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对林逋梅花词意义的继承和引申
2017-03-10瞿慧
瞿 慧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姜夔对林逋梅花词意义的继承和引申
瞿 慧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尤爱描写梅花,其梅花词艺术成就很高且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从姜夔的词中不难看出,他深受北宋著名诗人林逋的影响,二人无论是在性格志趣、身世遭遇上,还是对梅花的爱好上都很相似。姜夔在词中有颇多对林逋诗句的化用,并对其梅花意象进行了意义引申,将林逋寄托高洁志趣的“隐士梅”引申为寄托自己情感苦闷的“爱情梅”。
姜夔;“隐士梅”;“爱情梅”;意义引申
宋代爱梅者甚多,对梅花的赞赏和描摹可谓空前绝后,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作。正如唐代人对牡丹的偏爱,宋代人则独爱梅花,这与时代精神是分不开的。唐代文化恢宏奔放,仿佛只有“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1]201的牡丹才配得上这盛世风情;宋代文化风格沉静内敛,“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134,清雅脱俗的梅花似乎更能代表宋代的文化品格。在描写梅花的众多宋代文人中,林逋和姜夔最为出众。林逋的生活和生命都与梅花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其《山园小梅》为千古描梅之绝,林逋也因此成为梅花的代名词;姜夔深受林逋影响,化用林逋诗句而作的《暗香》《疏影》使其成为与林逋并寿千古的词人。故陈廷焯评论:“梅花题,无论诗词,古今佳者绝少。盖梅花高绝,最难落笔……老杜山意冲寒,坡公竹外一枝,逋仙雪后园林,放翁孤城小驿及白石《暗香》《疏影》二词并寿千古”[3]195。
一、姜夔与林逋的孤山情结——“因觅孤山林处士”
孤山为林逋隐居之地。林逋一生酷爱梅花,隐居西湖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4]1,以种梅养鹤为生活志趣,闲来作诗吟咏,仿佛世外仙人一般,在孤山一待就是一生,无论他的生活习性还是诗词作品,都与孤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孤山于林逋并非只是医治仕途失意的心灵栖居地,它还与林逋的生命和灵魂融为一体。在隐世文化兴盛的中国古代,林逋可以说是一个另类。中国古代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文人注重才学无非为了“学而优则仕”[5]171,谋求政治仕途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文化才学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所以许多士人为求功名刻苦好学。只有在考试中屡次碰壁无缘政治抑或是入仕后官场失意的文人才选择归隐,以文学作为自己的心灵寄托。前者如姜夔,才学无所不通,然而命途多舛,屡试不中,除了归隐并无他选;后者如鲁迅赞为“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6]5的陶渊明,当文人的耿直性情同官场的趋炎附势格格不入时,他选择了归隐,以《归去来兮辞》明志,以菊花作为自己的人格象征。即便是自由洒脱的庄子,仍旧是在做了漆园吏后,对政治和现实的黑暗无能为力才拒绝仕途转向自由无为的精神追求。而林逋则不同,虽通晓百家,才学超人,却不趋荣利,他归隐林壑,绝意仕途,既不是灰心,也不是失望,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他自知自己的性格和志向,“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4]185。他作诗随作随毁,不求留名于后世,他喜爱“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诗意生活,在孤山上以梅鹤为伴,赏梅吟诗,如不是真正的爱梅成痴,又怎会有艺术水平高超的“孤山八梅”?
