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转型与现代文明基点上建构社会诚信体系
——《文明与秩序的回归:社会诚信建设研究》评介
2017-03-10包心鉴
包心鉴
在社会转型与现代文明基点上建构社会诚信体系
——《文明与秩序的回归:社会诚信建设研究》评介
包心鉴
诚信,既是一个古老的文明概念,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范畴;既带有浓郁的东方文明底色,又具有鲜亮的西方文明意蕴。中国儒家经典强调,“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西方政治学理论则指出:文明与秩序是一个民族国家在特定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的自觉构建,而决定“个人、团队、家庭、组织、国家”等文明秩序的“共同力量就是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明确将“诚信”作为“个体价值准则”的一个基本范畴,而且将诚实守信精神作为建构“国家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力量。而在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深入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和社会文明秩序面临深层次重构的特殊历史进程中,在个体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诚信制度滞后、政府公信力不同程度流失的特殊情况下,进一步加强社会诚信问题研究,科学确立社会诚信价值坐标,不断完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则更加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臧乃康教授等撰著的《文明与秩序的回归:社会诚信建设研究》(以下简称《诚信》,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正是这样一部密切适应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需要,将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置放在中外文明大视野中加以审视,着力于从社会转型和现代文明角度深入揭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规律、深入探索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路径的一部学术力作。
与以往同类研究论著相比,《诚信》一书起码在三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见解和实证建议。
第一,立足现代社会文明与秩序的重构,科学界定社会诚信体系的本质。
诚信是一种广义的社会伦理范畴和道德范畴,是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基本表现。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从现代社会结构及其文明演进的角度,才能深刻揭示社会诚信的本质,科学建构社会诚信体系。这正是《诚信》一书所秉持的基本研究思路。本书定名为“文明与秩序的回归:社会诚信建设研究”,就鲜明表达了对社会诚信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指出,我们今天所以需要倡扬社会诚信,所以需要建构社会诚信建设体系,从本质上说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秩序”变革和演进的需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价值体系,赋予中国传统社会的文明禀赋和价值诉求,构筑了传统社会的文明与秩序。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崛起和扩张,使得中国传统文明与秩序渐进解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实现中国传统文明与秩序的现代转型,重构与现代文明秩序相适应的社会诚信体系。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又是人聚集的社会。在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诚信是最基本根基,也是最重要结果;诚信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最根本纽带,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最显明标志。没有诚信的个体,社会不可能和谐;没有诚信的社会,个体不可能发展。诚信又是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没有人与社会的诚信相待,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诚信。作者运用详尽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文明与秩序建构中,社会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是最有力的“道德动力”。对于个体而言,社会诚信是立身之本;对于社会而言,社会诚信是善治之源;对于国家而言,社会诚信是为政之道;对于世界而言,社会诚信是互通之桥。任何社会、民族、国家乃至个人,要迈向现代文明,都必须首先获得诚信这个“通行证”。
第二,立足中国国情和文明走向,全面揭示社会诚信体系的内涵。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全方位转型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决定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有全面性和内生性特质:不仅要培养诚信的个体,而且要构建诚信的集体;不仅要建设诚信的社会,而且要建设诚信的政府;不仅要大力发展市场诚信,而且要着力推进司法诚信、媒体诚信等等民主法治领域的诚信;不仅要加强国内各领域诚信建设,而且要主动适应全球化大趋势,在承负起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中积极促进世界诚信秩序的重建。总之,加强我国现阶段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有历史性、全方位价值与意义。《诚信》一书作者正是本着这样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对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作者认为,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个大系统,包括政府诚信、市场诚信、公民诚信、司法诚信、媒体诚信等多方面诚信“角色”。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引领;市场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公民诚信,是社会诚信的主体;媒体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工具;司法诚信,是社会诚信的保障。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诚信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社会诚信体系,共同推进社会机体在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的基础上不断走向现代文明。
第三,立足文明的传承与交融,深入探索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路径。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诚信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准则,源远流长、影响久远,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西方社会伦理的重要范畴。在我国现阶段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既要深入挖掘、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基因”,结合现实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充分借鉴、汲取西方社会伦理中的“诚信品格”,进行中西诚信文明比较、沟通和交融,以提升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现代素质。《诚信》一书作者正是本着这样一种文明视野和研究视角,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意蕴进行了多维度揭示,又对西方社会伦理中的诚信规则进行了多角度梳理。中华传统文化着重于从“修齐治平”的角度规范和倡导诚信,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为人之道、治国之策;而西方社会伦理则着重于从财富的分配、交换、消费等角度规范和倡导诚信,主张契约、法则,强调公正、公平。在诚信问题上,中华文明和西方伦理各有侧重、各有所长,都是今天我们建构社会诚信体系不可忽缺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正是在对中西文明语境中的诚信内涵进行深入揭示并进行深入比较和借鉴中,《诚信》一书提出了一系列既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现实价值指向的社会诚信建设思路,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方案。
责任编校 王学青
2017-02-25
包心鉴(1949-),男,江苏淮阴人,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南通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