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野下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比较研究

2017-03-10储德丹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神明女娲神话

储德丹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文化视野下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比较研究

储德丹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少数几个以女性为主的神话之一。女娲神话涉及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追问、对婚姻对权力的追求等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相比,可以发现二者神话内容的差异,这折射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与民族心理差异。特别是通过比较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型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发现中西方女性在其古代社会的地位并不相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能够为当今时代女性的社会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女娲;神话;比较;文化

神话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研究神话的内容可以窥见神话产生时期的社会风貌。“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1]女娲神话源于先秦时代,其内容主要包括: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女娲婚恋神话与音乐神话等。将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进行比较,能够更清晰的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利于我们了解人类先民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阶级情况。研究女娲神话和西方同类神话中女性地位的变迁情况,也利于了解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变迁的原因,这对当代女性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娲与西方造人神话比较

(一)流传内容比较

每个体系的神话最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创世造人,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创世造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也产生了不同的神话。女娲神话中最有名的便是女娲造人,在这个神话中,女娲直接赋予了人生命。

这一故事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2]即说女娲之肠,化成粟广之野的十个神人。中国先民认为是女娲繁衍了万物,并且进一步创造了人类。

《太平御览》卷七八也引《风俗通义》中记载:“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3]意思是天地刚刚诞生时还没有人民,女娲捏黄土造人。后来,女娲疲惫了,将绳子放到泥土中,甩出来的泥点变成人。所以用黄土捏出来的人荣华富贵,用绳子甩出来的人贫贱凡庸。

西方神话中涉及人类起源的内容也有类似的地方。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受到宙斯惩罚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希腊神话中,人类也正是由他用泥土创造出来的。《希腊神话和传说》中提到:“他(普罗米修斯)知道天神的种子埋藏在泥土里,便用泥土按天神的样子塑造了人类。他从各种动物的心里摄取了善和恶,封闭在人的胸膛里……人类就这样诞生了。”[4]

《创世纪》中也说上帝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泥人的鼻孔里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这两则神话与女娲抟土造人说的都是神用泥土造人。当然并非所有神话中的人类都是由泥土所造。比如北欧神话中,诸神用梣树木头雕刻成男子,用榆树雕刻成女子,奥丁赐给它们生命与呼吸,威利赐给它们灵魂与智慧,维赐给他们体温和五官的感觉,从而诞生了人类;玛雅人则认为他们是神用玉米粉末捏成的,称自己为玉米人。

(二)产生背景比较

神话的内容来源于对现实的认识与思考。远古人类生产水平低下,人类生存活动对周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华夏民族、希腊民族、希伯来民族起源于平原地形,以农耕为重,加上陶器的发现与使用,泥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泥土对于这些民族的存在与延续至为重要,因而认为自己是泥土做的;北欧神话是北欧原始部落民族的文化结晶,树木给予他们依靠,他们认为自己是木头刻成的;玛雅人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土地不肥沃没有粘性无法做成器皿,树木也经不起暴风雨的侵蚀,只有玉米这种当地最常见的食物能够保障他们的生存,便说自己是玉米粉捏成的。

(三)服务对象比较

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神话传说。但是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又给神话带来惊人类似的情节。

女娲神话中有“富贵天定说”,富贵天定说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归为生而不同,通过神明的权威性使大众信服并下意识地认同这一说法,使得民众安于现状,减弱其对自身命运的反抗意识。这样的情况有利于统治阶级进行社会管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圣经》中有“原罪说”,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自此人类背上了原罪,人活着是为了赎罪。欧洲中世纪时期,信徒们不知道造成自身命运差异的根源,为了“赎罪”碌碌终生,虔诚地信仰上帝,宗教高于世俗的一切。原罪说有力地维护了当时在欧洲处于统治地位的宗教。富贵天定说、原罪说都是阶级社会产生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地位合理性制造出来的。毕竟在科学不昌的古代社会,众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人们畏惧自然灾害,并把自然灾害具化成神明的愤怒与惩罚,人们对神明的敬畏使得君权神授更加令人信服。通过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看出,神话在某种程度上为强势的一方所利用,成为奴役人民的枷锁。

