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悬念设置方式略论*
2017-03-10张睿鸿
张睿鸿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水浒传》悬念设置方式略论*
张睿鸿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水浒传》的悬念设置方式主要有限知视角、省略、延宕三种。限知视角设置悬念包括读者知情而小说人物不知情、小说人物知情而读者不知情两种;省略设置悬念的表现是以“如此如此”或“这般这般”代替谋略的具体内容;延宕设置悬念可分为篇中延宕、回末延宕两种。对于《水浒传》悬念设置方式的分类见仁见智,各种方式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综合态势。
《水浒传》;悬念设置方式;限知视角;省略;延宕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杰作,在人物塑造、悬念设置等方面皆为典范。关于悬念,陈洪认为:“悬念的本质是利用设置矛盾、安排情节的技巧支配读者,使其产生渴望揭晓的心理。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时机暂停或延缓对矛盾的叙述。”[1]95此语道出了悬念的本质及其部分技巧。古典小说源自说话艺术,其作者尤为注重故事性,善于安排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调动读者的期待心理。因此,笔者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托,对《水浒传》的悬念设置方式进行简析,分析其悬念设置效应,以期深入领会其卓越的叙事艺术。
一、限知视角
古典小说多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对情节走向了如指掌,这适宜表现故事线索纷繁复杂的古典小说,胡亚敏称其为“非聚焦型视角”[2]25。然而,叙述者并未将其一以贯之,有时会适当地切换视角,以限知视角展开情节,从而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限知视角即叙述者视野受限,以小说人物的视角观察事物而非无所不知,叙述者只描述小说人物的所见所闻,随着其视线推进情节,对人物视角之外的事件不予展现,以吸引读者。杨义对此曾说:“限知视角把各种社会层面和人物行为心理各个层面的展示,写成了一个从容不迫、整然有序的认知过程,它设置悬念、又化解悬念,欲擒故纵,使文本内部充满波折和由波折所带来的活力。”[3]213总之,限知视角是古典小说叙述者设置悬念的重要方式,主要有读者知情而小说人物不知情、小说人物知情而读者不知情两种,详见下文。
(一)读者知情而小说人物不知情
此类情节如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谦、富安欲加害林冲,碰巧来到李小二店中,“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4]124“看时”二字体现出这段叙述源自李小二的视角,读者知道此二人是陆谦、富安,然而小说人物不知此二人的身份,这就产生了悬念:这二位究竟是谁?下文依旧以李小二夫妇的视角进行叙述,当李小二的妻子隐约却无法听清他们的谈话内容之时,情节更加跌宕,此后听见“高太尉”、“‘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性命’”[4]125时,悬念逐渐变小,直至林冲血刃陆谦、富安二人,悬念才最终消失。
(二)小说人物知情而读者不知情
此类例证如第二十八回“武松威镇安平寨”。武松被关进孟州监狱,当他将要被打杀威棒时,依旧不肯松口,直到军汉将要下手之时,忽然出现一个神秘男子,“只见”二字表明是小说中武松等人物的视角,这位神秘男子“便去管营相公耳朵边略说了几句话”[4]360,武松的处境就化险为夷,然后军汉借称武松“害热病”而使其免受皮肉之苦,这也使读者疑惑不解:这个“白净面皮”的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替武松求情?小说中监狱的狱卒、囚犯(除武松)都知其真实身份,而读者却一头雾水,于是读者只得带着一系列的疑问继续阅读,此后悬念并未立即解除,依照周围囚徒的说法,免去的这顿杀威棒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武松晚上饱餐一顿之后将会被谋害,而武松几次三番地享受美食却并未受害,连武松本人都不知是何缘由,“‘这个是甚么意思?’”[4]362充分表现出武松的疑惑,随后通过武松对送饭人的盘问,才得知这一切都是当日神秘男子所为,他是官营相公的公子施恩,然后通过施恩与武松的对话,透露出施恩因有求于武松,才对其款待,这样才使悬念解除。
