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谁是爱尔兰人?》的不可靠叙述及其主题阐释作用

2017-03-10李颜伟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爱尔兰人老祖母索菲亚

李颜伟, 杨 欣

论《谁是爱尔兰人?》的不可靠叙述及其主题阐释作用

李颜伟, 杨 欣

(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300350)

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是通过不可靠叙述塑造人物,达成主题阐述的一个范本。从事实/事件、价值/判断和知识/感知三大轴上的研究可见,第一人称叙述者“老祖母”的不可靠叙述为凸显人物性格,揭示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固守民族传统,不能入乡随俗,导致家庭矛盾时有发生。她与爱尔兰女婿和亲家母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为双方在文化碰撞中相互调整与接受提供了契机。在这一过程中,“老祖母”的不满意叙述日益减少,小说的文化大融合主题不断加深。

不可靠叙述; 第一人称视角; 人物塑造; 异质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主题

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是通过不可靠叙述塑造人物,达成主题阐述的一个范本。它以当代美国为叙事背景,以主人公老祖母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描绘出一个由两代华人移民与爱尔兰人组成的异质文化家庭在生活方式、家庭观念、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冲突与融合。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生活为双方在文化碰撞中的逐渐接受与相互调整提供了足够的契机;就在这一碰撞过程中,“老祖母”的不满意叙述日益减少,作品的文化大融合主题不断加深。

就修辞学意义而言,所谓不可靠叙述系指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因与作品规范相悖而产生的不可靠性,体现为事实/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价值/判断轴上的“错误判断”和“不充分判断”、知识/感知轴上的“错误解读”和“不充分解读”[1]49-53三个方面。在阅读活动中,读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双重解码”[2]134。他们首先会解读叙述者的话语本身,继而再超越这些话语表层而做出事实推论或价值判断;“当叙述者的言行与作品的规范(即隐含作者的规范)保持一致时,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3]159。这些规范是“作品中人物、情节、技巧等各种成分所体现出来的文本价值观的集合,是一个整体的衡量标准”[4]16-17。这种衡量需要读者参考更大的叙事语境以推断事情本来面目,回溯隐含作者,区分不可靠叙述以及分析其在文本中的潜在表达含义。巧妙设置的不可靠叙述可赋予文学作品强大的内在张力,起到塑造叙述者形象和突出文本主题的重要作用。

在《谁是爱尔兰人?》中,三大轴线上的不可靠叙述相互交织,共同烘托出“老祖母”在中美文化碰撞下的矛盾心态,为揭示文化融合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华人的身份更多的体现着一种与西方社会融合的形态,而不是简单的反抗或对立。”[5]29

一、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述

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述是指叙述者的表述“前后不一致或与事实不相符”[6]82。在“不充分报道”下,叙述者故意隐瞒或不提及某些事实,以便有利于自身观点的传递,营造令人信服的假象。叙述者这种从底本中挑选“加工”[7]19述本的过程,本身也是制造不可靠叙述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对“错误报道”的探究则能更好地窥探叙述者在认知上的偏见和误解,故意的“错误报道”还能达成反讽的文本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跃然纸上。

首先,《谁是爱尔兰人?》在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述体现在老祖母对爱尔兰女婿及其兄弟的评价方面。她看不惯他们的生活方式,指责他们靠“遣散费,或者所谓的残疾人特惠金”[8]4生活。她的叙述是一种事实轴上的不充分报道,因为她知道他们靠福利生活,却不提他们缘何有资格享受福利。实际上,“残疾人特惠金”是政府给予失去劳动能力者的救助,不排除有人因工致残,无法工作的情况。换言之,享受特惠金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主观上好逸恶劳,拒绝自食其力。老祖母的不充分报道源于她本人的偏见。中国社会历来崇尚勤劳节俭,以不劳而获为耻,年轻人尤其应当发奋工作。学者申丹指出,对某个事件的错误/不充分解读(知识/感知轴) 必然导致错误/不充分报道(事实/事件轴),不同轴之间构成了“因果关系”[6]84。老祖母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牢固认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到她对美国生活方式的评判与接受,致使她在感知上做出错误解读,最终导致了事实的不可靠叙述。

