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传奇的好莱坞式表达
2017-03-10马丽颖高贺胜
马丽颖 高贺胜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中国革命传奇的好莱坞式表达
马丽颖 高贺胜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2015年岁末,改编自革命样板戏的同名电影《智取威虎山(3D)》以8亿人民币票房冲击国内电影市场。该片在艺术与商业上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原著鲜活故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绝佳的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跌宕起伏的剧情,令人亢奋的戏剧冲突,精准独到的人物塑造。二是该剧的改编使原著精神内核得以拓展,导演一贯擅长的武侠风格与原著精神内涵高度契合:孤胆英雄与集体主义相得益彰,除恶扬善的传统英雄主义精神振奋人心。三是现代技术有效包装了传统革命传奇,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成为可能。这是一次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成功。
中国革命传奇;好莱坞式表达;影视改编;叙事技法;英雄情怀;现代技术
2015年香港导演徐克的《智取威虎山(3D)》重磅上映。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原本带着“样板戏”“红色经典”“剿匪”看似老套帽子的电影重重冲击了年末电影市场,票房突破8亿人民币。革命样板戏改编的老故事为什么会成为票房奇迹,该片依靠什么吸引了日益挑剔的观众,在众人眼中它又何以成为艺术与商业上双丰收的佳作?笔者看来,本片成功的基础,一是在原著鲜活故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绝佳的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跌宕起伏的剧情,令人亢奋的戏剧冲突,精准独到的人物塑造。二是该剧的改编使原著精神内核得以拓展,导演一贯擅长的武侠风格与原著精神内涵高度契合:孤胆英雄与集体主义相得益彰,除恶扬善的传统英雄主义精神振奋人心。三是现代技术有效包装了传统革命传奇,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成为可能。这是一次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成功范例。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诸多红色经典作品,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影片该如何通过视听方式获得全新的生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原著的传奇叙事色彩与商业片叙事技巧融合
优质的文学作品不仅为影视剧的生产提供丰富的文学剧本资源,也有力地提升了影视剧叙事艺术的水准。影视剧作为大众艺术,首先要具备观赏价值:一是运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影视手段制造视听效果;一是有生动有趣、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那些兼文学性与故事性于一体的雅俗共赏的小说即满足了上述两点要求。这些小说中蕴含着大量的影视叙事因素和视觉效果。而在电影中,电影导演的风格则表现在他对电影语言、技巧的独特运用方式上。《智取威虎山(3D)》尊重且出色利用了原著中精彩的叙事基础;同时,深谙类型片叙事的徐克成功地将商业片的叙事技巧加以凸显,使得全片充满强烈的戏剧悬念和矛盾冲突,酣畅淋漓。
“传奇”就是虚构的叙事,其所强调和追求的是与“日常”不同的奇异性,从而变成读者内化的奇遇体验。
上世纪9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曾精选出版10部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组成“红色经典丛书”,受到当时读者的欢迎。在后来不断扩大的文学史视野中,一些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以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较大影响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也都被视为“红色经典”,主要包括《林海雪原》《红日》《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暴风骤雨》《新儿女英雄传》等10余部作品[1]。它们本身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来长期的大众阅读中成为一种“传奇”一般的存在:它们具有民族风格的某些特点,故事性强且有吸引力,语言通俗、群众化,极少有知识分子或翻译作品式的洋腔调,又能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人民斗争生活的风貌,它们的普及性也很大,读者面更广,能够深入到许多文学作品不能深入到的读者层去[2]。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是曲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曲波将自己的一段经历结合对民间传奇的借鉴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力,讲述了一个革命历史题材的传奇——一支由36人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林区茫茫大雪中穿林海、跨雪原、出奇兵,先后消灭了兵力强盛的4股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传奇故事。《林海雪原》在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上,在主要人物的“英雄化”设计上,以及在小分队最终完成战斗任务的完满性上,都体现出符合大众情感真实和理想期待的传奇叙事特点。自1957年出版后,它便以浓厚的传奇色彩和写实的叙事手法吸引了读者,成为一个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
其中,“智取威虎山”的故事着重描写了侦察员杨子荣与威虎山的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故事。由原著中“杨子荣献礼”“杨子荣盛布酒肉兵”“逢险敌舌战小炉匠”“小分队驾临百鸡宴”几回组成。由于这段故事矛盾冲突相对独立集中、人物形象刻画鲜明,故事百转千回,先后被改编成若干部影视作品,包括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林海雪原》,1970现代京剧电影版《智取威虎山》,1986年版10集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2003年版30集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3],以及2014年底上映由香港导演徐克执导的3D版《智取威虎山》。其中,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作为样板戏更成为一段岁月里在中国人民心中的经典记忆。