总之,古典小说的叙述视角灵活多变,尽管叙述者对情节走向一清二楚,但有时却会有意限制自己的观察范围,用小说人物的视角去展开情节,留下审美空白让读者去领悟,令读者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去向,从而设置悬念,增强其阅读期待。限知视角设置悬念是古典小说的常用技巧,这一技巧主要是让小说人物和读者中的一方不知情,以制造矛盾冲突。《水浒传》的叙述者常在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中自由切换,使得小说语言丰富多彩、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省略
省略是古典小说的重要叙事技巧,因为其时间跨度大、情节线索复杂,所以要省略次要人物或情节,将笔墨聚焦在英雄人物或关键情节,从而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王平将省略归纳为:“所谓‘省略’,即指故事时间无限长于叙事时间,或者说叙事时间几乎为零。”[5]142但是,本文所探讨的省略仅限于与悬念设置密切相关的明显省略,叙述者明言某处有省略,且该处的省略与故事情节的推进关系密切,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进而设置悬念。关于省略,胡亚敏认为:“省略也是避免重复的一种技巧,特别是在某一行动从计划到实施的过程中,通常用省略来避免赘述。将事先的谋划用‘如此如此’掩饰过去,然后在行动时一一述说,这是我国古典小说常用的套子。”[2]82《水浒传》以省略设置悬念主要是军师在活动中将计谋隐去,以“如此如此”或“这般这般”替代,其悬念集中于吴用之身。详见下文。
(一)“如此如此”
《水浒传》中用“如此如此”设置悬念的例证如恒河沙数,如第五十八回“三山聚义打青州”,孔亮之叔父孔宾为青州知府慕容彦达所捉,兄弟二人集结人马营救叔父,苦于双鞭呼延灼英勇无敌,反倒使孔明为其所获,因而上梁山向宋江求助,考虑到旧情,宋江答应出兵,于是调兵遣将、兵分五军向青州进发,青州战事各无输赢,若能拿下呼延灼,则攻克青州无忧,随后吴用献计智取,当宋江问及具体计策之时,吴用回答“‘只除如此如此’”[4]773,宋江大喜。读者不明就里,所以只得往下阅读,其后才明白,原来是宋江、吴用、花荣在城外看城,以引出呼延灼,当呼延灼等人到达枯树边时,前面人马已经陷坑,呼延灼也被事先埋伏好的挠钩手钩将起来,就这样呼延灼被智擒,之前“如此如此”所造成的悬念得以解除。
(二)“这般这般”
除“如此如此”之外,《水浒传》还以“这般这般”设置悬念,文中共有三处,且全部与“如此如此”共同出现,这三处分别是第十六回“吴用智取生辰纲”、第二十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和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本文以第二十回中的“这般这般”为例予以简析。梁山泊十一位头领排好座次后,济州府尹命黄安率领人马围剿石碣村,值此紧要关头,晁盖连忙向军师求计,吴用谈笑自若:“随即唤阮氏三雄,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又唤林冲、刘唐受计道,你两个便这般这般;再叫杜迁、宋万也分付了。”[4]242晁盖和读者都不知吴用的真实意图,只有计策的执行者有所了解,这样叙述者就利用省略巧设悬念,直到计策实施之后,读者方才明了:原来吴用的部署是以阮氏三雄为先锋进攻西港,敌进我退,暗中派人潜入水中夺船,并配合弓箭予以攻击,杜迁、宋万进军东港,命刘唐在芦花荡里拦截黄安,最后将其活捉,林冲在岸边生擒兵卒马匹,最终大获全胜。
总之,省略也是《水浒传》的叙述者设置悬念的利器,常被运用于斗争活动中的谋略告知过程,多用“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替代谋略的具体内容,且二者常共同出现以设置悬念,“如此如此”是主要方式,“这般这般”则使得语言更多样化,其悬念设置效应相差不大,都有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三、延宕
延宕即叙述者在故事悬念即将揭晓之前,有意转述与该悬念无关的情节,或刻意减缓叙事节奏,拖延故事结局的到来,以增强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实现悬念不断的效果。延宕一般不单独设置悬念,而常与预叙相结合,即叙述者往往事先向读者透露部分细节,以引起读者的紧张情绪,然后又适时将情节中断,以吊读者之胃口。关于其悬念设置效应,陈才训认为在情节的惊险之处,读者的期待意识最强烈,因此“作者便巧妙地以预叙的形式,先把结果告诉读者,而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惊险是如何化解的。所以,情节的延宕,有效地推迟结果的到来,这不但不会削弱悬念,反而会因增加读者的热切期待而加强了悬念。”[6]187此语颇为精妙,详见下文分析。
