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研究

2017-03-10姚友贤叶有根

理论与当代 2017年3期
关键词:三品一标黔东南州有机

姚友贤 叶有根

黔东南州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研究

姚友贤 叶有根

一、黔东南州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定政策、建机制、扶龙头,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多举措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走出了一条发展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认证产品初具规模

黔东南州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两个宝贝,注重打造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截至2016年7月,发展情况如下:一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州无公害种植业产品共认证55个,产地认定258个,认定面积161.95万亩。其中,蔬菜57.29万亩,水果29.87万亩,茶叶30.8万亩,粮油43.99万亩。无公害畜牧业产品认证27个,认定86个,认定规模426.8642万头(万只、万羽)。其中,畜类36.9712万头(万只),禽类321.7万羽,鲜禽蛋68.15万羽,生鲜乳0.025万头。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6个,产地认定11个,认定规模1.9万亩。二是绿色食品认证。全州绿色食品共认证7个,面积4.8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水果1个,种植面积1万亩,占全州水果面积的0.9%;绿色食品蔬菜4个,种植面积1.05万亩,占全州商品蔬菜面积的2.1%;绿色食品高粱1个,种植面积2万亩。绿色大米1个,种植面积0.8万亩。三是有机农产品认证。全州共42家企业(合作社)获得认证证书(含转换)62张。其中,转换证书38张,有机证书24张,认证面积2.36万亩。四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前我州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已达18个,其中9个地理标志产品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有12个产品和1个示范区入选省质监局“十三五”期间地理标志保护重点培育对象,积极培育麻江蓝莓示范区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涌现出了麻江蓝莓、丹寨硒锌米、雷山银球茶、从江香猪、三穗鸭、凯里红酸汤等多个知名品牌。

黔东南州1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分三个渠道登记:一是在农业部登记的从江香猪;二是在国家质检总局登记的从江香猪及其系列肉制品、剑河钩藤、黎平香禾糯、丹寨硒锌米、榕江锡利贡米、三穗鸭、黎平茯苓、凯里红酸汤、榕江小香鸡、雷山银球茶、雷山乌杆天麻、榕江葛根;三是在国家工商总局登记的从江椪柑、三穗鸭、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从江香猪。

(二)质量安全稳定可靠

一是从质量监管来看,“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品牌产品的宣传和推荐、实施现场检查、指导企业生产、证后监督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农产品安全供应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州各县市把无公害农产品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同时,全面加强对获证单位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年度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有效保障了认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二是从生态环境来看,全州森林覆盖率为63.44%,为全省之冠,“两江一河”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6县市空气污染指数(API)优良天数比均达到99.45%,纳入同步小康建设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增比进位环保相关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三是从耕作方式来看,黔东南千百年来形成的低污染、低消耗、绿色的有机生产、生活方式得以保留传承。有机肥主要来源于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和绿肥,在碳链的循环利用上做出了表率。黔东南州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14年全州施用化肥总量为78943吨,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9.7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14.5公斤少4.8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21.9公斤少12.2公斤,也远低于发达国家设置的亩用量15公斤的标准。全州2014年农药施用总量1634吨,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农药仅201克,远低于近1公斤施用量的全国水平。丰富的生物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发展“三品一标”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三)品牌优势逐步凸显

黔东南州立足气候、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独特资源禀赋,大力推动山地高效现代农业发展。在都柳江、清水江、舞阳河低海拔河谷区建成了30万亩柑橘基地;在苗岭山地建成了以台江、三穗、雷山等地为中心的20万亩金秋梨基地;在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景区景点兴建了以葡萄、杨梅、桃子、枇杷等为主的10万亩时令水果基地;在酸性黄壤山地建设了以麻江为中心并辐射带动丹寨、黄平、凯里、台江、三穗等县市规模发展的蓝莓基地。经过多年发展,丹寨硒锌米、榕江锡利贡米、从江香禾糯、施秉太子参、剑河钩藤、麻江蓝莓、雷山银球茶、从江香猪、榕江脐橙、三穗麻鸭、天柱油茶等已成为黔东南州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并逐渐发展壮大。黔东南州太子参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钩藤、杂稻种植面积贵州省最大;以麻江为中心的蓝莓产业区已成为南方最大的蓝莓种植区;雷山银球茶在2015年贵州省斗茶大赛中包揽了金、银、铜奖,获得“贵州绿茶茶王”的称号;榕江脐橙经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检测,在外观、色泽、品质、农残、重金属等五大类112个指标共120分的总分中获得了119.2分的高分,高于其他省市脐橙分数。目前,我州“玉梦”牌红酸汤、从江香猪、丹寨硒锌米、“九潮”牌黎平香禾糯、“蔡酱坊”牌陈年道菜等农业特色产品获得了贵州名牌称号。据州农委统计,全州共获贵州省著名商标38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公共农产品品牌已经初步形成。

