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主义视角下东巴艺术传承研究

2017-03-10李四玉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东巴纳西族丽江

李四玉

(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云南丽江674199)

消费主义视角下东巴艺术传承研究

李四玉

(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云南丽江674199)

在旅游业发展、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现代背景下,东巴艺术面临着生存场域的变化,从传统社会的传承主体东巴祭司,到消费社会多种力量参与东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成为旅游艺术品、旅游景观、舞台文化演艺产品,不断彰显其外在的族群性符号和地方性文化表征,而内含的族群精神和意义日益淡化。在当前消费社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时代语境下,探索消费社会东巴艺术的传承路径,对保护发展纳西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社会;东巴艺术;活态传承;文化创意产业

东巴文化涵盖了纳西族先民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哲学宗教、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天文医学等从汉、唐起到民国初年的纳西族古、近代文化的内容。学术界对“东巴艺术”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和志武在《纳西东巴文化》中指出“东巴古典艺术”包括东巴绘画、东巴舞蹈和东巴音乐,这三部分是东巴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少英在《纳西族文化史》中将东巴艺术定义为通过舞蹈、音乐及绘画等艺术形式,反映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和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赵世红、和品正的《东巴艺术》中谈到的艺术形式强调绘画和雕塑在东巴仪式中的重要性,基本涉及了面偶、泥塑、木雕、木牌画、纸牌画、图画象形文字、东巴书法、东巴舞与舞谱等,而没有呈现人们“艺术”概念体系中的音乐或舞蹈。光映炯认为东巴艺术在本质上因东巴教而形成,是对宗教情感的本能和宣泄。东巴艺术体系中的内容主要从广义的角度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经书、雕塑、造纸、象形文字等多种形式。其中,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东巴文是其主要类型,也最能体现其文化内涵[1]。杨福泉认为东巴教中的艺术世界包括绘画(竹笔画、纸牌画、木牌画、布卷画、神路图)、雕塑、舞谱、舞蹈、音乐[2]。综观过去纳西族东巴艺术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艺术某一方面的研究,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但是对东巴艺术整体性研究的成果较少。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从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入手,提出生产的社会已经被消费社会取代[3]20。人们今天在消费中更受吸引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某种被制造出来的象征性符码意义。今天的消费已然不是人的真实消费,而是意义系统的消费[3]7。即消费社会的生活越来越具有符号化的特征,物品丧失了其使用价值,人们通过消费各种具有符号价值的商品而获得各自的身份认同。在鲍德里亚看来,产品过剩的消费社会已经从原来的为物所役使转变为符号所支配,现代消费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商品和物的世界,它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世界[4]。当代中国已进入消费社会,笔者尝试用鲍德里亚的社会学理论对东巴艺术进行浅析,以丰富东巴艺术变迁和传承的研究成果。

一、东巴艺术在消费社会的表现形式

(一)符号化

瑞士哲学家、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符号学的概念,符号由形式“能指”和内容“所指”两方面构成,形式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对象,而内容则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5]。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分别对应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中所指是通过符号载体来显示和表达。符号是指代他种事物的标记,可看作能指与所指的连接。消费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物品丧失了其客观目标、其功能,变成了一个广泛得多的物品总体组合的词汇,其中它的价值在于关系[3]104。布迪厄认为,文化爱好、品味、鉴赏力或情趣,既是人的一种心态、情感和秉性,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实践方式,是现代人的一种行为风格和生活作风,是一种带有活动性的气质[6]。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符号关系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到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东巴艺术中的巴格图、大鹏神鸟、东巴什罗等形象、东巴字画、舞蹈等作为纳西族标志性文化符号被产业化开发。如玉水寨旅游景区中的祭祀场和自然神雕像就是东巴文化景观符号再造的表现。为了给游客营造独特的民族形象,文化创意者借助戏剧化的舞台形式,将纳西族生活中的原生符号进行选择性加工和符号化编码,在舞台上重新拼接、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号[7]。《纳西古乐》、《丽水金沙》、《丽江千古情》、《印象·丽江》四个旅游演艺业品牌代表了纳西族艺术符号化生产的不同类别和发展阶段,即民族音乐商品化、民族歌舞剧场化舞台化表演、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反映了消费社会少数民族艺术符号化生产的发展潜力[8]。

