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战略:学术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战略抉择

2017-03-10周向伟

关键词:学术战略学校

周向伟

(黑龙江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质量战略:学术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战略抉择

周向伟

(黑龙江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在不断寻求改革发展。“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学术型高校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双一流”大学建设不仅是高校对自身的超越,也是与其同类型大学之间的竞争。针对学术型大学激烈竞争的现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质量战略。分析质量战略选择之必要性,并探讨质量战略的施行策略。

高校战略;质量战略;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党的十三大就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再次阐明教育之重要,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走向世界,它需要学校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足够的创新能力、优良的研学环境、卓越的学术成就。由此可见,“双一流”大学建设,那些全日制、学术型的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主要授予学术型学位的,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和较为先进的科研理念作支撑的高校首当其冲,其他类型高校则当持续跟进。“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出台,使高校,特别是“学术型”高校的高效率、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学校质量管理与质量战略

质量管理早在20世纪前就已经被提及和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质量管理经历了20世纪前的“技术操作者本人质量控制”、20世纪初的“以统计理论为基础的质量控制”及20世纪中期以来的“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全面质量管理是目前相对较为先进的管理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世界范围内最早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教育领域是在20世纪80年代[1]。“八五”期间,国家也曾立项就高校如何有效应用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过研讨。而后,部分高校参考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和ISO9001标准,成功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成效固然有,但在对其有效应用及推广之程度方面则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全面质量管理较传统的质量管理优势更为突出,它表现在管理以顾客为导向,重视信息的加工处理、战略的制定,兼具参与度高、持续性、系统性等特性。

学校质量战略可谓是学校战略体系的基础。质量犹如灯塔,它引导着学校的正确航向。所谓质量战略,是指学校向全社会和直接服务对象持续地提供合乎需要的教育服务来完成学校使命、赢得社会信任、促进学校发展的系统行动。[2]45学校质量管理通常由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障系统和质量项目管理四个方面构成。其中,质量方针是学校的一种价值认同以及行动索引;质量目标为学校指明了奋斗目标;质量保障系统规定了各层级人员职责,以保障任务执行及战略实效;质量项目管理使工作模块化,使战略有目的、有分工、有顺序、有效率地运行。质量战略体现了高层管理者的远见卓识,是组织动态跟踪、资源有效利用及提高员工参与度、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础。

2 学术型高校质量战略选择的必然性

质量管理及其战略选择均是从工业企业中发展起来并被引入教育领域的。众所周知,在工业企业中,“质量战略”已经不容任何一家成功企业所忽视。企业均是在高质量前提下追求低成本、高效益。而“质量战略”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学术型教育领域却没有被放到足够突出的位置。一是,全面质量管理在世界上被应用于教育领域至今不到半个世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方才开始研究教育发展战略的新途径。[3]我国高等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对其研究尚显不足。二是,基于我国实情,教育系统规模庞大,国家教育资源投入有限,以高投入提升教育质量不现实。三是,“官本位”“层级管理”以及相关的“流动任职”人事制度等会造成领导者守成观念根深蒂固,制度创新不积极。然而,质量战略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它需要高校领导者敢于克服重重困难,以高远的战略眼光认真对待。

一是,施行质量战略能够提高公众对学校的认可度,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致力于“985”和“211”工程的建设,重点发展了一百余所高等学校。这些学校无论是在社会认可度,还是学校的师资实力上都较其他学校要强。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提出了要逐步取消学校级别,加之“双一流”大学政策推行,无疑给“普通学术型”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而,融入市场竞争的大学要提升自身实力,抓质量是根本,战略规划则是前提,必须进行周密的战略部署,保障培养质量,输送优质人才。唯如此,学校方能得到学生、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大众的认可,才能稳扎稳打,逐步扩大竞争优势。

二是,施行质量战略能够帮助学校获取更加优质的生源以及社会资源。据调查显示,从2001年到2016年我国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2016年毕业生数量较前一年增加了十余万,达七百六十余万人,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人才市场形成需方市场,雇主优中选优,表象上是对毕业生的能力考验,实质上是对学校培养质量的检验。采用质量战略,学校方能有优质人才的产出。只有毕业生广受市场欢迎,才能吸引更多怀揣远大志向的优秀生源。与此同时,学校影响力及实力的逐步增强自然会吸引社会企业及相关机构组织的合作与投入。