就整体而言,《林海雪原》以传奇性的题材、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和自然景色,构成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导演徐克正是从原著的“传奇性”出发,忠实于原著,利用现代技术将其传奇性的内核加以视听外化,使其旧貌换新颜,摇身变成了献给几代人的合家欢影片。
本片以“智取威虎山”经典故事为叙事中心的情节设计是值得肯定的。核心情节不但可以更丰富也更直接地联接起其他战斗故事,使得故事冲突更为集中,情节发展也更为流畅。陷入困境中的孤胆英雄、以少胜多、追击和奇袭、最后一分钟营救、深怀绝技的阴暗反派……这些好莱坞的经典叙事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关键词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中。例如夹皮沟一战,远远超过我军力量的土匪呼啸而来,老乡们躲在一个房间里惊恐万分,战士们心中只有挽救百姓生命信念,最后以少胜多,深深吸引着观影者的情绪。像徐克致敬经典的《七武士》一样,二十几个解放军战士面对三百多土匪,一个村庄和一群百姓,夹皮沟一战着实精彩。刚上山的杨子荣面对老奸巨猾的座山雕和心狠手辣的八大金刚的轮番盘问;座山雕三番五次的试探;舌战从小分队逃跑到威虎山的栾平[4]。这几场戏的设置和展开造就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节奏感,从而造成观众的情绪也随着剧情的起伏而产生观影快感。
二、武侠精髓在原著基础上得以拓展
红色经典承载着革命历史叙述重任的同时,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想象和青春激情。每一次红色经典的改编,无论对于创作者或接受者,都是一次历史意识、道德信念和生活趣味的考验。可以说,徐克对《智取威虎山》的翻拍的确冒着很大风险。一方面,有可能会陷入意识形态桎梏,另一方面有可能被诟病为对原著的恶搞。令人欣喜的是,他将文学红色经典用影视语言表达得如此荡气回肠、扣人心弦。或者说,他使用最擅长的武侠片外壳包装了一部红色经典。
武侠的精髓就是“以武行侠”。武侠文化所宣扬的侠义精神是以正义感为基础的,和自古以来民众的“英雄崇拜”类似[5]。侠义精神和英雄情怀永远不会过时。上文已经阐述过,《林海雪原》原著本身具备了类似于武侠影片的要素:神奇环境、孤胆侠客、英雄相惜、绝技对决等。除恶扬善的爱国情操实为中国侠义精神的一种表达。故事中的英雄人物,都热情豪爽、行侠仗义。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武侠电影的代表人物,徐克开创了香港新武侠电影的先河,他对江湖侠义的热爱贯穿了其电影创作的生涯。英雄多义胆,战场似江湖[5]。在《智取威虎山》中深深地渗透着他对侠义的渗透与热爱,威虎山就是徐克的江湖。在那里有江湖规矩,有江湖话语,也有打入内部的卧底杨子荣。这杨子荣与203首长的革命友谊,更像是江湖侠士的惺惺相惜。
另外,武侠电影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强烈娱乐精神的娱乐方式。在徐克的“威虎山江湖”中,原本脸谱化的土匪除了强化其狡诈狠毒,并完成担当的叙事任务之外也都带有各自的性格特点,特别是老八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全片的一大喜剧元素;阴郁的座山雕那经典的“一个字”的反复强化增强了喜剧效果;杨子荣带着土匪们唱二人转、杨子荣与栾平威虎厅智斗的戏码都是既让人紧张又具有娱乐效果。
三、现代技术下的革命传奇
除了在故事情节上推陈出新之外,对电影技术的迷恋、电影音乐的登峰造极以及对侠义精神的永久追随是徐克新武侠电影的突出特点。徐克实则是通过武侠电影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他的电影在风格上常呈现出天马行空式的迷人质感。早期的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新龙门客栈》《青蛇》等都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影特技手法。近几年来,随着3D技术的发展,徐克开启的狄仁杰系列、《七剑》《龙门飞甲》等电影更让这个着迷于电影特技的老顽童再次迸发出创作的火花。最新的《智取威虎山》也延续了这条路子,让叙事上的精彩和传奇色彩与现代科技打造的视听幻想相结合,带给人震撼的观影感受。
原著《林海雪原》所描写的自然环境对于绝大部分读者来说都可谓极具吸引力。曲波将故事发生环境描绘得雄奇凶险,充满着雪冷血热的东北地域情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着传奇的英雄故事,无不令人神往。为追求真实的拍摄效果,徐克放弃了摄影棚造景,带领摄制组一行驻扎雪乡,用精湛的调度完成了对在这片神奇大地发生的浪漫传奇的演绎。除了“打虎上山”一场戏中的3D特效东北虎激起观影情绪之外,小分队雪橇出奇兵、滑索飞跃鹰嘴峰、座山雕和杨子荣的飞机大战,都出色地将故事与特技融合在一起。在徐克的电影里,特技可以是卖点,但绝对不是噱头。
在《智取威虎山(3D)》中渗透着怀旧的色彩,在影片开头和结尾都引入了韩庚扮演的美国留学生用现代化工具观看智取威虎山样板戏的桥段,特别是当响起经典的京剧唱段,唤起了观众、特别是经过那段时光的观众的一段记忆。这不仅是导演的情怀抒发,是在向老电影致敬,更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小分队夜降百鸡宴段落的配乐也使用了《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的《打虎上山》的交响乐版。徐克扬长避短,样板戏变为天然的营养源。配乐是由擅长民乐的胡伟立操刀,让整片的江湖气息更为浓厚,这和徐克的过往作品一脉相承。
总之,《智取威虎山》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源于一位电影人对武侠精神的执着痴迷及其对电影艺术和技术的纯熟运用,源于后人对红色经典的崇敬与准确解读。这部作品在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是未来红色经典改编乃至诸多主旋律影片值得借鉴的蓝本。
[1]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 2004(6):79.
[2]于润琦.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56.
[3]程光炜.《林海雪原》的现代传奇与写真[J].南开学报,2003(6):23.
[4]杨立元.谈“红色经典”的改编[J].大舞台,2006(2):73.
[5]金守波.徐克武侠电影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邢香菊)
2017-01-15
马丽颖,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理论;高贺胜,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