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伯超桂林时期的音乐创作
——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五

2017-03-11黄伟林

贺州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桂林广西音乐

黄伟林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吴伯超桂林时期的音乐创作
——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五

黄伟林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桂林时期是著名音乐家吴伯超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混声合唱曲《中国人》《国殇――祭阵亡将士诔乐》《冲锋歌》及女声四部合唱与钢琴四重奏曲《暮色》都在这个时期创作。吴伯超桂林时期的音乐创作利用了苗瑶音乐的曲调,与丰富的和声相配合,形成了新颖的风格和动人的节奏。

吴伯超;桂林文化城;苗瑶音乐

吴伯超,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为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专业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更名为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第一代教师,1931年赴比利时留学,1935年完成在布鲁塞尔皇家音乐院的学习,回国后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全面抗战爆发后,吴伯超离开上海,于1938年6月抵达桂林。

台湾文化大学教授赵广晖将吴伯超的音乐生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27—1931年的牛马初试期,第二时期是1935—1937年的学艺成熟期,第三个时期是1938年的创作黄金期,第四个时期是1940—1949年的施展抱负期,其中,第三个时期也即黄金创作期的吴伯超恰恰是在桂林[1]30。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鹏海对吴伯超的音乐创作作了统计,他说已知的吴伯超创作的音乐作品共27种,其中,1928—1935年共6种,1938—1940年共12种,1942—1949年共9种,其中,1938—1940年的创作数量最多[2]15。我们知道,这个时期,正是吴伯超的桂林时期。

桂林时期,吴伯超不仅创作了最多数量的音乐作品,而且,吴伯超一生中最好的音乐作品,也都是在桂林创作的。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王震亚亦认为:“抗日战争初期,南京失陷,武汉长沙撤退之后,桂林麋集了我国文化界许多避难的精英,抗日歌咏运动蓬勃开展。吴伯超在此洪流中精神振奋,担负多种工作,积极从事群众性抗敌歌咏活动,并以极高热情写下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混声合唱曲《中国人》《国殇――祭阵亡将士诔乐》《冲锋歌》及女声四部合唱与钢琴四重奏曲《暮色》。还有《七七两周年献礼歌》《伤兵之友歌》《爱国的家庭》等群众歌曲,以及《春耕》《我们都是小飞行家》等儿童歌曲。冰心作词的《我们是民族的歌手》亦应是这个时期的作品。”[3]37

《中国人》是吴伯超流传最广的作品,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孟文涛教授认为:这首合唱曲,无论从思想内容、创作构思、艺术表现、写作技巧,都可以说是完满的、成熟的,堪称中国合唱曲中的经典之作[4]57。虽然这个作品并非吴伯超作词,但仍然不妨通过歌词感受一下这个作品的力量:

中国人,中国人,君记否三百年前破倭兵?

戚家军与俞家军,扫荡虾夷御国民!

平海卫,王家泾,至今沿海碧血新!

中国人,中国人,万古不灭,英雄无名。

今日何时?今日何时?何日?何时?何刻?

君不见,抗战之旗已高举,光荣胜利须争取!

效死此其时,耻做懦男女;

倭寇扼我项,大陆政策毁我宇。

整队来,结队来,抗战大旗已高举,拂试大刀上前去!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姚以让教授当年曾经参与过这个作品的演出,他回忆说“每次都唱得热血沸腾,激情满腔,这是同学们最喜欢演唱的合唱之一”[5]47。

王震亚认为《国殇――祭阵亡将士诔乐》“是抗日歌咏运动中独具一格的重要音乐文献,如此符合古典规范的赋格曲,应选入音乐院校作曲系赋格写作教学的参考教材。”关于《暮色》,王震亚认为:“《暮色》是一首以细腻笔调创作的意趣幽深的作品……可能是桂林如画的山光水色,唤起了他的此种情怀,写出这样一首情景交融的作品。”[6]73

《暮色》的歌词来自歌德的诗,译者为郭沫若,请看歌词:

暮色自空垂,近景已迢递;

隐约耀霞辉,明星初上时。

万象在暗里浮沈,薄雾在空际凄迷;

反映着暗影阴森,湖水静来无语。

俄见东边天际,仿佛月明如火;

纤柳细如丝,丝枝弄湖波。

嫦娥底灵光委佗,涓涓的夜景清和,

清和的情趣,由眼到心窝。

品读这首歌词的意境,确实与桂林山水有暗合之处。可以想象,当年吴伯超既对抗战激情感同身受,但在黄昏独处的时候,也会受到桂林山水的感动,从而诞生这样一首不朽的作品。如此看来,《暮色》这个作品直接来自美丽的桂林山水给予吴伯超的灵感。吴伯超的女儿,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吴漪曼教授多年后回忆道:

