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学术话语与学术原创

2017-03-10韩璞庚

岭南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科理性学术期刊

韩璞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阅江书院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海学刊杂志社总编辑、博士生导师)

学术期刊、学术话语与学术原创

韩璞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阅江书院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海学刊杂志社总编辑、博士生导师)

从公共理性的视域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就是多元性知识主体进行多元性异识整合的一个平台或者说学术交流的公域空间,同时也可以说是催生与促进公共理性成长的摇篮与温床,也是原创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学术话语是对学术问题的言说与表达,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学术话语体系是对学术话语符号元素的有机整合,是在一定价值观念、方法体系与理论体系支撑下,由合理有序的架构将话语符号整合在一起的有机语词体系。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面向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世界进行话语追问与提升,对中国问题进行语词提炼,嫁接与推展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后学术期刊要担当公共责任,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促进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生成,催生中国原创学术成果的呈现。

公共理性;学术话语;学术期刊;学术原创

一、学术期刊面临的生态环境

学术期刊作为期刊媒体大家族的一员,具有独特的定位和历史属性,在期刊发展进程中扮演着社会良知和思想先锋的角色。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术期刊的生存与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我国人文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受到的严峻挑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本人已在相关文章中部分述及):第一,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浪潮带来了丰富的生产要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的学术理论期刊而言,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以坚定的中国视角,形成对多元文化渗透的理性认知,有效应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挤压,将是一项严峻的挑战。第二,市场化的挑战。曾经游离于市场体制之外的学术理论期刊,由于办刊理念和管理体制均难以适应市场化运行体制和学术市场细分化的要求,必然会面临严重冲击,部分期刊甚至可能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同时,由于市场化以追求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理念基础,市场化所内涵的一些庸俗化的理念也会入侵学术理论期刊,使学术理论期刊的学术公正性面临市场元素的严峻考验。[1]第三,网络化的挑战。从读者层面来看,相当部分读者的阅读方式因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改变,传统的以纸质期刊为主的阅读方式逐渐式微,借助电子终端和互联网,浏览电子期刊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从作者层面来看,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成为重要的思想表达平台,而且这些平台进入壁垒更低、使用更便捷、影响更大,因而,部分作者不再选择传统纸本期刊作为发表学术思想的平台,其中不乏一些学术名家,这将减少期刊所能利用的学术思想资源。第四,工具化的挑战。随着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发展,特别是随着科研管理体制的精细化发展,工程思维开始僭越至人文社会科学,量化管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这种工具化倾向尽管仍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在我国已经运用得相当普遍,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将此奉为圭臬。实际上,这种倾向不仅严重违背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内在逻辑,而且容易形成重量轻质的导向,从而在办刊旨趣和人文价值追求方面对学术理论期刊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制约。[1]

面对国际化浪潮的挑战,人文学术期刊应当放眼世界,反思当代世界问题,实现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转向,同时,应秉持中国立场,直面中国问题,总结“中国模式”的经验与启示,成就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宏图伟业。

二、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从公共理性的视域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是多元性知识共同体进行多元异识整合的一个平台或者说学术交流的公域空间,当多元异识主体在某一社会问题的争论分歧巨大,学术交流而不得共识的节点上,就需要一个公共平台为各方异识提供整合的空间,从而为重叠共识的形成创造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意义上,今天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一个公共平台承载着民族精神重振,思想理论创新,文化观念引领的重要历史使命。[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学术交流的平台与媒体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然而这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人文社科学术理论期刊由于其公共性、外部性、共享性、专业性的特征,公共价值构建、学术话语建构、原创学术成果呈现,在催生与促进公共理性建设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与媒体责任。由于人文社科期刊的公共性特点,所以在学术期刊的发展与运行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承担公共责任,促进公共理性的生长与发育。作为一个规模巨大、受众面很广的交流平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对于公共理性与公共价值的生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要在公共理性的建构中担当重要的媒体推进角色。公共理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背景中的实践理性,以一系列的公共价值(公平、诚信、宽容、正义)为载体保证公民以清醒的确定方式践行公共理性,从而实现公共理性的合法性。在这方面,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具有观念引导与释疑解惑的功能。