二、女娲与西方洪水神话比较

(一)流传内容比较

洪水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神话题材。女娲神话中有炼石补天神话,即中国的洪水神话。《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详细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祸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5]上古时期天空出现缺漏,洪水泛滥,民不聊生,于是女娲挺身而出,炼五彩石补天,恢复天常。

西方的洪水神话中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是来自希腊神话和《圣经》里的洪水神话。希腊洪水神话中说道:阿尔卡迪亚国王吕卡翁杀死摩罗西亚人送的人质,做成宵夜献给宙斯,宙斯不满人类的罪恶,便招来海神波塞冬,让人类淹没在一片汪洋中。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里翁得到神的警告,造了一条大船,他和妻子皮拉驾船在洪水中生存下来。《圣经·旧约全书》中的洪水神话是这样描述的:耶和华看到“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地上布满了他们的强暴”[6]5,他见人们终日为恶,便后悔在地上造人。并告诉被自己认可的义士诺亚“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6]5,让诺亚只把地上所有活物中的一雌一雄带上船保全生命。

(二)洪水神话产生的原因

通过这些神话可以看出,中国乃至全球都曾处于一段大洪水时期,人类深受其害。洪水灾害通常没有规律可循,那时的人类也找不到有效的方法预防洪水灾害的发生,意识到了自然威力的不可抗拒以及自然的无情。因而对自然产生畏惧,将自然现象神明化,并将洪水灾害归于神明的怒火。远古社会祭祀神明,祈求神明的庇护,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神明的帮助才能躲过严酷的惩罚。

对于洪水的起因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有缺漏从而导致洪水肆虐。至于为什么天地有缺漏呢?追究其原因,分为两种观点:(1)天地本来就有缺陷;(2)水神共工撞倒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使天地倾斜。与女娲补天不同的是,在希腊洪水神话与《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中,洪水产生的原因都是人类自身的罪恶激怒了神明,神明对人类的恶行不满,便降下洪水以图“清洗”人间。

(三)神明形象比较

女娲补天神话塑造了一位充满仁爱、宽容的女性神明形象。洪水发生以后女娲尽心尽力地补救天地,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就神话本身来说,女娲补天更关注灾难过后的重建,它不仅表现了女娲的善良与博爱,还体现了中国人敢于同灾难抗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美好的品质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希腊洪水神话与《圣经》中的洪水神话,着重强调神的威严不可侵犯。神的惩罚施加在整个人类中,要求人们遵循神的旨意才能得到神的救赎。相对于女娲的仁慈宽厚,西方的神明则显得冷酷无情,他们赋予人类更多的是惩罚而不是救助。西方神话突出了神的绝对统治地位,其中人类自身的力量可以忽略不计。弗雷泽说:“基督教用以征服世界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种对上帝的道德性质的崇尚和人们强迫自己遵奉上帝的责任感”[7],这一观点广泛适用于西方的神话。

也就是说,在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对自然的各种抗争与改造其实表现的是中国人骨子里希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而在西方洪水神话里,恰恰是抹除了人的意志与能力,以神的绝对权威来恐吓人民,进而达到在思想上巩固“神的代言人”这一绝对地位的目的。

三、女娲与西方女性神话比较

(一)女性地位逐渐降低

在母系氏族时代,女性负责繁衍子嗣、做陶器等,是主要的生产力,在社会中地位较高。中国将人类的起源归于女娲这个女性角色,一方面是对女性生育繁衍能力的赞美,另一方面则是对母系氏族社会的追忆,承认女性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希腊神话也认为,大地女神盖亚是第一个出现的神,她生出了天空天神乌拉诺斯,并与他结合生了六男六女,十二个泰坦巨神及三个独眼巨神和三个百臂巨神,是世界的开始。表明女性在古希腊的地位也得到承认与尊崇。

当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也由女性变成男性,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便逐渐下降,直至被男性取代。男性要想巩固自己的有利地位,就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神话作为口耳相传的文化符号,成为男性维护自身地位的最佳工具。