(一)篇中延宕,急事缓说
篇中延宕即在故事情节中间延宕,急事缓说,将读者迫切想知晓的结局缓缓道出,以一些与结局关联不大的情节予以中断,进而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巧设悬念。关于其意味,清人李渔曾有提及:“这番情节是相连的事,也要略断一断,说来分外好听,就如讲谜一般,若还信口说出,不等人猜,反觉得索然无味也。”[7]103李渔认为即使是相连的情节也最好略微中断,否则意韵全无。
此类例证如第九回“林冲棒打洪教头”, 洪教头与林冲的武艺差距悬殊,二人的比武原本毫无悬念,叙述者为吸引读者,也是煞费苦心,其中穿插了几个细节以减缓叙事节奏,设置悬念。起初林冲和洪教头比武时因枷锁束缚而难以全力应战,于是柴进买通差拨而解除枷锁,本该继续的比武却再次中断,柴进以二十五两银子为彩头,胜者可得,想以此激励林冲,之后叙述者才简单描述比武的场景。悬念并非在于比武的结果,而是分散在比武开始之前的细节。再如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当施恩讲述完他与蒋门神的过节之后,武松迫不及待地想去教训蒋门神,而施恩却以未见其父为由加以阻止,其后施恩的父亲与武松相见,施恩父子怕武松醉酒误事,诈称蒋门神今日不在,须明日去打。在武松去打蒋门神的路上,叙述者极力渲染武松在途中不停地喝酒,一直喝了三十多碗酒才抵达,令读者担心武松的安危,关心蒋门神的下场,之后才出现了醉打蒋门神的经典情节。
(二)回末延宕,戛然而止
卖关子是说书艺术的重要技巧,说书人在讲述长篇故事时,常在紧要关头戛然而止以吸引听众。古典小说源自说话艺术,因此也广泛采取此手法,增强读者的阅读期待。其具体形式是叙述者往往在回末,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要关头时,先暗示一条线索却并不揭晓答案,以“且听下回分解”结尾,在下回告知读者故事结局,具有较强的悬念感,也容易吸引读者。这种延宕方式在古典小说中数见不鲜,甚至成为千篇一律的结尾方式,并且由于其谜底在下回通常都会揭晓,因此悬念难以持久,不如上述几种方式的悬念设置效果显著。
《水浒传》的结尾方式比较多样,较为普遍的结尾方式是人物、言语、安危等。以人物结尾时,叙述者多将动作的实施者或接受者延至下回分解,如第三回以“毕竟扯住鲁提辖的是甚人,且听下回分解。”[4]44结尾,将动作的实施者延至下回分解,以设置悬念;第九回以“毕竟林冲见了的是甚人,且听下回分解。”[4]121结束,将动作的接受者延至下回分解,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类似的结尾还出现在第十一、十二、十四、十五、二十、二十二回等处。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延宕方式是以人物语言结尾,将其所说的话顺延至下一回来说,如第一回的“毕竟龙虎山真人说出甚言语来,且听下回分解。”[4]9叙述者将真人言语的内容延至下一回来告知,借此设置悬念。类似的例证还有第四、十九、二十六、二十七、四十四、六十七回等。再有就是以人物的安危结尾,在回末令其处于危急关头,且中断叙述,到下回才交代人物的结局,利用读者担忧人物安危的心理设置悬念,这具体表现为人物“怎地脱身”和人物“性命如何”。前者如第二回的“毕竟史进与三个头领怎地脱身,且听下回分解。”[4]31此时史进等人被士兵团团围住,命悬一线,到下回才详述史进等人如何突围,巧设悬念。类似的结尾还有第二十一、三十三、三十五、三十八、四十、四十五回等。后者如第七回以“毕竟看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4]99结尾,林冲因带刀入白虎堂违反律令而性命难保,此时叙述者适时中断叙述,读者迫切想知晓林冲的结局,只得继续阅读,第八、十六、二十五、五十八、六十一、六十四回等亦然,这就是延宕的悬念设置效果。
总之,延宕设置悬念在《水浒传》中的运用数见不鲜,悬念设置效果显著,且延宕往往与预叙等叙事技巧相结合,以增强读者的心理期待。篇中延宕设置悬念常在重要人物或情节的叙述过程中,减缓叙事节奏,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结果期待意识,以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水浒传》的回末延宕方式很多,结尾用语丰富多彩,叙事技巧娴熟,悬念感因此也很强烈。
结语
