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大千诗词创作的巴蜀情怀研究

2017-03-11黄群英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7年29期
关键词:青城山峨眉山巴蜀

⊙黄群英[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项目呈现

张大千诗词创作的巴蜀情怀研究

⊙黄群英[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享誉世界的画家张大千,其题画诗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因生长在巴蜀,故他的诗词创作有浓郁的巴蜀印记,尤其是常年的漂泊,使其诗词创作流露出的巴蜀情怀有更多的挥之不去的感伤。探究张大千诗词创作的巴蜀情怀特质,有助于推动对其诗词的进一步认识。

张大千 诗词 巴蜀情怀

著名画家张大千,其绘画艺术享誉世界,而其题画诗词也独树一帜,充满独特的审美意味;其古典韵味与现代思想的融合,使诗词既典雅又充满情趣,寄托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张大千作为四川人,对巴蜀文化从小耳濡目染,其浸透到作品中的对巴山蜀水的深情,对巴蜀人和事的无尽牵挂,体现了一个巴蜀人对故乡最浓郁的情感。探究张大千诗词创作的巴蜀情怀特质,无疑可以更深地把握其内心世界和其诗词中的独特魅力。

一、巴蜀山水寄托情思

张大千的诗词,直接描写巴蜀山水的,都充分彰显了他对巴蜀山水深厚的情感。故乡的山水,深深地吸引着张大千,而对故乡的山水书写,表现了张大千诗词的浓烈的情感张力。那份浓郁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巴蜀山水,成为张大千诗词中最具标识的书写,在诗词中常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在游历了峨眉山、青城山、川北、康巴地区后,写下了他的所见所感。在写峨眉山时,既有单首诗篇,也有组诗。组诗中分别对峨眉山、清音阁、龙门洞、洗象池、金顶观佛光进行了描绘。张大千更多地把情感寄予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处处可见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在《峨眉山》中,书写出壮阔神奇美丽的峨眉山,融传说和佛教色彩于一体,写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惬意,也写出了对峨眉山神秀的感叹,自然流露了画家张大千的真性情,以及奇异的自然给他带来的心灵震撼。张大千对清音阁、龙门洞、洗象池、金顶充满美妙想象,纵横古今,把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写得清幽美妙,更充满对这些自然景观的喜爱。在《金顶观佛光》中,一句“莫倚阎浮思故土,人间弹指有沧桑”,又有一种特别的旷达情怀。张大千对峨眉山情有独钟,在他的诗作创作中,多次以“峨眉山”为题,如《题峨眉山图》《峨眉山忆游》《峨眉海棠》《峨眉奇峰》等,峨眉的雄奇带给张大千新奇的感受,其笔下的峨眉山气象万千,景与情交融,渗入了张大千对巴蜀山川的强烈情感。

张大千笔下的青城山,又呈现另一番意味。张大千的有关青城山诗词创作的组诗中的《青城借居》用素朴的语言写道:“自诩名山足此生,携家犹得住青城。小儿捕蝶知宜画,中妇调琴与辨声。”道出了张大千及其家人在青城山的快乐生活,充满一种自豪之情和祥和的家庭气氛,使整个生活充满了情趣,琴声与青城山的清幽形成对比,而小儿捕蝶的画面充满童趣。《青城第一峰》,有种摆脱尘世烦琐的欣喜,表达了内心对不安定日子的厌烦及到达清幽的青城山的快乐心境,“万派争流来足底”书写的云海壮阔的场面颇使人惊奇,感到来到了仙界一般,好像是仙界的咳嗽声传入了人间,这种置身于美妙的自然之中,内心的愉悦之情不言而喻,只有经历了人世艰辛的人才会更享受这种难得的安闲之情,才会更享受这种自然之妙。在另一首《青城山上清宫》中,那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在“偶然信脚得闲行”中得到了彰显,尤其是最后一句“先挽天河洗俗情”,更表现出作者在这里得到解脱,求得心灵的慰藉,对这样的景致的喜欢溢于言表。尤其是难得的闲行,陡然使画家张大千想在这静谧的环境中脱胎换骨,换了一种心境,过着远离尘世的清静宁静生活。无论是面对峨眉山,还是青城山,张大千内心的情感是喜悦的,有种沉浸在自然美景中的欣喜之情,尤其是经历许多坎坷以后,更难得有这样安闲的环境,也难得有这样美的景致,所以张大千忘记了尘世的烦恼,能够静静地欣赏名山,发自肺腑地对这些名山大加赞美。

对西康描写的组诗中,更多的是对西康名胜和民俗的书写,充满了对这些自然的欣赏和赞美之情,以及对西康民俗的由衷赞叹。写《五色瀑》时,充满了奇丽美妙的想象,气势宏大,那种大气和惊心动魄之美,由“天孙云锦衣,绚然绝壁挂”写出了此景美不胜收。在诗的结尾,用神话传说写出了山的陡峭和气势,同时,写出了一种壮阔之美。《跳锅庄》写出了康巴藏族尽情跳舞的快乐,也写出了他们性情中的豪放,这些民族习俗更好地表现了康巴地区藏民的生活,他们活得自在惬意。在西康的游历中,张大千常被奇妙的景致所吸引,为山高陡绝而感叹,并引发了他的奇思妙想,在写作中更融入了众多的神话传说,增添了作品奇特的魅力。面对奇险的自然,张大千不由发出惊叹,因此神奇成为其作品中极力表现的对象。张大千的惊叹有时隐含在字里行间,有时直抒胸臆,表现出他对故乡自然及民俗风情的热爱。