三是,施行质量战略能够增强组织的实力以及凝聚力,提高教职人员的组织认同度。如上所述,质量战略带动的是学校一个良性生态圈的发展,单是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资金实力的增强便足以吸引社会上有理想有抱负的师资及管理人员的加盟。它能优化组织人员配备及结构,容纳需求各异的教职人员在组织中施展才华,并助其实现自己的价值。这足以使组织员工甩开平庸不作为的包袱,从而激发组织的创造力及活力,凝聚组织力量。

2.2 施行质量战略是学术型高校改革的不竭动力

经济在飞速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高校图发展,自当顺应时势、力求革新。质量战略的施行正是学校坚定变革决心的催化剂。一方面,组织以战略为导向,即便在通向目标的途中受阻,逃避或者停滞不前定是不能为组织所接受的。唯有思变,突破障碍或者另辟蹊径乃为正道。另一方面,质量战略指导下的质量管理有着系统性、动态性。组织成员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不容一方失误。这便在组织内部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制衡网络,互相监督,使成员为了组织目标而携手共进。最后,质量战略包括着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评估几个方面。在制定战略时,必然要明确组织目标,进行全面的市场研究,对学校优劣势进行分析;战略实施则需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保障资源调配。整个过程能让全体教职员工时刻明确学校现状以及差距所在,奠定变革基础,改革不足,发扬长处。

2.3 施行质量战略是学术型高校更好履行职能的最佳选择

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4]人才培养,要能够培养合乎社会及市场需求的,知识扎实、治学严谨、勤劳肯干、不畏艰难、谦逊好学、敢于创新求变的优秀人才;科学研究,要做到根基雄厚、科研态度端正、成果丰厚,能与教学相互促进;服务社会,能以先进的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让优秀的人才进入社会,发挥价值。要做到这些,固然教育至上十分主要,然而质量为本实为根本。不论是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都必然要求学校强化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充分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细心,竭力,不误丝毫。如此,质量战略当为学校发展战略的不二之选。

这个忙我愿意帮,帮刘铁头其实就是帮我自己。问题是怎么帮。我在心里合计,解救李金枝,先要过李老黑这一关。过了这一关,还要选个合适的时间,最好在晚上。晚上要找李老黑不在家的时间。李老黑不在家的时间?好,有了。

3 学术型高校质量战略的施行策略

学术型高校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存在机遇,亦面临挑战。走在前列的高校能否不断突破,赶超世界一流大学,实现“双一流”的愿望?发展稍缓的高校又能否做后起之秀,一鸣惊人?这一切发人深省。“双一流”之所谓“一流”,无不在各方面追求卓越,质量超群。由此可见,对于学术型高校,质量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优化质量战略管理方案,各学校切不可盲目模仿,要找到个性之所在,制定有特色的、实用的质量战略管理方案。

3.1 培育学校的战略文化及成员的战略意识

培育“本土化”的战略文化,学校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让“战略”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组织成员的一种习惯、一种文化认同。这需要通过战略实践不断累积,且有意识地将“战略”文化融入到每天的教学等相关活动中,落实到决策标准中,让其不至于仅仅是一句口号。另一方面,如若文化与战略不统一,轻则影响战略成效,重则阻碍学校发展,因而学校要有意识地将文化与战略关联起来。如此,丰富学校组织文化的同时,能增强学校教职员工之间的凝聚力、执行力,员工也能自觉追求质量,追求卓越。

战略意识的培养需要对教师及学校各层管理者定期以“战略”内容为主题开展培训。让学校的教职人员能从理论上认识“战略”,并能自觉习惯于将战略思维运用于教学及管理实践。不仅是对学校的高层领导者,对基层教职员工亦要加强全局意识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其中,全局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战略眼光,最应为高层领导者所具有。学校战略的实现需要每个成员以及各个部门长时间的通力配合,如果缺乏合作,必将一事无成。

3.2 明确学校的质量方针及目标

质量方针对于学校而言,是一面文化旗帜,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制定和评价学校质量目标的依据,也是质量管理运行的基础。

培养优秀的理论科研人才,壮大学校的科研及综合实力,要做到明确学校的质量方针。质量方针的决策,首先,应该明确“质量”关乎学生的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理论素养、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建立在以高层领导为核心、教职员工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再次,要综合分析学校的质量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学校资源,特别是要切合国家教育的相关政策,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如此,才能让学校的质量方针既符合学校特色的发展,也充分符合国家的规划布局。最后,质量方针需要被高层领导者通过通俗易懂的“非正式”形式表达出来。如高洪源所言:“我们必须对素质教育和升学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抓素质教育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学生的未来;不抓升学考试,对不起家长,也对不起学生的现在,学校生存马上会出现危机。”这一貌似“庸俗”的想法虽不登大雅之堂,但却是大家可以接受和落实的。[2]47这种方式既不违方针本意,也易于被教职员工所接受,它同样可以被用于学术型高校。

