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则意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2017-03-11徐群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消费导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大学生

徐群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规则意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徐群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规则意识是当今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现代意识,是人全面发展必备素质之一。当前,作为未来国家与社会建设者的大学生,他们的规则意识的现状令人担忧,加强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承载规则意识教育主要任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实践教学、体制机制上进行挖掘、创新、拓展和与实践,做好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教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 规则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

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现代社会良心发展的基本元素” ①,“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任何社会都有一个千千万万、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规则组成的复杂的框架结构,而公民规则意识的强弱则会直接影响这个社会的繁荣与发展。”②当代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到建党100周年时,大多数在30岁以下;到建国100周年时,很多人也刚步入中年,他们的素质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规则和规则意识

美国法学家富勒说:“一套使人类行为服从于规则之治的系统所必需具备的首要素质是显而易见的:必须有规则存在。”③那么规则是什么呢?“规则”,按照制度主义者的解释,是“有关什么行动(或结果)是必须的、禁止的或允许的,以及不遵守规则时会受到什么制裁的规定”(奥斯特罗姆等,2011:39)。④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共同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⑤规则从来源上,可能是社会习惯、习俗转化而来,也可能是某一权威部门制定生成,可以将规则分为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一般认为正式规则是具有文本样态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而非正式规则是不具有文本样态的传统习惯、社会风俗和道德。正式规则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与强制性,非正式规则的强制指数看似不高,但是它的强制性被内化为一种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在今天可能还是非常命令性的,连一个独裁者也没法推翻他们”。 ⑥

什么是规则意识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童世骏认为:“规则意识所涉及的,不仅是行动者关于规则的知识懂得多少,而且是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并且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⑦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饶世权也持类似的观点:“规则意识就是对规则的认识、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规则的观念。” 苏州大学陈忠教授在《规则论—研究视域与核心问题》一文中虽未明确提出规则意识的概念,但是他对规则的内涵向度作了深刻的阐述:“将规则分为体验、知识、行动三个层次。作为体验,所谓规则也就是人是一种‘畏’和‘敬’的体验、精神状态。这种体验的本体依据在于,在人的个体现实有限性和整体相对无限性的统一中,作为个体的具体人的主体能力的有限性,或源于人对自然的依附,或源于个体对社会的依附。没有敬和畏的体验,也就没有规则,体验是规则的重要基础层面。作为知识,所谓规则,也就是人对社会性、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稳定发展趋势的口述化特别是文字化确认,也就是关于社会运行、社会结构等社会性问题的知识的形成与共享。作为行动,所谓规则,也就是社会运行的动态稳定、动态平衡,也就是行为者对社会运行方式的自觉遵守,对社会性规范的自觉运用。如果说,体验性规则是规则的自发状态,那么知识化规则是规则的自觉状态,行动化规则是规则的自为状态”。 ⑧

总之,规则意识就是社会个体在对规则认识的基础上,发自内心地以规则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按照规则做人做事,并能三省吾身,自我修炼,内化于心中的一套稳定的信念和价值体系,将遵循规则养成一种习惯,达到孔子所言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可见,规则意识是由规则知识、规则情感、规则意志和规则信仰等诸多因素构成。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孟子在二千多前说的,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表明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在一个不讲规则,没有规则意识的社会里,再完美的制度设计,最终也可能会变成废纸一堆。正如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⑨尊规则、守秩序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立足社会、走向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崇规则、尚法治是国家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规则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的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经过多年的校内外教育,对规则及其规则性质与功能的认知基本上不存在问题。然后,现实中大学生的规则意识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甚至是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违规违纪屡见不鲜

部分大学生放松对自身要求,在校园生活中规则意识不强,违反校规校纪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学生不遵守宿舍管理规定,经常去网吧,不按照规定时间返回寝室、甚至夜不归宿;在寝室里私自拉电源线、路由器,甚至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造成安全隐患。部分学生在电梯里、墙面上乱涂乱画,在食堂吃饭不排队,随意加塞,规则意识谈薄。大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等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部分学生无视上课纪律,课堂谈恋爱、睡觉、用手机看视频、玩手机游戏十分普遍;课后,不认真做作业,打游戏,看电视剧等学生也不在少数,到递交作业时候,匆匆抄袭学霸的作业交差了事。还有个别学生在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场所占座、乱扔垃圾,随意践踏校园绿地和采摘花、果,损坏公共财物等,规则意识严重缺失。