张大千对故乡山水的直抒胸臆,有种内心的豪迈之情,也有难得的片刻闲暇之心。他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无论是雄奇的山,还是壮观的瀑布、独特的民俗风情,都令他惊叹,尤其是在战乱的地方回到故土,那种浓郁的乡情常流露在字里行间,表现了张大千与故乡山水割不断的情感。

二、借人抒发对巴蜀的情感

张大千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经常迁移,再加之,后来在国外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故乡的人就格外牵挂,他常在诗词里写友人,继而牵出故乡,对故乡的情怀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张大千常有往昔不再的感叹,内心隐含一种失落,对往日的巴蜀充满刻骨铭心的追忆。

张大千在诗词创作中,常写故乡的人,既有浓郁的亲情,也有深厚的朋友情谊。在《友来》这首诗里,描写为迎接友人,要做饭给朋友吃,这种纯朴的乡情渗透在细节的描写中,而诗歌的结尾“风雨巴山夜,连床便莫回”,渗透了对故乡友人的无尽情谊。在异国他乡,张大千想起了巴山夜雨的情景;也借巴山夜雨,寄托了想与友人倾心长谈的愿望。在诗歌《赠大陆友人青城泼墨山水》里,一句“看山还是故乡亲”,引发了张大千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想起在青城的住宅,一种难言的思绪,一种深切的对故乡的牵挂,通过赠友人的题画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情感。在《题峨眉佛光图》中,张大千在题画诗后面写出了曾经与友人游峨眉山所遇的神奇景象,峨眉山的佛光也留在了张大千的记忆深处。对故乡的牵挂,对友人的情感,让年老的张大千怅然不已;岁月已逝,但对故乡的情谊却更加浓烈。《青城老人村》(二首)中,对故乡的牵挂之情在“万里故乡频入梦”的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里更加明确地写下对巴蜀的情谊,“村上老人应已尽,含毫和泪纪乡关”,实际是借故乡人抒发故乡情,通过写这些长寿的老人也可能已不在人世,感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总有尽头,对巴蜀故乡的强烈思念撞击人心灵。

张大千常年漂泊在异国他乡,离开故乡越久、越远,越是牵挂巴蜀故乡,一切与故乡有关的人都可能引发他对巴蜀的思念,在巴蜀曾经经历的人和事,被自然地写进题画诗里,隐含了非常浓厚的乡愁,也表现了在他乡的张大千比较失落的心境。诗中既有对巴蜀美好的回忆,更有一种青春不再、故乡没法回去的苦涩心绪,所以,各种情绪的交织,构成了情感的巨大张力。学者李永翘认为,“抒发自己强烈愁苦的怀乡诗,则构成了张大千晚年诗歌创作中的主流,表达了诗人毕生最纯朴的信念、最真挚的思想与最深厚的情感”,使其诗词有更强烈的对巴蜀故土和中国的最炽热的情感。

三、借物张扬巴蜀情

张大千诗词也常借物抒发对巴蜀的感情,这与张大千对生活的观察和细腻的情感以及张大千的个人际遇有关。自然万物皆能引发张大千的联想,触动他的情怀,使他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故乡,巴蜀大地成为他笔下最动人的篇章。

张大千在《故乡牡丹》中,借故乡牡丹,抒发自己的故乡情,而最后一句“无奈流人两鬓霜”,一种年老无奈的孤独和漂泊使诗情更浓,使人产生心灵共鸣。《瑞士雪山》(二首)明明是描写游览瑞士时的风景,却一句“夜来忽入还乡梦”,巧妙过渡到写巴蜀胜景飞仙关、明月峡,更表达了他对巴蜀胜景的思念。在描写印度大吉岭的组诗中有一首《东坡拄杖图》,写东坡喜欢吃五花猪肉,而诗里最后一句:“故乡风物吾能数,便欲移家傍竹林”,写出了对故乡的热爱,更写出了对故乡风物和与自然为伴的乐趣和惬意。

张大千对巴蜀的情谊,常透过生活中的一些物自然巧妙转到写巴蜀的人和事,寄予了对巴蜀更深的情感,对巴蜀的魂牵梦绕。张大千题画诗里隐含一种乡愁,也有落寞。物是人非的感叹,使诗情更为强烈。

四、结语

无论是从战乱的北方回到四川,还是在异国他乡生活,张大千对巴蜀的山水自然风光时时牵挂,对巴蜀人和事更是记忆犹新,所以,张大千的诗词里充满了浓郁的巴蜀情怀,对巴蜀的情感表达得深邃强烈,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

[1]李永翘.张大千怀乡诗评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2]张大千.张大千诗词集(上下卷)[M].李永翘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张大千诗词创作的巴蜀情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DQ2016_07

作 者

:黄群英,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青城山峨眉山巴蜀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白描画《青城山下摸鱼哥》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下
青城山偶得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道教养生文化品牌对成都“文化之都”建设的价值探析
峨眉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