对于姜夔,一生中最重要的无非三个地方:扬州、合肥与孤山。“少小知名翰墨场”[7]175的扬州成名之作《扬州慢》,使年纪轻轻的姜夔一出手便不同凡响,受到当时名流赞赏,萧德藻赞其有“黍离之悲”[8]1,同时奠定了他在词坛的地位,扬州成为姜夔成名且风光无限的地方;“当初不合种相思”[8]153最后却又不得不“两处沉吟各自知”[8]153的合肥,是姜夔一生的眷恋和回忆;“因觅孤山林处士,来踏梅根残雪”[8]180的杭州孤山,是姜夔的精神慰藉之地,这里有与自己志趣相投、经历相似的知音林处士。让姜夔名声大震的梅花词《暗香》《疏影》,其词名正是化用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4]87,借用词中最经典的意象做词名,足见姜夔对林逋的赞赏和倾慕。同时姜夔词中多次出现林逋和孤山,林逋有咏梅诗“孤山八首”,姜夔有《卜算子》梅花八咏,诗中随处可见林逋对姜夔的影响及姜夔的孤山情结。在姜夔的《念奴娇》(毁舍后作)中,作者表明来杭州踏雪寻梅的主要原因就是想要寻觅孤山上的高士林逋的足迹。在《卜算子》中作者感叹:“亿别庾郎时,又过林逋处。万古西湖寂寞春,惆怅谁能赋?”[8]193冬去春来,又经过林逋隐居之处,梅花将谢,面对西湖寂寞的春天,惆怅心情该如何宣泄呢?在《鬲梅溪令》中“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蹄一春”[7]77,梅花女神的传说给孤山梅花更添几分神秘色彩。在《法曲献仙音》中作者写道,“唤起淡妆人,问逋仙今在何许。象笔鸾笺,甚而今、不道秀句。怕平生幽恨,化作沙边烟雨”[8]212。想起孤山上淡妆的梅花,却不知善咏梅花的逋仙身在何处;春风词笔,却写不出秀丽的词句,真怕平生的幽恨酸楚都成了沙边的烟雨。作者借与自己命格相似的林逋抒发自己羁旅漂泊的落寞心情,可见姜夔对孤山梅花的情结不仅是对林逋咏梅作品艺术的赞赏,更是对寥落身世和志趣爱好相似的知己的同病相怜。
二、高洁隐逸人格的比附——“众芳摇落独暄妍”
中国文人的花草之爱多有所寄托。陶渊明爱菊花,“身寄东篱心傲霜,不与群紫竞春芳”[9]51的菊花最能体现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隐逸情怀;李清照爱桂花,“暗淡轻黄性体柔,情香迹远只香留”[10]38的桂花最符合李清照清疏恬淡的性格;林逋则是梅花的痴情守候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4]87,傲雪凌霜的梅花最符合林逋的高士气质。梅花是孤独的,也是落寞的,在百花凋零、万物沉寂的寒冷冬天迎风开放,梅与雪相伴,一尘不染的雪花更能衬托梅花的明艳动人,“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11]315,梅花冰清玉洁、高冷出尘,引得无数文人疼惜与爱怜。崔道融对“香中有别致,清极不知寒”的梅花亦是疼惜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呼求“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12]3725。晁补之对梅花赞赏道:“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13]268对于傲岸倔强的梅花,林逋选择痴情守候,隐居孤山,终生不仕不娶,以梅为伴。梅花也正是林逋真实的人格写照,林逋虽满腹才学,却不愿如其他文人一般对仕途趋之若鹜,以功名富贵为追求,他对尘世繁华并不贪恋,而独独向往清冷孤寂的西湖孤山。这正如梅花不愿如百花般在春天争芳斗艳,而是恬淡清雅地开在寒冬,也不愿开在人人可踏足观赏的繁华地带,而是开在人迹罕至的江岸山壑。梅花高洁出尘的品质也正是林逋高雅逸趣和隐士人格的比附,在《梅花》诗中林逋就表达了喜爱梅花的原因:“吟怀长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辄入诗。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人怜红艳多应俗,天与清香似有私。堪笑胡雏亦风味,解将声调角中吹。”[4]89世俗多爱红艳之物,林逋独爱清香淡雅的梅花,这是林逋陶写隐逸寂寞的心情独白。
姜夔一生中最爱的当属荷花与梅花,在姜夔八十多首词中,梅花词接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对于姜夔酷爱此两种花的原因,叶嘉莹曾探析道:“姜白石所以独借梅与荷以发抒而不借旁的花,则是由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其品最清;梅花凌冰雪而独开,其格最动,与自己的性情最符。”[14]458姜夔一生羁旅漂泊,贫寒凄苦,少年丧父,寄居姐姐家中,青年才名远扬,无奈科举考试屡次落第,不得不结交权贵豪门及当世名流以求生计,而姜夔对梅花的爱、对林逋的赞赏则是无功利、无目的,非常纯粹的。一个是毕生高卧山林的隐士,一个是漂泊终生的布衣,虽归隐的初衷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但二人人格有许多相近之处。姜夔虽辗转幕府沦为幕僚,但性格孤高狷介,不屑朋友为其买官入仕途,更不贪恋富贵,以梅花明志。姜夔在词中多处提到林逋,以梅花书写落寞情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以跨代知音林逋的高洁情志来抒发自己羁旅落寞的身世感喟。刘熙载评论姜夔词“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穷。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15]513。后人概括姜夔词的风格为“清空骚雅”“幽韵冷香”[16]146,姜夔的诗歌风格也是同梅花清雅幽香而出尘的品格一致的。王国维评论“苏辛,词中之狂也;白石,犹不失为狷也”[17]29。纵然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犹不及梅花的桀骜不驯,姜夔就是这样一位清高自负的文人。科举与仕途是世俗对文人价值的衡量尺度,姜夔纵使归隐漂泊也不屑于买官和别人施舍的财富,又有什么比梅花更能象征姜夔的心性品质呢?姜夔就是南宋词坛中一枝清冷傲岸的雪中红梅。
