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的亮点:宽甸大捷
2017-03-11姜双丹
姜双丹
(辽东学院 丹东 118000)
中日甲午战争的亮点:宽甸大捷
姜双丹
(辽东学院 丹东 118000)
位于辽宁省宽甸县城西的黄椅山南麓矗立着一座“宽甸大捷纪念碑”,碑文是:宽甸民众,爱国爱乡,不畏强暴,请缨抗日,团练义勇,战死不降,收复宽甸,血洒疆场,外敌入侵,民族危亡,卫国保土,以弱御强,威武不屈,英雄悲壮,先烈精神,永放光芒。纪念碑仿佛在向世人无声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甲午战争 宽甸大捷
宽甸大捷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家正规部队连吃败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之时,以蒋天福、楚文彦为首领的宽甸民团抗击入侵日军,三战三捷;以张锡銮为首的定边军和杨士林等团练会勇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一举收复县城,赢得中日甲午战争中唯一的一场胜利。
一、民团抗敌,首战告捷
1.日军攻破虎山要塞侵入中国境内。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掌握了黄海、渤海制海权后虎视我辽东,虎山要塞如果失守,其便会长驱直入。1894年10月,清军集中2.3万人以九连城为中心在鸭绿江右岸防御日军。布防后的清军开始赶修工事,在虎山至九连城、栗子园修筑了十分坚固的大小堡垒四十余处。当月24日上午11时,日本陆军大将山县有朋率第一军从朝鲜义州偷设浮桥突破鸭绿江清军防线——虎山要塞。战斗打响,两军隔江展开炮战,进行到下午两时,清军败退。虎山之战,日军死伤105人,清军死亡500多人[1]。日军突破虎山要塞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毫无阻碍地进入宽甸境内,知县闻讯弃官逃走。
2.宽甸成立“十大民团”。踏上中国国土,日军无恶不作。在此危难时刻,1894年10月26日,在清廷新任东边道尹张锡銮的鼓励下,宽甸各乡民众纷纷自发成立了保家卫国、抗倭御侮义军团练会。在很短时间里,宽甸地区就成立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十大团,各团少则数百人,多则两千余人。宽甸民团虽属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但受地方官吏直接指挥[2]。张锡銮为了增强力量,招募新兵,又从奉天运来毛瑟枪800支,加强装备,与民团一道建起土围子准备迎敌。
3.蒋天福带领的民团首战告捷。仁字团练长蒋天福,为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深孚众望,为乡人所拥戴。青年时,蒋天福练过武功,精骑射,懂战法,尤其擅长使用抬枪(一种用材质坚硬的柞树凿空成为枪管,发射铁砂、粗粒盐的土枪),因此得绰号“蒋大抬杆”。1894年11月27日,团练会获得情报,约70余名日军由鸭绿江畔的长甸进犯宽甸,当日午夜,蒋天福率大队团练会勇进入距宽甸县城南十余里的磬岭设伏。磬岭远离村寨,林木茂密,占有地利优势。蒋天福命令队伍就此路旁设下伏兵,选好位置架起两尊抬炮,准备打击倭寇。当日军走到磬岭时,蒋天福一声令下,两尊抬炮齐发,正中敌群,日军死伤10余名。受到攻击的日军见我方杀声冲天,有备而来,掉头便逃,一直退至数十里外的永甸。首战告捷,有力地打击了耀武扬威的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团练会勇的士气,增强了抗敌的信心。
二、民团联手,二战获胜
此后,日军深知宽甸守军之威,更知道了抬炮的厉害,其炮不仅射程远,杀伤面积大,且钢珠霰弹击中皮肤就溃烂,日军十分恐惧。1894年11月29日黄昏,日军四五百人改从丹东九连城出动,再次进犯宽甸县城。当来到城南一撮毛山麓时,又遭到楚文彦部团练会勇的迎头痛击,由于敌人兵力多,双方相持不下。蒋天福在城里得到消息,立即率人马抄近路支援。当赶到一撮毛时,正值日军第三次突击,这时,团练总会与楚部会合,杀声震天,枪弹四射,毙敌7人[3]18-19。此战从入夜一直打到黎明,日军被迫撤到甬子沟,经双岭子逃往凤城。团练会则带着生擒的日军头目广田甚吉,载着缴获的1匹驮马、300余斤大米、数支长枪、若干粒子弹等军需物资,满怀胜利的喜悦返回县城。
三、官民共敌,收复县城
1894年12月初,不死心的日军第三次又由凤凰城经安宽大道进犯宽甸,当行进到大水沟时,被出城巡逻的民团首领蒋天福率领的千余名会勇包围。民团旌旗猎猎,击鼓鸣锣,一阵排枪,两三百名日军东躲西藏。日军不明虚实,且战且退,最后因民团缺乏弹药,日军集中火力,借黑夜经葡萄架岭逃窜。此战打死10余名日军,缴获20支步枪、2匹驮马、200余斤大米[3]18-19。
