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与生命意境
——宗白华美学思想探析

2017-03-11贵州大学贵阳550025

名作欣赏 2017年29期
关键词:宗白华意境精神

⊙何 咪[贵州大学,贵阳 550025]

艺术与生命意境

——宗白华美学思想探析

⊙何 咪[贵州大学,贵阳 550025]

艺术,既具有美的认识和写照,又离不开生命主体的感受和体悟,更进一步,是一种生命的感触、凝练,以及体察。艺术与生命二者之间,不是分离而是结合,不是割裂而是交融,只有将艺术与生命进行深度的构造与融合,才能产生惊叹的艺术,迸发生命的灵动,并在生命主体与艺术的交融中得以凝练、提高和升华。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不仅有着对艺术的探讨和追求,同时也蕴含着浓郁的生命意境。在他看来,艺术决然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蕴藏生命主体情感和想象的“精神化”创造,艺术在禀赋精神与理想的基础上得以创造发展,昭示出生命的逸动、灵觉,同样也承载、衬托了深刻的生命意境。

宗白华 艺术 美 生命意境

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阐发不只关注于对艺术的写照,还透视出对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生命质核的探索,从自然的摹状到情感的流露,从艺术的表现到人格的抒发,从美的生发到生命的追问……无不预示着心灵、生命的朝向,或者,经由对艺术的感触,由浅入深,逐渐过渡到深度的生命思索之中,并试图在艺术与生命之间探索两相交融的途径与形式,促进艺术表现的提升以及生命意境的升华。触及美与艺术的认识、创造,只要从其表象流露更进一步,不难发现,美与艺术不仅关涉对自然的描绘和摹写,也是生命主体的情感表露与精神创造,“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当艺术超脱技艺的框架而与生命主体深度交融并得到体察和凸显之时,艺术就由此获得了一种灵动的气息,彰显出精神的魂灵与生命的意境。

一、艺术的表现

自然总是难以捉摸却又令人惊奇,并透出无限魅力,而人的主体性也在对自然的感受中渐次流露。宗白华说过:“大自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在这里,宗白华化用“活力”以体现自然的鲜活气息与勃勃生机,此种“活力”不仅在于对自然的赞叹,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指引,若没有这种自然的“活力”,就没有绚烂多姿的世界,美与艺术也就失去了发展、创造的可能。美与艺术的诞生、表现、发展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撑:一则是自然的审美来源;一则是人的精神艺术创造。剖析美与艺术,断然不能将人与自然进行割裂、分离,只有通过二者的交融互动才能生出万化之美与艺术。

自然的审美来源。自然的丰富性、多样性基于宇宙的创生以及万物的纷繁生现,不管是山川幽谷,还是江河日月;不管是花开草长,还是莺飞鱼跃;不管是春燕秋叶,还是夏蝉冬雪;不管是山村渡头,还是苍茫原野……或动或静,若生若寂,都是自然的决然生成和构造,形成了磅礴浩荡的景观。姿态各异的景观,交相辉映,成为一种“本自天成”的点缀,就使得自然本身凸显出一种别致。当人观诸自然,目视耳听,身触神会,自然的形色气息即刻浮现眼前,不禁令人赞叹自然的鬼斧神工,并被自然所深深震撼与慑服。诚如宗白华所说的那样:“所以美与美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动,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存在于自然中的万物,只是依其本然天成的状态和面目,枯荣兴衰,更替变化,都有其所以遵循的规律、条理,因其饱含浓郁的“生命情调”,才造化出自然如此生动的画卷和图景。但是,自然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其所遵循的规律、条理也非禁锢藩篱,相反,自然万物却因其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特性而造化无穷,只是一物便能生出种种状貌,比诸自然当变化出缤纷景象,这就使得人们从审美体验、审美情趣的层面去观察、认识自然,有的放矢。如此,本于自然的外在赋予和生成,便是艺术对于人而言能够被观察、认识、描摹的来源,自然万象的形态构造也成为艺术得以搭架和呈现的重要基石。

艺术如果失却自然的来源,将会流于枯寂之沼、无根之地。试看历史以来的诸多人类艺术,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认识的不断加深,得以逐渐突破原初简单的自然刻画或缘由认识粗浅所形成的掣肘,人的主体性得到逐步凸显,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和抹杀自然作为审美来源的事实,如果将自然从艺术中剥离,自然之“美”且不能显示出来,艺术又将何去何从?应当看到,自然作为审美来源以及艺术赖以摹写的支撑,固然是艺术的重要奠基,然而,艺术的完全呈现,并非只是对自然的复刻,而是融合着人的情感、精神的积极发现与创造,是人与环境相感相融时的“波动”。尽管自然中的其他生命能够自主地进行种种“构造”,如鸟儿衔巢、蜜蜂筑窝、鱼儿寻居、蚂蚁造穴……但鸟儿、蜜蜂、鱼儿、蚂蚁始终还是出于动物本能,它们且自顾按照本来的生命轨迹进行“构造”,何曾诉诸艺术?又岂进行过思索和追问?这样就意味着艺术不仅喻于自然,而且与人紧密关联,是人与自然交感的汇通与融合,须得由人予以认识、提炼。

