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逸气假毫翰
2017-03-11刘怀彧
刘怀彧
我与正良是老乡,但之前并无太多交集。依稀一次聚会上,因为自己不是主角,有闲观察局面。于是留意到一个系着方格围脖的年轻男子,有民国时期的知青模样。清瘦,显得高挑俊秀;少言,显得沉静安闲。敬酒的高潮过后,他才谦逊地过来,说早在学生时代就听过我的文学讲座。我立马有些紧张,离开讲台20年,我特别担心因言行不雅而辜负了师者的身份,好在他介绍自己也是教师,于是有了特殊的亲近感。
就这样,我们不经意地认识了,深交了,甚至有些惺惺相惜了。后来才知道,他竟是出版过多部个人专著、获得过多项全国大奖的书画名家杨正良,有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编审、中小学书法首席名师等一系列身份。一般来说,年纪尚轻就背负这么多头衔,身心容易失重。可正良始终是那么安静谦和,说话轻声细气,罕发宏论,亦无壮语,待人不谀不拒,不骄不躁,轻松自在。这种状态,我喜欢。
我曾思量,正良身上有一种让人敬重、使人舒服的气象。后来到过他家里才恍然明白,这种气象,就是一个“逸”字。因为他书房兼创作间里,正好悬挂着他自己手书的“逸堂”。他自号逸堂,书房便叫作逸堂。登其堂再入其室,感觉书房过于宽大,其他居室似乎是个零头,由此可见他把家庭的精神空间看得很重。一起聚会的书家画友,无不惊叹逸堂的大气与丰富,不单书画作品琳琅满目,几个顶墙的书柜也是极为壮观,尤兼古玩、瓷器、茶具和趣味工艺散落各处,使逸堂更显其瑰逸与堂皇。在这里,可以肆意涂画、随意翻书、惬意品茗、逞意聊天,好个安闲世外的心灵居所。
在这里,我得以静心的欣赏正良的书画。他的画我已多次领略,还曾特意选中一幅山水刊登在所在部门的读书刊物上。这次看其书法,感觉与画作大有异趣。在我看来,他的画偏于工密,点线绮集、浓郁繁茂,而书法则富于变化、彰显性情。纵观其书法特色,也就集中于那个“逸”字上。
一曰清新俊逸。主要体现在他的用笔,从他正式出版的《杨正良行书字帖》里尤其可见一斑。这原本就是一部用以指导中小学生的书法教材,所以特别注意用笔的正道和通灵,便于学习临摹,且熟习之后又可随性变化,不受桎梏。正良的行书,宗苏黄米蔡,溯源“二王”。这种笔法,整体上表现为舒缓迤逦、怡情朗目,如陌上行者,虽则赶路,却不急不躁,还能于旷野中听鸟鸣、看风景。
次曰厚重宏逸。正良书法出名后,常有人寻他写亭台馆所的牌匾。人们看中的,除了他用笔的正道主流,更在于他用墨的厚重宏逸。正良学书法,用功最长的还是楷书,初摹颜柳欧,后宗北碑,亦涉篆隶,积下厚重的底子。后来学习草书,追摩王铎的纵横跌宕。二者相互影响,就使他的条幅、中堂有了自己的个性,那就是用笔的飘逸与用墨的粗重有机结合,远远看去,如姚明运球,华丽流畅,长驱无碍。
再曰超拔飘逸。但凡有所成就的书家,学传统而不拘于传统,习祖宗而不泥于祖宗,务必融入个人性情,体现自家手艺。正良自己最为看重的是草书,尤喜长条幅章法,也许是因为这种形式最能体现自我吧。他的草书取法王鐸、张旭、怀素,尤其推崇王铎恣意狂野的章法和丰富多变的墨色,加之颜真卿祭侄稿笔法,在浑厚劲道之上,追求雄浑、粗犷、性情的自然挥写,逐步形成寓清逸于雄浑之中、见灵气于笔墨之外的杨氏风格,尺幅千里,月映万川,远观近观,均有景致,出表入里,皆见精神。
在时下一味求新求异的风气中,书法这门传统的艺术正面临一场空前的大考。一个书家既要有“先圣”的遗风,又要有自己的“圣地”,最重要的恐怕还是热潮之下的寂寞坚守。正良作为一个为书法传道的教学者和为现实添彩的艺术家,他懂得书法既要有工匠精神,也要有创新意识,所以他不放松、不急躁,更不冒进,正以一种安闲自在的心态坚持着自己的目标。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也是特别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