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如何传承文化“基因密码”

2017-03-11李丽莎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716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3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密码艺术设计

李丽莎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716000)

试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如何传承文化“基因密码”

李丽莎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716000)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至今,多数采用嫁接西方设计教育理论的方式来对中国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教学。然而在此教学过程中,伴随中西方文化、设计思维、教育理念、审美价值等差异的扩大化,进一步增加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应摒弃过去直接套用西方设计教育理论的模式,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背景、东方思维模式、审美理想等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基因密码”,对中华文化进行良好的传承,促使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得到更具中国特色的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传统文化;基因密码

一、文化“基因密码”的概述

基因,原本是涉及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名词,它是打开人类密码的钥匙,而文化的“基因密码”则是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钥匙”。

所谓文化的“基因密码”,是记录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的载体,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有如那些韵律优美、意蕴深远的诗、词、歌、赋,更如陕北老大娘的剪刀下动人的剪纸,安塞农民手中的腰鼓,中国传统文人画及书法艺术等等,在这个庞大的文艺体系里,它们均为滋养民族独有文化的“基因密码”。无论是中国文化或是艺术,都应从中华民族的文脉中去寻找发展前行的动力。脱离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文化、艺术便是无根的浮萍,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脉中汲取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文艺创作才能结出真正耐人寻味的果实。

文化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在物质文明渐次丰盈,互联网日渐发达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伴随着舆论导向的网络化、数字化被不断动摇,因而文艺教育事业对精神文明和传统文化基因的追寻便是迫在眉睫。

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滋养不可或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至今,多数采用嫁接西方设计教育理论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设计教学,缺乏民族文化和特色。因此,教师在艺术设计教育理论和思想上,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与传承。在艺术设计课堂上应运用历史视角,充分结合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总结历史的经验,把获取的新知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后,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新理念、新思路,并将其传授给学生,让艺术设计教育依托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文艺自信,从而进一步让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以健康包容的状态屹立于世界文艺之林。

二、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教育是集设计、艺术、商业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跨学科教育门类。它在达到学术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同时,更应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如今,许多高等学校所推崇的更加包容的“大设计”教育理念拓宽了学生审视艺术设计的视野,并提倡用“大设计”的思维方式跳出先前“小设计”的狭隘范围去引导学生进行新的设计思考,这不仅使学生对其他各学科领域产生兴趣,也鼓励学生对文化萌生一种全新的理解和再创造的设计欲望。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大设计”理念下的新型设计人才,他们在具备一定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水平的基础上,更应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课堂角色。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曾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只为设计而设计的学生。而如今,教师也在逐渐冲破其束缚,把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向鼓励学生自发探索获取知识的引导者转换。在课堂上,多以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思维以及设计方法的自我展示,从而让学生把从自发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的新知识、新思路融入到艺术设计的学习和研究中。

在教师课堂角色转变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设计课程的培养方向也在不断变化。如今的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仅仅局限于对设计领域的了解,更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对设计本质、深层价值及其对人性意义的理解。与此同时,当代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更深融入了对中国艺术史的教育,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及其文化寓意、内涵融入设计课程中,加深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形成,最终培养出更具中国特色的专业化艺术设计人才。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艺术教育理论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传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应不断注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促使设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三、传统文化赋予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基因密码”

艺术设计创作如何突破瓶颈,进入高峰,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可或缺。只有传统文化赋予设计创作优秀的“基因密码”,让艺术设计的全部过程都浸润在传统文化的因素中,设计作品才能被贴上优秀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标签。

首先,传统文化应赋予艺术设计作品特殊的文化符号。如著名设计师王序设计创作的《自然元素》、《长安8号》、《参灵草》等作品中都带有传统文化深刻的符号和烙印,同时也能反映出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敬畏,及其对古老文明的传承,这便是优秀设计师通过带有特殊文化符号的设计创作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正因如此,在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时代,设计者创作时更应积极借鉴此类设计作品,学习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在传统文化的润泽中汲取设计所需的精神营养。

其次,传统文化应赋予艺术设计作品特殊的文化价值。价值是文学艺术永恒的精神需求,换言之,具有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都具备特殊的文化价值。如设计师陈绍华为西安世园会设计的极具传统道家思想的会标“长安花”,设计师王序设计的带有“岁月改变我不变”意味的作品《重源》,以及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所设计的极具中国风的汉字钟表等等,这些饱含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优秀设计作品均为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借助传统文化来赋予设计作品特殊的文化价值,让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在其艺术设计作品中绽放光彩。

简言之,在推进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容忽视,只有当代艺术设计创作被赋予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设计作品才有可能获得独具特色的“身份标识”。唯有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及其新意义,才能让当代艺术设计找到最好的归宿。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密码艺术设计
当代艺术看得懂
密码里的爱
《星.云.海》
《花月夜》
密码疲劳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密码藏在何处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