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水岭说质疑

2017-03-10胡可可黄爱军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

胡可可,黄爱军

(安徽财经大学 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30)

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水岭说质疑

胡可可,黄爱军

(安徽财经大学 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30)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这是一个与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说法相联系的流行说法。这种说法既不准确,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

五四运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水岭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是见之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材或专著的一个传统观点。与这一说法相联系的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这种说法同样流传于众多版本的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教材或专著中。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水岭的意思,所要说明的是五四运动前的革命性质和五四运动后的革命性质发生的根本变化,即在五四运动发生前是属于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五四运动则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但是经过仔细的推敲,这种观点既不准确,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

其一,分水岭着重强调了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两者之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崇山峻岭。

1840年到1949年属于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又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这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后相继、血脉相连、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百年革命运动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是它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更是直接催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先前的革命道路是走不通的,既然走不通,就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因此,那些立志于救国救民的先进分子开始了新道路的探索。探索新的道路,首先要解放思想,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就不可能探索出新的道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实践,打破了几千年来迷信于皇帝的思想,开启了劳苦大众的思想觉悟,极大地解放了他们的思想,使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使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不久到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林伯渠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谈到,在辛亥革命以前认为阻碍中国民主政治的是帝制,只要推翻了帝制便可以实现理想中的民主,但是经历了一系列斗争的失败后才发现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后,最终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1]林伯渠的思想演变历程,反映了当时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从爱国到革命,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者的思想演变历程。

著名党史专家金冲及在论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指出,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但是它在中国近代一百年的革命斗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2](P85)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2](P83)著名辛亥革命史研究专家林增平指出,辛亥革命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教训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辛亥革命可以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3](P39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孙中山事业的追随者中不乏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借助辛亥革命的巨大影响,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可以看作是对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运动的继承和发展。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4](P156)

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出版到第2卷时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办不仅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且以此为起点发起了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浪潮,沉重打击了封建文化,启迪了一大批新青年,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延续和发展,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要求进步和追求真理的热情,并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最终作出了历史的抉择——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之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从而使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新文化运动在开始时,虽然仍属于旧民主主义范畴,但它却起到了打破坚冰、开辟道路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中国人民思想的大解放、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就没有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5]也就没有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几乎都是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回忆道:“《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陈独秀对他的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6](P30)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的报告中,毛泽东在谈及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的功劳时指出:“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7](P294)新文化运动直接影响着一代有志青年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同时,本身也发生着质的飞跃——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飞跃。《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最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又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是与《新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二,分水岭不符合五四运动发生后旧民主主义的民主运动仍然存在的实际。

辛亥革命的失败,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彻底破产。中国革命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有觉悟的先进分子终于作出了“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的历史性选择。因而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而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兴起,也才有了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的新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发展阶段。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在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运动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一直在延续,基本上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胜利相始终。1922年,孙中山在广东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这是继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第一次护法运动后,为维护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进行的又一次积极抗争。但是由于陈炯明叛变了革命,导致护法运动再次失败。第二次护法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与尾声,是孙中山一生中所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它推动着孙中山去探索新的道路,寻求新的力量。从此,孙中山走上新的革命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前期这段时期内,中国国内存在三种主要政治力量:一是反动统治阶级,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后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三是劳动人民,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他们坚持反人民的立场,主张继续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就是要走一条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道路。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主张走一条人民民主专政的新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国共两党以外的第三种政治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发展起代表这种政治力量的政治集团。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组派、人权派就是中间性的党派。但这个中间性的民主派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集体。在1927年到1937年国共两党十年内战时期,第三种政治力量几乎没有活动空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为第三种政治力量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1938年6月,国民政府鉴于军事形势的危急和外交上的孤立,为了团结全国各界力量在武汉召开参政会。第三种政治力量通过国民参政会积极发声,形成了一个集体,甚至有结盟结党的机会。1939年11月,“统一建国同志会”在重庆成立,随后又发展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为国共两大政治力量之外的第三种政治力量。抗战胜利以后,国共两党处于相持局面,第三种政治力量希望利用这一形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逐步形成了一条有策略、有理论、有纲领的完备的政治路线。第三种政治力量实质上是想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也就是走旧民主主义的道路。1947年10月27日,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发言人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着令“严加取缔”。11月6日,民盟总部被迫解散。第三种政治力量鼓吹的中间路线也因此彻底破产。至此,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民主运动才最终结束。1948年1月,民主同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恢复民盟中央领导机构,决定采取人民民主立场,公开声明“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密切的合作”,“为彻底摧毁南京反动独裁政府,为彻底实现民主、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民盟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民盟历史性的重大转变和新生,是民盟抛弃中间路线,开始同旧民主主义道路转向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标志。

[1]林伯渠.荏苒三十年[N].日报,1941-10-10.

[2]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3]林增平.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郭德宏.略论陈独秀的历史地位[J].党史纵览,2005,(1).

[6]毛泽东自述[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李新红

Questions to the Theory that the May 4thMovement as the Watershed of the Old and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HU Ke-ke,HUANG Ai-ju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The theory is popular that the May 4th Movement is the watershed of the old and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it is the start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is is theory is not accurate and fails to match the history.

the May 4th Movement;the old and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the watershed

1004—5856(2017)09—0127—03

2016-12-07

2016-2018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立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zzgjh1-1-2017-7。

胡可可(1992-),男,安徽淮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黄爱军(1960-),男,安徽宿松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共党史研究。

K261.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9.030

猜你喜欢

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论《星期评论》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
探究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几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