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与乌拉拉维人传统婚俗比较研究
2017-03-10蓝长龙
蓝长龙 , 黄 勤
京族与乌拉拉维人传统婚俗比较研究
蓝长龙1,2, 黄 勤1,2
(1.钦州学院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广西钦州535000; 2.泰国东方大学艺术学院,春武里府邦善20131)
婚礼是人生仪礼之一。作为海洋渔业民族,中国京族和泰国乌拉拉维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均衍生出自己独特的婚俗。通过比较两者传统婚俗,可以看到两族的婚俗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之所以出现异同格局,原因就在于气候环境、生活方式、渔业生产方式和民族交往对象等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倚歌择偶、以槟榔为物媒及待客之礼、婚后不落夫家不仅是两族婚俗中最显著的共同点,也可能是环太平洋文化圈传统婚俗的主要特征。
京族; 乌拉拉维人; 海洋民族; 传统婚俗; 比较
京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渔业民族,大部分人主要聚居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澫尾、山心和巫头等村落。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京族人口为22 517人”[1]。莫根人(M ok en)、莫卡根人(M okl en) 和乌拉拉维人(Urak lawo i或Ora n g Lau t)是泰国三个海洋渔业民族。在这三个民族当中,乌拉拉维人的人口最多,约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泰国的普吉府、甲米府、沙墩府、董里府以及马来西亚西部海域的岛屿上。乌拉拉维人的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岛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中国-东盟海洋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无论从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经济学,还是从人类文化学和社会文化学视角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仪式本身既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2]。基于此,本文拟对中国京族和泰国乌拉拉维人的传统婚俗进行比较研究,以求方家指正。
一、中国京族与泰国乌拉拉维族传统婚俗之比较
(一)择偶方式
在婚俗上,京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或五服内不能通婚,严禁姑表通婚。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前,族际通婚很少,通婚范围以本民族内部为主”[1]。每逢喜庆节日,京族青年人就通过民歌,相互物色心爱的佳偶,称心的对象。“小伙子如果发现了自己爱慕的姑娘,就慢慢地向姑娘靠近,用脚尖将沙子撩向对方或者折一树叶掷向姑娘身上。如果女方有意,也用同样的方式回复男方,以表示接受追恋”[3]。他们交往时所唱的情歌内容比较丰富,大多与日常生活中所见景物及所感之物有关。
泰国乌拉拉维人也实行一夫一妻制并以民族内婚为主,族际通婚较少。同一血缘集团内部禁止通婚,如果同宗五服内通婚或者偷偷交媾,那男女双方则会遭到重罚或者处死。他们的择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歌传情、以歌为媒,即通过对歌的方式由相识、相知到相恋的自由择配方式;二是凭媒说合的方式。青年男女所对唱的歌曲类似长歌,内容冗长,歌词大多与自然景物、嬉戏玩闹、赞美祝福等相关。气氛达到高潮时,互相中意的青年男女就可以互诉爱慕之情,无需通过书信传情。
通过比较两族的择偶方式,可以发现他们的共性有以下几点:一是实行一夫一妻制,以民族内婚为主,禁止同宗五服内通婚;二是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均可以歌传情、以歌为媒来寻找人生伴侣,且情歌的内容大多类似。至于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京族青年男女虽然恋爱自由,但婚姻不自主,仍然受到父母包办和“命相”之说的影响,而在乌拉拉维人青年男女婚恋这件事上,双方父母很少干涉,一切交由年轻人自己决定。
