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贵州红色文化传播新机制
2017-03-10唐碧君
唐碧君
构建贵州红色文化传播新机制
唐碧君
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对以红色沃土著称的贵州来说,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探索新时期贵州红色文化的传播规律,通过不断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手段;利用新兴技术,促使红色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拓展传统媒体空间,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传播红色文化;进行多维创作,鼓励创作网络文化等途径构建贵州红色文化传播新机制,是红色文化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
一、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模式
(一)对红色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宣传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除了其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以外,还因为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应当如是。红色文化不应断层于革命年代,而是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我们认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又充分结合实际的具有革命性、时代性、先进性的文化。因此,对红色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大大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容,使其不再被打上“过去式”的标签,而应贯穿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产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改革创新精神都应被纳入红色文化的范畴,由此,红色文化既传承了历史,又贴合了实际,面向了未来,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二)开阔思路,创新宣传模式
过去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主要通过红色旅游、红色书籍、红色影视等方式宣传。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以轻松、娱乐、休闲为“招牌”实蕴含低俗的“快餐文化”“灰色文化”的兴起,使模式相对单一的红色旅游,变更缓慢而又囿于纸质不便于携带的红色书籍,情节雷同、拍摄方式传统而不“奇幻”的革命影片、舞台剧等吸引力锐减,红色文化传播面临尴尬的局面,亟须创新传播模式,重新占领市场,吸引受众。目前,一些省份在发展红色文化方面走在了前列,值得参考借鉴,如重庆市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河北省举办红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江西省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和“红歌会”,湖南省每年结合不同的主题举办一届红色文化旅游节,山东省建立了第一个红色运动会基地并在临沂市举办了全国首届红色运动会等。贵州在每年定期举办红军文化节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结合区域特色,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在红色旅游节庆、会展、拓展活动方面,我们可以借助贵州打造“爽爽的贵阳”旅游城市形象举办“爽爽的贵阳红色文化节”;贵州“十三五”期间要打造山地旅游新项目,我们可以举办“红色山地旅游节”;贵州是国酒茅台的故乡,茅台酒也是红色的酒,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举办“红色酒文化博览会”;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贵州人民都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了积极贡献,各少数民族又善歌舞,因此我们每年都可以借传统节日或少数民族节日举办“少数民族红色文化节”;贵州是红军长征时期经历时间最长的省份,红军足迹遍及全省68县(市),我们可以每年选取一个地区举办“重走长征路”活动等。总之,贵州是红色沃土,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以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途径。
二、利用新兴技术,促使红色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
目前,高新技术在贵州红色文化开发中有一定的利用,部分红色史料采用了数字化手段加以保存、搜索、借阅,一些红色纪念馆引入了声光电效果、3D投影等技术,但红色文化的科技融入总体不够,平面化和单一化仍是贵州红色文化开发的标签。因此,提高红色文化创新能力,应在红色文化开发中融入“智慧”元素,依托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文化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提升红色文化产品的创作力和表现力,加快推动高新技术在红色影视、出版、演艺等领域的运用,改造、升级传统红色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构建传输快捷、双向互动的现代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形成集创意设计、数字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手机媒体、娱乐休闲、远程教育等新业态为一体的共融共生的数字化红色文化服务产业集群,促进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品优势,既传播文化,又发展产业、增加效益,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人才是红色文化创新之本,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在高新技术人才储备方面明显不足,要实现红色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根据设计、制作、传播等不同产业环节的需要,通过政府机构、高校等多种途径,构建红色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创新创业型文化人才,如对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人才的培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又要结合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引进红色文化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促成红色文化科技创新产业联盟、红色文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等的建立,重点抓好高新技术园区、开发区和实验区等平台建设,建立红色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走特色化、集约化发展之路,推动更多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反映贵州红色文化的原创性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走出贵州、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提升贵州文化的软实力。同时,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不断激发红色文化创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能,催生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红色文化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形成新的文化经济生长点。
三、拓展传统媒体空间,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传播红色文化