(二)景观化

旅游是一种消费活动,现代社会消费、休闲和艺术欣赏活动,已成为普遍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形式。东巴艺术作为纳西族宗教执仪者——东巴群体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在消费社会演变为供人们欣赏观看的景观和景象。目前,丽江玉龙雪山下的旅游景点已形成“三玉三东”的格局,即玉水寨、玉柱擎天、玉峰寺、东巴谷、东巴王国和东巴万神园。东巴王国景区以《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为基础,将东巴经典和东巴艺术铭刻在大自然的石木中,景区内的景点包括象形文字广场、五谷桥、门户区·法杖、神路图、纳西文化图腾广场和纳西先民古村落几个部分。东巴王国景区将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丰富内容用形象造型、立体雕塑、规模化、集群化、视觉化原创形式打造了一个将古老民族文化精神用造型语言与世人对话的场所,再以玉龙雪山为背景,有机布局展示在游客面前。丽江古城入口红色的大型石刻墙《丽江古城盛世图》,长55米,高9米,采用丹霞地貌区特有的砂岩为材料,以浮雕为艺术样式。这座巨型浮雕墙刻画的场景涵盖白沙壁画、束河四方街、大石桥、大研四方街,还刻有东巴文、纳西古乐演奏、男耕女织、古城民居大屋顶,展现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束河、白沙三大古镇的古代日常生活场景。以东巴经创世神话《崇般图》为设计原型,通过浮雕的艺术样式,丽江古城玉缘桥下的玉河走廊两侧各雕刻了一面红色浮雕墙。浮雕墙的内容包括洪水滔天、天女沐浴、上天求妻、一天播种99亩山地、寻找失去的粮种、挤虎奶、娶回天女、天下皆兄弟、开天九兄弟、辟地七姐妹、玉璧神柱、造太阳、织月亮、天堂取经的故事情节,每一个故事情节旁配上东巴文字,向人们展示纳西族先祖开天辟地、创世纪的神话故事。丽江大研安缦度假酒店的设计因地制宜,采用传统纳西建筑的经典元素,和谐融入丽江古城之中。35间套房采用的装饰材料与织品均来自云南地区,其中包括香格里拉的云南松,精巧细致的纳西刺绣,以及刻有花卉禽鸟的东巴木雕。丽江古城内的景观小品如宣传壁、桥的装饰图案、招牌告示等,以东巴艺术为设计基础,既是对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符号元素的继承又是以实物的形式宣传。

(三)商品化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提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3]1消费社会人们的生活被每天不断更新的商品充斥,交换成了基本生活方式,人们更多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不仅在消费中通过对艺术商品的体验感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同时也滋生了对精神文化的更高需求。商品凭借具体的物性赋予其价值和意义,而商品的意义和价值又促进了生产和消费。传统的东巴艺术不再拘泥于被人们顶礼膜拜的东巴教仪式场域,而是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受到来自商品市场运行规则的影响,遵循商业逻辑,具有明显的商品化倾向。丽江古城内“阿勒丘十元店”、“东吧十元店”等商店出售琳琅满目具有东巴艺术特征的旅游小商品,如东巴许愿铃、风铃、布农铃、手机坠链、姓名链、木刻画、木雕、羊皮画、现代东巴画、东巴纸、印章、银器、陶艺品等。传统东巴教仪式需要绘制木牌画、纸牌画、东巴画、捏面偶、刻木制神偶,吟诵东巴经书、跳东巴舞,其实就是东巴艺术的汇展。消费时代的到来,东巴教信众日益减少,东巴艺术逐渐从东巴教用途和祭司的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经艺人创作后走向旅游市场和文化交流,东巴艺术的功能和用途多元化。目前,丽江古城内与东巴文化相关的旅游纪念品主要有两类:一是木雕绘画类,如木盘、木雕、木雕组合图、东巴纸、东巴文字、神像画、现代东巴书画;二是铃铛类,如布农铃、草帽铃、吉祥铃、木鱼铃。艺人们从东巴经神话、图腾、神灵形象、东巴字等各类视觉图案出发创造艺术形象,表达对东巴文化的理解、人生感悟。丽江木刻都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公司内的旅游艺术品工艺精美,品类繁多,如纳西堂屋六合门、木制果盘、木制茶盘,名人书画雕刻等。艺术家在木头上用线刻、浮雕、立体雕的手法,雕出圆形、方形、立体的图案。这些具有民族风味的图案或具象、或抽象、高雅古朴美丽。以东巴神谱设计的艺术作品,神灵的形象遵从原貌,仅线条略有改动。木刻都内出售的旅游艺术品主要由赵正金、木欣荣、拉纳(木云柏)、啊东(和金平)、和品正五位艺术家设计创作。这些艺术家源于自身的兴趣与天赋,借鉴西方艺术作品的设计理念和非洲木雕的造型技法,融合纳西文化和人生感悟设计,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据了解,游客购买木雕绘画主要用作馈赠、家居装饰或艺术收藏。艺术家啊东2003年受邀至美国西雅图大学做文化交流和作品展示,木雕作品《生死之门》被美国藏家收藏,2004年作品《殉情》被丽江市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见他们的作品摆脱旅游纪念品生产和消费的模式,走向旅游艺术品行列,尽管价格稍高,但深受京沪游客和藏家的喜爱。