其次,这种不可靠叙述也体现在老祖母对中国传统习俗的不充分报道上。女儿纳塔莉曾对她的一些行为表示不满,并希望得到她的理解与支持时,她理直气壮地反驳:“支持,我们中国人不讲这个词”,“在中国,闺女就要照顾妈”[8]5。在这里,老祖母实际上是故意隐瞒部分心知肚明的事实,以表达自己对女儿一家生活状况的强烈不满。尽管中国传统素来讲究尊敬长辈和孝敬父母,但这一价值取向却并不影响中国家庭中父母们基于情感而给予子女们种种力所能及的“支持”。在中国,父母帮助子女操持家务,照料孙辈的场景并不鲜见。老祖母之所以抛出这番话,原因在于她对家庭模式的即成思想,即:男耕女织、男外女内。在她心目中,丈夫应当承担主要经济责任。但女儿家的情况却是,女婿约翰既无工作,也不看孩子,反倒是女儿终日忙碌,挣钱养家,令她这个做母亲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早已耿耿于怀。此时女儿竟然要求她对这样的家庭模式给予“支持”,女儿之言犹如火上浇油,令她再也无法抑制蓄积已久的不满与怨气,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于是才甩出这番气话。老祖母此处的不充分报道既体现着中西文化的冲突,也透露出一位母亲的舐犊情深。

再者,老祖母在管教孙女索菲亚时对中国孩子种种听话行为的反复强调也是事实轴上的错误报道。索菲亚淘气地把一铲土洒在她身上,她质问孙女:“你见过哪个中国小姑娘这么做事吗?”[8]12儿童淘气乃为天性,不分国界,概莫能外。老祖母此番解读显带偏见,体现出她对美国社会“儿童崇拜”的不认同心理[9]79。中国传统更多地强调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和服从,父母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曾导致“老人崇拜”观念盛行。反观美国,其教育观念更加强调儿童的个性自由与主动权行使,父母的重要性相对较低。老祖母将索菲亚的一些顽皮行为视为对长者权威的挑战和不尊重,并试图以中国教育观念管教美国孙女,着力将孙女培养成一个服从长辈,听话乖巧的好孩子,结果则毫无意外地以失败告终。

为管教“不听话”的索菲亚,老祖母还采取打屁股的方式,而每每谈及此事,她的叙述又总与事实不符,构成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述。按照她的说法:“我有时打她,但不常打,也不用力。”[8]11这里的叙述也是错误报道。许多证据显示“打屁股”是她的惯常做法,而她自己的一句话也暴露了这一点;当索菲亚踢人时,她说:“我还是会打索菲亚,要让她道歉。”[8]11言下之意,当索菲亚淘气时,她便采用体罚,不然又何谈“还是会”。还有一例也可证明老祖母的体罚方式并非偶尔为之。当索菲亚躲在公园的沙洞里不肯出来时,老祖母对她说:“我保证不打你。”[8]13这句承诺说明她完全了解孙女害怕挨打的心理。读者不难判断,老祖母可能常用打屁股的方式对待孙女的此类行为,才会导致孩子如此心有余悸。纳塔莉和索菲亚母女的一轮对话也是证明老祖母叙述不可靠的一个直接证据。纳塔莉问女儿:“她以前打过你吗?”孩子回答:“她总打我。”[8]14老祖母口中的“不常打”和“不用力”显然是不实之词。她的不可靠叙述倒不是文过饰非,而是文化差异所致的有限认知。她认为打屁股的教育方式无可厚非,而且自己适用有度。换言之,老祖母在事实轴上的错误报道系由其错误感知导致。以其有限认知,她无法意识到打孩子的方式在西方属虐待儿童的违法行为,更不懂这样的家教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棍棒出孝子”之说在中国民间耳熟能详,打孩子现象也司空见惯。故此,老祖母自觉“不常打”,女儿、女婿却感到她不可理喻。

