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流离失所的人》中“五十亩地”的多重象征意蕴

2017-03-11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名作欣赏 2017年29期
关键词:奥康纳特利流离失所

⊙李 静[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浅析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流离失所的人》中“五十亩地”的多重象征意蕴

⊙李 静[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流离失所的人》,用“五十亩地”贯穿了整个故事,“五十亩地”成为一种具有多重含义的意象。该小说通过波兰难民古扎克一家在美国南方“五十亩地”做工的遭遇,揭示了地主麦克英特尔太太对于物质无止境的追求,最终结局就是丧失“五十亩地”。同时,出现在小说中的种种对抗犹如时代大潮中湍急的漩涡,裹挟着人们身不由己,难以逃脱宿命的安排。作品阴郁的语调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哲理性给人以深深的回味。本文试从女性主义、工具理性批判、超人观念导致灾难等角度,浅析《流离失所的人》中“五十亩地”的多重象征意蕴。

五十亩地 性别对立 工具理性 超人

一、前言

弗兰纳里·奥康纳,美国天才女作家,被誉为“南方的文学先知”。她的小说风格怪诞、独树一帜。她擅长描写美国南方乡村人物生活,对人性阴暗有着惊人的洞察。她想要展示的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丑陋、上帝的隐退、宗教的无能。

《流离失所的人》以美国南方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当时美国涌入大量难民后,引起南方上至国会议员下至帮工农妇的反对和“颇有微词”。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波兰人古扎克一家逃难到美国“五十亩地”做工的遭遇,让读者看到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地主麦克英特尔太太、把精通技术的工具理性当作救世主的“伪”神父。自以为“全能的主的被感召者”的肖特利太太死去后,雇工肖特利重新返回“五十亩地”,仇恨的火焰被点燃,在众人无声的注视下,古扎克惨死在“五十亩地”。于是,“五十亩地”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流离失所的人”。

自古以来,土地就被认为是人类诞生最根本的原初意义的象征,在奥康纳的这篇小说中,“五十亩地”贯穿了整个故事,成为一种具有多重含义的意象。本文试从各个角度,浅析《流离失所的人》中“五十亩地”的多重象征意蕴。

二、“五十亩地”象征着男女性别对立中的主导权

作为身处各种女权主义思潮之中的一名女性作家,奥康纳对性别对立的现实内核有着极强的领悟力。在小说《流离失所的人》中,她运用怪诞的风格、冷酷的笔调,通过“五十亩地”的最终失去,体现了“在批评男性中心的同时,坚决批判试图用一种新的二元对立来取代旧的二元对立的女权主义观点”。

老法官是旧式男性权威和男性优越性的代表:除了抵押出去的房子和“五十亩地”,老法官什么都没有留给太太。奥康纳带着揶揄的语气写道:“这仿佛是他成功人生的最后一次胜利,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带走了。”法官太太唯一可以把握的遗产就是“五十亩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对未来生活的主导权。老法官被宣布死亡后,其主导权拱手相送,他的太太重获选择伴侣的自由;拥有土地的法官的遗孀,拥有了非同寻常的两性关系主导地位。

法官遗孀开始了另外两段婚姻并且通通以离异收场,即使她因此随两任丈夫更改了姓氏,也不能改变其在这两段婚姻中占有强势地位的现实:两任丈夫,克鲁姆先生和麦克英特尔先生:一个疯了,一个整日烂醉。

“小天使的脸让他想起自己的妻子”,奥康纳让即将长眠于“五十亩地”上的老法官自己选择了一个裸着身子的花岗岩小天使,火车上老法官让他陪在自己的身边,长眠时让他站在自己的墓碑上。这里是在隐喻老法官拥有两性关系主导权时心中的完美太太形象:忠贞、美丽、纯洁、顺从、失语、无行动能力、无思想、可操纵、可陪伴一生。“五十亩地”的雇工赫瑞太太偷走了墓碑上的小天使,“从没注意到她和小天使容貌间的相似”甚至“觉得它非常吓人”的法官遗孀“还是震怒了”,但是她一直没钱再去买个新的。这里进一步隐喻老法官的理想伴侣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任人宰割,失去庇佑,没有行动能力。经过一系列追求物质的奋斗之后,惨剧发生,法官的遗孀最终失去了“五十亩地”,也就是失去了两性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腿的麻痹、双手失能、视力下降、失音,都是对于在两性关系中处于劣势的女性现实的隐喻。去世的法官、苦苦挣扎仍然不能摆脱失去“五十亩地”(主导权)命运的法官遗孀,形成了一种对现实社会两性关系的微妙讽刺。