(四)舞台化

舞台化作为消费文本形式,将东巴艺术的各艺术符号进行集中、加工、整合、包装,以高度集中的视听刺激方式,使游客能够直观感知和形象体验东巴文化。纳西族文学中的三颗明珠,创世史诗《崇般图》、英雄史诗《黑白战争》、悲剧长诗《鲁般鲁饶》最能反映纳西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也最容易被旅游商家开发利用。消费社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休闲娱乐意识的增强,使丽江的旅游演艺业成为增长迅猛的新型旅游业态,相继产生了《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云南的响声》、《丽江欢腾秀》六大文化演艺品牌,其中《丽水金沙》、《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吸收了东巴艺术中的舞蹈、神话、爱情故事,自然与祖先崇拜等文化元素,通过创意人才和资本,在与大众旅游消费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完成了从传统的“娱己娱神”到“在地性”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化,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型少数民族舞蹈剧目《丽水金沙》择取了8个丽江最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文化意象,以“序”、“水”、“山”、“情”四个舞蹈诗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在“序”篇中,舞者身扮祭司,通过演绎东巴祭司的传经行为,向人们讲述神秘悠久的东巴经故事。在高潮“情”中,以男女双人舞形式,讲述了一对悲情男女忧伤凄美的《鲁般鲁饶》殉情传说。原生态大型实景剧《印象·丽江》(雪山篇)的演出场景选在玉龙雪山海拔3 050米处的甘海子,以雪山为背景,用红色沙石打造了一个12层迂回坡道的圆形剧场,500名非专业少数民族农民演员演出《古道马帮》、《对酒雪山》、《天上人间》、《打跳组歌》、《鼓舞祭天》和《祈福仪式》六部分的内容。《印象·丽江》开场时,演员唱诵的是《崇般图》的一段仪式化叙事情节。祭天是东巴教仪式中最大的祈福类仪式,现在丽江玉龙县宝山乡悟母村、塔城乡署明村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仍在举行此仪,仪式过程中要诵念追溯民族起源历史的《崇般图》。《鼓舞祭天》、《祈福仪式》都以活态化的东巴艺术演绎《崇般图》,展示民族文化记忆。《印象·丽江》以神话叙述、仪式音乐、民俗舞蹈的现代艺术展演结构,演员的本色表演,改变了过去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向观众呈现视觉与精神的盛宴。丽江千古情大剧院外观以正红色为主基调,剧院的外形建筑符号用东巴文字表达了一对相恋男女在日月的注视下在大自然中相爱歌唱和舞蹈,是赋有东巴文化特色的主题剧院。大型歌舞《丽江千古情》的编创组耗时数年,走遍丽江的村寨和崇山峻岭,把散落在东巴经书和纳族群记忆中的人和事重新挖掘整理,用IMAX 3D的大片视觉,在舞台上重现《纳西创世纪》、《泸沽女儿国》、《马帮传奇》、《木府辉煌》、《玉龙第三国》等丽江的历史传说。2015年10月,由人民网和国际旅游学会主办的“2015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创新发展论坛”上,《丽江千古情》荣获“最具文化创意旅游演艺”大奖。