日军三犯宽甸,团练会三战三捷。一时团练会勇士气高涨。此时,东边道尹张锡銮和民团首领蒋天福预感日军攻破辽东三十余城池,唯有宽甸拿不下,定会恼羞成怒,疯狂报复。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张锡銮经和蒋天福等商议决定,一边避开倭寇锋芒,撤出县城,保存实力,伺机歼灭日军,一边疏散城中百姓投亲乡下,免遭倭寇蹂躏。12月中旬,日军从安东、凤城两处抽调兵力400人,又一次向宽甸大举进攻。进入县城,日军抢掠县衙,洗劫店铺,无恶不作。百姓义愤填膺,纷纷冒险出城,向定边军和民团通报消息,要求攻打县城,愿作内应。
1895年2月26日,一队日军出城骚扰百姓,在三道沟、葡萄架岭一带接连遭到张锡銮组建的清军定边军袭击,败回县城。随即堵死城东、城西两门,列队城垣,只见城西黄椅山麓皆是中国军队,一时龙旗飞扬,军号齐鸣。日军慌忙抢占点将台高地……这样使定边军管带林元福营和蒋天福率领的团练会勇与城垣上和点将台上的日军处于对峙状态。于是,定边军和团练会勇居高临下向日军燃放抬炮,隆隆的炮声荡漾在山麓,颗颗愤怒的炮弹在日军队伍中开花……而埋伏城外的团练会勇也一齐向日军发起进攻,并由东门杀入城内。刚刚败下阵来的日军无心恋战,被迫从南门向城外逃窜,在护城河畔又遭埋伏在河坎上的团练会勇伏击,日军被打得疲惫不堪,抱头鼠窜,当夜逃到坦甸,在雪地里住了半宿,天刚亮逃奔苏甸。此战役,团练会与定边军共打死日军60多人,从草垛里活捉10余名,缴获军械甚多。此战,清军和民团仅伤数人,胜利收回宽甸县城[4]。
1895年3月5日,宽甸军民约六七百人,向香炉沟发起进攻。香炉沟在县城西南,地势险要,日军设粮站于此。日军得知宽甸军民进攻后,把主力撤到镇外,埋伏在山林中。宽甸军民遭遇突袭,哨官王廷选、哨长戴权福等41人和民团首领杨士林及30名会勇阵亡。日军深恐宽甸军民再次来攻,当夜仓皇逃往凤城。3月9日,清定边军管带周廷顺与楚文彦、韩玉琛、傅彩等率两千人马,向驻扎在红铜沟的日军发起进攻,兵分两路包围日军,敌人连夜向金厂、长岗逃窜[5]。3月14日,宽甸军民合力拔掉金厂、长岗村最后两个据点,至此,全部肃清宽甸境内日军,收复失地,“宽甸大捷”震惊全国。
甲午战争结束后,民团首领杨士林等31位民众为国阵亡的事迹转奏朝廷,清政府恩准建忠义寺作为纪念。1897年,县衙于宽甸县城内城隍庙东侧建殿房三间,将31名平民英烈牌位排放其内,每年由省库发给祭银七十两,作为秋季祭丰之用。这也是清政府唯一一次为甲午战争中抗日平民设立牌位[6]。
宽甸军民保家卫国,杀敌御侮的战绩,经清军奉天将军报奏清廷,光绪皇帝特敕封蒋天福五品军功,赏戴蓝翎,赐予黄马褂一件。楚文彦亦受到封赏,被授登仕郎,为武官九品。
宽甸大捷是民众英勇不屈,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这一亮点之战影响深远。
首先,宽甸大捷使日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威震海内外。它极大地振奋了民众精神,坚定了民众的抗日信心,掀起辽东地区抗日和收复失地的高潮。特别是在1895年二三月间,清军和日军在营口地区展开决战的时候,从辽东传来宽甸大捷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更是极大地鼓舞了营口军民抗敌的士气。其次,宽甸大捷守住了辽东这个交通要冲,支援了清军围攻海城、保卫辽阳的战斗,阻止了日军北上进犯奉天的企图。第三,宽甸大捷如果没有民众积极参与,清军不可能打败日军,这表明中华民族军民团结的力量,像长城一样坚不可摧。
[1]宁晓丹.站在纪念碑下追怀“宽甸大捷”[N].鸭绿江晚报,2016-8-31(B3).
[2]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组.长城内外(2)甲午战争时期的宽甸大捷[DB/OL].央视网,2015-09-29.
[3]金昌永,等.宽甸县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宋占方.甲午战争时期的宽甸大捷[N].人民政协报,2014-08-28(6).
[5]张瑞发,朱克昌,宁晓丹.老太爷楚文彦被光绪封官九品[N].鸭绿江晚报,2015-10-23(7).
[6]周贤忠,伏桂明,佟丽霞.日寇最怕民团抬枪[N].沈阳日报,2014-09-04(10).
姜双丹,辽东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工作。
K256.3
A
2017-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