在质量方针的指导下,评估学校的发展趋势,考察学校的价值需求,分析学生、家长及社会的需要以制定长远的质量目标。学术型高校质量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各战略阶段所要达到的具体指标。质量目标中应该重点体现学校的教学、德育、教师及其管理的质量要求、师生比例、学生及家长满意度、就业反馈合格率以及与同等高校的竞争等项目指标。上述指标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最终又通过学生的发展而集中体现出来,是学术型高校提高其科研、教学水平以及培养质量的关键。

3.3 建立合理的保障系统保障战略执行

质量领导、质量管理团队、完善的制度以及激励政策是质量战略保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国当前的学术型高校以公办院校为主。公办高校的人事变动相对较为频繁,特别是学校高层领导者。质量战略的实施需要长时间地持续工作,非一任或者两任领导人所能短期实现的,这期间还可能受领导人变更引起的战略思维、改革观点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因而,学术型高校的最高质量领导者不应该是学校的校长或者某一位高层领导,而应该成立质量战略执行委员会直接领导质量战略的执行。高层领导者必须服从该委员会做出的质量战略决策,并为质量战略决策的执行创造条件。

在质量战略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之下,成立由各部门、各层级的管理者组成的直接质量管理团队。要充分分析学校的发展规律及人员特色,建立适用的评价制度以及激励制度。并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将任务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分项目。如可以将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教师内部结构,加强培训,提升教职队伍的科研能力及专业素养作为两个阶段的两个分项目。不同阶段通过不同项目的完成来推动学校实力的提升及战略的实现。

3.4 全面客观地进行战略评价

学术型高校的科研水平可以通过学术成果来衡量,但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却难以简单通过一个或两个变量来评估。

信息化背景下,学术型高校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的管理分析方法开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评价活动,做到客观评价。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评价频率、多团队综合考察、减少态度意向类评价、增加信息化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来保障战略评价的客观性。将质量战略执行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做出反应。尤其要在战略执行前期密切跟踪,评价其动态,根据评价结果做出战略微调或者战略计划终止、重置的行动,避免造成因战略不合理引起的学校更大的人、财、物的损耗。在学校的战略执行委员会及其下属的质量管理团队中均要设置快速的应对机制,始终在评价做出后根据结果快速准确地做出响应,力求能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优势,确保战略执行与目标的一致。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战略评价标准也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此外,还要确保战略执行合乎社会法治以及伦理道德,保障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5 鼓励创新实践

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领域,如果不思革新,注定要在固步自封的道路上惨遭淘汰。学校应鼓励战略管理的理念及模式的创新,以求得学术的创新、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学校的发展。因为学术型高校要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离不开学校的理论以及实践的创新能力。而高校或有员工不作为,或有官本位思想,或有人员机构臃肿,或有固步自封等现象,其中任何一种现象都制约着学校质量战略的正常施行,制约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突破。学校要有计划地鼓励创新行为。一是学校管理者要优化校内的资源,包括人、财、物的配置,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预见资源变迁和人员的心理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创新创造条件;二是力促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有机融合,实现将学校的效率的提升建立在个人目标的实现基础之上,从而鼓励个人创新。

当前,战略思维已经为多数高校所认识并施行,然而,大多长于言而短于行,以致战略执行虎头蛇尾。因此,学术型高校执行质量战略尤其需要付诸实践,而且要大胆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方才知晓认知的正误,并能在反复的实践中调整认知,并最终获得质量战略执行中可适用于组织的真理。

[1]唐大光.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4(9):21-23.

[2]高洪源.学校战略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45-47.

[3]张彦通.论现代教育战略质量管理[J].外国教育研究,1996(2):1-6.

[4]郑亚娟.试从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来探讨地方高校的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5):4-6.

责任编辑:卢宏业

Quality Strategy:High Efficient Strategic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Universities

ZHOU Xiang-we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education is constantly seek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double first-rate" university not only bring goo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universities, but also make them face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First-rate" university is not only the transcendence of itself, but also the competition with universities which have the same typ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ierce competition in academic universities,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y strategy.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strategy selection and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quality strategy.

University Strategy; Quality strate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4.029

2017-04-03

周向伟 (1992—),男,湖北巴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G642

A

1674-6341(2017)04-0086-03

猜你喜欢

学术战略学校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战略
战略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学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