不过,有些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确因老祖母故意隐瞒所致。索菲亚躲在沙洞里不肯出来,老祖母的说法是:“我想用棍子把她从那里赶出来,我戳到了她一两下,可她就是不出来。”[8]12她强调自己只是拿棍子戳了孙女一两下,但小说下文却交代出孩子身上“皮肤到处青紫”[8]14的事实。显然,真相并非如老祖母所述。这个谎言说明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有可能会刻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及至故事发展到真相浮出时,“文本呈现出一种反讽的修辞效果”[10]61。在女儿、女婿焦急地赶到公园,从洞中抱出索菲亚时,老祖母又说“你没事吧?……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8]13这番话又是一处典型的不可靠叙述,她是从始至终的在场者,“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的说法自然不成立。老祖母做出这一不可靠叙述既是自辩,也是惊慌失措的表现。她担心女儿、女婿会因此吵架,更怕自己会被赶出家门。

概言之,作者对上述不可靠叙述策略的巧妙运用,有效实现了向读者传递线索和信息的目的,悄然引领读者走向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认识,即:老祖母的许多叙述并不客观,而她做出不可靠叙述的动机既为开脱己过,也为避免家庭关系危机。逃避责任的倾向与疼惜子女的心理都合乎常情。老祖母的问题出在时空的双重错位,既是代际问题,也是文化差异。她深受中国传统影响,与年轻人难免有观念分歧,加之身处美国,更与现代西方理念有格格不入之处。时空错位导致的矛盾层层叠加,累积成她的不充分解读和认知障碍导致的感知错误(知识/感知轴),影响了事实/时间轴上的叙述可靠性。这样的刻画使老祖母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信而富于生活气息。

二、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叙述

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叙述主要是指叙述者的价值判断与隐含作者相偏离,包括“错误判断”和“不充分判断”。“当读者越过叙述者的话语来推断事情的本来面目,便不难读出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在价值判断上的偏离”[11]19,继而意欲找出造成这种偏离的深层原因。老祖母的“错误判断”受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影响,“不充分判断”也是因其固守本民族思想而导致。通过对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叙述分析,可以揭示人物与隐含作者在价值观上的冲突和矛盾,同时“这种主观叙述可以真实反映出叙述者本人的思维和性格特征”[2]137。

《谁是爱尔兰人?》在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叙述主要体现在老祖母对女婿约翰的评价上。约翰因失业而心情沮丧。他无心照顾女儿,不是去健身,就是在家抱怨。老祖母极其不认可他的做法,评价这个令她失望的女婿:“白水煮饭,思想寡淡。就连名字都稀松,叫约翰。”[8]5她对约翰的否定是出于自身的错误判断。她只看到约翰作为一家之主却不承担家庭责任,而把生活的负担全推给妻子,自己天天去健身房,实在不务正业,女儿嫁给了一个既无能力又缺乏见识的男人。殊不知,失业与健身都是美国生活的常态,约翰的行为无可厚非,与见识与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另外,通过文本的一些叙述事件也可以判断隐含作者的真实态度。约翰夫妇从公园的沙洞里抱出索菲亚的一幕也说明他绝非老祖母口中的那种平庸之辈。纳塔莉惊慌失措,约翰却镇静如常,并未当场责怪老祖母。单是这份遇事冷静的把控能力便足可作为对老祖母叙述可靠性的有力颠覆。后续故事显示,约翰日后不仅找到了工作,而且很快升职加薪。妻子纳塔莉之言颇有解读余地:“真高兴看见你又重新升入要职。”[8]10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测是,约翰失业前曾有过高职高薪。约翰找到工作后重拾自信,老祖母却对他讽刺挖苦:“他这些天里说话的样子,就好像一个全能专家。”[8]10“看,约翰是专家吧。”[8]13她显然对约翰偏见不浅,加之个性固执,不肯认错,便出现了价值判断错误。