所谓传统媒体,意即“平面媒体”,主要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形式,传统媒体信息一般周期发布,时效性较弱,传播方式较为单一,用户反馈相对迟滞,但传统媒体由于发展历史久远,拥有大量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受众,在社会中有极大影响力,红色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传统媒体。所谓新兴媒体,意即“网络媒体”,是伴随科学技术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信息传播形式,新兴媒体具有便捷、高效、多样性、互动性、及时性、丰富性等特点,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新兴媒体所展示出的特有的优势和特点,使其所拥有的受众越来越多,在信息传播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这恰恰是红色文化传播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即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抢占未来传媒制高点,掌握话语主导权,红色文化在传播上需要博采众长,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的方式,促进传统媒体转型发展,充分考虑现代受众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有计划地进行立体传播,使传播在与时俱进中进行。
其一,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但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不等同传播的有效性,长期以来,红色文化的传播依赖于传统媒体进行,报刊是重要传播方式,形式相对单一,同时由于过去对红色文化产生的时间节点界定为“革命战争年代”,从而导致传播内容缺少时代感,传播意识不强,传播氛围不浓,传播效果不够理想,严重制约了红色文化的发展。伴随网络时代的来临,在对红色文化进行审慎定义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创新传播媒介,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使红色文化在意识形态竞争中占领制高点。首先,在进行红色文化宣传时,传统媒体在发挥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等传统优势基础上,要细分受众,为特定群体的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报道;其次,积极融入新媒体,拓展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报纸做电子报,电视做网络电视,数字电视,广播也可以上网,使传统媒体向复合媒体转型发展;再次,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集合品牌优势,增强媒体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争取做成综合性全媒体运营的大型红色权威媒体,为社会提供正确的议程设置和合理健康的舆论导向。
其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式发展。在新形势下,红色文化传播迎来新的契机,即多媒体融合,其终极形式为全媒体,其中,“台网互动”是最为通用的表达形式。所谓“台网互动”,即通过电视、广播报道与网上信息传递互动,实现平面媒体、广播频率、有线数字电视、门户网站、手机广播电视五大终端的融合。具体而言,表现一:实时同步。即网上报道与电视广播同步直播,受众可以以自己最方便的方式接受传播。在直播同时,电台设热线电话,网上设受众评价机制,实时接收来自受众的反馈意见,由专人进行管理,及时回复受众问题,进行双向互动,提高受众关注度。表现二:电视、广播先行,网络延伸。即先由电视广播对红色文化活动进行相应报道,然后在政府门户网站、红色专业网站、娱乐休闲网站(如红色旅游网站)、网络社区等门户网站上开辟专题讨论区或建立论坛,倾听受众心声,进行深入探讨、学习、多向互动。因为网络是面向大众的公开的平台,其匿名形式可以很好地保护受众隐私,因此,受众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我们可以采集到来自受众的比较真实的反馈,如果在门户网站有比较资深的学者长期“坐镇”,适时进行舆论引导,使受众形成共性的正确认识,这对于培养公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莫大的助益。这种以传统媒体提供红色传播内容,互联网媒体作为扩大影响和传播效果的手段的新旧媒体融合模式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形式。表现三:网络淘沙,权威点评。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51.7%,网络受众的激增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网络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容器,海量、良莠不齐、形形色色是网络信息的特点,尤其在国外敌对势力妄图对我国进行价值观渗透,发动如苏联般的“颜色革命”,而我国网民又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对网络信息及时、正确的引导,掌握网络话语权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许多网络受众是没有明晰的辨别力的,很容易“随波逐流”,因此,我们不仅要时时关注网络信息的发布,还要以政治的敏感性从海量信息之中筛选出公众比较感兴趣、关注度较高的事件加以分析,并通过电视、广播加以点评,对公众进行正向的舆论引导,如2016年夏季我国多省地州市发生洪涝灾害,其间涌现出来的抗洪抢险战士脚被水泡烂,几天几夜不合眼吃饭都打瞌睡等平凡中见伟大的事件,公众关注度较高,这就是我们宣传红色文化的良好契机。
四、进行多维创作,鼓励创作网络文化
“唱红色歌曲、观红色遗址、写红色心得、看红色电影、听红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是目前开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基本套路”,这些活动的开展令红色精神的传承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随着时代发展迈入网络时代,流于平面化的遗址展览馆,耳熟能详的红色老歌、容易“剧透”的红色影片已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尤其在数字化时代里,信息量爆炸,3D、4D等高科技手段融入日常生活,求新、求异成为大众心理,千篇一律的红色传播很难再激发人内心的震颤,改革与创新成为突破困境的唯一出路。追本溯源,红色传播的有效性依赖于丰富而富有特色的传播源。贵州红色题材无疑是广泛的,但由于贵州作为曾经的“蛮夷之地”,“穷山恶水”,交通非常不便,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缓慢。伴随着贵州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交通网络的构建、“多彩贵州”品牌的推广、“避暑”“避寒”之都概念的确立以及贵州旅游业的大发展,贵州区域地理价值直线提升,使得长期拘囿贵州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逐渐消解。《雄关漫道》《杀出绝地》《水凤凰》《杀出个黎明》《磅礴乌蒙》等影视、文学作品的出现,贵州文艺界红色创作的“春天”来临,充分揭开贵州红色文化的面纱,展示贵州红色文化的魅力,让“多彩”贵州更绚烂,成为贵州红色文艺创作的精神动力。歌曲、舞台剧、小说、红色影视、说书、快板,甚或海派清口等多种创作模式将成为贵州红色文化开发的主要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吸引着不同的受众。探索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形式即多维创作模式是贵州红色文化开发的重要途径,从文学创作到影视文学创作,从影视文学作品到舞台剧、电视剧等创作模式的转化,推动报纸、影视、广播、书刊与网络、手机、动漫、游戏等产业联姻,形成人才转化、知识整合、团队建设等联动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是大众性,只有实现多维创作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受众面更广泛,我们必须以大众喜爱的方式进行传播,才能赢得受众,赢得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兴媒体的普及,人手一机在我国初中以上群体成为常态,在我们诟病“僵尸族”的同时,也要看到今天网络文化的影响力。诸如里约奥运会期间,我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的一句“洪荒之力”第一天就为其微博吸引了16万粉丝,国家气象局还专门在官方网站贴出“洪荒之力”的阐释。在此,不是说红色文化要搏出位就得刻意迎合网民的需求,而是说既然中国有大部分人都是网民,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考虑受众求新、求异的特点,适当给红色文化这“老酒”换换“新瓶”呢。比如鼓励一部分作家创作优秀的红色网络作品,与当前比较流行的玄幻、仙侠、穿越竞争市场,这既是红色文化经受市场经济考验的一种方式,也是红色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把握网络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责任编辑:郭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