(二)诚信缺失屡禁不止

很多学生对规则的遵守是根据是否有利于自己利益来决定,在规则与利益面前,将利益放在首位而置规则于不顾。有利的就遵守,不利的就抛弃,规则成了很多学生自由取舍的摆设。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出国留学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时,违背诚信,弄虚作假,骗取获奖、资助、出国机会。有的学生不愿意上课,又想得到平时考勤分,编造理由欺骗任课老师,甚至编造谎言,诱导辅导员出具证明来欺骗老师。论文抄袭、学术不端等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呈蔓延态势,作弊已日益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不守诺言、不为他人着想、不考虑他人感受、不遵守交往规则等行为,做事与做人都不实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的建设不断推进,必然要促进高校大学生法制意识的提升。法治不仅是良法之治,更重要的在于法律普遍被遵守和服从,良好的法制意识能够指引大学生构建良好的规则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不足,法制意识淡薄。当下,部分大学生对于法律的权威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做出一些违背法律要求的行为,如考试作弊入刑之规定置如罔闻,找别人代考或者替别人考试这样违法犯罪事件还屡有发生,更有甚者,大学生杀人的恶性案件时常见诸于报端及各互联网门户网站,还有,部分贷款大学生毕业后不按合同及时还款,毕业生不履行就业协议,随意毁约,不遵守合同法。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与大学生法制意识不强分不开的。

三、当代大学规则意识薄弱的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规则意识的现状与表征有其深刻的历史的原因、现实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和学校的原因,分析其原因是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的前提,只有正确地剖析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薄弱产生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影响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乡土社会的路径依赖是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的历史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费孝通语),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以亲疏远近为依据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特别注重宗法伦理,人情思想强烈,规则意识谈化。传统文化向来注重权变而轻视规则,崇尚“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们骨子中有种潜在的超越规则的意识。在处理问题时经常以差序格局的人伦关系为准,没有遵循成文的法治传统,崇尚人情主义。在人们眼中,遇到事情不是先想到法律法规,而是想法设法托关系,找官员,走后门,而且以“上头有人”,能找到关系为“荣耀”,以能规避规则为“本事和能力”;掌握规则之人,如果能帮别人“办事”,被视为“会做人”“懂人情”“能干事”。法律法规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个形式而已,就像是没有牙齿的老虎,苍白无力。

(二)社会转型期的规则缺失是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的现实原因

当前社会仍然处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期,今天面临“矛盾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不仅经济领域严重地假冒伪劣、权钱交易的现象;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形成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在社会管理或治理方面,执事者往往着眼于眼前“维稳”“和谐”效果,沿用本质上属于人治的社会管理方式。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自然会传染到高校,滋生了不良思想,如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唯利是图、人治思维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规则意识深受影响,社会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讲实惠、求实利不良风气在大学校园里弥漫,部分学生明知规则存在而违规,是因为执事者并没有按律论处,或者处罚太轻,这使得不遵守规则的成本低、收益获得代价小。这样,他们在选择是否遵守规则的标准就从规则本身转向主体利益需求。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里,诸多负面效应在主观上加剧了其价值判断中的不良倾向,直接影响了其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是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的现实原因。

(三)家庭教育的偏差是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的早期原因

大学生远离家庭,在校园里表现出来种种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看似家庭对大学生影响不大,实际上十几年的家庭教育已经在大学生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轻法制教育,“唯学习成绩为第一标准”,成绩好“一俊遮百丑”,长期生活在这样氛围的孩子,由于缺乏应有的规则意识教育与训练,这使得在校的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指导,致使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严重缺失。当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在物质方面总是尽可能给予最大的满足,孩子享有物质权利的同时,家长们忽略了责任意识的培养,规则中内在的“权利与义务”、“纪律与自由”、“公平公正”等精神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或者只是片面贯彻。久而久之,在这样家庭教育成长的孩子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无视规则,自私自利的规则行为习惯。

(四)学校教育中规则意识教育不足是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的深层原因

学校应该是规则意识教育与训练的主要场所,在我国,始终是把德育放在各类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受升学率考核的压力,中小学一般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成长和发展中包括规则意识在内的最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将“传道、授业与解惑”并重,由于受到考核指标偏差的指引,部分教师往往将“授业”作为第一要务,偏废了“传道与解惑”。进入大学后,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高校俨然成了职业训练中心,而对包括规则意识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这些深层次的原因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重成绩轻素质的错误观念,致使成绩优秀、能力强的高材生,甚至名校出来的学生,也不乏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

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强调是由上向下的行政式管理,大学生很少参加校规校纪的讨论与制定,缺少平等协商程序,有些规章时过境迁,可能已经脱离实际,出现学生的要求与规则不协调的地方,规则的约束性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必然会造成校规校纪和学生之间的内在张力,导致大学生对规则的不认同,与规则渐渐产生疏离与抵触,自然也就不能锻炼学生尊重规则,信仰规则的意识。