(二)说亲方式
在说亲方式上,如果京族男女双方互有好感,就请媒人相互递送一只彩色木屐。两只木屐合在一起刚好成对,说明有缘,至于何时联亲,则由媒人选定佳期。如木屐不配对,说明双方无缘结成伴侣。联亲的时候,男方家就会请一对出色的男女歌手将礼盘送至女方家,届时,女方家也会派出一对男女歌手边以歌代言边迎接礼盘以示同意。
乌拉拉维人的说亲方式有一些讲究。“如男女双方经过恋爱交往之后觉得双方可以结为夫妻时,男方就请长辈或者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三次亲,第一次提亲之后,女方家长会先让男方家长回去,然后去征询女儿的意见。第二次去提亲时,女方家长会保留意见,让男方下次再来询问结果。而男方代表要注意观察女方家长的态度,推测女方家长是否愿意把女儿许配给男方。如果女方家长有意向让自己的女儿嫁给男方,那男方家长就要第三次去提亲,待女方家长答应之后,就由男方决定何时举行订婚仪式”[4]。
两相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说亲方式上有一些相同点,即男方委派媒人带着彩礼前往女方家帮忙说亲,而不同点主要有三点:一是彩色木屐是京族说亲的重要载体之一,若木屐成对才可以联亲,乌拉拉维人没有此习俗;二是在说亲时,京族男女双方让歌手用对歌的方式来对答,而乌拉拉维人只是男方家长或者媒人前往女方家谈话协商,对歌较少;三是乌拉拉维人的说亲次数被明确为三次,这是他们的特有习俗之一,而京族的说亲次数则视情况而定。
(三)订婚方式
按照京族的婚俗,男女联亲后,“男方还需要在‘带中’的伴随下去女方家认亲,即到女家先拜女家祖公,拜四拜;再拜岳父母,拜三拜。礼毕,男方用槟榔来敬岳父母和叔伯婶母,半跪下,头向左侧,不能正视,叔伯赠予封包。在认亲的过程中,女方歌手还要边唱歌,边向来客递献槟榔、蒌叶、香茶等象征美好幸福的物品”[3]。认亲后先由男方来择定迎亲日期,再呈交女方来确定婚期。
在订婚方式上,乌拉拉维人的订婚仪式比较简单,即在举行订婚仪式的时候,男女双方家长要邀请家中长辈来作为仪礼的见证者。此外,“男方还要准备槟榔、蒌叶、5-10泰铢的钱以及戒指,订婚结束,婚礼何时举行、在哪里举办则由男方决定”[4]。但大多数人主要在新娘家中举行婚礼。
两相比较,相同的是两族均以槟榔为主要订婚礼物及待客礼品。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京族订婚时还有歌手来助兴,乌拉拉维人则只是双方长辈口头商议婚事,双方没有歌手对歌环节;另一点是婚期虽然均由男方来择定日期,但京族的准新娘有权确定最终的婚期,而乌拉拉维人的准新娘则没有这个权利。
(四)嫁娶仪礼
出嫁前三天或七天,京族新娘哭出嫁。“第一天哭叹父母;第二天叹叔伯兄嫂;第三天叹姐妹,俗称“哭朝”。其母或嫂婶有时陪哭规劝唱嫁后理家之道”[3]。此外,还要由夫妇齐全、有子有女的同村妇女为新娘夹除脸上汗毛并擦香粉。
京族人在迎亲时“新郎不出场,而派两男两女歌手到女家接新娘,并另派儿童到女家报说时辰到了,并说一些吉利的彩话”[3]。之后,女方家为男方家迎亲队伍设置三道“歌卡”,男方家的歌手要以歌对答直至女方家的歌手认为满意方能通过。“新娘离家后,由一聪明能干的男子手持三支香,用红纸包住走在前头。在路上,迎亲送亲的队伍每走一步就停一回并唱一回歌”[3]。迎亲送亲队伍到男方家之后,新郎和新娘要拜祖公四拜,拜父母三拜。拜堂之后,男女双方要捧槟榔敬父母、长辈和参加婚礼的客人。进入洞房之后,由一位公婆、夫妻双全的妇女为新人挂蚊帐和铺席。婚礼当晚,新郎新娘不同房。“京族新娘到男家后的第三天,男家准备好两托盘染红的糯米饭、两块猪肉、两只鸡,由新郎新娘带往新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住一晚后回男家,这叫回朝”[1]。
至于乌拉拉维人,新郎要去新娘家前,亲朋好友要先把槟榔盘送至新娘家中,以便了解婚礼筹备情况。“在送槟榔盘的队伍中,除尽情载歌载舞外,男女老少还可痛快地品尝美酒”[5]。在举行婚礼前三天,新郎要天天到女方家中挑水砍柴。
乌拉拉维人在婚礼举行当天,男方家要送槟榔盘给女方父母并传递给其他亲属,如果亲属中有人没有接到槟榔盘,就意味着这位亲属受到歧视。迎亲队伍在进入新娘家前,要从房子左边开始绕着新娘家走三圈才能走上楼梯。进门之前,“女方长辈就先问道:‘有船吗?有斧头吗?有鱼叉吗?’新郎要答曰:‘有’。之后,有人拿水来给新郎洗脚,接着才跨过新娘家的门槛。新郎进入新娘房间后,对新娘要行双手合十礼”[4]。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及宾客有的围坐在一起喝酒,有的则给晚辈讲故事,有的载歌载舞直至次日凌晨。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登上备好米饭、饮用水和捕鱼工具的船只,目的是让新郎到海上展示捕捞技能。出海打鱼的时候,新郎持桨划船,而新娘则坐在船头。回程之时,“如果新娘持桨,说明男女双方已经交媾,如果新郎持桨,说明新娘还是纯洁之身”[4]。
