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角色设计的猎奇现象分析
2017-03-11孙淑萍湘潭大学艺术学院411100
孙淑萍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411100)
游戏角色设计的猎奇现象分析
孙淑萍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411100)
中国游戏产业在新媒体时代成了蓬勃发展的一个产业类别,无论产业规模还是产值都在膨胀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玩游戏作为自己一种主要的娱乐方式。游戏作品中也充斥着以怪诞、身体残缺、血腥、暴力、色情等“猎奇”视觉元素为表现的大量角色,这成为游戏产业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一现象与玩家的好奇心理有着紧密关联。
猎奇;色情;暴力;文化反思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项目“中国游戏中妖怪角色的造型分析及设计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C1552
游戏角色设定一直被作为最容易吸引到玩家注意,并令其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游戏作品的不二利器。玩家们能够在游戏中实现“角色扮演”的目的,实现纯粹理想化的愿望,从自我实现的心理体验中获得满足感。游戏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以及理想化改造,而其中的可操控角色,更是玩家们在理想化世界中所选择或构造的理想化自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否满意一款游戏的角色设定,成了玩家是否选择某一款游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把握角色第一视觉冲击力与玩家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游戏角色设计往往通过一些视觉特征来突显角色形象的视觉冲击力,角色形象的视觉冲击力大小,也成为游戏传播和衡量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这种视觉冲击力通过玩家热衷追求的血腥、色情、身体残缺等“猎奇”的视觉表现尤为突出。“猎奇”是指通过搜寻新奇、异样的事物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猎奇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体现着一种颠覆、反叛的精神,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的同时消解着当下社会对人构成的精神压力,进而形成一种契合现代社会的审美符码。为迎合玩家对娱乐的猎奇心理,游戏角色造型追求“奇异”观,有意设定不同于常人的游戏角色形象,如游戏《星际争霸》“刀锋女王”的角色形象设计。令人闻风丧胆的刀锋女王是虫族的领袖,角色形象设定为在人类的身躯上,变异出虫族的驱壳,背后巨大的骨翼令人感到恐惧,角色形象的视觉感受和在人族、虫族、星灵之间的游戏故事内容得到贴切的表达。既通过夸张与变异的手法做到了形象的“奇观”,吸引了玩家眼球,也充分体现出了虫族领导者的威严与无情。然而并不是所有通过猎奇设计理念设定出的游戏角色都是成功的,尤其如中国近年来爆炸式发展的网页游戏,总是通过过分性感、色情的女性角色形象进行宣传,导致人们看到这些宣传视频和图片就会产生下意识的抵触情绪与反感。类似一味的夸张性别特征,简单堆砌的视觉刺激的猎奇手段并未能起到良好的游戏宣传效果。
游戏角色设计的猎奇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怪物角色形象占有比重大,形象趋向奇观化
怪物形象出现在游戏作品中由来已久,从西方魔幻文化题材的《龙与地下城》、《魔兽世界》到《英雄联盟》,再到中国神鬼文化题材的《梦幻西游》等等游戏,作品中怪物形象占有着很大比重。怪物的形象,往往表现为人的因素与动、植物的杂糅,或同类功能器官的增殖或减少,或极端的扭曲、夸张与变形,具有着怪诞、奇异的视觉特征,造型趋向奇观化。刘法民学者在《怪诞艺术美学》一书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形态,“在所有的美艺术中,怪诞艺术是最震撼的”,怪诞艺术也是美的艺术的一种。游戏《 魔兽世界》中通过众多恐怖的怪物角色来激发男性玩家的兴趣,游戏《口袋妖怪 》中就通过大量可爱的怪物角色来引导女性玩家。
2.女性角色形象凸显性感、色情视觉特征
女性角色在游戏中的出现和进化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现实生活中男性对女性各种定位和期待在虚拟游戏世界里的投射。“无论是数字游戏中的女性角色、游戏的代言人还是游戏女主播,在数字游戏亚文化实践之中,女性身体作为男性注视和消遣对象的状况未发生根本转变。”。女性的身体继续按照男人的性欲望与父权制对权力和控制的想象而被‘定位’”。而电子游戏中的女性角色的进化可以说完全遵照了现实父权制对女性的定位。日新月异的图像技术使女性角色的面部变得更加清晰圆润,同样也使女性角色的“身体”更加清晰。她们不仅由陪衬式的存在演变为游戏中的主角,而且“必然性”地开启了从平凡向“美腿爆乳”的进化史。从《街头霸王》里露大腿的春丽到《古墓丽影》中露出肚脐的劳拉、《格斗之王》中展示丰满胸部的不知火舞,再到《上古卷轴》中的裸体MOD,女性角色身上的衣服变得越来越少。这些主要是为了满足男性玩家对女性身体好奇心理的塑造,吸引男性玩家的眼球。
3.男性角色形象凸显血腥、暴力视觉特征
暴力,根植于人的内心欲望,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和攻击的本能。许多游戏男性角色形象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营造视觉的快感,引导实现暴力体验。如《真人快打》血腥镜头暴头断肢的角色画面,《侠盗猎魔》的图像暴力等实现感官的刺激吸引玩家。
4.西方元素热——“异国情调”视觉符号的简单堆砌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追求“异国情调”就是猎奇。游戏《魔兽世界》中的熊猫人角色的设定,就是利用具有异国情调和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刺激美国本土玩家的感官,满足美国人的猎奇心理,从而提高游戏的收入,这也是早期中国元素符号出现在欧美游戏中的真正原因。我国游戏行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对于西方商业游戏的成功作品,快速模仿与仿效,随着《暗黑破坏神》、《魔兽世界》、《英雄联盟》等游戏在中国的成功,游戏角色西方“异域情调”的视觉符号也形成一轮又一轮的跟风效应,游戏角色设定上出现了尖刺,骷髅等装饰元素,哥布林、吸血鬼等西方角色被直接复制过来。依赖于这些元素的简单堆砌,来寻求与满足中国玩家的短暂的感官刺激,满足玩家“异国情调”的猎奇消费心理。
我们在满足玩家猎奇心理,最求视觉刺激的过程中,也因为中国玩家严重的从众心理,中国游戏角色形象呈现模式化、程式化的视觉特征,产生了视觉审美疲劳。
[1]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08.
[2]黄鸣奋,魏榕.“怪物恋”的美学定位及文化反思 探索与争鸣,2014.
孙淑萍,女,1977年出生,汉族,湖南益阳人,学历:博士学历。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游戏学(美术方向)工作单位:湘潭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