三、姜夔对林逋“隐士梅”意义的引申——“见梅枝,忽相思”
笔者认为,姜夔喜爱梅花和推崇林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梅花的清新雅洁、高洁脱俗的品质与自身对文人品质的追求相一致;其次,对林逋闲散逍遥、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对清冷高洁的梅花的志趣爱好,以及孤高狷介、不慕名利的人格和个性的认同与接受;再次,梅花于姜夔的特殊意义,即对爱情相思的寄托。姜夔的一生可谓心酸悲戚,少小家庭变故,而后政治仕途失意,年轻时的挚爱也成为一生的遗憾,姜夔的情感寄托同梅花意象融为一体构成了他悲凉酸楚、令人惆怅百结的情词。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年轻时在合肥遇到人生的挚爱——赤阑桥边才华横溢、容貌动人的歌女,而由于种种原因,二人最终只能劳燕分飞,留给姜夔一生的怀念。夏先生认为:“姜夔用情之专之深,在两宋文人中只有陆游可与之相比,这也使得姜夔的词具有极为感人的品质。”[18]3从姜夔词的回忆和描述可知,这段感情与梅花是分不开的,如《暗香》中“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8]96,《江梅引》中“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8]137,《踏莎行》中“春初早被相思染”[7]21等。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在痛苦的时候回忆幸福的时刻:想当年年纪轻轻便写出《扬州慢》这样的杰作而名动词坛;早春梅花开放的时节,意气风发,才情纵横的年纪游于江淮之地,一位红裙粉黛的美貌女子正浅吟低唱着“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7]1“燕燕轻盈,莺莺娇软”[7]21的女子粉黛红裙如同雪中盛开的红梅一样,让姜夔为之心动,而除却才情一无所有的姜夔又如何许女子一个未来呢?古代文人唯有以科举入仕来改变阶级地位,自恃才高的姜夔却与功名无缘,屡次落第,最终不得不结交富贵名流而谋生。女子是痴情的,在分别时“拟将裙带系郎船”[7]36,即便“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19]104,在漫长的离别中痴情等待姜夔十多年,姜夔终究是“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20]198,辜负了女子。姜夔受到当时著名诗人萧德藻的赏识,萧德藻念其凄苦无人照料,将自己侄女许配给姜夔,而姜夔对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而又依傍的人的盛情又如何推却呢?只能辜负意中人,把一生的痛苦和回忆留给自己。当初给自己无限美好和期待的梅花,此后再见只能勾起伤心的回忆,如张炎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8]98的《暗香》《疏影》,正是借梅花怀念伊人的佳作。在《暗香》中作者写道: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映照着我,想起与美丽的佳人一起梅边吹笛、不顾清寒攀摘梅花的美好时刻,而今我渐渐老去,竹外梅花开得正好,可叹路程遥远,无法折枝梅花寄托我的相思之情,面对着雪中绽放的红梅,往日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忍不住潸然泪下。曾经携手的地方,盛开的红梅压满了枝头,西湖一片澄碧,而梅花被风无情吹落,这样的情景何时能够再见呢?何时能够与佳人再重逢呢?词中作者正是借梅花抒发对佳人的思念。《疏影》中作者同样运用几则典故,借眼前梅花抒发对女性悲戚命运的感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远方佳人的思念及爱而不得的苦闷。在《江梅引》中作者更直接表达了这种相思悲伤的情怀,“见梅枝,忽相思”[8]137,羁旅漂泊,与恋人分隔两地,辛酸悲戚只能诉于曾经见证自己爱情的梅花。从“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7]21的离别哀愁,到“春为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8]153的绝望,即便到老这段情事也是姜夔挥之不去的忧伤,“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7]81。这段悲剧的爱情留给姜夔的是一生的留恋和遗憾,对这份爱情从期待到无奈再到绝望,这种爱情的失意、人生的失意仿佛也只有梅花可与诉说,在姜夔的词中梅花是人,是佳人的象征,它寄托了作者的离愁别恨,对于姜夔来说梅花是寄托爱情的,是他独一无二的“爱情梅”。
四、结语