(四)扶持政策效应较佳

黔东南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1991年至1995年,有机肥绿肥生产得到了州委高度重视,州政府拿出20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连续5年滚动使用,支持绿肥生产,使我州绿肥种植得到了一次较大的飞跃,绿肥种植面积从30万亩提高到60万亩左右,绿肥鲜草平均亩产提高到2000公斤左右。2004年以来,在“生态立州”的战略背景下,州委、州政府做出了“以果(茶)园绿肥种植为突破口,大力倡导有机肥源上山”的绿肥种植战略性调整规划,大力提倡绿肥种植向果(茶)园、中低产田土和有机肥积运困难的远田远土方向发展,为“三品一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近年来,黔东南州“三品一标”工作通过抓标准、保质量、创品牌,绝大多数获证单位实现了管理规范、效益增加,从而带动农民增收。比如,丹寨硒锌米获得地理标志产品后,销售价格增长了4倍多(目前市场价近10元/公斤),产品除了在凯里、都匀、贵阳等省内有广阔的市场外,还远销湖南、上海、山东、宁波、广州等地。目前,万达集团与丹寨硒锌米企业强强联手,丹寨硒锌米产业将做得更大更强。锡利贡米2012年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吸引了外地投资商到榕江投资1个亿,预计年生产锡利贡米3.6万吨,产值3亿元。通过全力打造农业“三品一标”,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黔东南州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黔东南州农业“三品一标”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新形势

1.国际形势大好

有机产业正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必将成为引领绿色发展、生态发展、转型发展的新型产业。国际有机联盟提出,未来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将进入3.0时代,“健康、生态、公平、关爱”四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古老的耕作智慧与现代有机科技相结合,探索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智慧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有机农业3.0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2016年5月,农业部印发《关于推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国重要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要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推进,使“三品一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在较高水平。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把保障粮食基本安全提高到国家治理能力的高度。

3.黔东南州提出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的新要求

2016年,州委、州政府在“大扶贫”“大数据”和“大健康”三大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中国有机第一州”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生态兴州、绿色扶贫之路。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这张崭新的“名片”,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有机产业,生产出国内外公众需求的有机产品,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致富新路,为贵州乃至全国有机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二)存在的问题

1.大众消费者普遍认知不高,“三品一标”市场处境艰难

“三品一标”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评价标准,在我国发展推广已有十多年。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社会对“三品一标”的了解程度和接纳程度还比较低。在我州普通超市和大型连锁超市中,以平价菜品居多,没有专门的有机农产品专柜,贴有“三品一标”标识的产品较少。长期从事“三品一标”具体工作的农业部门负责人坦陈,从平时零星抽查掌握的情况看,目前群众对“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知度非常低。这影响了“三品一标”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也使“三品一标”市场处境艰难。

2.政府扶持资金不足,财政投入较少

目前,由于州县财政困难,黔东南州各级政府部门对于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除了在申报时给予政策、人力和资金支持外,在发展过程中基本没有额外的奖励,相比其他市(州),我州政府扶持资金不足,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没有专项资金,申报补助困难。

3.申报积极性不高

一是申报认证标准高、手续繁杂,时间长。比如,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申报业务需要通过县级、地级、省级、部级工作机构的材料审核、现场审查、产品检测、初审、复审、终审才能完成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绿色食品认定申报除了做一些必要的材料审核外,还需要检测申请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原料来源、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绿色食品相关标准要求。这些手续完成下来,申报过程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申报成功后并且还要三年一次复检、每年年检、续展等手续,繁杂的手续导致很多企业和个人望而生畏,积极性不高。二是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志使用花费不菲。后期随着财政投入的减少,产品认证、年检、续展费用增加,加之许多企业农户文化水平并不高,对自身发展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导致申报认证和持续使用主动性不强,部分获证企业在品牌认证过期后不愿跟进复查换证,让它自生自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品一标”的发展。

4.“三品一标”生产成本高,市场销售价格不高

“三品一标”生产过程严禁或限量使用农药、除草剂、化肥等,相比普通农产品,在购买有机肥、劳动成本、管理成本上,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产量减少,产品外观不美,口感较差,“三品一标”产品的价格优势未能充分显现,销量并不理想,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影响了“三品一标”的可持续发展。

5.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

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形成品牌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农民增收致富,就会出现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大批量生产某一种农产品品牌,导致供过于求,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地方政府主导为了创造更多政绩,于是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忽视市场需求,导致有些“三品一标”农产品逐渐走向低落。另一方面,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企业和农户也一窝蜂地盲目无序地大力发展某一农产品品牌,致使产量过剩,价格持续下跌。