二、消费社会东巴艺术传承路径探析

随着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文化消费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当前消费社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时代语境下,东巴艺术由原生态走向市场化,其生存和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探索消费社会东巴艺术的传承路径,对保护发展传承纳西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活态传承

当代东巴文化传承空间变迁,传承人不可避免地谢世,东巴艺术主要由东巴祭司在仪式场域使用,学习时间长,掌握难度大,年轻人不愿学习等原因使得东巴艺术传承后继乏人。活态传承的目标是回归生活,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传承主体的活态,即东巴群体;第二,传承空间的活态,如山坡田间、火塘边;第三,传承方式的活态,家传与师传的自发传承;第四,传承需求的活态,即东巴艺术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在东巴祭司传统生活延续中发挥仪式性功能,并随着纳西族生活的自然流变保留传承。近年来,通过申请非遗活动,体现了政府对民族文化的支持,反映了社会对东巴艺术的关注。丽江纳西族东巴艺术申遗成绩显著,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巴画、热美磋、《黑白战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世纪》、《鲁般鲁饶》、《丁巴什罗传》、祭署习俗、祭天习俗、纳西族传统婚俗、东巴舞、东巴面偶、纳西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等。传承人是东巴艺术活态传承的实践者,是东巴文化的活载体,他们以非凡的才智,掌握、传承东巴文化艺术和精湛技艺,是东巴艺术传承的核心因素。通过普查、评定东巴学位,评选非遗传承人等机制加强对东巴艺术传承人的保护,提供其生活和社会保障,注重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传承自觉意识。借助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数据库等资料对各类东巴艺术记录、整理、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和传承。提高社会、民众主动自觉的保护意识,建立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传承人、民间传习点协调配合、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体系。此外,东巴艺术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调适,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二)学校传承

拓宽东巴艺术传承的载体和形式,扩大传承人群。以丽江本地学校为教学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开启中小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兴趣,让学生从小懂得民族文化的价值。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努力。特别是丽江的高校要将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相关的学术著作列入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在教学内容上将专业知识与东巴艺术交融,开发新的与东巴艺术结合的交叉学科,开设非遗选修课和必修课,将东巴艺术的内容纳入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纳入大学生文化创意比赛选题,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人文创意,促进高校科技研发,多渠道培养复合型的东巴艺术人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6-2020)》通过多种形式的研修、研习和培训,帮助传承人群提高学习和传承能力,帮助传承人群辩证探索项目传承与创新的可持续之路,促进非遗与社区以及大众生活更紧密的融合。2017年云南的大理大学和云南艺术学院入选研培计划。此外,丽江民间的文化传承基地通过举办各期培训班集体培训的方式提高东巴艺术趣缘群体的综合素质。丽江玉龙县鲁甸乡新主东巴学校是国家级非遗东巴画的传承基地,迄今已开办多期东巴画培训班,培养了数十名东巴画爱好者和一批技艺较全面、能够为民众服务的东巴文化传承人。国家级非遗《黑白战争》传承培训基地2016年在丽江古城区开南街道贵峰社区三元居民小组举行,来自古城区和玉龙县的20余名东巴及传承人参加了首期培训。玉水寨东巴文化传承基地是企业主办、学者指导的文化产业传承模式,先后招收多批东巴学员,进行长期、系统的传承东巴古籍、东巴舞蹈、东巴音乐、东巴绘画、东巴雕塑、东巴民俗节庆等,学员毕业后有意留在公司的,经过考核合格后即能上岗在景区工作,十年间共培养了30多名年轻传承人。

(三)产业化传承

消费社会符号已代替具体的存在,引领大众的消费导向,社会阶层通过符号消费象征性来区分,消费者本身成为最重要的消费目标,不能产生市场效应和经济价值的东巴艺术在消费社会很难有生存空间。东巴艺术在当代消费社会要发挥作用,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才能成为富有当代审美意味的作品。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源动力。在文化产业诸多分支中,艺术产业是创作积淀最丰厚、产业链最简单、交易最灵活的分支。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加技术的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同时具有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扩大影响力的功能。东巴艺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其传承需要在前人传授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传承与创新并重,文化与消费结合。