第二,建构社会价值理想,强化公共价值追求。在一个古老的国度进行现代化实践,必然会出现新旧建制落差与脱节问题,因此,在转型社会中,必须找寻与确立全社会新的价值理念与价值理想。作为大众传媒,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担当着文化传播、文化积累与文化创造的使命,同时也承载着价值理想重建的任务。学术期刊在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方面要精益求精,不辱使命,在建构当代先进文化价值方面要积极创造、贡献智慧。

第三,突出问题意识,激发原创思绪。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问题的问题。”[3]318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层出不穷的问题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成果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发生所凸现出来的世界问题,昭示着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人文社科期刊不能无视这一全球研究视阈的巨大变化,要冷静地反思中国问题所呈现的世界价值。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要立足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

第四,建构中国学术话语,成就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导引世界各国思考中国成功的经验,研究中国问题。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反思当代世界问题,总结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方面,担当着重要责任,要秉持客观公正的理性立场,为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创造学术研究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为成就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立场贡献智慧。

三、学术期刊、学术话语与学术原创

学术话语就是运用共同接受或认可的术语、概念、范畴对学术问题的言说与表达,它已经超越了形式层面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建构意义,成为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的符号表征与价值荷载。而学术话语体系是有机整合各种学术话语符号元素的产物,是在一定价值观念、方法体系与理论体系支撑下,由合理有序的架构将话语符号整合在一起的有机语词体系。学术话语体系不仅仅代表着一种规范的学术表达方式,而且意味着一种强大的话语权,将会引导激励相关的学术行为,主宰学术思想创造的未来走向。因此,建构完备的学术话语体系既是一个知识体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能否取得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标志。信息传媒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提升了学术体系建构特别是学术话语权掌控的特殊重要意义,只有拥有学术话语权才能够具备完整的学术表达和言说资格,才能够平等地与其他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对话,才能拥有影响与主导学术创造与学术发展的能力,才能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与学术舆论的导向。随着经济繁荣增长带来的经济话语权的增强,中国知识界逐渐认识到学术话语权同样是民族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要件,只有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重塑中国学术界在全球学术领域的话语权,才能够真正推动中国学术发展走上自我创新与自主建构之路,才能够真正为世界学术繁荣和文明进步贡献中国的力量,竖起中华民族学术复兴的旗帜。

当前,关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从历史演化的视角讨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有的学者则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命题延伸到社会学、民族学等具体的学科领域。姑且不论研究观点的差异,学术界对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问题的关注首先就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理性自觉,开始理性反思这一时代命题和思想任务,当然也说明当前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领域确实正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已经刻不容缓。今天,我们讨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既反映了中国学术在世界上的被动地位,也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理性反思与理性自觉。检视一下中国的学术话语建设,我们目前仍处于第一阶段的末期与第二阶段的萌芽期,因此,我们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之路任重道远。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交流中的“失语”与中国学术话语世界文明史中的时代性缺场是个不争的事实。导致中国学术话语陷入“失语”“无语”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古老的东方帝国在世界现代化运动这场时代竞赛中被远远抛在后面,导源于传统政治、经济模式的原有话语体系也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曾经深刻影响整个世界的传统话语体系在现代化这面镜子的映照下也成为了“新时代的古董”。为了重新融入世界现代化的主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思想精英积极向西方找寻强国富民的利器。由此,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呈现显著的外源式特征,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动力主要从西方舶入,甚至现代化的指标、模板、路径都主要依靠学习和模仿西方国家的经验。尽管中国的思想精英围绕古今、中外、东西的体用之争,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未曾停止过,然而,“但求新声于异邦”无疑是中国思想精英广为认可的思想指向与行为选择。因为中国思想精英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所取得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不仅因批判原有社会弊病而无法得到在原有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认同,而且因不能完全契合西方的经验和规范而无法得到现有主流话语体系的认同,除了引进和借鉴西方话语,别无他途。然而,由于“话语饥渴症”和“落后恐惧症”的驱使,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话语被视为灵丹妙药,被过度引进,甚至形成盲目崇拜,中国的思想精英忘记了自己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主体和历史的书写者,被西方话语所俘获,丧失了主体性。由此,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主要依赖“他者”的引导,自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被完全遮蔽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话语也被深深地印上了“他者”的烙印。恰如陈伯海先生所言,“一个世纪下来,当我们于世纪之末回顾这一百年的行程时,不免会惊讶地发现,尽管我们的理论话语已得到全面更新,但填塞于其中的‘新’的成果大多出自外来资源,很少有我们自己的理念创获。”[4]