6.生产管理粗放,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地域条件限制,黔东南州目前机械化作业难度大,仍以单户分散种养为主,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形式多,种养殖规模小,且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生产者责任心不强,重视眼前效益,缺乏长远发展规划。许多农业投入品购买使用档案不全,记录不规范,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标准化生产技术亟待提高。此外,受短期利益影响,放松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监管,甚至与实际生产操作脱节,不规范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私下购买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部分基地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导致部分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使广大消费者对“三品一标”产品持有疑虑,影响了认证产品的公信力,势必导致价格优势下滑,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7.监管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各县市从事“三品一标”认证和监管工作的人员少、编制不足、严重缺乏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现有的机构组成、体系队伍、手段和经费都明显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基层监管人员多是一身兼数职,多数基层业务人员和执法人员专业不对口,再加上业务培训费用较高,很多业务人员和执法人员长期没有参加全面的业务培训,对“三品一标”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了解不多不深,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导致“三品一标”工作推进非常困难。

三、黔东南州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切实加大推广宣传工作。借助在黔东南举办首届中国有机大会暨国际有机峰会的影响,积极办好“绿博会”“有机博览会”“地标农产品专展”等专业展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发传单、举办宣传活动、“放心农资”下乡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三品一标”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解读相关标准,公开认证程序,介绍监管措施,力争做到家喻户晓。向生产企业、基地、农民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宣传,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感。二是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分级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担当意识,推动“三品一标”健康发展;强化生产基地人员的培训,牢固树立“生产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品牌创建意识,全面提高种植、养殖业质量安全技术水平。

(二)加大扶持力度,保障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州、县政府参照农业部《关于推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专门推进“三品一标”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设立“三品一标”发展专项资金。将“三品一标”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包括对推动“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研究、对“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和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推广的扶持和奖励、对“三品一标”申报主体单位的奖励或补助,基本上做到补贴费用=申请费用,相当于不花钱就能申请。三是积极引导支持注册农产品商标,争创驰名商标和贵州省著名商标;引导涉农企业运用电商营销手段,建立“三品一标”市场营销网络。通过选择组织生产企业与大型商场、超市直接对接,建立“三品一标”专卖店(柜),以市场促销售,以销售促生产,推动产品流通。

(三)科学规划布局,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产业大州

一是准确把握黔东南州“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具体情况。深入摸底,实地考察州内部分重点基地、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情况,对全州土壤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检测,客观分析,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性质和市场需求,对“三品一标”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探索适合我州“三品一标”发展的新举措。二是以建设国家级有机农业示范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双区”为目标,以农地生态化、耕作绿色化、产品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监管信息化为支撑,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按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稳步发展绿色食品,适度发展有机食品”的原则,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园区,推出一批有机产品,打造一批有机品牌。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各县市挖掘选取1—2个特色农产品,个别推广,合理推进“三品一标”创建认证工作,对目标市场为本地市场的生产单位,重点打造无公害品牌;对目标市场为省外市场的生产单位,适度发展绿色食品品牌;对目标市场为国际市场的生产单位,引导创建有机食品品牌。

(四)加强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推进品牌整合

一是坚持以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品牌质量为核心,以发展特色、集约、生态、低碳、绿色农业为目标,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链式发展格局,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科技化、设施化生产。充分利用财政、发改、扶贫等部门的各类资金,创建实施一批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应用和标准化生产并兼备现代绿色农牧业成果集成功能、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区、有机农业示范区和“三品一标”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和其他产业组织拥有品牌农产品的优势,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以利益为纽带,以品牌为载体,将多元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三是实行品牌整合策略,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带建设,科学规划,加强整合,以品牌整合推进规模扩张,建设一批大龙头、大品牌、大园区,发挥集聚优势,形成规模效益。

(五)加强质量达标体系建设,确保质量安全

一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队伍建设。为确保“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和监管的规范化,将“三品一标”工作体系队伍建设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范围,通过争取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抽调一定的人员,专门从事“三品一标”认证和监管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具有黔东南民族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制定和实施。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稳定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以质量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三是建立完善从田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过程可控制、产品标记可识别、产品流向可追踪、产品质量可追溯、主体责任可追究。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专项检查和产品抽检力度,建立“三品一标”品牌淘汰机制,提高生产企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升黔东南州农产品品牌的市场公信力。通过质量保证达到消费安全,实现生产者、消费者、销售者“三赢”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责任编辑:谢义飞

猜你喜欢

三品一标黔东南州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捕鱼节上捉鱼忙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补妆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福州“三品一标”建设收获理想成绩单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井研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