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职业素养之创新力研究
——以艺术设计类专业“灰领”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2017-03-10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技能职业

林 勇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传媒艺术系,福州 350000)

高职生职业素养之创新力研究
——以艺术设计类专业“灰领”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林 勇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传媒艺术系,福州 350000)

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其根本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审视中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唯技能薄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培养趋向。研究将职业素养暨创新能力作为主诉,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围绕“灰领”人才所涉及的职业核心素养——创新意识,展开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艺术设计;灰领人才

一 高等职业教育能力观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说明了创新是“发展观”之首要素。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就创新与就业的关系、人才培养的看法时认为,“没有创新,一个企业将无法生存”。《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1]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核心,使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由此看出,不论国家可持续发展之动力、企业生存之内核、高校人才培养之关键,创新能力都是高等教育的焦点。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关联着研究型(本科)与实操型(中职)的中端人才培养链,即擅技术、懂创新、高素质的技师。然而我们看到的现状是这样的:

(一)唯技能导向的职业教育

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特色,“蓝领”为“职业性”特征之高等职业教育,正扮演着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向企业的角色转换,并形成作用愈加凸显的一大分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明确了以技术技能为核心的职业能力方向,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导向始终把“高技术技能”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来贯彻实施。并引申出职业教育“应用型”技术技能教育模式,尤其是将动手实操能力作为高职生未来就业职业素养的核心能力来培养。《纲要》所指的创业能力仅靠一己技术技能是不足以达到的。

(二)唯技能中心的目标定位

就人才培养目标,各院校专业的标准基本共识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专指高于普通技能,高科技、高级技术一类的技能,即“高级蓝领”。事实上较之三年学制和非优生源的教育难以实现。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对高综合素质的前提要求,则更符合面向未来的需要,而施行其定位的院校却不多。

(三)唯技能标准的实训手段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必备的准入条件,不论普通达标或高端的设备、场地,都一样起到动手实操,与企业化相近的仿真教学之效。因示范性或骨干院校评估建设需要,各校纷纷投入巨资,用最前沿的现代化设备,去建设最养眼的现代化实训基地,试图以高大上的设施设备体现高端技术训练。然而这其中我们没能看到多少实训设备、实训项目、实训手段、实训教学方式与创新思维意识在发生着任何关系,纯粹就是技能实践,它与中职没有区别,与流水线上的工人没有区别,与校外的培训机构没有区别。

(四)唯技能目标的职业竞赛

自2008 年教育部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各类专业技能赛事如火如荼。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67个比赛项目中,与技能技术相关的占94%,与创意有关的“设计”项目仅4个,占总量的6%。94%项目的名称直接体现的能力定位与中职的“蓝领”似有重叠。从技能竞赛形式促进高等院校教学水平提升与教学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上看,的确达到了积极作用,但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停留在模式化、程序化的层面上。

(五)显综合素养的用人标准

就业竞争激烈,谋职难是当下现状。毕业生进入企业,多数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岗位,本科生尤显。学生并未因曾有过技能大赛获奖经历而倍获企业上青睐或更好的待遇,主要看其工作能力。一般技能技术大多可以通过短期突击训练提高(含企业实习),高端技术却非三五载可掌握。职业素养——思维、人格、解难、创新、担当等意识能力可通过校内外各种学习不断积累熏陶出来。专门的技能适合于大企业所对应的技术岗位,而良好的职业素养表现出的适应性、圆融性、沟通性、协作性、创新性的人,更易于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职场和小微企业而受青睐。

可以看出,一方面,区分于本科研究型教育,即强技能技术型有鲜明特色性、职业性、应用型的职业教育,正发挥出类型教育之强大优势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所提出的“21世纪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主旨,我们深刻意识到,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近乎偏向于“蓝领”目标是有失偏颇的,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手段与现行直至未来社会用人需求的要求是不符的,有缺陷的。特别是就如何对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和创新能力提升,普遍缺乏整体观念意识与得力措施。应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置于人才培养体系中,融于应用型所有教学中,以适应当下与未来经济发展中,“类型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