老祖母的不充分判断体现于她对孙女索菲亚的行为评价。索菲亚在地板上赤脚玩耍,她坚持要求她穿鞋。不少中国父母都认为孩子赤脚会沾染寒气,甚至致病,只有乞丐买不起鞋才赤脚。美国家长和育儿专家却普遍认为,儿童光脚可刺激大脑,促进智力发育,增强抵抗力。老祖母不以为然:“这就是为什么索菲亚现在光着脚乱跑,像个小要饭的。”[8]8她对本民族习俗的持守和对美国价值观念的排斥导致了判断轴上的不可靠叙述。

判断错误还出现在老祖母对路人的看法上。索菲亚躲在沙洞里不肯出来,老祖母向几位带儿童路过的妇女求助,但她们都摇着头走开。老祖母由此断定美国人很自私:“一个做妈妈的中国人是会帮忙的,但是美国这些妈妈,看看你,再摇摇头,就回家了。”[8]12她的说法未免武断,那些路人或是出于不干预他人私事的美国思维定势才离去。她的求助方式也失于妥当,她自述:“我就这么大声地喊啊,叫啊。”这里有理由质疑:她是否因焦急而忽略了求助时应有的礼貌?这种情急之下的大喊大叫是否令路人畏避而去?

三、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叙述

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叙述主要指叙述者在自身知识局限或感知不充分的情况下出现的感知偏差;“叙述者对外在世界、他人或自己了解不足,他们在叙述时可能会产生误读或不充分解读的现象”[12]59。《谁是爱尔兰人?》中的老祖母正是受其文化背景与自身视野的局限,才对女儿和女婿产生了成见。及至故事结尾时,老祖母经与爱尔兰亲家的朝夕相处而日益消除了偏见,对自身原有观念做出了调整。其间,叙述者的话语也逐渐向隐含作者的意图靠拢,致使不可靠叙述随之消失。

老祖母对女儿家庭生活的错误解读便是一例。在她的认知视界中,女儿家庭问题重重,亟待彻底整顿。她说到:“我就是不知道他们看不看得到这整个问题。”[8]7她认为只有她把一切看在眼里:妻子辛苦赚钱,丈夫坐享其成;孩子野蛮任性,父母放任不管。不无讽刺的是,她并未意识到,正是她这个“明白人”的自以为是激化了家庭矛盾。对女婿,她直露无藏地把不屑挂在脸上,话里话外冷嘲热讽,夹枪带棒。对孙女,她过于严苛,引发了全家不满。女儿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不得不周旋于母亲与丈夫之间,帮她协调与家人的关系。但她本人却对此毫无察觉,一味地给别人挑毛病,她的这些错误感知实在惹祸不小。

老祖母一直说女儿像她一样性格“火爆犀利”[8]3。但故事呈现出的却是一个孝敬母亲,体贴丈夫的温婉形象。她周旋于丈夫和母亲之间,考虑周到,并非老祖母口中那种凶悍厉害、咄咄逼人的角色。在母女争执时,虽是母亲亏理,女儿也从不紧逼不放,避免母亲尴尬。在丈夫面前,她总是努力为母亲遮掩,劝解说:“她是想帮忙”[8]6。老祖母没有按时给索菲亚吃食物,纳塔莉担心丈夫生气,搪塞说索菲亚因长身体而容易感到肚子饿。尽管纳塔莉苦心周旋,事情还是发展到老祖母不得不离开女儿家的地步。对于母亲的搬离,纳塔莉心怀愧疚,常去看望,“有时会哭泣。”[8]14这位坚强、勤勉、温柔的女性很难与老祖母口中的“火爆犀利”形象联系在一起。作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的两代人,老祖母与女儿存在显见的代沟和误解。直到寄宿到贝斯太太家后,她才在女儿的不时看望和嘘寒问暖中日渐懂得了女儿的内心世界。她与女儿一家的最终和解,体现着异质与代际文化间达成融合的可能与裨益。