父权制产生了男女两性的性别对立,颠覆父权制下二元对立模式建立起新的二元对立的母权制或是女性主义,两者同样会产生对异性的压制,造成悲剧性的后果。通过对象征着两性关系主导权的“五十亩地”的最终失去、无论男女都“流离失所”的现实,引导我们思考消融对立的两性相处模式以及建立新型的两性关系之可能。

三、“五十亩地”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工具理性是指由追求功利的动机驱使,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麦克英特尔太太拥有“五十亩地”,“五十亩地”象征着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精神家园。人类不能只依靠精神家园存在,一定还要依靠与精神家园相对的物质生产,也就是物质和金钱。女主人公麦克英特尔太太执着地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借用了“工具理性”的力量,最终导致了精神家园的丧失。

她解雇了一批又一批的雇工,最后终于找到了对机器无所不能的波兰人古扎克,对人失望的女主人公把希望寄托于先进的机器以及超能的难民古扎克。古扎克会开拖拉机、循环捆草机、再贮料切碎机、联合收割机、碾磨机,只要是“五十亩地”里用得上的机器,他没有用不了的。他是个娴熟的技工、木匠和泥瓦匠。他既节省又有干劲儿。他会用挤奶器,而且还特别爱干净,他不抽烟。麦克英特尔太太得意极了。

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然而,执着于在“五十亩地”上取得最大物质收获的麦克英特尔太太,被机器异化,渐渐丧失了人性,这也就导致了她“五十亩地”精神家园的最终丧失。

对于这么能干的古扎克,她给予最差的生活待遇,最少的工资,却仍然认为自己给予他一家人的是巨大恩惠。她满意地说:“终于,我有了一个可靠的人。这么多年来我都被一群废物扰得团团转。废物啊。没用的白人渣滓,还有黑人。”

古扎克先生一家,是从波兰来的丧失了土地,也就是丧失了精神家园的人。可以认为,在这里隐喻了古扎克是机器力量、工具理性的代表,当麦克英特尔太太听从神父的话,把“五十亩地”上的一切活计都交给古扎克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工具理性占据了统治地位。

当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从被漠视到无视的时候,已经丧失了精神家园的古扎克生命的结束,就是工具理性完全泯灭人性的隐喻。工具理性战胜了人性,同时也毁灭了自身,所有人全部丧失了以“五十亩地”为象征的精神家园,成为“流离失所的人”。

四、“五十亩地”象征着“有信仰的生活本身”

工具理性、技术万能让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失去了以“五十亩地”为象征的精神家园,在上帝的身影退后时,“超人”出现在“五十亩地”上。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生活在美国南方“圣经地带”的罗马天主教徒,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她在神学方面的造诣颇深。在小说中,她通过对信仰虚无、不同的上帝观对生活的理解不同甚至冲突的剖析,显露着现实生活中性别、肤色、身份等级等差异引起的破坏和毁灭,让读者看到种种可怕的场景后,进行透彻的思考,甚至灵魂的洗礼和重生,重新评估生活本身,打破虚无,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救赎。

小说《流离失所的人》中,神父的出场颇具戏剧意味。“当神父希望被人认出是神父的时候,就会这样打扮。这些人正是这位神父安排来的。”送来了万能的雇工古扎克后,神父便成为“五十亩地”的常客。