人具有精神灵气,故在认识自然的时候,明显地表现出区别于动物本能的特性。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自然万象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审美判断,在头脑中生成“美”的意识,进而以是否具备“美”的特性对外物进行评判、衡量。人在各种关乎“美”的思维中,所获得的“美”的知觉和感受或许并非决然一致,这也就让美变得更加充盈和丰富多彩,同样,基于人的差异体察以及不同感受,也产生出迥异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且能感受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若登高望远,即能领略自然的无垠辽阔;若闲庭信步,即能品味万物的行迹轮廓。因此,不管是从大处着眼,还是于细微处立足,如果人未失却感受、失却真心,便能对周遭自然有所“捕捉”,并诉诸感觉、精神,迸发出闪烁的灵感和情愫。

如果说自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为艺术的表现提供了多重来源的话,那么,人所具备的细腻且又复杂的情感便为艺术的表现增添了姿彩,实现艺术在形式表现以及内涵意蕴上的跨越。艺术的跨越与人的发展尤其是精神认识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人能够主动对自然外物进行艺术的处理,或是出于无意的调节,或是出于有意的改造,经由人的意识作用,总能在事物原来的基础上变换出许多新奇花样,也就促使艺术的表现更加灵活生动、变化多姿,“艺术家要模仿自然,并不是真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相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形,使物质而精神化。”显然,出于人的意识的作用,意欲表现美的神姿与艺术的妙化,就需要蜕去流于表面形式的简单“刻画”,通过多种形式和技法,使艺术的表现涌现出趣味盎然的灵气与生命。

二、意境的升华

艺术当然免不了对自然的描绘和摹状,这也是艺术实现发展的基础,但是,艺术更高的目标却在“造境”。艺术的“造境”是人内在情感的传达,也是人的一种精神体现,更是一种心灵的超越。意境是通过情景交融、身心相契,并在同艺术的交感中令人的内在心声油然而生,无须刻意为之,也许是惊于一隅,也许是叹为完境,整个身心沉浸其中,刹那间便已实现“超脱”,表现出一种心向往之的生命意境。

艺术如果不具生命意境,似乎就少了灵气与生机,没有跃然纸上的风韵,也失去活泼灵明的精神。在宗白华看来,“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艺术意境实则与生命意境相生相融,生命意境的高下透露出艺术意境的优劣;艺术意境的长短同样反映出生命意境的深浅。所谓“歌以咏志,诗以传神”,艺术虽不同于诗文,却也同样具备表达精神品格的特质。往往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不管笔墨繁简与否,情境的表达以及情感的抒发总是自然流露笔端,胸中气象得到伸张,而这也成为人们进行艺术欣赏的端由,透过艺术去品鉴、体会其背后的精神,在这种交融互动中实现与物的贴合、与人的相通。

生命意境的构造与实现,并不是借助艺术的陶冶就得以通透,也不是依凭理性的思索而能够理解,而是必须诉诸精神、心灵,才能够真切体会。如果不从真实的情感出发,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就难以打上心灵的烙印,艺术所能体现的人的细腻情感以及所能带给人的精神震撼便也失去了。看那绝壁断崖中长出的松柏,不也经历千般磨砺,借着生长向上的劲儿,才在困厄的环境中逐渐长成苍翠劲松;看那苍茫大海上穿梭的雨燕,不也经历万般风雨,依靠坚强果敢的勇气,才在险难的大海上冲破重重云雨;看那曲径丛林间散落的枝叶,不也遭受雨露冰霜,经过长久的坚持,才在自然的规律中日益消长生灭……类似的例子自然不胜枚举,且不论自然中动态的生命能够刺激人的感受,即便是置于殿堂的静物也同样能够激荡人的心怀,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何以人们在面对类似景象的时候,能够不自觉地产生激动的情感?原因就在于人们将情感附着、寄托到所目睹耳闻的对象事物上,从而引发人们的精神共鸣。人都具有内在的情绪,以至于“各个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与人生情绪为最深基础”。只是这种情绪或恬淡,或浓烈,或直白,或婉转……具有不同的形式表现,其所示现于人的神情姿态当然也具有不同呈现。但是,不管如何就人在对待艺术时的差异表征进行剖析,人的情绪存在及其表现却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或显或晦,都实在地发挥着作用。