在古代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逐渐浮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女娲创世的功劳被男性神明盘古代替。氏族时期兄妹结婚是很普遍的现象,人们认为女娲不仅是伏羲之妹,更是伏羲之妻,于是产生了伏羲与女娲在洪水肆虐后结为夫妻共同繁衍人类的神话,这样女娲造人的功劳便又被分去了一半。及此,女娲神话渐渐衰落,也映射出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逐渐降低。在西方,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神话也开始偏向男性一方。比如唯一且全能的神明是男性形象,女性神明少之又少,引导人们的先知也是男性。后来,古希腊人在长期的外出生活中,领悟到女性的重要性,于是在神话中又开始出现女神形象。如充满智慧的战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美丽动人的月神阿忒尼斯等等。但是,在西方神话中,女性所担任的角色通常充满邪恶与罪恶。《圣经》中,夏娃引诱亚当偷吃禁果,使得人类背上原罪;“潘多拉是宙斯为了报复人类获得火种所创造的人间第一个女人”[8],更是众神手里的工具,借由她的手让各种灾难在大地上肆虐,“潘多拉的盒子”也被誉为带来不幸的礼物;而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王奥丁的妻子弗立嘉偷取他的黄金买首饰,奥丁得知后一气之下出走,宇宙随即被冰霜巨人统治,严冬笼罩大地生机断绝。

(二)古代中西方女性生存状况的差异

古代中国不断削弱女性神明女娲的功绩,西方神话则把人类所遭受的灾难的源头指向女性,这与男性统治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关系,然而在这样相似的背景下中西方女性所享受的待遇却并不完全相同。

在中国,无论是哪部文献中所描述的女娲神话,都强调了女娲悲天悯人、母仪万世的一面。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态度:一边不断削弱女性地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另一边却要求女性服从、宽容、大度。以至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武则天受到后世文人的诟病,而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与代夫出征的杨家女将却流芳百世。西方社会的女性地位虽然有所降低,但人们更加注重人的本身,认为处于弱势的女性应该由处于强势的男性来保护,以此来凸显男性的自尊与威严。西方的骑士文化中,骑士们为了贵妇人的荣耀而战,而这些所谓的“贵妇人”往往是无法接触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女人。可以说,同是男性附庸的女性,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被要求牺牲自我、成全男性;而西方古代社会的女性则能更多的保留自己的本性,受男性保护。

四、女娲与西方其他同类主题神话比较

(一)婚恋神话比较

婚恋涉及人类自身的延续,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女娲神话中除了提到女娲造人与补天的功绩外,还提到女娲是中国的婚恋之神。古代文献中将女娲称为“皋禖之神”。皋媒即高煤。《后汉书·礼仪志》有云:“以三牲请于高偶之神,居明显之处谓之高,用其求子故谓之煤”[9]。高煤意为煤神,“煤”即“媒”字,是掌管爱情、婚姻、生育之神。古代的年轻男女认为向煤神祭祀便可以获得子嗣。女娲继造人之后,又承担起了人类繁衍的职责。

在西方,希腊神话中并没有明确的掌管婚姻的神,只有爱神阿芙洛狄忒(即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她与儿子厄洛斯(即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掌管世间的情爱。厄洛斯手持弓箭,被其金箭射中者即与其随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坠入情网,而被其铅箭射中者则会对另一个人产生莫名的仇恨。作为主神的宙斯没有幸福的婚姻,最著名的故事是宙斯因即将出世的孩子会威胁自己王位的预言吃掉了怀孕的妻子墨提斯。可以说,西方人赞美享受爱情的同时,却也畏惧婚姻,他们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圣经》里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夏娃,是上帝觉得亚当孤独,用他的肋骨造出来的。上帝让夏娃陪伴亚当,是同伴而不是奴仆,彼此间相互平等。因此,西方人的婚姻还是上帝指定的,是神圣的。他们的婚姻关系更接近于一种契约、责任。在北欧神话中,掌管爱情与婚姻的神是众神之王奥丁的妻子弗立嘉。弗立嘉会在她的宫殿邀请死去的贤伉俪,让他们享受快乐,这也表明西方人虽然畏惧婚姻,但是对忠于婚姻也充满了赞美与渴望。种种迹象表明:古代中国人的婚姻偏向于求得子嗣的延续;西方人的婚姻则是对自身情感的追求。