可以经常造访“五十亩地”的神父,经常在孔雀身边打转。从初次见到孔雀的“其貌不扬的红脸俯在上方,泛着喜悦的光芒”,到听说麦克英特尔太太想赶走古扎克一家时大谈炼狱和易容,一个虔信“神迹”的伪神父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神父说古扎克“他是来救赎我们的”,一个无所不能的在物质世界游刃有余的“超人”,一个丧失精神家园的人,被神父认为是“五十亩地”的救世主。工具理性超越精神信仰,成为“五十亩地”的主宰。神父试图用“工具理性神”的力量拯救“五十亩地”,在这种“善意”的安排下,“五十亩地”上这些人最后的悲惨结局,对此“善意”真是绝妙的讽刺。

雇工肖特利一家是另一种“超人”的化身。

肖特利太太有一双“冰蓝”的眼睛,这双眼睛审视着身边的一切。从“她抱着胳膊,爬上山顶,就仿佛成了伟大的农妇”开始,到她狂怒后携全家负气出走中风结束,“眼睛像是蓝色的玻璃,仿佛第一次认真凝视着祖国广袤的边境”。只是使用了“仿佛”二字,就勾勒出肖特利太太“自以为神”“只图自保”的极端性格,更是用此隐喻现实中“民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思想思潮。

肖特利太太爱上肖特利先生,是因为他的一个动作:把烟头含在口中闷熄。肖特利先生是个熄灭火焰的暴力者,是肖特利太太各种想法的实践者和复仇者。

作者喜欢在自己的作品里安置暴力和死亡。如果说古扎克的横死代表着对工具理性的极致追求将导致精神世界的毁灭,那么肖特利太太的暴死则代表着自以为“全能的大主宰的被感召者”的荒谬结局。

在“五十亩地”上暗涌着狭隘和暴力的激流,喧嚣着、咆哮着淹没了“五十亩地”的生机。“五十亩地”象征着一种有纯洁信仰的生活本身,但是现实不容许这种纯洁的生活存在。“超人”现身造成灾难,人们“流离失所”;失去了“五十亩地”,生活成为荒芜与虚空。

五、结语

运用颇具功力的艺术手法,奥康纳把抽象的思想观点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对丑陋的现实与人性的阴暗面层层进行剖析。她向我们昭示着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观点、思想及现象可能产生的恶果,引起读者的思考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对于女权主义,奥康纳有她自己独立的判断:不是由一种压制取代另一种压制,而是双方和谐共存,共建美好家园。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意味着对人性的挤压;城市化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敌视;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暗流闪烁在肖特利太太冰蓝的眼睛里……阴郁的文字背后,作者实际要表现出的却是对土地、家园的无限热爱,只是这种热爱往往要在看到惨剧后“痛定思痛”才能体会得出。

“寓意深刻”是奥康纳写作的特点。不仅如此,她作品中的形象与场景更是十分具有冲击性:裸着身体的花岗岩小天使,仿佛无数没有话语权的女性化身;古扎克对于机器的娴熟、精准和难以沟通,仿佛机器与人合二为一;拖拉机无声后退,众人的目光汇集后永远定格为同谋……惨剧的发生,确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五十亩地”上,奥康纳用孔雀象征着希望和爱,也贯穿作品始终,陪伴着登上山顶的肖特利太太、陪伴着最终失去“五十亩地”的麦克英特尔太太。孔雀给作品平添了一抹亮色,恰如阴郁的曲调中跳动着几节欢快的音符,引导读者在痛心后怀恋生活的美好,实现现实的救赎。

①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美〕弗兰纳里·奥康纳:《流离失所的人》,周嘉宁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8页,第148页,第151页,第151页,第129页,第20页,第124页,第158页,第119页,第143页。

②杨纪平:《走向和谐——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页。

[1]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M].周嘉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杨纪平.走向和谐——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拉曼·塞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7[M].中国基督教协会,2008.

作 者

:李静,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奥康纳特利流离失所
“恐惧”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
雨夜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全球流离失所者人数创70年来最高
试论疾病对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创作的影响
数据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被宠坏的狗熊》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