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成因探析及其认知阐释
2017-03-10张俊
张俊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31)
模糊语言成因探析及其认知阐释
张俊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31)
目前学界对模糊语言成因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回顾当前讨论较多的模糊语言主客观成因,然后基于“现实—认知—语言”这一认知语言学核心原则,对模糊语言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行统一解释。客观原因相当于该原则中的现实,主观原因相当于认知,语言的模糊性源于二者的共同作用。对有些学者认为的语言成因进行讨论,并认为语言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主观认知的原因。
模糊语言;现实—认知—语言;主观成因;客观成因;语言成因
0 引言
模糊语言(fuzzy language或vague language)是指词语所指对象范围边界或性态不确定的这种属性[1][2]174,它区别于歧义、晦涩以及多义[1,3-4]。语言的模糊性主要体现为语义的模糊性[5-6],即语义范围的不确定或不明晰,如我们常说的“言不尽意”“难以言表”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都表现出了语义的模糊性。本文对于模糊语言成因的讨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之上,因为如果撇去语义,语言本身并无模糊性可言,它只不过是一组没有意义的字符串,也就无所谓模糊不模糊。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语言存在的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对语言的系统研究绕不过对其模糊性的研究。Channell指出,一个完整的语言理论必须包含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7]5。然而,目前学界对模糊语言成因的探讨相对较少,也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模糊语言形成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以及语言原因是目前学界关于模糊语言形成讨论较多的三种原因[1,8-11],但由于未厘清三者深层次的关系,对上述三种原因在模糊语言形成中的作用,不同学者也持不同意见。本文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所秉持的“现实—认知—语言”这一核心原则出发,对模糊语言的主客观成因进行了统一解释,旨在为模糊语言的形成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解释。最后,本文对有些学者认为的语言成因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语言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主观认知的原因。
1 模糊语言的主客观成因
模糊语言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是目前学界讨论最多的两种原因,亦有学者[12]141称之为认识模糊和本体模糊,但就二者是同时起作用还是只有一个起作用以及如果二者同时起作用那么谁主谁辅等问题,目前还存在一些分歧。本文认为,导致这样这一种分歧的原因就在于这些观点并未厘清两种原因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解释。
1.1 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指由于客观存在的连续性和发展变化性所造成的语言模糊。正是这种连续性和发展变化性使得事物与事物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分,因而当人们使用语言对其进行描述时模糊语言也就产生了。苗东升认为,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尽管其中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模糊性在本质上是客观的[9]31。李勇忠也认为:“词语的模糊性根源于客观存在。”[1]他指出,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存在并非界限分明,许多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一个过渡状态,而这个过渡状态就是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Ullmann在其提出的模糊语言成因的四个因素中也指出,“非语言世界(non-linguistic world)缺乏明晰的界限”是模糊语言形成的一大主要原因[8]118。这些模糊的事物和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山腰”这个概念,山腰和山顶的分界点在哪儿,山腰和山脚的分界点又在哪儿?这些界限都是模糊的,山腰无论是和山顶还是和山脚之间都存在着一个过渡状态。此外,事物又并非静止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处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当中,这也使得它们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
因此,当我们的认知系统对这些模糊存在进行认识和反映时也必然受其模糊性的影响,从而形成模糊概念或范畴,进而作为概念或思维载体的语言在表达这些模糊的概念时自然也就反映为模糊语言。
1.2 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主要是指主体认知的原因,具体来说就是认知的局限性或说经济性所造成的思维模糊进而表现为语言模糊。范头娇和范武邱认为,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的特点[6]。王寅在谈论模糊语言成因时,认为模糊语言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结果[11]288。国外有学者也认为,交际的模糊性根植于我们的思维结构(the structure of our ideas),而不在于语言系统本身[13]72。
上述观点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我们知道思维和概念是在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过程当中形成的。Ungerer和Schmid指出,范畴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对世界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其产物就是范畴或概念者[14]8。而思维或概念的表达又需要通过语言来完成。根据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原理,不仅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平等,范畴与范畴之间也缺乏明晰的界限。当人们使用语言对某一界限不清的范畴或概念进行表达时,其语言也具有了模糊性。
上述学者对于模糊语言成因的探讨各有侧重,尽管有学者认为模糊语言的形成和上述两种乃至其他多种原因都有关系,但未就各种原因间的深层次联系进行剖析。下面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对模糊语言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的作用进行统一解释。
2 基于“现实—认知—语言”的解释
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1999年合作出版的《Philosophy in the Flesh》一书中提出了体验哲学的三条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15]3。其中心智的体验性就是指我们的心智或概念是通过我们的身体经验(体验)所形成的,它根植于我们身体对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感知和体验[16]。在体验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也继承了这一观点[17-19]。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乔姆斯基所认为的是天赋的,而是人后天在与现实互动体验中习得的,王寅将其核心原则概括为“现实—认知—语言”[19-20]。该原则可以解读为:现实是认知的基础,而认知又是语言的基础,客观现实必须经过体验和认知加工才能形成语言[19]。但是认知又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它还受人主体性和生理结构特殊性的影响[21],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世界的反映是一种具有“人的特性”的反映,即以人类特有的方式和人类所处的视角反映客观世界。该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反映论也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坚持物质(现实)第一性、意识(认知)第二性的原则,但意识对于物质的反映又绝非机械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形成又并非完全受现实的影响,其中还涉及人的认知因素。王寅在对上述核心观点进行总结时也指出,现实和语言并非是直接联系和决定的关系,而是通过“认知”这一中介相互联系起来[19]。因而可以说,只强调现实对语言的影响就忽视了人(认知)在其中的作用,只强调认知对语言的影响就忽视了现实的基础性作用。
我们前面所说的客观原因就相当于该原则中的“现实”,主观原因相当于“认知”。就前者而言,它们都强调现实世界在(模糊)语言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就后者而言,它们都强调“人”(认知)这个主体在现实和语言之间的架构作用。但人无论是对现实的反映还是对语言的形成与表达都会融入其本身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谈论模糊语言的成因时必然要从这两项因素进行考虑,即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认为只是其中任何一项因素造成语言模糊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