四、加强规则意识教育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不断增强的育人实效性。要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紧紧地抓住规则意识教育这一“牛鼻子”,立足实际,着眼实效,切实发挥规则的积极作用,将规则意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用规则意识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培育大学生的理性、规范意识,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之后,尽管还经过了一些大小波折,但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紧密团结一致的各组、户社员的坚持下,山科村分田包干到户、组的既成事实最后得到了公社的默认。几个月后,山科村二季稻实现大增收,木工单干户官慢生光卖征购粮就收入400多元,其他作业组户均收入也都翻了一番。在现实利益的激励之下,到1979年年终,山科村7个作业组几乎都更进一步“包产到户”了。

(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依托培育大学生的公共意识与法治意识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主要目标是要培育学生了解基本的道德常识,了解当前我们倡导的社会道德是什么,能够承认和遵守道德原则规范的意识。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来说,其基本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对基本道德规范的遵守,更高层次的目标是崇高德性与道德人格的养成。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目标是培育高校学生的法治精神,并将这种法治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法律意识,使法律规则与规范成为一种有效、自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从而使大学生运用这种法治精神进行自我约束和行为自律。能够积极守法、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就法律基础课来说,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法律规则的遵守,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终极目标是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和法治精神的崇尚。法律基础课不仅应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价值内涵,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积极守法意识,形成一种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形成法治思维,并正确运用法律指导自身行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管是高校的《法律基础》课还是《思想道德修养》课都是帮助但大学生法治意识和公共意识的养成,促使高校学生的行为合规、合法。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转换作为规则意识培育的内生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了深厚的积淀,必然成为当前我们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文化宝库。传统文化包含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它积淀在本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组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心理和性格,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以重视宗法血缘伦理、重人治轻法治、重视等级观念、轻视独立人格为特征,而这些不利于规则意识的养成。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有很多抑制规则意识生成的因素,但也不乏一些有利于规则意识培育的积极因素。如“贵和”、“天人合一”等理念对当代大学生宽容意识的养成有积极作用;“重义轻利”传统以及“正义”观念有助于抑制市场经济交往中过渡膨胀的利己主义思想;“忠信、仁爱”的道德品质可以为契约关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力的伦理支撑等等。此外,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也都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塑造。

我们所构建的是适合我国国情与现代化发展的规则意识教育。如果抛开我们的文化传统,一味迎合西方现代化去构建规则意识的培育机制,我们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我们也无法离开传统文化,只有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完成传统到现代的时代转换才是构建本土化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加强大学生规则意识过程中,加强中国与西方之间有效对话,取长补短,借鉴其合理的规则意识培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中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关规则意识培育的丰富思想资源,为规则意识培育提供合理性价值基础。

(三)以隐性教育和社会实践教学为载体提高规则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进行的规则意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育显性模式。想使规则意识培育收到良好效果,不能仅拘泥于这种课堂模式,必须扩大隐性课程与社会实践在规则意识教育中的作用。如果说显性课程对规则意识的培育是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那么隐性教育和社会实践教学则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崇尚规则的心理态度,与显性教育相比,这种隐性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学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熏陶、潜移默化等形式逐步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人的心理潜能,以此达到显性课堂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隐性教育可以通过校风学风、规章制度渗透到每一门学科领域并以隐蔽方式使学生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此外,隐性教育还可以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创造一种情境氛围——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自觉做规则的拥护者与遵守者,为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树立好榜样,这种情境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规则的认知和认同,增强大学生遵守规则的道德情感与意志。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进行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些面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⑩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体验规则、感悟规则,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实践教学能加深大学生对规则知识的认知,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接受规则,思考规则意识对社会人的重要意义。“生活即教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源泉,脱离实践的规则理论终将成为“海市蜃楼”。因此,必须在教育的实施与规则的切身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切身感受到规则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发现规则本身具有的内在价值,提升遵守规则的自觉意识。

(四)有规必依,违规必惩,赏罚分明,强化规则意识形成的正、反两向反馈机制

注释:

①李和民.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7(1).

②欧翠珍.规则意识与宗教源流[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③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5页.

④转引自狄金华、钟涨宝.从主体到规则的转向——中国传统农村的基层治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5):85.

⑤[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⑥ [美]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0页.

⑦童世骏.论规则[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6页.

⑧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⑨ [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⑩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3页.

[1]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 [美]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 [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6] 童世骏.论规则[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7] 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徐群(1972.11-),男,汉族,籍贯安徽霍邱县,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上海大学2016年宣传思想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