那时我会跟随着、依偎着父亲漫步于桂林独秀峰下,父亲沉浸在乐思中,我童稚的心灵,随着父亲的意境进入了“音乐的世界”,面对着夕阳赤红的余晖,色彩缤纷的景象从绚烂到宁静,而清和澄明的夜色,悄然已自空际临近。有感于当时的情景,父亲写下了《暮色》女声四部合唱。我永远感激父亲让我分享到他作曲时的心灵,那至美的刹那对我却是永恒。

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陈玉芸教授认为:“《暮色》一曲,巧妙地融合了女声四部合唱及钢琴四重奏的手法,是中国音乐史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一个重要的里程碑。”[7]39

当年与吴伯超一起在桂林从事音乐事业的陆华柏写过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吴伯超抗战初期在桂林》,其中说到一段往事:

那时,遇有敌机前来空袭,先由独秀峰上发出警报,并高悬黑球。“躲飞机”,桂林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几乎随处都有或大或小的岩洞,这些岩洞比任何人工修筑的防空洞都要安全得多。但是,吴伯超是个神经质的人,一次,独秀峰上的警报“呜——呜——”拉响了,他正伏在办公桌前作曲,我见他脸色发青,一再绕室急行,却不奔向仅一箭之遥的独秀峰下岩洞,我只好拉着他跑了[8]92。

陆华柏这段回忆确有其事,但他对“吴伯超是个神经质的人”这个判断却存在问题。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篇一位网名深港红叶的广西作者撰写的在台湾访问吴漪曼女士的文章,其中专门提到这段往事。

原来,吴伯超到桂林不久,即发生了音乐家张曙与女儿在空袭中遇难的事件,从此,吴伯超不管公事私事,都将女儿漪曼带在身边。陆华柏叙述的那件往事,当时,吴伯超正在独秀峰山麓的办公室作曲,妻子和女儿则在乐群路的李子园,没有在吴伯超身边,两地相距有好几百米的距离,所以,才发生了陆华柏眼中看见的那一幕,虽然岩洞近在咫尺,但吴伯超却不知所措。吴伯超并不是神经质,而是心念尚在李子园家中的妻子女儿。赶回家显然已经来不及,独自躲入岩洞又心有不忍。由此可见,吴伯超是个极重亲情的人。

关于《暮色》的创作,这位网名深港红叶的广西作者访问吴漪曼教授的文章也另有说法,说的是当年徐悲鸿曾安排吴伯超和吴漪曼父女乘一条小渔船顺漓江游至阳朔,吴漪曼教授至今仍然记得漓江里捞上的小虾蟹油炸过后的鲜嫩香脆,傍晚,夕阳映照下的漓江上,吴伯超眺望山色水景似已物我两忘。几天后,吴伯超的纯女声多声部合唱曲《暮色》脱稿并在桂林中山纪念学校演唱。

吴伯超的音乐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别人作词,他作曲,但也有一首例外,原曲为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所作,吴伯超填词,这就是《我所爱的大中华》,歌词如下:

我所爱我所爱的大中华,我愿永远的为你尽忠,

你的久远的历史与文化,使我常常觉得骄傲光荣。

你的江河湖沼美丽如画,我一生一世永远怀想。

你的平原山野何其伟大,我一生一世永远不忘。

当你在受颠簸,在受颠簸,我心如刀割,

当你在受颠簸,在受颠簸,我的心如刀割,心如刀割。

可爱的大中华,我愿永远为你尽忠,永远为你尽忠,

我永远敬爱你,永远敬爱你,祝我中华亿万年!亿万年!

看来,在桂林,吴伯超创造了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他本人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另一个是桂林城音乐事业的黄金时期。吴伯超与桂林音乐有如此难分难解的关系。然而,桂林知道吴伯超的人并不多。有人曾希望桂林有关机构邀请吴伯超的女儿吴漪曼教授重游桂林。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好主意。如今,桂林已经有了专门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比如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桂林旅游学院和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也有音乐表演专业,这些音乐教育机构如果能排演吴伯超的《暮色》并将其作为桂林音乐舞台的常设节目,这或许是纪念吴伯超最好的方式。

吴伯超不仅在桂林创作了他的音乐代表作,而且,他对推动了当年桂林文化城的音乐事业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音乐事业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与吴伯超关系密切。