梅花将林逋与姜夔这两个本来毫无关系且跨时代的人密切联结了起来,两人都挚爱梅花,在生平遭际和心性品位方面两人是相似的。姜夔对林逋的推崇和赞赏饱含着同病相怜、相知相惜的知音情调,以及对林逋追求自由、不慕名利的高洁隐逸人格的赞赏。两人在作品中除却对梅花品貌的传神刻画描写之外,都有以梅花寄托自己冷僻孤傲、清雅高洁人格的意义,即将梅花作为自身高雅出尘人格比附的“隐士梅”。与林逋不同的是,除却寄托隐逸情志外,梅花还象征着姜夔高洁而纯美的恋情。在姜夔为仕途谋生而在外羁旅漂泊的时候,借梅花以怀念佳人,传达了自己思情缠绵、眷恋哀伤的情思。而后与佳人失散不得见时,词中多清冷孤寂的寒梅意象,从而寄托对恋人的怀念,传达人去楼空的悲痛之情,所以姜夔对林逋梅花词意义的引申主要在于爱情方面,将林逋寄托隐逸情志的“隐士梅”引申为寄托自己相思情愁的“爱情梅”。
[1]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元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
[2]王兆鹏,黄崇浩.王安石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济南:齐鲁出版社,1983.
[4]林逋.林和靖集[M].沈幼征,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5]臧力农.论语新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7]姜夔.姜夔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1.
[9]方胜.满城尽带黄金甲——谈黄巢的两首咏菊诗[J].名作欣赏,2007(21):50-52.
[10]李清照.李清照诗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1]胡国强.毛泽东诗词疏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2]王启兴.校编全唐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3]廖承良,陈书良.苏门四学士[M].长沙:岳麓书社,1998.
[14]缪铖,叶嘉莹.灵溪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刘熙载.艺概注稿:下[M].袁津琥,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16]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7]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8]孟斜阳.词解姜夔[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19]晏几道.晏几道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0]过常宝.柳永词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Jiang Kui′s Inheriting and Extending the Meaning of Lin Bu′s Plum Blossom Ci
QU Hui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Jiang Kui, the famous poet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loved describing plum blossom especially, whose plum flower ci has achieved a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and was appraised highly by later generations. From his works, it can be found easily that he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ous poet of Lin Bu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y had a lot of similarities in personality and hobby and life experience. Jiang Kui paraphrased many poets of Lin Bu in his works and extended the meaning and the image of Lin Bu′ plum flower. Jiang Kui extended "the hermit plum blossom"(expressing the elegant interest of Lin Bu) to "the affection plum blossom"(expressing the anguish of Jiang Kui).
Jiang Kui;Lin Bu;"hermit plum blossom";"affection plum blossom";the extension of meaning
2016-12-09
瞿 慧(1993- ),女,陕西安康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
I207.3
A
1674-3318(2017)03-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