二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观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高等学校把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而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一直是教育战线上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

(一)培养目标与创新

1.“灰领”人才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个集高技能、重人文、强实操能力等特点的专业,培养“立足本土,国际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所谓“灰领”,即动脑+动手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人才。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作性质,“灰领”还可理解为“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具有创造性的专技人员”。[3]那么,我们在《纲要》指导下制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或“……强技能型专门人才”,“灰领”是为指向,这是高职教育所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定位。纵观教育部艺术设计类专业赛事,视觉传播设计、环艺设计、数字媒体与动漫设计、产品设计、服装服饰设计、工艺美术等6大类25个专业方向的岗位,都可称为“灰领”,他们将是体现城市未来发展特征的先导型职业人才。由此可知,灰领——复合型技术人才——智慧型高级技工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其实与文、理、工、商等所有学科专业的职业教育目标是对等的。它有别于本科院校一贯沿袭的研究型人才(白领),有别于中职熟练技工人才(蓝领),并与之形成人才培养梯队上的互补关系。而当下高职教育(除艺术设计类)整体上,从职教理念、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教学实施等,无不是处处追求以技术技能为中心,忽视创新意识、能力塑造,造成核心素养孱弱。

2.创意之术

创新是艺术存在的硬道理。“没有创新就谈不上艺术设计”,“没有创新,技术就是空话”。艺术用创新展现理想世界,世界在创新中不断进步。艺术观念如此,艺术展览如此,服务于人们生活的实用设计也是如此。每一件艺术品存在就是发挥创新创意提升产品附加值的理由,个中精湛的技术技法与创意相得益彰。从艺术设计的命名,就已透出富有联想的创意端倪,如“2016创意中国设计大奖”金奖《朴云·知乎空间》(环艺设计)),铜奖《疯狂中的优雅》(综合设计)、《暗香盈袖》(服装设计)等,充满了诗意、意象、文化、联想。艺术实现手法手段何尝不是创新使然。其它诸如构思、实现手法手段、造型、材料、加工工艺等,都是把“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特色”“新颖”等要求,作为衡量创新的指标。不谈技术的艺术,并非不重视技术,而是将技术看做仅是基本的条件。

3.不唯标准

艺术拒绝标准化,艺术设计亦然,艺术设计类专业办学观念与措施亦然,这是所有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广大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共识。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独到见解、自由精神、改变社会勇气的产品——专业学生。从相对标准入手,到不唯标准的化出,人人想法不一,努力用如歌手有“辨识度”声音去呈现“千人千面”的艺术样式。就目前高职教育所推行的唯标准化的模式,基本按照培养职业技术具有的共性、可复制的大批量订单式、流水线的模式进行。我们不否认其教育产业化背景下积极的一面——人才培养投入的产出比效益,但还应看到标准化并非合适于所有类型的人才培养。

(二)课程设置与创新

1.素养与能力并举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前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养:文化、艺术与技术。围绕“三素养”,结合不同专业方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整体上,把握“专业基础类(基础知识、设计造型能力、创意思维方法等)、专业技术类(软件操作、不同类型专题设计应用)、职业拓展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技法体验等)”三大模块。除了极少纯理论课外,基本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解指导为辅的一体化课程。各门课程都有以视觉作品形式呈现的每个项目任务,并与“三素养”紧密关联。所有课程始终强调贯彻执行新思维、新内容、新手段、新形式为课程要求。使学生懂得运用“创新创意”思考问题、方案构想策划、优化性解决问题的渐进递升,以求异出新的意识与技术的兼容并举,从“常人”到“非常人”的思维裂变。宏观上,其他文、理、工、商等学科对“三素养”的要求基本一样,对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设置的“三大模块”也是一样。

2.常态与时令结合

课程设置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本着够用、实用的基础为前提。课程设置的创新体现在:每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调整,在相对固定的常态化课程中,结合市场最新动态的、潜在的职业岗位需求,引入可变动的“时令化”课程。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除了通识性课程外,《插画》的设置便是基于了兼具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的一门跨界课程。它既是对基础造型能力的巩固,又将招贴设计、版式设计、文案、动漫形象设计、文化传播等语言做了多学科交叉的专项性体验,为职业能力的拓展与拓宽择业路子提供知识储备。可能就因开设了看似不重要的考查课程,却发掘了学生电脑手绘与商业插画的专业潜能,由此改变了学生的职业轨迹。其它课程的更新或整合何尝不是如此?