3 语言成因及其认知解释
目前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源于语言系统本身[10-11]。鲁苓指出,语言作为一个符号体系,不仅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还具有收敛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离散性[10]16。王寅也认为,语言符号是有限的,而语言符号所要表达的概念是无限的[11]290,因此当我们用有限的语言符号去表达无限的概念时,语言的模糊性便在所难免。
本文认为,语言符号(包括语言表达形式)之所以有限,其根源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经济性。Deese就此也曾指出,交际的模糊性根植于我们的思维结构之中,而不在于语言系统[13]72。理论上而言,语言表达可以无限多。我们可以为任何新的概念和命题创造新的词汇和表达,但为什么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又是有限的?这主要受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经济性。由于人类认知和记忆容量的限制,我们无法对所有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命名和精确定义,更无法精确记忆这些名称及其定义,而是采取更为符合人类认知和记忆容量的方式,即遵循认知的经济原则。也正是由于这种认知局限性和经济性,我们不得不用有限的语言符号去表达无限以及连续存在的概念或事物,模糊语言也便由此产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们通常会将概念按其对我们的重要性进行排列,并赋予相应比例的认知资源,而将一些目前与我们无关的概念和表达排除在认知范围以外,以减轻语言记忆和表达的负担。因而当我们需要用语言表达一些我们不熟悉的概念或事物时,就会产生比喻或类比性的表达。例如,当一个人向他人描述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野果”时,就经常会用“像***”之类的表达来对其进行表述。再如,我们经常会用“五味杂陈”或“打翻五味瓶”这样的比喻性表达来表述一种复杂的心情或心理体验。
另一方面,我们通常会用一个较为上位层次的词来表达一些我们认为无需进行精确区分的概念或事物。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区分各种“鸟”,如麻雀、燕子以及鹦鹉等,但却很少会区分各种“麻雀”,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麻雀”这个较为上位层次的词语就足以满足日常的交际需要。
Burns也指出,如果精确的定义是词语意义的一个部分,那么人们必须拥有惊人的记忆能力才能准确掌握和运用这些词语,而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加记忆负担[10]73。据此,我们认为语言符号之所以有限,是因为它受制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或说它继承了人类认识世界和划分范畴时所遵循的经济原则。但这一继承并不是语言自身的继承——语言本身不会继承。语言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依附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可以说语言所具有的任何特征都具有人(认知)的特征。因而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即语言表达的模糊性,其实是对人类认知局限性和经济性的一种反映。正如“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原则所展现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样,语言只被现实和认识所决定,它不能自我影响,更无法自我决定。因此,语言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的主观认知的原因,语言只是对我们主观认知结果的一种反映。
4 结语
不少学者虽对模糊语言的成因有过诸多探讨,但未能厘清模糊语言成因各主要因素间的内在关系。本文从“现实—认识—语言”这一原则出发,对模糊语言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统一解释,并认为所谓的语言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人类认知的原因。语言并非孤立的存在物,它与现实世界以及人类认知方式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模糊语言不仅是对现实世界连续性或模糊状态的一种反映,它同时也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因此,对于模糊语言成因的思考和探讨不能割裂其中任何一项因素。
[1]李勇忠. 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104-108.
[2]钱冠连.语言全息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周树江. 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J]. 理论界,2007(6):230-231.
[4]郑远汉. 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J]. 长江学术,2014(3):104-112.
[5]范武邱. 模糊语言研究中凸现出的几个问题[J]. 现代外语,2007(2):155-162+219.
[6]范头姣,范武邱. 模糊语言的实质探源[J]. 学术界,2009(3):200-204.
[7]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8]Ullmann,S.Semantics[M].Oxford: Blackwell,1962.
[9]苗东升.模糊学导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0]鲁苓.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王寅.语义理论与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1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Deese,J. Towards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he meaning of sentences, in Silverstein, A. (ed.)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 exploration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74.
[14]Ungerer,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15]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16]王寅.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J]. 国外社会科学,2005(6):20-25.
[17]王寅. 再论语言的体验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J]. 山东外语教学,2005(2):3-8.
[18]王寅. 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J]. 中国外语,2006(5):22-27.
[19]王寅.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为语言哲学之延续——二十九论语言的体认性[J]. 中国外语,2013(1):18-25.
[20]王寅. “现实—认知—语言”三因素间的反映与对应滤减现象[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3):71-76.
[21]王寅. 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37-43.
责任编辑:李增华
A Probe into the Causes of Fuzzy Language and Its Cognitive Explanation
ZHANG Jun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fuzzy language is fragmented and lack of systematic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irst, review and discus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auses of the fuzzy language, and then explain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auses for the formation of fuzzy language based on the core principle of "reality - cognition - languag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argue that the objective cause is equivalent to the reality, the subjective cause is equivalent to the cognition, and the vagueness of language originates from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two. Finally, discuss the linguistic cause held by some scholars, and argue that the linguistic cause is subjective cause in nature.
Fuzzy language; Reality-cognition-language; Subjective cause; Objective cause; Linguistic cause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4.051
2016-12-30
张俊(1991—),男,江西上饶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言测试与外语教学。
H030
A
1674-6341(2017)04-0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