综上所述,这篇小说通过运用不可靠叙述策略塑造了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勤劳朴实,又固执己见的“老祖母”形象。这位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在情理之中。一来事关自己,她的叙述难免有自辩之嫌,二来是作为故事中人,她也是当局者迷,叙述的准确性无从保证。“主人公的价值立场不可避免地使整个叙述蒙上了一定程度的自辩色彩”,不可靠性由此产生[13]134。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老祖母”对美国的生活习惯与教育方式只有有限的感知和并不充分的解读。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解读促成了偏见的形成,导致了一些事实轴和判断轴的不可靠叙述。

她的不可靠叙述揭示了异域与代际间的观念悬殊与激烈碰撞。这个故事说明,对于文化冲突的解决之道,“老祖母”的做法实不可取。针锋相对或锱铢必较都于事无补,唯有彼此理解、包容和接受才是开明的态度。“老祖母”的叙述充满了对爱尔兰人的强烈否定性情感表达。与爱尔兰人贝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生活经历,见证了她对异质文化从抵触、排斥到调整、接受的渐变过程。作为故事的尾声,她由衷喜悦地宣称“我自己变成了一个荣誉爱尔兰人。”[8]16在走过种种矛盾冲突后,她终于学会释然面对,愉快相处,文化大融合的主题在皆大欢喜的高潮中得到彰显和深化。

[1]James Phelan.Living to Tell about It[M].Ithaca:Cornell UP,2005.

[2]申丹.何为“不可靠叙述”?[J].外国文学评论,2006(4):133-143.

[3]Wayne C.Booth.The Rhetoric of Fiction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

[4]王悦.析麦克尤恩《立体几何》:不可靠叙述的生成与阐释[J].外国文学,2010(1):16-22.

[5]何继玲.流动的身份——试析任碧莲的小说《谁是爱尔兰人》[J].文学界(理论版),2011,06:29+31.

[6]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Gish Jen.Who’s Irish?[M].NY:Knopf,1999.

[9]温红佳.对峙融合淡化——对《谁是爱尔兰人》的文化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2:78-82.

[10]俞凤.《泄密的心》:不可靠叙述策略与反讽意义[J].教师教育论坛,2012,27(12):61-62.

[11]黎清群,曹志希.不可靠叙述:《爱情是谬误》反讽意义的呈现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9):18-20.

[12]肖惠荣.试论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以《押沙龙,押沙龙!》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9(6):59-63.

[13]陈志华.不可靠叙述:从叙事策略到文学观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33-142.

A Study of the Unreliable Narration in Who's Irish?and its Interpretation to the Theme

LI Yan-wei, YANG X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

The short novel,Who is Irish?,is an exemplar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through which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me interpretation are realized.Through analyzing three axes,the axis of fact/event,value/judgment and knowledge/perception,the unreliable narration of the grandmother,it is found that the first person narrator,is significant in portraying characters and revealing the theme of cultural 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Caring,hardworking and humorous,the grandmother is also the cause of family contradictions due to her stubborn adherence to Chinese traditions.While the grandmother living with the son-in-law's mother,both sides get an opportunity to reconcile and accept each other.As the dissatisfaction of the grandmother is declining,the them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s deepened.

Unreliable narration; 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 characterization; conflicts between heterogeneous cultures; cultural integration

I106.4

A

1671-9743(2017) 09-0108-04

2017-06-24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从浪漫到写实:埃伦·格拉斯哥在美国文学转型中的先驱作用”(13Y J A752008);2015-2016中美富布莱特项目之研究学者项目。

李颜伟,1967年生,女,天津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与历史、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杨 欣,1993年生,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猜你喜欢

爱尔兰人老祖母索菲亚
老祖母的牙齿
老祖母的牙齿
老祖母的牙齿
老祖母的牙齿
醉酒的爱尔兰人
醉酒的爱尔兰人
我戒酒了
索菲亚的魔法书
索菲亚的魔法书
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