委书记到上海市委书记,再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习近平从来都没有脱离过群众,在他担任过的诸多职务中,小到村支部书记,大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都倾注了群众的关爱,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习近平对群众也充满了感情,他说:“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还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他所任职的正定县、厦门市、浙江省都留下了他深入群众的足迹。他认为,只有广泛深入地与人民群众直接接触,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亲身感受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才能与当地老百姓结下深厚的情谊,才能积累丰富的领导和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正是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间,把调查研究视为常态,把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升华并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才脱离了虚无主义,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

4.良好的家风家教。“家风,亦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表征和反映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情感态度、文化氛围、精神品质、价值观念、人生信仰等,并成为家族成员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共识,建构的是一个家族成员共有的精神家园。”〔9〕家风浓缩和承载着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家教是家长对子弟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家风家教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它对型塑人生和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家国同构”成为家风家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见家风家教立范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的家庭具有的良好家风家教,为他树立正确的人民群众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是老一辈革命家,曾经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曾经被毛泽东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在革命战争中,他团结人民,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在国家建设时期,他坚持真理,求真务实。习近平的母亲齐心也是一位老党员、老干部,与习仲勋一生戎马相伴,是革命伉俪。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习仲勋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习近平兄妹毫无优越感,他们的生活很简朴,习近平小时候和弟弟一起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和鞋子。习仲勋教育子女不准搞特殊化,不准搞任何特权。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习近平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十分严格。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由此可以看出,习家的家风家教成为习近平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域,他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父母的熏陶,尽管父母要求严格,但是他对于家风家教在他人生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在一封给父亲习仲勋的信中他这样写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二、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精神内核

1.人民主体观:“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主体论”,从而摈弃了此前绝大多数思想家提出的所谓“英雄人物决定历史论”。“人民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内容,它颠覆了过去那种认为个别英雄人物主宰历史的观点,而把人民作为创造历史、改变历史进程的主体。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他曾经深刻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0〕由此可见,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主体论的精神要旨是一致的。习近平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第一,创造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关于创造历史的主体是谁的问题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有争论,脱离了社会性与实践性本质的唯心史观认为,人是抽象的幻象式的“类”,是道德情感、意志和理性等集于一身并被神秘“天命”和神灵所赐的集合体。在心灵史的“舞台”上,处于前台、充当主角的是帝王将相之类的英雄人物,他们天赋异禀,其英雄意志或直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或承载神秘的“天命”(所谓“天之骄子”)来主导历史进程。至于处在心灵史舞台幕后的、看不见的人民群众,则不过是群体失声的匆匆过客,是无知的“群氓”,其历史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样,一旦把人类历史抽象为“心灵史”,就会进而把“心灵史”抽象为英雄人物思想实现的历史,所谓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因此,唯心史观必然表现为英雄史观,而英雄史观也必然走向唯心史观。〔11〕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与唯心史观不同,前者把人理解为一定自然历史条件下从事生产实践的具体现实的人,即我们所指的“人民群众”,正是这种“人”创造了历史,并将继续创造历史。对此,习近平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12〕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秉承人民主体论的具体体现。第二,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习近平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究竟是英雄人物充当主体还是人民群众充当主体,习近平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人民的中国梦,一定是靠人民去完成。”〔13〕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立足于中国实际,提出“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这一论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新境界。从逻辑上来看,实现中国梦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化改革需要主体推动,而这个主体就是人民群众,因此,习近平的这一论断也是符合逻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梦想,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去努力。换言之,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第三,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出一条不变的真理: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到“半条被子”的故事深深打动许多中国人的心,在艰苦卓绝的红军长征路上,正是有许许多多“徐解秀”这样的“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无私帮助,才使红军胜利爬过了雪山、趟过了草地,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支援百废待兴的国家,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第一辆国产汽车的下线、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第一枚原子弹的实验成功……无不凝聚着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2.人民利益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在首次公开讲话中就鲜明地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注重人民利益的实现。他说:“人民性的重点就是人民利益”,“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4〕坚持人民性,维护人民利益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就有经典的论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建构的人民利益观与资产阶级为少数人服务的利益观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唯一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耕者有其田”、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公平正义”、实现“有尊严地生活”,简言之,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群众疾苦、牵挂人民福祉,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其中无不体现了人民立场,蕴含着人民利益观的精神内涵。为了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全面从严治党。从2013年6月起,党中央先后自上而下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教育全党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习近平强调,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为民”,就是一切工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立场,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务实”,就是要扎扎实实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本职工作中落到实处,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境界求真务实、脚踏实地、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清廉”,就是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做到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3.人民评价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需要人民来评价”

我国东汉著名的哲学家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有句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到了这句话。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知道房子漏水的人就在房中,知道施政缺失的人就在民间的百姓中,知道儒家经书有误的人就是读着诸子百家的读书人。“知政失者在草野”说明为政者施政的效果如何不是由施政者自己去评价,而是由人民群众去评价,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可见,毛泽东对群众评价标准是十分重视的,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创立了群众路线,他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是在领导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还是在领导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战争中,毛泽东都十分注重群众路线,他要求全党一刻都不能脱离群众,一切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习近平深知党的事业成败与否与是否密切联系群众不无关系,人民群众不但是改革的主体、力量的源泉,还是评价的主体。他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需要人民来评价,不能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工作需要人民最终评判和决定。”〔16〕把评价工作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群众答不答应、群众高不高兴、群众满不满意”一直以来都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政府的决策是否合乎人民的利益,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得体,有没有僭越法律和制度的范围等等,都需要人民群众去评价,人民群众也最有发言权。一个自信的、为民的、强大的政党不是靠回避,甚至打压人民群众的不同意见和尖锐批评,而是主动把人民群众作为评价这个政党的一切工作的主体。正如习近平所说的:“我们的工作就要切实的交由人民群众来评价”,这是中国共产党全部活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

