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莱芜一体化发展研究

2017-03-10杨雯雯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9期
关键词:协作区济南建设

杨雯雯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济南莱芜一体化发展研究

杨雯雯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济莱一体化发展是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济南省会经济圈规划提出的的重要内容,本文深入分析了济莱协作区发展中存在的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薄弱,设施共建共享进展缓慢,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较强,“行政区经济”显著等主要问题,并从加强规划引领、协同城乡建设、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济莱一体化;协调机制

1 前言

济莱一体化发展是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济南省会经济圈规划提出的重要内容,构建济莱协作区是建立济莱一体化发展长效协调机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济莱协作区努力打造“交通同城化,通信同城化,户籍管理同城化,公共服务同城化,资源配置同城化”五个同城化战略,取得显著成绩。但目前看来,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带动力有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共建共享方面进展缓慢,生态环境负外部性显著,城市政府治理方式的“行政区经济”。因此,如何建立以协作互惠为基础的要素配置机制和具有弹性的空间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行政管理的协调能力,整合协作区发展空间,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跨政区共享、共建、共管,形成良好的综合的投资发展环境,形成跨政区生态环境保育的治理结构成为继续研究的重点问题。

2 济莱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基础

2.1 城市发展空间拓展迅速

济莱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为两市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至2015年末,济莱协作区全域面积1042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16.7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564.22万人。

2.2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济莱两市以次中心城市、示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探索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子;统一完善了组织推进和政策支持机制;合作推动了示范镇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截止2015年底,济南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3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0%,莱芜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8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5.95%。

2.3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济南市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建设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实现县区全通达,城市轨道交通线工程开工,高快一体快速路网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启动了通信资费同城化,两市间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通话陆续按市话收费。供水、供热、供燃能力良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40%以上。

2.4 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济莱协作区房地产市场呈现投资稳定增长,发展健康平稳。2015年,济南市房地产业增加值4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商品房销售额915.9亿元,增长43.7%。莱芜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85亿元,比上年增长8.9%;房地产业实现税收5.59亿元,增长3.76%。

3 济莱一体化发展具备的优势

3.1 省会引领优势突出

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集中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是信息流、资金流、人才交流中心的交流枢纽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

3.2 经济基础支撑稳固

济莱协作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至2015年末,济莱协作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66.06亿元,财政税收达到664.47亿元,按照两市经济总量之和计算,将位居全省第一位,城乡建设同城化发展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特别是济南是我省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需求市场,而莱芜市我省最大的钢材生产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基地,因此产业的互补性为两地经济发展注入的活力。

3.3 相向发展势头良好

按照济南市东扩需求,章丘将进行撤市设区,而莱芜也将北部雪野镇当作重点建设的旅游度假区。因此,随着济南、莱芜两地城镇空间相向拓展,将更具有分工合作的有利条件。

4 济莱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城镇化发展不均衡,中心城区发展较好,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偏弱,农村社区建设滞后。二是区域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推进措施尚不健全,两地城乡建设标准不统一,在城乡建设方面存在不同的审查、监管、管理标准。三是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动渠道不畅,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划所割裂,影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5 济莱一体化发展发展措施与建议

5.1 统筹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实施

根据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两市加快编制济莱协作区城乡建设同城化发展规划、各项城乡建设专项规划。突破区域行政界限,合理划分功能区,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形成统筹城乡建设、基础设施、交通等覆盖全面的城乡建设规划体系。

5.2 协同推进城乡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共同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同城化城镇体系。一是协同推进济南莱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城市功能板块建设,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水平,推动两市现代服务业同链发展,做强协作区主导产业,切实提高中心城市的集聚性和辐射力。二是逐步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作共享,提高协作区次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主动承接中心城市人口、产业转移,联动城乡融合发展,联合推动次中心城市建立具有特色产业园区和特色商业街区。三是联合推进省、市级示范镇建设,积极推进示范镇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发展协作区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生态、民族风貌的特色镇,着力打造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次中心。

5.3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共同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积分制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强化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体责任。二是全面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猜你喜欢

协作区济南建设
教育协作区如何“协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安徽亳州:探索以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为载体的体制改革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同课异构:协作区教研的“催化剂”——以初中音乐欣赏课《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为例
农村乡镇成人教育协作区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