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2017-03-10余一凡武东生

理论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特色

余一凡,武东生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余一凡,武东生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基于革命性的阶级立场和对人的解放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区别于以往的特殊之处,在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自身特色,这就是: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中同旧有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消除旧“政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剥削阶级”被消灭后继续开展“阶级的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特性的教育实践,在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不仅对这种历史现象进行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而且对无产阶级政党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了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社会的规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实际以及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不断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与实践的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加强特色形成及其表现的研究,对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一、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中同旧有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特有概念,但它所指向的社会现象却普遍存在。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运用唯物史观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考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一现象的基本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对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说明。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以堪称经典的语言,阐述了共产主义革命在社会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任务:“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这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要用一个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取代另一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是最终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将旧时代一直存在的“阶级的教育”改变为本来意义上的社会的教育。它构成了无产阶级政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指向。但是,这种“最彻底的决裂”,既不意味着在文化上的“历史”的虚无主义,也不代表文化上的“民族”的虚无主义。他们建议,各国共产党为了获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在工作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尊重受教育者所处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尊重其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习惯。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基本特色,就是要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中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同旧有观念的“最彻底的决裂”。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在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往往也“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④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500、655页。,他们掌握精神生产资料,控制着精神生产领域的生产与分配,将本阶级的思想灌输给其他社会成员,其全部的教育活动也都是假借社会的名义开展的“阶级的教育”。与不断变革的社会历史相伴随的,不过是一个剥削阶级的思想取代另一个剥削阶级的思想。共产主义作为改造世界、消灭阶级对立、消除人的异化状态的现实运动,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要“废除永恒真理,……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48页。,它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再像以往社会那样以一种阶级的观念取代另一种阶级的观念,而是要同建立在阶级对立基础上的传统观念、意识形态进行彻底决裂,要彻底消除以往特定阶级对教育的控制和对精神生产的垄断,改变原有教育的阶级属性,恢复社会教育的本来面目,变教育为真正的社会公共产品。

显然,这一“最彻底的决裂”并不意味着要彻底否定以往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并不意味着消除思想文化本身,“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并不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③。相反,在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无产阶级政党仍然需要在现有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促进无产阶级自身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教育都是由社会决定的,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甚至“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④。因此,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具体以何种方式、开展什么内容的教育,都是由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思想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因素在内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唯有如此,这一工作才会富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效果。

俄国和中国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进行革命才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的,这一过程中,列宁要求“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这是他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俄国如何处理“最彻底的决裂”与继承传统文化间关系的阐释和说明。毛泽东所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则是他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态度。

二、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消除旧“政治”

马克思主义作为旨在追求人类解放的学说,内在地包含了消除阶级、消灭政治的目标和追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工人运动开展阶级斗争,借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在一定意义上讲,无产阶级政党是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去消灭“政治”的,这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基本特色。当然,具体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怎样的方式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许多是是非非也恰恰由此引发。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不仅消除了一切阶级差别,而且“再不会有原来意义的政权了”⑦。因此,从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社会的“政治”现象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要求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这些现象。这里的“政治”不仅包括军队、警察等政权机构,而且包括这些政治力量开展的一切意识形态及其教育活动。换言之,旨在将统治阶级的思想上升为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的重要内容和一个阶级压迫其他阶级的重要方面,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最终要消灭的现象。

当然,上述目标是就马克思主义最终的价值追求而言的,而在具体的实践上,“政治”则成为积极的马克思主义者颇为关注的问题。《共产党宣言》明确承认,从具体的革命策略而言,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仍然是要夺取政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3页。。这“全部资本”自然包括一切的政治资源,包括对精神生产的控制,它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在。换言之,无产阶级一边坚持要最终消灭一切政治现象,一边却又积极地发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种政治活动的功能,为达成前述的最终目标而创造条件。对此,列宁后来有过明确的说明:“要消灭阶级,就需要一个阶级的专政时期,一个被压迫阶级的专政时期,这个阶级不仅能推翻剥削者,不仅能无情地镇压剥削者的反抗,而且能在思想上与全部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与关于自由平等的一切市侩空谈决裂”*《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这种新型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它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国家、政治的最终消亡创造各方面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环节,通过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怪论作尖锐斗争,在其中发挥准备思想条件的作用。

当然,无产阶级要利用并加强的“政治”和旧有的政治有着根本不同。“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③,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活动。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从根本上区别于旧有国家机器的新型政权,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是能够使无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旧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根本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定,“从根本上反对的恰恰是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对社会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支配”*武东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观念》,《教学与研究》2014第2期。,在无产阶级运动中与旧有的意识形态作针锋相对的斗争,破除人类社会在精神生产和分配方面的不平等,为最终实现人们的精神解放提供前提。

在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确立后,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政治”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而不再是少数人的政治,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全党、教育群众的重要方式,成为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尤其要注意通过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和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构建真正能够实现人的自主性的新型政治。