通过比较两族的嫁娶仪礼,可以发现两者的共性有以下几点;一是在结婚当天,槟榔继续作为物媒和待客的礼品;二是均有“不落夫家”的遗俗,京族新娘结婚之后还要回父母家住一晚或几晚,而乌拉拉维人则从妻居,有小孩之后才另建家园;三是注重生育,京族人结婚当天要请一妇人为新人铺床,这是巧借女性崇拜来寄托京族人希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愿望,而乌拉拉维人则是让新婚夫妇划船出海完成交媾之举,这是通过男女野合来实现祈求生殖繁盛的愿望。不同的地方也有几点:一是两者在结婚仪礼中都有长辈教育晚辈的环节,但京族的教育对象是准新娘,而乌拉拉维人则是面向所有前来参加婚礼的晚辈;二是京族歌而不舞,乌拉拉维人则既歌又舞;三是京族嫁娶选吉时,乌拉拉维人则较随意,即待亲属和宾客都到齐了才开始举行婚礼;四是京族通过对歌来考察男方的才学和人品,而乌拉拉维人则主要考察新郎的捕捞技能;五是婚礼举办地不同,京族是始于新娘家而终于新郎家,乌拉拉维人则主要在新娘家举行。
二、京族和乌拉拉维人传统婚俗异同原因
“婚姻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研究民族习俗最鲜明的材料之一”[6]。对于京族和乌拉拉维人传统婚俗异同的原因,应当从两族族源、聚居地的气候环境、生活方式、海洋渔业生产和民族交往对象等多个因素去分析。
(一)两族先民可能曾经生活在同一区域
根据两族族源的研究成果,两族先民有可能曾经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对于京族族源的问题,国内学者王文光先生认为“京族是百越后裔,骆越-僚为主体,同时也加入了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占人和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孟高棉人、少量汉族人,而重新组合而成的新民族群体”[7]。
而关于泰国乌拉拉维人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中国说,二是印尼说。持中国说的是泰国学者乌泰·希兰多,他认为“泰国的海洋民族原先聚居在中国扬子江流域,后因避难而分批往南迁徙,并顺着湄公河继续乘船南下至中南半岛,当他们到达沿海地区之后,就乘船漂泊至各个岛屿上,其活动范围直达缅甸和马来西亚周边海域”[8]。持印尼说的是柬·卓拉扎,该学者认为“很久以前,印度尼西亚族有一支系从大陆迁徙至加里曼丹岛,之后逐渐演变成达雅克族(Dyak)。达雅克族有一部分定居在加里曼丹岛上,后成为该岛土著人的先民。另一部分达雅克族喜欢以船为家,靠海为生,所以被称为海洋达雅克族(Sea Gypsy)。他们沿着海中群岛迁徙至马来半岛,其中有一些人选择在此上岸并定居在半岛上,之后逐渐演变成马来人的祖先。其余族人继续驾驶船只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安达曼海,后沿着泰国南部西海岸周边群岛四处漂泊,并分化成很多小支系,其谋生方式没有任何改变,他们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Sea Gypsy)。时过境迁,他们改变了之前在安达曼海上四处漂泊的生活方式,开始登上海岸选择定居点,乌拉拉维族聚居在兰达群岛和阁斯列岛上,莫卡根族聚居在普吉岛附近,莫根族则分布在缅甸南部海域的大岛屿上”[9]。
虽然柬·卓拉扎没有对达雅克族族源进行详细说明,但我国学者何光岳认为“达雅克族很可能从黄河中游迁到闽浙,再迁入台湾,又陆续南迁菲律宾群岛再西折而达加里曼丹岛”[10]。而对于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起源,何平教授则认为“他们可能形成于中国南方广大地区”[11]。持此观点的学者还有林达·诺伦·莎菲尔,他在论述东南亚的南岛语民族的起源时认为,“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的故土并不在海岛地区。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这些人住在今天中国南方扬子江以南的沿海地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因为那个时期中国南方在文化上与北方差别很大。南方的居民与居住在遥远的黄河流域的汉族的先民的联系相对来说并不密切,相反,中国南方与中南半岛在文化上、民族上和语言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11]。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了解到京族和乌拉拉维人的先民可能曾经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在族源上也可能同源,因为京族人的先民有一部分来自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占人。两族先民曾经生活在同一区域且有可能同源,那他们的文化习俗就会有一些共性的元素存在。