(二)音乐神话比较

《世本》提及:“女娲作笙簧。”[10]由张澍萃集补注的《世本八种》中提到:“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营,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11]女娲还被认为是音乐之神。事实上,“笙”与“生”同音,《说文解字》解释道:“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12],即“作笙”象征着人类的繁衍。“女娲作笙簧”其实也是女娲承担人类繁衍职责的延伸。

至于西方同类神话中,希腊神话提到众神创造出乐器,其音乐的力量让世间沉醉,故事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这与西方崇尚自由的思想有关。《圣经》中,亚当的七世孙犹八发明了琴和萧,是乐器之父。“犹八”意为“山羊角”,本身就是希伯来民族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在《圣经》的描述中,耶和华是唯一且全能的神,音乐也是由他而来,他将传播音乐的力量赐给了摩西。音乐是神赐予的,因此,人们要怀着敬畏的心情将音乐回报给神。这一描述更好地说明了《圣经》是为宗教服务的,它要求人们崇拜唯一的神,并将美好的情感也无私地奉献给神。北欧神话中,歌与音乐之神叫博拉琪,是奥丁的儿子,但北欧人并不认为歌与音乐是由博拉琪创造的,相反,是歌与音乐存在的本身具化成神明博拉琪。

女娲神话与西方神话都将音乐这一美好的事物归结于神明。女娲神话中女娲规定天下音乐,从而使得音乐变得具有阶级性;但西方的神明并没有对音乐施加约束,放任人类自由发挥自己的天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促使西方神话比女娲神话更具有浪漫气息。

结语

从神话的产生到现今,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太久远,我们也已无法清楚地认识到当时各地域文化的原貌,但是通过对各地域流传的神话内容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大致还原远古社会的生活场景,从而推出当时各地域不同的文化面貌。通过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是古代中西方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心理,进而产生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为中西方人类强烈而明显的性格行为差异找到了源头,世界文化也因此丰富多彩。神话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教化思想的作用,它在给人们带来信仰寄托的同时,更使得社会内部阶级结构趋向稳定,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地位。古代中西方社会形态的变迁使得古代中西方女性的地位也产生了相应的变迁。中西方社会应该正视女性歧视这一病态心理,为女性提供更加公平的社会生活环境。

[1]宋宜文.我国汉族神话发展因素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5(8):7.

[2]王学典编译.山海经[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36.

[3]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4.

[4]S.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M].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3.

[5][东汉]齐豫生.淮南子[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49.

[6]新旧约全书[Z].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1994.

[7]詹·乔·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78.

[8]李昌其.希腊神话中女性美的政治学阐释[J].怀化学院学报,2015(10):84.

[9]章惠康,易孟醇.后汉书今注今译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8:2562.

[10]佚名.二十五别史1世本[M].济南:齐鲁书社,2000:67.

[11][东汉]宋衷注.[清]张澍萃集补注.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57.

[12][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上[M].长沙:岳麓书社,1997:63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uwa Myth and Western Myth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CHU De-dan
(Institute of Chinese New Poetry,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Nuwa myth is one of the few predominantly female myths in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y.Nuwa myth relates to ancient people who asked about the origin of man,marriage in the pursuit of power and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e. Compared with the Nuwa myth and western myth,we can find two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myth content,which reflects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ational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The women's role and status in the myth,but also reflects the women in real life social status.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Nuwa myth and western women the same type of mythology characters,we can find that the western women's status in the ancient society is not the same.Making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such differences can provid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or women in modern times social development.

Nuwa;myth;comparison;culture

I106.7

A

1671-9743(2017)04-0114-04

2017-03-29

储德丹,1989年生,女,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神明女娲神话
东方神话
女娲
画地为牢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女娲造人
神话谢幕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