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混合政体思想的演变
2017-03-10姚乔君
姚乔君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210024)
古希腊混合政体思想的演变
姚乔君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210024)
西方古典政体学说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城邦林立,政体复杂多样,这为当时的政治思想家们思考政体问题提供了丰富材料,并促进了古代政体学说的发展。通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体的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到古希腊混合政体的演变经历了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体系建构走向具体而微的过程。
古希腊;混合政体;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古代希腊城邦政体经过了君主制、贵族制、僭主制、民主制的演变,但这种演化依据不同的思路被呈现为各种各样的模式,而所有关于政体分类与演化的理论都归于理想政体问题。混合政体作为古典和现代学者备受推崇的政体形式,最早由柏拉图在分析君主制的斯巴达和民主制的雅典这两种极端政体城邦中得出,亚里士多德继承这一思想,并将其完善引伸,而后在罗马政制中充分体现。
一、柏拉图:从贤人政体到混合政体
古希腊的混合政体源于其氏族民主制所追求的和谐政治。[1]柏拉图便是这思想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展现了他关于理想政体的思想演变,《理想国》中他最为推崇的是人治的贤人政体,而到了晚年,他开始关注于法治的混合政治,并称其为“次好政体”,这种思想演变体现了柏拉图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对古希腊历史上曾存在的五种不完善政体比较分析,其中他更多地注意到民主政体中的缺陷,认为这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管理形式,这种过度的自由会产生最坏的僭主政治。由此,柏拉图建构了由哲学家统治的主题,提出最理想的政体就是贤人政体,因为只有智慧超常的哲学家才善于明智地利用他们所拥有的东西,包括他们的财产。“否则,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2]而法律则被柏拉图当作劣等知识的意见,被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城邦需要哲学家依靠自己的理性进行统治。到晚年,柏拉图开始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贤人政体只是空中楼阁,单纯政体下统治者的目的只是部分人的利益而非城邦的共同利益。人们对真正政治家的统治感到绝望,“因为找不到任何人愿意并能够实施合乎道德和理智的统治,极为公正地对待每个人。”[3]而后柏拉图开始转向考虑混合政体,这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以满足社会各阶级都企图控制政权的要求。[1]35这便是所谓的“次好政体”,它采用的政治体制是君主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体,自由是民主制的福佑,君主制可能倾向于破坏自由,二者的结合能保证统治者的智慧和被统治的自由。[4]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型的政治体制要符合“适度”原则,即不能过分专制,也不能过分自由。
民主政体的典型是古代雅典,体现了自由与独立的精神,服务于城邦共同利益。然而民主制下的民众却极易偏离这一至高目的,此类精神一旦过度泛滥,就会导致民主政体的腐败。柏拉图认为雅典城邦的毁灭正是这种自由过度泛滥的必然结果。而混合政体中君主制部分则是参考了斯巴达政治制度,斯巴达有两位国王相互制约;在重要事务上,有与国王同等权力的元老院镇守;并设立监察官来防止政府的自我膨胀。“这种方式使你们的王权变成了一种正确要素的混合物,于是它自身的稳定性保证了国家其余部分的稳定”。[5]
柏拉图提出混合政体更多是出于政治实用的立场,首先混合政体力图规避斯巴达人过于推崇勇武精神而淡化其他德行的价值观念,包括漠视人文修养和忽视高等科学的传统习惯;其次,它试图革除雅典人对自由的膜拜,修正他们对权威的拒斥态度,降低他们对个体利益和抱负的追捧热情;最后,混合政体汲取了斯巴达和雅典的优势,是权威性和自由性的适度结合,是君主政体与民主政体的折中互补。从贤人政体到混合政体,体现了柏拉图从理想走向现实,通过中庸的方式提出这种折中的政体。然而柏拉图并没有对混合政体进行详细的勾画,对国家机构的设定是非常凌乱的,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所陈述的混合政体实际上混合的不是君主制与民主制,而是寡头制与平民制,而且在平民制和寡头制的因素混合中而又偏重于寡头政体那一边。可见,柏拉图关于混合政体的思想尚不成熟。但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在这一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将混合政体思想进一步深化。