1939年5月7日,桂林体育场曾经举办过一次“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抗战歌咏比赛授奖大会”。

当时的广西省长,桂系三巨头之一的黄旭初参加了这个授奖大会。

戏剧家田汉参加了这场群众歌咏活动,1939年5月9日,他在桂林版《扫荡报》上发表文章《歌咏·歌剧及其他》:

体育场的一角给前宵的猛雨汇成浅浅的水……另一部分都给军民群众站满了。……从各队红蓝的旗影里,看见台两边“坚定抗战信念,鼓吹爱国精神”的对联,接着听得钢琴的伴奏和得奖各队的独唱和齐唱了,嘹亮的乐声博得了群众热烈的掌声。实在的今日广大军民太需要音乐了,太欢喜艺术了。特别是抗战艺术。……这种群众歌咏,特别是儿童歌咏运动由于吴伯超先生和许多音乐家、歌咏指导者之努力,在本城已有了可观的成绩了。

文中的本城指的就是桂林城,从田汉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桂林音乐水准提高的关键人物,正是吴伯超。

另有一篇回忆性质的文章《追念与期望》,作者为丑辉瑛,他如此说:

抗战军兴,应广西省教育厅长邱昌渭先生之聘,主持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成立广西省立交响乐园及合唱团,并担任指挥,以遂其音乐报国之志。先生的作品,激昂雄伟,富民族音乐气质,广为大众所崇爱,因之桂林乐风之盛,为大后方第一[9]317。

很难想象,桂林曾经有过“乐风之盛,为大后方第一”的时候,而这盛景,拜吴伯超所赐。

在桂林,吴伯超先后担任广西省政府举办的全省中等学校艺术与劳作师资暑期讲习班班主任、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班主任、广西国民基础学校音乐教本编委会常委,还兼任广西音乐会理事,负责该会大合唱队的排练指挥。1939年6月,吴伯超筹划并组织当时大后方第一个管弦乐队——桂林广播电台管弦乐队,并担任指挥。1939年7月,广西省立音乐戏剧馆成立,吴伯超和欧阳予倩分别任音乐部和戏剧部主任。原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同时改为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并入音乐戏剧馆,仍由吴伯超兼任班主任。省立音乐戏剧馆音乐部设管弦乐园,吴伯超担任指挥。

说起来,班主任、教本编委会常委、指挥、部主任这样的头衔实在算不了什么,但正是从广西桂林,从这些具体的、基层的、综合性的工作开始,吴伯超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爆发,从一个音乐专业教师成长为一个音乐教育家,为他后来成为国立音乐院院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台湾文化大学教授赵广晖先生《赤诚爱国学贯中西的音乐教育家吴伯超》一文中所说,1938年至1940年是吴伯超的创作黄金期,“这段时间他(吴伯超)在广西桂林,也可说是基于良好的机遇给予他可以自由发挥的环境所致。由于当地的需要加之他主持师艺班有独立的自主权,所以可尽情发挥。”[9]317

1939年7月27日的桂林版《扫荡报》上一篇署名沙莱的文章《介绍广西省立音乐戏剧馆》这样说:

桂林电台,以巨大的经费创办乐队和歌队之后,同时广西省政府又成立了音乐戏剧馆。桂林有了这音乐的双璧,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工作,其美满的收获,是可以预期的。

桂林是西南的重心,音乐戏剧馆是西南唯一的音乐教育机关。名义上是与戏剧馆合办,可是先办的只有音乐一部分。馆长由教育厅长雷沛鸿氏兼任,吴伯超氏兼任音乐部主任,马思聪胡然氏等担任指导员。内容分事业和教育两部,事业部分演奏研究出版三组,演奏组成立管弦乐队、国乐合奏队和大合唱队三个经常的组织。研究组的工作暂定国乐整理,民间音乐、苗瑶音乐的采取,国乐器的改良和西洋音乐介绍等。出版组将编译学校教材,出版新乐曲以及定期的刊物。至于教育部则招收初中以上程度的学生,施以五年的专门训练,俾成为各种专门人才。此外并附设一军乐训练班和儿童班。儿童班的训练期无限制,凡属天才儿童可以一面在小学念书,一面受训。到初中毕业之后,便可直接升入本科。这种办法是重要的,因为音乐的训练愈早愈好,年纪大了除了声乐之外,器乐很少有成功的希望,所有计划,一到来年一月便开始了。现在是先办一班艺术师资训练班,这是为了本省中小师资的缺乏而设立的。已定八月一日起暂在桂林中学开学。你这种计划和规模的音乐馆,在抗战的困难当中也许只有广西才能建立的。因此让我们预祝她的无限的将来[10]31。