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是作为特定时期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围绕中心任务而开展工作,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准备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是其在为革命和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实际效用的最大化,无论是将其视为“生命线”,还是发挥其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功能,彰显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不过,共产主义旨在追求人的“全面”解放,包括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解放。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逐步消除旧有统治阶级对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使人们从被遮蔽、被奴役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是改变现存状态、消灭人的异化的现实运动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人的解放作为目的。因此,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工具理性又具有价值理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个特色。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的追求,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体现得比较直接。任何一个阶级在领导革命时,往往作为全社会的代表而出现,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②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185、11页。,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将统治阶级的一切反对力量集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而一旦革命成功,新的统治阶级会合法地利用各种政治社会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来调节整个社会思想的生产和分配,以使本阶级的思想成为当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以往社会的同类工作并无差别,强调的是工具意义,凸显的是工具理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充分发挥工具性价值外,它将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的追求和归宿,因为整个共产主义运动“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②。在过去的社会中,分工导致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分别为不同的群体所从事,精神生产资料为少数人所垄断,大多数人除了被动接受现有的精神产品外别无选择,他们在精神上处于被奴役的状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要实现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就“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③。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废除人与人之间原有的精神交往关系,将人们从这种被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实现每个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运动中,这一点不是可以选择的某种方式或途径,而是需要不断推进的实践。

以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为例,中国共产党在异常艰苦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在各种资源匮乏、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通过开展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了高效的社会动员,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通过“人民战争”的形式战胜了各种敌对力量;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依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内国内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过去几十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这项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中心任务,这一点恰恰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的最佳阐释。而当前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范围内强调“不忘初心”、牢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还是具体到学校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的坚守。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时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启发广大无产阶级的觉悟以形成阶级意识;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则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即开展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马克思主义作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批判的武器”的作用,具有旧有的意识形态不可比拟的科学性。它之所以能够指导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并不断取得成功,首先是因为其自身完备而严整的科学性;它之所以能够发挥教育群众的作用,首先是因为其自身是科学的理论并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个基本特色,是在增强自身实效性、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从未把自己的思想和学说称作“意识形态”,但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意识形态的功能。马克思曾公开申明:“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要求启发工人的阶级意识。恩格斯后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化、体系化努力的结果,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标识而存在。而列宁在实际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秉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理念*《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为了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特别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概念,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用于指导运动,强调其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213~214页。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推动意识形态的教育。

当然,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在根本性质上与之前各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建立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批判性继承基础之上,实现了科学性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革命性的统一,“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③。它从不讳言自己的阶级性,但全部理论都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上并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彻底告别了旧有意识形态及其教育的空洞与苍白。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感召力,恰恰在于它在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对现实发生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另一方面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不断验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础上,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始终作为中心环节发挥作用。当然,如何继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保持二者的有机结合,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问题已然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都说明了这一点。

五、在“剥削阶级”被消灭后继续开展“阶级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本质上是“阶级的教育”*武东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观念》,《教学与研究》2014第2期。。每一时代的统治阶级或者力图成为统治阶级的阶级,都会通过这种“阶级的教育”使其自身的思想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无论是苏联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究其实质都是一种“阶级的教育”,无产阶级政党要通过这一教育,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追求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在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亦是如此,只不过这种“阶级的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强调阶级斗争,而是无产阶级自身、人民群众内部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因此,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已经被消灭的条件下,继续加强并改善这种“阶级的教育”,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特色。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不仅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分配,而且“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49页。,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要阶级和阶级社会依然存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阶级的教育”就必然存在。马克思主义公开地承认“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⑥,其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仍然体现出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长期过渡,尽管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但距离彻底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保留着很多旧社会的因素,剥削阶级的思想遗留还将长期存在,依然需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存在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500页。,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前提。但是,与以往人为地将社会分为两个部分、专事意识形态生产及其教育者作为“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②不同,共产党本身就是代表未来的那个阶级的成员,“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④⑤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4、45、44页。,也从不以救世主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教育工人。在整个运动中,“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④,他们面对工人阶级用以启发觉悟、唤醒其阶级意识的“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⑤。就此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含着要使其他剥削阶级的思想及生产一般地隶属于无产阶级,而且也包含着无产阶级自身的觉悟及自我教育。因此,即便剥削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阶级被消灭,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依然需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去处理在社会转型期大量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先进分子,由于在理论方面比群众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⑥,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中,历史地承担了教育者的角色。

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基于现实条件,为实现最终目标而积累条件的过程。尽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基于无产阶级革命性的阶级立场和对人的彻底解放的追求,它确实有着根本区别于其他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色。在一定意义上讲,科学地理解这种特色并对此作出明确阐释,也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的一种初步回答。

[责任编辑:宋协娜]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研究”(项目编号:NKZXB144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史研究”(项目编号:16YJA710023)的阶段性成果。

余一凡,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武东生,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A81

A

1002-3909(2017)01-0125-0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完美的特色党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