二、亚里士多德:最优良政体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政体分类,并做出了适用自己理论目的的改造,认为最理想的政体应该是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政体。[6]47亚里士多德以两项标准将政体划分成六种政体,首先,统治者是否照顾到整个城邦的共同利益,以此将六种政体区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其次,城邦的最高统治人数。并指出政体存在的基础不仅仅存在于人数,对于贵族政体和寡头政体来说,真正的基础是社会阶级,寡头政体是富人统治的阶级,平民政体是穷人统治的政体。[7]261
关于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比较了“正宗政体”中的君主制和贵族制的区别。在古希腊,君主制的形式多样,后人普遍认知的君主制是指君王一人总揽城邦公共事务的家长制形式。这种政体忽视了城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原则,易造成政策上的失误和腐败。相比而言,贵族制作为由少数良善公民群体统治的政体,更加贴近于理想政体的标准。然而,古希腊城邦中,品德超群之人确是少见,只能存在于理想状态下。在现实中,研究所谓最优良的政体实际上就是研究“贵族”和“君主”这两种政体,两者须有必要的条件并以建立社会的善德为宗旨。“正宗政体”中的另一政体——共和政体应是能够实现的最优良政体,因为任一单纯政体都会有失偏颇,这种包含多种要素的政体才能最大程度满足城邦利益和治理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希腊早期的和谐政治思想,追求正义、稳定的政体。在中庸思想的指导下,亚里士多德提出混合政体应是对于绝大多数城邦来说可以接受的理想政体,由自身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制衡而达到理想状态。他所阐述的混合政体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平民制的优势互补、和谐共治。在共和政体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应由中产阶级组成统治的基础。平民大众由于素质低下,容易急功近利、贪赃枉法,甚至被平民领袖所利用,往往难以独立为政。只有出身较好、有一定财富的阶层才具备统治阶级所要求的品德才能。中产阶级介于富人和穷人之间,既没有富人的野心也没有穷人的狭隘,可以促进各政治势力的结合,他不会搞宗派纷争,而有利于社会稳定。[7]423即便优良的共和政体也难以实现,亚里士多德仍建议其他政体应更多地顾及中产阶级的利益,促进实现政体的稳定。
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主要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混合。具体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同时采用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法规;第二种是把两种法规折中而加以平均;第三种是在平民和寡头政体中各选一些因素加以混合。[1]44亚里士多德希望通过混合能够使不同阶级和谐共治,所有公民都能参与到政治中,并让中产阶级担任治理者,走上安分守己的节制之路。同时贵族和平民在政体中需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不同阶级之间相互补充、牵制的局面,中产阶级则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这种调和政治观至今仍在西方政治学中占支配地位。
在城邦的治理方式上,亚里士多德一改柏拉图人治的主张,坚持法治是产生自由、民主的最佳方式。法治的作用是避免政体由正宗转变为变态政体,因为人治容易尚私,法治则可秉公,[6]40法律可以避免一切感情用事;另外法律是由大多数人制定的,能做出更好的裁断,不易造成政权的腐败,还可以避免政权因一人治理而失去平衡,可见法律是优良的统治者。在法治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开创西方分权思想的先河。他提出一个政体中的议事部门、行政部门和审判部门都应有良好的组织,使得政体得以健全。只有权力分开、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监督,才能真正实行法制、真正实现民主。[6]42亚里士多德虽然强调法律,却也承认法律范围内的自由的存在,认为统治者的才智如能做出正确判断并作为法律的佐证和补充,以弥补法律的欠缺。
亚里士多德最优良政体思想的基础是中庸道路,在各阶级相互牵制中,抑制最富有阶层的力量,引导平民阶层,扩大中产阶级的基础,从而缓和奴隶主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的稳定。