我不惜篇幅抄录这段文字,是想提醒人们注意其中透露的几个信息。第一个信息,吴伯超在国家层面音乐教育所做的各种工作,其实正是在广西形成的思想并有了实际的开端。比如,这段文字中说到吴伯超在音乐戏剧馆附设儿童班,这正是后来吴伯超在国立音乐院创办幼年班的先声。这项事业,吴伯超是全国的首创者。而这项首创,又是在桂林最先试行的。

第二个信息,文中提到的马思聪和胡然,都是20世纪中国音坛大师级的人物。马思聪众所周知,胡然知道的人不多。然而,如果时光倒流半个多世纪,许多中国人都知道胡然这位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而这些著名的音乐家,许多都是因吴伯超的邀请任职广西的。

第三个信息,文中提到民间音乐、苗瑶音乐的采取。这里的民间音乐和苗瑶音乐指的都是当时广西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显然,当时吴伯超已经注意到要利用广西本土的音乐资源。

说到苗瑶音乐的利用,桂林版《扫荡报》1939年5月25日已经有一篇文章《关于苗瑶音乐》谈到吴伯超的做法:

他用苗瑶音乐的曲调配上近代的丰富的和声,新的技巧更注入新的生命,因此作出了完全的新型作品。在省会国基抗战歌咏比赛表演会中,吴漪曼小姐所弹的僮人舞便是一个例子。一种新鲜的风味,动人的节奏,使人想象出在那山林中,所特有的诗的美丽的生活。广播电台的管弦乐队不久即将成立,吴先生以管弦乐表现出来的苗瑶音乐,和世人相见也不会远了[10]46-47。

这段文字明确表示,吴伯超的音乐创作利用了苗瑶音乐的曲调,这是许多吴伯超音乐研究者可能未曾注意到的问题。换言之,广西本土的音乐,是给了吴伯超音乐营养的。

从上面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吴伯超在桂林的音乐事业充满信心和期待,可惜,1940年2月,吴伯超离桂入川,广西的音乐事业因此失去了这样一位领袖群伦的人物。用当年在桂林生活学习的台湾女作家钟梅音的话说:“吴先生一走,仿佛把桂林的活力都带走了。”

[1]赵广辉.赤诚爱国学贯中西的音乐教育家吴伯超[M]//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吴伯超的音乐生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戴鹏海.为了不该忘却的纪念——吴伯超百年祭[M]//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吴伯超的音乐生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王震亚.谈吴伯超的音乐创作[M]//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吴伯超的音乐生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孟文涛.老院长吴伯超的名作《中国人》[M]//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吴伯超的音乐生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姚以让.古韵今声——忆析吴伯超的三首歌曲[M]//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吴伯超的音乐生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6]陈玉芸.浅谈《暮色》[M]//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吴伯超的音乐生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7]王震亚.谈吴伯超的音乐创作[M]//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吴伯超的音乐生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8]陆华柏.吴伯超抗战初期在桂林[M]//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吴伯超的音乐生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9]丑辉瑛.追念与期望[M]//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吴伯超的音乐生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0]黄伟林.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音乐舞蹈卷[M].桂林:桂林广大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制,2015.

Wu Bo-chao’s Music Creation during His Staying at Guilin the Fifth Paper of the Research Series of Guilin Cultural City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HUANG Wei-lin
(School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

The time Wu Bo-chao,a famous musician,stayed at Guilin was a golden one for his musical creation,during which his masterpieces were created,such as CHINESE,ODE TO THE NATIONAL MARTYR:IN MEMORY OF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KILLED IN THE ANTI-JAPAN WAR,SONG OF CHARGING,and the Women's Vocal&piano quartet THE EVENING SHADOWS.It’s worth noting that Wu Bo-chao’s musical cre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elody of the Miao and Yao people’s music,rich harmony,fresh style and strong rhythm.

Wu Bo-chao;Guilin Cultural City;the Miao and Yao people’s music

J6

A

1673—8861(2017)03—0001—04

2017-07-15

黄伟林(1963-),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与抗战桂林文化城。

广西第三批特聘专家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抗战文化暨桂林文化城研究”岗位(编号2014B01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肖 晶

猜你喜欢

桂林广西音乐
广西贵港
桂林行
乐!乘动车,看桂林
音乐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