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协同路径的探索与创新
——以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培养为例*
2017-03-10杨龙祥
徐 梦, 杨龙祥
(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务办公室,江苏南京 210038)
大学生就业协同路径的探索与创新
——以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培养为例*
徐 梦1, 杨龙祥2
(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务办公室,江苏南京 210038)
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研究与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和途径,梳理出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的协同发展思路,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协同策略:生涯发展与兴趣协同,树立就业观念;外语水平与专业技能协同,提高就业能力;实习、见习与就业的协同,提升就业成功率;国内和国外的协同,扩展就业空间;就业资源的协同,建立立体化的就业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协同管理;协同育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合作办学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就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目标不同步
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需主动适应和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 等发展战略。中外合作办学战略发展方向,是在我国政治经济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引下开展的。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即引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创新融合管理经验并整合优质资源开展本土化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的规格方面可以界定为: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熟知国际规则运作的高层次人才,以适应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的专门人才[1]。
以目标行业标准为导向,合理调整教育专业设置,增加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学习。掌握对口企业用人需求的条件,加大学校与相关企业沟通力度,遵循充分整合并利用优质资源,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所学专业的硬实力。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的供给平台有效结合,推行需求企业单位与高校的深度合作以及有效对接,化解学生就业问题,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持续健康发展。
(二)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偏低
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化的需要。但是目前合作办学的发展遇到 “瓶颈”,目标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位需求与高校提供的毕业生供给不匹配。笔者在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工作及就业回访中发现,有部分毕业生并没有找到专业对口或发挥其语言特长、专业特点的单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优势不突出,客观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就业问题。出国留学深造固然是有效提高合作办学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面对毕业生更倾向于国内就业市场的现象,如何做到提升国内市场就业率将是高校合作办学项目需要直面的问题。高度重视学生就业率,明确合作办学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品质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提高毕业生具备工作硬实力的同时增加其软实力,才能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就业稳定率偏低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回访总结发现就业稳定率偏低,总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性不强,工作经验积累不足。可供选择的企业单位,提供岗位职级偏低,学生积极性弱、后期职业流动性大。其次,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抗压性差,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力度不足,尚需促进学生增强对相关国家的语言、文化了解,加强对相关学业社会认识方面,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抗压素质。最后,学生面对困难适应性差,从校园初到社会环境,从学校的爱护扶持到社会的相对残酷现实,在有工作强度和压力之下,学生面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差,遇见困难容易离职或跳槽。究其学生就业稳定率也是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口碑起稳定性作用。
二、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协同理念及发展思路
协同创新是中外合作办学中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新组织模式, “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之中”[2]。协同发挥共同实现育人的目标;协同创新可高效推进和提升教育质量和资源整合,并从发展战略角度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协同创新给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以协同方式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对社会服务的专业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科创造能力、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育,将科学研究互动有效结合成联动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中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同时提升多样化的中外合作交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使其在社会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中外合作学生就业路径协同创新的模式
中外合作学生就业路径协同创新的模式不仅能培养高质量人才,而且同时拓展产学研范围及提高研究水平。这也是大学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将合作办学学生外语能力、学术水平、国际视角视为人才培养根本,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学科的高水准发展协同育人,以最有效的方式,快速提高人才的社会服务效应,同时保障学生的就业率。高校的先进性体现在承载知识,培育学生,服务社会。以学校为载体让学术与科技相结合,融合企业需求理念培育出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毕业生。
(三)应站在提高国内外科研能力,融合中外企业需求两个方面共同深化进行协同路径的创新
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高水平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增强学校的全球化国际意识,与国内外科学研究机构及国内外高校战略性协同合作。“依托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质性合作,激励师生更多参与、承担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不断密切学校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高水平的国际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基地”[3]。利用整合国内外的资源,高效合作,拓展发展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更深入国际学术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给予毕业生创造就业的新支点,增加就业履历上经历的不可替代性,扩大就业眼光,增加就业范围,从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率。
(四)与中外专业对口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首先,学校加大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力度,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强强联合,开发产学研究基地,以基地为平台,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其次,学校通过与对口企业的深入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需求模式为框架,做好高级人才储备。高校和企业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接触社会,激发学生积极奋进的一面,从自身提升主动钻研性,形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从而改善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思路、就业选择。
三、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协同策略
(一)生涯发展与兴趣协同,树立科学就业观念
从系统科学和职业发展的视角,做好合作办学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和教育,更新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升学观。高校在低年级开展基础知识和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年级开展专业素质能力提升工作。高年级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同时层层递进,形成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模式。尊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的特点,因材施教,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把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与兴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生涯发展与爱好形成合力,进而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二)外语水平与专业技能协同,提高就业能力
外语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协同能有效增加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择业资本,提升就业竞争力。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及其学生特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培养要基于两条线,即外语水平和专业技能,二者协同,提升就业综合素养。学校领导要树立协同思维,注重过程性和个性化管理,因材施教,以加强、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点,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育人,切实提高就业技能。突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文化活动与专业技能提升,以及语言发展的协同联动,着力培育学生就业综合能力,提升职业胜任力。
(三)实习见习与就业的协同,提升就业成功率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要充分利用实习见习这个有利平台。实习见习是就业的前奏和演练,就业是实习见习的归宿和目标。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要创造条件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实习见习和社会实践机会,使其与用人单位多交流互动,获得专业技能,以及提高综合素质,进而获取就业机会,尤其要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学校通过与外企的合作交流,建立实习基地,为外语基础良好的学生寻求就业机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与需求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组织用人单位来校宣讲、招聘,如由学校组织做好与需求企业的有效衔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与就业结合,形成就业合力,切实提高就业成功率。
(四)国内和国外的协同,扩展就业空间
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努力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鼓励学生国外就业、学习深造,实现国内就业与国外就业、升学的就业协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有两种渠道:国内就业升学和国外就业升学。要建立与合作办学学校的交流沟通机制,培养和设立专职负责就业指导人员,帮助学生分析国内外就业和升学前景和形势,因地、因时、因校、因国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以及继续深造的指导和帮扶,尤其是就业和升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做到“一人一策”,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要利用合作高校的国内和国外的跨国公司和机构的就业渠道,积极推荐就业,拓展就业空间和地区。
(五)就业资源的协同,建立立体化的就业模式
整合社会就业资源、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质量。利用校内、校外的社会资源和毕业生资源,全员参与就业工作,以及整合合作办学国外院校的相关就业资源和途径,提供学生就业机会和渠道,就业途径协同,拓宽就业领域和行业,实现学生立体化、全方位就业。同时,从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就业工作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新模式,新思路。多方协同、联动促进,形成全员化、立体化、内外兼顾、点面结合的就业促进模式,实现育人与就业的完美结合。
[1]郭洁.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特殊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11):102.
[2]李素矿.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N].光明日报, 2012-8-30(14) .
(责任编辑:谭淑娟)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operativ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Taking the Students Training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Program as an Example
XU Meng1, YANG Long-xiang2
(1.Management Departmen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38, China; 2. The Central Offi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38, China)
The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student employment is the key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arget and operating ways, finds out the development ideas of employment for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ordin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career development and interest coordin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foreign language leve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coordination to enhance employability, practice, internships and employment coordination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employm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coordination to expand the employment space and employment resource coordination to establish the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of employment.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program;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coordinated talent training
1673-2103(2017)03-0123-03
2017-03-06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协同学视角下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研究”(课题编号:2015SJD273)
徐梦(1984-),女,江苏南京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管理经济学研究; 杨龙祥(1979-),男,江苏盐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G64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