三、古希腊混合政体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分析,可见所谓混合政体,就是在一个既定的城邦或国家中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政体的原则,并通过政体结构实现不同阶级的利益满足。柏拉图主张一个城邦的政体应该同时体现这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都是极端形式的政体,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正义观或各自理解的平等思想,都有失偏颇。因此混合政体中的共和政体才是一种优良的政体,它让不同阶级的利益都能在城邦政治结构中得到体现。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得益于两人对古希腊各城邦的实际考察。其中,柏拉图最为赞赏的当属斯巴达式的君主制。斯巴达国王不是对一切事物都有绝对权力,只有在国王指挥军事作战时,才有绝对统治权利,可见,斯巴达君主制是一种终生军事统帅制,政权掌握在少数氏族贵族手中,实行奴隶主寡头政治。整个城邦的居民都生活在严苛的军事管理之下,维持着氏族公社的平均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传统,却达成了政体稳定的效果。正是斯巴达的稳定政局吸引了柏拉图,并将其设定为理想政体的典范。而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古希腊先贤的思想基础上,以雅典城邦为蓝本,勾勒出理想政体的愿景。雅典城邦在氏族公社解体后,建立起适应奴隶主工商业发展的民主政治。这一政体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夕,个人自由思想得以发展,民主制达到鼎盛,政治贤明、经济繁荣、社会开放,人民在民主和法律的约束下安居乐业。正是这一民主富强的城邦被亚里士多德列为最接近理想政体的模本。但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后,雅典奴隶制遭到破坏,民主政治受到冲击,陷入极端绝对的民主制。柏拉图对这一时期的雅典政制予以坚决否定。正是雅典斯巴达在政制上的不同造成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的对立。
两者的混合政体思想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罗马政治思想家波里比阿不仅吸收了柏拉图关于整体周期循环的理论,并且发扬了混合政体思想,提出罗马之所以避免了自发性的衰败,就是因为混合了君主制、民主制和贵族制的多重因素。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同样沿袭了混合政体的思想,并提倡法治取代人治的主张。此外,西塞罗和波里比阿进一步完善了亚里士多德分权的思想,提出“分权”与“制衡”的理论,[6]134继而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主要原则。孟德斯鸠也曾将柏拉图的混合政体作为其三权分立学说中各项权力平衡的论证。古希腊混合政体不仅是后世理论发展的源头,也深深影响了西方政治实际的进程。柏拉图“贤人政体”思想构成了西方传统专制主义的雏形。亚里士多德混合政体思想中重视的社会公正、中产阶级和法治成为西方政治发展的起源,对当今东西方国家的宪政建设都有启示作用。
英国学者厄尔斯特·巴克曾质疑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创新程度,“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写了《政治学》,并在此范畴之内以及他自己的哲学框架之内安排了内容,那么正是柏拉图为其提供了大部分内容。就像《英国大宪章》里的内容一样,《政治学》里的内容几乎没有全新的东西。这两者都无意求新,都意在把先前的成就系统化。”[8]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混合政体问题开始从远而大的体系构建转向对具体细微问题的关注,研究的方式也开始从简单理想化处理方式转变到向复杂全面的方向发展。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基本难以践行,亚里士多德则是立足于现实对于城邦政体的勾勒而更具操作性。
(责任编辑 远 扬)
[1] 储建国.调和与制衡:西方混合政体思想的演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1.
[2]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17.
[3]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政治家篇[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1.
[4] 巴克.希腊政治理论[M].卢华萍,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434.
[5] 柏拉图.法律篇[M].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1-92.
[6] 王岩:风格迥异的理想国——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高书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8] 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M].卢华萍,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2.
K125
A
1671-5454(2017)04-0079-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21
2017-05-01
姚乔君(1992-),女,安徽安庆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世界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