(三)教学模式与创新

1.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是艺术设计类各专业课程教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根据课程内容总体目标以及子项目的目标要求,将教师讲解、演示、指导与学生实操有机结合。实践为主、指导为辅。看似不讲理论,但实践指导中处处要用到原理、概念、关系之理论法则;看似如实训的纯粹实践教学,都有散理论为依据。每门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程,都伴有如师傅带徒弟式的现场示范。其不同个体的项目进程的差异性示范、不确定性、多样性,需要临场机动性引导应对。那种强调必须借用现代手段,用所谓精品课程建设的“模板”“范式”之标准,去套用任何教学的做法不能一刀切。每个教学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思想、观点、专业、知识等角度,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2.个性化教学

艺术类专业最注重个性教育。艺术创新,从初始的模仿自然、模仿案例,到学会用方法去表现感悟,表达自我特色的意识主张,为最具个性化的倡导者和落实者。人的个性很大因素取决于人格的养成。艺术教育常常被视为反传统的、非常态的,以至于老师和学生多被当作“不听话”的“异类”。艺术设计类各专业看似方向不同,但基础相似,创意原理相似,所不同的是个体意识属性——创造性能力大小。过于“标准”“规矩”氛围下形成的人格秉性,哪还能出现曾经是“问题”学生的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尊重教师、学生的个性,尊重专业规律,鼓励学术主张和个性自由。

3.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职业院校一大特色。有一体化的综合实训教学,有阶段性的专项实训教学。通过项目化仿真教学手段,达到强化学生掌握应用技术的效果。如何将虚拟的设计作品转换成市场应用是课程目标,即“知识的价值”与“能力的体现”的替换。“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校内外专项实训基地,还有企业、车间、工地、商城、会展中心、文创产业园、美术馆、博物馆、古民居、自然文化遗产地等多样多地多形式的实训,动手实操与拓展视野兼具。并非像其它专业学科非得局限在校内外框定的基地内。

4.导师制工作室

导师制工作室为专业教学课外延伸的一个重要场所,它包括教师工作室、专业方向工作室、企业“校中厂”工作室等。一般是围绕以导师(含企业)研究方向,教师主导、学生从属的工作室(常规的);和以学生兴趣为主,专业导师为辅的工作室(非常规的)。前者为师徒式,后者为自主式。工作室实行学生自治管理,包括目标确定,计划拟定。学生自拟或自找有偿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学会在各类专题实践中,开展独立思辨、团队协作,实现项目研究方案与成果,成为一名有想法、有职业规划,追求卓越的学生。

(四)师资队伍与创新

师资队伍是执行创新教育教学的发动机,是人才培养有效实施的保证。

1.梯队建设

师资队伍存在非老、中、青,即中、青的年龄结构,构成不同年龄段的个因优势。梯队建设主要是基于更好发挥不同年龄的优势。老年人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中年人年富力强,能挑重担;青年人有新思维,敢想敢闯。所以,专业教学上,强调以老带新,培养新人。做到有具体结对子的对象,有传帮带指导过程材料,最终形成与职称评定必备的条件挂钩的成果。管理职务评聘上,实行50岁与45岁门槛制,即规定副处级干部50岁、科级干部45岁为年龄上限,行政职务的超龄专业老师退居到教学岗位,继续发挥顾问或专业教学带头人作用。让年轻人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形成年龄段、能力段各司其职的专业梯队。

2.发挥所长

本着既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专业所长,使学生知识受益最大化,又能不断增强教师自身专业的精深度。根据教师的个人意愿与专业能力,实施专业教师自选任教课程,局部微调的做法,尽量避免跨专业教学。各尽其用,各显其能。并鼓励教师课余自学、外出进修、培训等,学习新知识。这些皆为所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默认的常态模式。我们却也看到,不少高职院相关职能部门要求老师交叉任课,试图用新课程来缓解教师的教学惰性,以达到促进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其实此举并非明智。