因此,中国思想精英及其在现代化场域中形成学术思想,完全陷入了西方主流话语的“他者”危机,一方面,由于自我处于绝对弱势必须向西方主流话语这个“他者”取经,另一方面,又被西方主流话语建构为“他者”,无法真正融入或超越西方主流话语。这样的结果造成了中国学术话语的失语与缺场,中国人在引进与译介运动中丧失了自己的原创冲动与努力,将学术话语建构的重任遗失在拼命追赶现代水源的沙漠中。因此,我们要真正实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除了思想者的艰辛劳作与共同努力外,作为思想传媒,学术期刊还应在以下方面做出艰苦的探索。

第一,面向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进行话语追问与提升。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首先要直面当代中国火热的现代化实践与社会大众鲜活的生命运动。当代中国人所处的生存境遇、生活境况以及生命活动、生命体验,理应成为中国学术话语观照之下的源头活水和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本原依赖。

第二,中国问题的语词提炼与中国问题的话语言说。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人一直艰苦探索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世所瞩目,中国目前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大国复兴的重要角色。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或者说追赶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验具有世界意义,中国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对中国问题的语词提炼与归纳就具有了世界意义,具有了民族独特性,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借鉴价值的公共命题,同时对中国问题的话语言说与表达,可以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于世,引领世界学术潮流与学术讨论。[5]

第三,汲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丰富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内容。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展开的,既不能在纵向上完全脱离传统,又不能在横向上完全撇清西方。因而,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既不能同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又不能完全撇开西方文化,完全抛弃传统和完全拥抱西方都不是理性的建构路径。我们必须充分吸收传统文化思想和西方学术话语的合理成分,兼收并蓄,综合创造,总结提炼出反映现代化实践的新的学术语词,建构既具中国特色又同国际接轨的学术话语体系。特别是饱受批判的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的有价值的语汇,能够对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有益启迪。[6]

第四,用国人原创的学术话语,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虽然学术话语的借鉴和引用也是学术进步的重要路径,但是长期援引西方学术话语,容易陷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陷阱,妨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学术话语长期以来面临“失语”境地的根源在于,“中国学术过于偏爱文本而没有着实地置身于存在之中;同时没有拥有现代哲学思维的能力”[7]。因此,必须强化原创性理念,勇于进行原创性研究,树立中华文化自信,[8]用原创的学术话语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

第五,推动中国原创学术成果的呈现。学术期刊编辑主体的原创理念应该体现在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组织专题讨论,编发原创性的论文上。要摒弃这样一种思想倾向,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积累而非原创的时代,这乃是因为由于积累尚未完成,所以原创的前提还未完全确立”。笔者赞同崔平先生的观点:原创不必非得与思想史对接,反之,思想史也并不必然能够生成原创,即思想史继承在根本性质上并不是理论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极限地看,即使走向思想史的终点,也并不必然迎来照亮原创境域的光芒。[9]我们倡导原创,并不是想扮演认定原创与否的裁判长角色,而是想提供一块阵地,鼓吹一种氛围,倡导一种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思维倾向,激励原创思绪,激发民族思想活力,培养我们民族自己的思想巨人、学术大师。[10]●

[1]韩璞庚.面向世界的中国学术期刊自律与学术生态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2012,(11).

[2]韩璞庚.公共理性与中国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J].江西社会科学,2010,(12).

[3]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陈伯海.“原创性”自何而来[J].文史哲,2008,(5).

[5]韩璞庚.公共理性视域中的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话语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6]韩璞庚.文明对话与中国话语体系构建[N].光明日报,2015-04-16.

[7]崔平.哲学格调的中国提升:从文本走向存在[J].江海学刊,2009,(1).

[8]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

[9]崔平.也谈原创[N].光明日报,2006-04-01.

[10]韩璞庚.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与刊物特色[J].新华文摘,2007,(19).

(本专栏责任编辑:李云)

G237.5

A

1003-7462(2017)03-0009-04

10.13977/j.cnki.lnxk.2017.03.002

猜你喜欢

社科理性学术期刊
社科成果展示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人文社科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