三、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空间和实践维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志,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回应了群众的关切和时代的呼唤,体现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全面从严治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它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不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内涵,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第一,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和一切社会财富创造者的角度确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同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17〕从这个角度而言,唯物史观就是群众史观。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肯定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存在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从中国当前国情出发,提出了“让人民成为改革主体”的科学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十分准确地预判未来社会的具体特征,包括越过“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判断都是由列宁付诸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改革的内容关涉更少,在当前社会主义中国进入改革关键时期,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习近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主体论,又创造性地将其细化为“改革主体论”。“习总书记正是从中国人民真实的改革开放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及当前我们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的,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18〕第二,提出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所代表、实现、维护的,既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于党性与人民性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我们在坊间常常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话语:“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的一边?”“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这说明在一些人眼里,党性与人民性是相对立的,有的人认为党性要高于人民性,也有人认为人民性要高于党性。习近平认为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错误的,必须加以廓清和纠正”,他说:“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坚持党性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人民性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活动的依据和根本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19〕第三,丰富了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内涵。习近平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优良作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事业不可能兴旺发达。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认为不能丢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继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党的作风建设入手不断夯实和巩固执政基础,通过反腐败发力、用制度作保障、用信仰塑灵魂,从外到内,标本兼治,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确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正确政绩观

习近平曾在《关键在于落实》一文中指出:政绩,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正确的政绩观来源于良好的党风,党风不正就无法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十分重视党风建设,他认为党风好坏直接影响到党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效果,甚至影响到党长期执政的根基,他多次强调“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20〕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全党的价值追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它与实践党的宗旨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是相统一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的实践方法。当社会主义中国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为了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必须坚持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而横亘在党和人民群众面前首当其冲的就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四风”问题是潜伏在党内的“毒瘤”,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等中共领袖就已经意识到“四风”对全党带来的危害,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我们的党还有什么问题呢?党的总路线是正确的,是没有问题的,党的工作也是有成绩的。党有几十万党员,他们在领导人民,向着敌人作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是大家看见的,是不能怀疑的。那么究竟我们的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呢?我讲,还是有问题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还相当严重。……我们的学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党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文风也有些不正的地方。”〔13〕于是,围绕“以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以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以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延安全面展开。延安整风运动目的就是通过整顿党内“三风”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遏制脱离群众的行为,从党的生死存亡的忧患高度认识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提出党的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这是因应时代变化以及党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探索贯彻群众路线的新途径新举措。他指出,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从“四风”这个侵蚀党群干群关系的源头抓起,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3.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命题。2013年3月18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1〕在这段阐释中包含着习近平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蕴含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深刻意蕴。所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指“到2020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体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具体量化指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它极大地提振了全体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凝聚起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每一个中国人的小小梦想就能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1〕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梦,因此,中国梦就是全社会的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政治思想领域的重要体现和发展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共同商量着办,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是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和实现基础,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力量源泉,因此,“党和政府要做到随时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保证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都能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21〕要绘就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就需要全体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投身于实现梦想的新征程中去;需要党和国家凝聚起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紧紧依靠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不断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28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7-798.

[3]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3.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109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99.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3.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8]习近平自述:七年上山下乡对我锻炼很大.人民网.[2014-11-29].http//henan.people.com.cn/n/2012/1129/c351638-23054849.html

[9]王泽应.中华家风的核心是塑造、培育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5.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11]张晓东.人民主体论:从群众史观到群众路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5):33.

[1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3]习近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4-02-19.

[14]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3.

[16]习近平.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J].西部大开发,2013(5).

[17]中宣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123.

[18]朱荣英.习近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创新及表述风格[J].开封大学学报,2015(2):2.

[19]杨绍华.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J].前线,2013(12):96.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6:43.

[2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Study on Xi Jinping's Mass Viewpoint

Qin Bo

OnthebasisofinheritinganddevelopingthemasslineoftheCommunistPartyof China,XiJinpingappliesMarxismmassviewpointtotheconstructionandreformofChina,creativelyputsforwardtheorganiccombinationoftheinterestsofthemassesandtheChinese dream,andproposesthatthepeople’syearningforabetterlifeshouldbethefundamentalgoal ofthepartyandthecountryforalongtime.ThetheoreticalsourceofXiJinping’smass viewpointincludesMarxismmassviewpoint,thepeople-orientedthought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thelong-timepracticeofdealingwiththemassesandgoodfamilytraditionandeducation.Combing andsummarizingXiJinping’smassviewpointisof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forourpartyto adheretothesubjectpositionofthepeopleandmassline.

Marxism,Xi Jinping,mass viewpoint,the governance of China

A81

A

1003-6547(2017)08-0001-10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有了新的突破,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古人云:“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习近平深知为政者必须爱民、亲民、为民,无论是从延川到北京,还是从正定到浙江,他都始终把人民冷暖装在心里,把群众安危放在心上,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民群众观。

一、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理论来源

群众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客观表现,是某个个人或者某个政党在对待人民群众上根本立场和根本态度的系统化观点的总和。客观上来说,群众观是具有一定的阶级意识的,资本主义的群众观与社会主义的群众观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以榨取人民剩余价值为主要目的,是剥削阶级的产物;后者从民本的角度出发,重视服务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观,也是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显著区别。习近平十分重视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次强调重视群众工作,多次要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内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等无不说明他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视与坚持。当然,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的形成也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习近平本人在对共产主义事业不懈追求的过程和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中不断深化、不断总结逐渐形成的。习近平人民群众观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理论来源:

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Y BA 360)、2016年湖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科项目(2016D X 002)的研究成果。

秦勃,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韶山培训部副教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凌 霄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