3.校外兼职

提倡教师校外兼职,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大优势。通过课余自主兼职或公派任务的企业兼职,使专业教师能从企业实践中获取更多与校企合作相关的企业文化、企业技术、岗位工作流程信息等,使我们的专业教学具有了更多的企业属性、企业特征、企业标准,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真正实现与企业并轨。

4.行业专家

行业专家是指导职业教育团队不可或缺的领军人物。行业专家构成,主要有长期担任行业协会理事以上职务,或企业顾问、设计总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有长期在外办公司,具备行业经营管理经验的中年青教师;有毕业于母校,在企业担任要职或自主创业的企业主;还有企业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等,构成学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做出指导性建议。

(五)专业赛事与创新

从国内外艺术设计重大的专业赛事看,设计概念、创新成果永远是首要的评价标准。素有世界广告界“奥斯卡”之称的“克里奥国际广告奖”等五大赛事,或工业设计“红点奖”无不如此。

依据高职“灰领”人才定位,体现技能与创意的结合,我们不妨将“国赛”高职组赛项《烹饪技能》改为《烹饪技艺》。前者重在操作(更适合中职的“蓝领”),后者属更高层次的技艺技能,与“灰领”相左。再如,《护理技能》改成《临床护理》。护理也是技能,但内涵更丰富。《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改为《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水平大赛》,“水平”既包含了技能技术,还有综合专项能力所指,两字之差,意义大不一样。在“国赛”3个“开发、方案、管理”类项目中,类似《项目嵌入式应用开发》的“开发”,《储配方案》的“方案”,《机械创设制造》的“创设、制造”,就很好的反映出“高素质高技术”的职业定位。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了高素质为前提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高层次技能技术是职业核心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则为职业核心素养。那么,我们可以一个简明的等式为其下定义: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强技术=创新意识+强技术=灰领人才。于是我们便明晰了本研究的思路与结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需要强技能,还应站在发展的高度上,用可持续发展的眼观去审视推动高技术技能,去实施“有效创新与高效率”之内核。[4]由此看来,创造性,来自于不循规蹈矩之思,不走寻常路之想。高等职业教育所呈现出“高技术技能应用型”的定位举措,还应将创新意识作为另一能力的补充,方显出此类型人才培养的“双引擎”。通过树立创新理念,加强创新课程,建设创新的师资队伍,不断的创新教育,促进创新意识,健全保障创新体系,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实效性。[5]并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培养具有不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国家强盛重创新,社会进步靠创新,科技腾飞必创新,核心竞争力求创新,职业教育讲创新,自主创业谋创新……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是“灰领”之内涵。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J].中国科技产业.2012(5):50.

[2]薛惠芝.论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思想战线,2002(4):124.

[3]叶凤. 培养复合型“灰领”人才[J].北京.装饰,2004(10):71.

[4]安宁,罗珊.主要创新型国家科技投入分析及经验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37.

[5]陈东旭.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2011(3):26.

[6]费水蓉,舒冬华.高职创新性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2):21.

[责任编辑舒 泳]

Abstract:The strategy that creativity drives development is quite important in Chinese future, for the sake of training the creative talents. There is a training talents trend focusing too much on skills but lacking of creative 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exist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art design major, this article will mainly elaborat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reativity ability, and concentrate on creativity consciousness of grey-collar worker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quality; Creativity ability; Art design; Grey-collar workers

A Research on Creativity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or Professional Quality——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Grey-collar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Art Design Major

LIN Yong
(Fujian Polytechnic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Media Arts, Fuzhou 350000, Fujian Province, China)

G710

A

1008-9128(2017)05-0089-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5.024

2017-05-03

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课题:高职生职业素养暨创新能力的研究(JAS160897)

林勇(1959-),男,福建福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媒介与创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技能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星.云.海》
《花月夜》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