近年来,文化产业成为推动丽江旅游转型升级和支撑丽江城市品牌的重要力量。2016年丽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速10%,占GDP比重达5.9%。2016年9月丽江市政府出台《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丽江展示窗口建设方案》,把丽江建成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重要展示窗口。2016年6月,丽江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12月政府制定了《丽江市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评选出353个文化消费试点企业或门店,33个重点试点企业,并从2017年起开展一系列文化消费季活动。2016年11月3日金茂丽江创意文化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为丽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除政府力量外,还要发挥高校、丽江市纳西东巴文化传承协会、丽江文化研究会等民间团体的作用。

要将书本式研究和各地田野调查获得的东巴艺术成果,对其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构建东巴艺术资源数据库,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发展东巴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东巴文化中蕴含的传统宇宙观、艺术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拼凑、编辑、搭配、融合,与现代科技手段、产业发展理念、市场需求相结合,将文化创新和经济创新结合,设计生产出具有民族文化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新艺术产品。面对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整个创意过程包括产品研发、宣传、包装、应用、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创新。创意人才可以从不同文化的启迪中获得创意灵感,既要为艺术创作又要为市场创作。开发蕴含东巴艺术内容的动画片、动漫产品和网络游戏,尝试让玩家在游戏中扮演角色。

丽江本土的创意人才主要有东巴文化传承人(包括非遗传承人)、文化艺术人士、旅游企业创新人物、草根创意人才四类。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不同机构的艺术研究者与创意产品研发人员要合作研究、交叉兼职。1999年和2003年举办的两届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和丽江国际东巴文化研讨会将东巴文化推向世界。笔者认为每隔几年可以举办东巴艺术节和学术研讨会,借此机会滇川藏不同纳族群地区的东巴举行东巴艺术表演,学者和创意人员学术交流,邀请新媒体报道,达到艺术传播、信息交流的效果。加强纳西族艺术人才智库建设,培养既有东巴文化艺术基础,又懂经营管理的创新型人才,为东巴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专业性的力量在推动丽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如吸纳世界各地的人才成立东巴文化产业发展推介中心,为东巴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专业性服务。此外,东巴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基于生活、走向生活,艺术制品与日常用品相结合。将创意渗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大众享受消费社会带来的精神文化产品,感受身边生活的文化创意,提高全社会的生活质量。

三、结语

传统社会中的东巴艺术与纳西族东巴群体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与神、人沟通的功能性作用突出。随着旅游业发展、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现代背景下,东巴艺术面临着生存场域的变化,从传统社会的传承主体东巴祭司,到消费社会多种社会力量参与东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成为旅游艺术品、旅游景观、舞台文化演艺产品,不断彰显其外在的族群性符号和地方性文化表征,而内含的族群精神和意义日益淡化。面对现代化进程,东巴艺术需要适应纳西族的生存发展才能存续和建构,探索消费社会东巴艺术的传承路径,为东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正确的实践方向。

[1]光映炯.旅游场域与东巴艺术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5-46.

[2]杨福泉.东巴教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4.

[3][法]让·鲍得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张红岭.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探要[J].广西社会科学,2008(7):39.

[5]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71.

[6]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04.

[7]肖青.当代文化消费模式下民族歌舞艺术的符号化生产[J].文化与传媒·当代文坛,2008:105.

[8]桂榕.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符号化现象探析——以云南丽江为例[A].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4辑)[C].昆明:2014:156.

On Inheriting Dongba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ism

LI Si-yu
(Lijiang Academy of Dongba Culture,Lijiang,Yunnan 674199)

In the modern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cultural consumption,Dongba art faces changes in terms of its living field.The inheritance subject is Dongba priest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however,various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Dongba art in the consumer society.Dongba art becomes tourist art,landscape of tourist site,cultural product on the stage,which highlights external ethnic group symbol and local culture representation,ethnic spirit and meaning are increasingly weakened.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 society 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Dongba art inheritance methods,which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of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Naxi culture.

consumer society;Dongba art;live inheritance;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K892.24

A

1671-9743(2017)04-0008-05

2017-04-12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族艺术消费符号与文化传承研究”(15CSH035)。

李四玉,1981年生,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助理研究员,法学、哲学双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东巴纳西族丽江
丽江三朵节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丽江的荒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叫一声丽江
纳西族打跳在健身运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①
绽放的丽江
探寻东巴源
旅游对纳西族传统农业及饮食文化的影响研究——以玉龙县白沙乡、拉市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