艺术与生命意境的关联不是知识嫁接而是精神创构,不是恣意造作而是情感自然流露,因为人在与艺术的对话中达成心灵契合,所以将内在的情感予以表露出来。试想,如果人不是具备深层的情感,如何能够诞生出诸多可歌可泣的悲歌?如何能够诞生出诸多可咏可叹的画卷?所以,“艺术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深层的创构”。倘若不具“境界深层的创构”,就不能实现艺术的伟大,也不能实现美的崇高,只能停留于粗浅的艺术理解而最终消逝于时间长河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生命意境的创构也如同艺术的境界一样,伴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深浅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的层次递进。“一切艺术的境界,可以说不外是写实,传神,造境:从自然的抚摹,生命的传达,到意境的创造。”在宗白华看来,艺术虽具有迥异的风格展现以及内涵表达,但不外有三种层次,即写实,传神,造境。在不同的艺术层次里面,所关注和体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而且这三种艺术的层次,是人的精神认识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体现。

追求艺术与生命意境的实现当然有一个过渡、渐进的过程,此种也可能会遇到诸多的困难与选择,但是,因为有了一种崇高的指引,只要不曾止步与停歇,就可以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人生也会开启新的面貌。不过,艺术需要克服造作的笔法,力求在一种“散步”的情境中不断摸索,寻求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真”,而人的生命意境也应当如艺术追求“返璞归真”一样,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践行一个“真”,即实现人生“真我”,不假粉饰,无须掩藏,以追求一种超然的人生与虚灵的心境。

不是依于“实”而是傍于“虚”,不是止于“寂”而是发于“灵”,重在通过内外的交融所构筑的一种“和谐”。实现“和谐”,不仅喻于艺术的追求之中,也是镌刻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深刻文化,“人生若欲完成自己,止于至善,实现他的人格,则当以宇宙为模范,求生活中的秩序与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显然,宗白华认为“和谐与秩序”具有不可名状之“美”,而且是“宇宙美”和“人生美”的基础。“和谐与秩序”意味着一定的遵守与调和,当然,遵守不是不辨是非的服从,调和也不是不明就里的杂糅,人在心灵的拷问中抉择不同,个中表现也将会不同。有的人选择平庸的生活,不去对人生有所追问,也就提升不了自己的生命意境;有的人不断地追寻,完善自己的人格,当然也会实现人生生命意境的伟岸与卓越。

三、结语

如果只是奢谈艺术,而不关联宇宙生命和人生境界追求,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毕竟,在对艺术的感受和把握中,还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乃至人之为人所必然因循、思索的问题与原则,也是人们所当有的精神和心灵。关于这一点,历史以来就不断引起人们的探索和追问,宗白华也就此进行过生动阐述:“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

诚然,艺术离不开艺技的表现与渲染,但更需要获得立根的“灵魂”,这“灵魂”不是藉于技法框构,亦非流于形式,而是能够让艺术呈现灵动气息并能透视生命意境的根基和源泉。艺术的表意、传神,只有造基于深层的心灵创造,才具备逸动的情趣,才能获得经久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而这也恰可以给人提供以兹领略的路途,赋予艺术盎然易趣,也传达出撩人的生命意境。宗白华的美学思想的认识与构造,深深地透视出其对待艺术的态度,既表现于对艺术的感受与涵养,也流露出其对生命意境的追求与体悟。可见,宗白华对于艺术与生命意境的认识和体察不仅生成、建构了他的艺术品格和人生境界,同时也给人提供了一种视角,令人在对待艺术的时候,自觉地脱去浅层的感官局囿,而在深层的心灵处构筑起当有的生命意境,促进艺术内涵的深刻以及生命质核的升华。

①②④⑤⑥⑦⑧⑨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第56页,第59页,第210页,第99页,第214页,第204页,第112页。

③⑩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第22页。

[1]陈望衡.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J].江海学刊,2001(2).

[2]彭锋.宗白华美学与生命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3]张泽鸿.论宗白华的“艺术美学”思想及当代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

[4]华天睿,赵文丽.论宗白华“艺术美学”的内涵与价值[J].美与时代(下),2016(9).

[5]欧阳文风,周秋良.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作 者

:何咪,贵州大学伦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宗白华意境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亲近、温情、不加掩饰地记录乡村——《瓜熟蒂落》最为温暖人心的意境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拿出精神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试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对古希腊的中庸精神的阐释
一朵花的意境
论宗白华的艺术意境观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