《水浒传》的叙述者力求使情节悬念不断,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从限知视角、省略、延宕三方面分析其悬念设置方式,限知视角设置悬念有读者知情而小说人物不知情和小说人物知情而读者不知情两种;省略设置悬念的表现是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代替谋略的具体内容;延宕设置悬念分为篇中延宕和回末延宕两种。限知视角设置悬念是古典小说的常用技巧,在《水浒传》中随处可见,其叙述者常在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中自由切换,使得小说语言丰富多彩、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省略也是《水浒传》的叙述者用以设置悬念的利器,他常将其运用于斗争活动的谋略告知过程,用“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代替计策的具体内容,有效集中了读者的注意力,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延宕设置悬念在《水浒传》中同样被广泛运用,悬念设置效果显著,《水浒传》的叙述者常在重要情节的叙述过程中,减缓叙事节奏,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结果期待意识,以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其延宕叙事技巧非常娴熟,悬念感也异常强烈。
然而这些悬念设置方式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对于各种悬念方式所属的叙述范畴也是见仁见智,例如我将“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所设置的悬念归功于省略,而陈才训认为是“预叙设置悬念”[8]23,这也不无道理,因为叙述者预先透露了部分细节,虽然没有指明,但这就是其高明之处。再比如将回末结尾视为延宕设置悬念只是我个人之见,他人也可将其理解为预叙或省略设置悬念,如果说是预叙设置悬念,因为它事先透露了部分细节;若将其视作省略设置悬念,则是意识到其省略了具体内容。因此,对于《水浒传》悬念设置方式的分类见仁见智,各种方式并非泾渭分明,且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综合态势。
[1]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6]陈才训.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李渔.十二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陈才训.中国古典小说悬念设置方式及其心理效应[J].明清小说研究,2008(4):17-26.
[9]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责任编辑:谭淑娟)
On the Setting Modes of Suspense inTheWaterMargin
ZHANG Rui-ho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 China)
The setting modes of suspense inTheWaterMarginincluded limited perspective, ellipsis and procrastination. Limited perspective was to make secrets between readers and novel characters. Ellipsis setting was to use so and that instead of detail contents. Procrastination was set in the middle and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ways yet they are not quite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but comprehensively blending.
TheWaterMargin; suspense setting mode; limited perspective; ellipsis; procrastination
1673-2103(2017)03-0010-04
2017-02-26 作者简介:张睿鸿,(1992-),男,江西余干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小说。
I207.4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