(二)气候环境
气候环境是影响婚俗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京族的祖居地越南北部及目前的聚居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这里气候炎热多雨,古时乃瘴疠肆虐之地。而乌拉拉维人的聚居地主要分布在泰南的安达曼海周边地区,由于该地区靠近赤道以及受到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影响,所以其气候较潮湿炎热,终年高温多雨,为瘴疠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缓解瘴疠带来的病痛,京族和乌拉拉维人先民在探究中发现了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槟榔具有祛瘴气、去积气和下泄杀虫等功效,故而常以吃槟榔来御瘴,久而久之也就慢慢演变成待客之礼及婚俗聘礼。
(三)居住方式
京族人16世纪从越南涂山、吉婆和芒街等地陆续迁到广西澫尾、山心和巫头这三个小岛上,之后大部分人就定居在这里。由于永久性聚居地周边还有很多汉族、壮族等民族的村落,再加上村落之间的距离较近,所以京族传统婚俗就很容易与其他民族的婚俗进行交流与融合,最典型的部分就是汉族婚俗择吉、推算男女年庚和父母包办嫁娶等遗俗均体现在京族的婚俗中。而乌拉拉维人的居住方式与京族不同,他们主要在渔船上生活,居无定所,与莫根族、莫卡根族一起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只有在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来临的时候,他们才到沿海地区短暂居住下来。季风期一过,他们又重新回到渔船上生活。如果日常用品短缺,他们就派几个人带着海产品到岸上与泰国人或者华人交换。由于长期生活在海上,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他们的民族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特别是“不落夫家”的习俗。从生活方式上来看,京族属于定居式的生活方式,而乌拉拉维人则属于漂泊式的生活方式。由于两族的生活方式不同,所以他们的传统婚俗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也就不一样了。
(四)海洋渔业生产方式
京族聚居地濒临北部湾,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海底平坦,水质良好,主要盛产赤鱼、石斑、大蚝和海蜇等,自古以来就是广西、广东和海南三省区渔民的传统渔场。泰国乌拉拉维人主要分布在安达曼海沿海地区及其周边岛屿上,该海域面积较大,景色宜人,港湾众多,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是鱼虾等海洋生物的天然培育场,乌拉拉维人因此而选择该区域为自己的生存空间。由于两族聚居地的海洋地理环境相似,所以他们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都以浅海捕捞和深海捕捞为主。作为海洋渔业民族,手工劳动几乎是京族人和乌拉拉维人的生产方式,而在生产力不发达以及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特别强烈。求子(女)是他们获得劳动力的主要方式,所以在各自的婚俗中才出现方式各异但观念相同的生育观。
(五)民族交往对象
民族交往的对象不同也是京族与乌拉拉维人传统婚俗出现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民族分布上,中国京族和泰国乌拉拉维人都和其他民族杂居在同一地区中,从而形成众多民族大杂居的分布状况,这就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交往过程中,后进民族往往更多地吸收、借鉴先进民族的文化,使它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之一”[12]。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比京族发达,社会生产力也比其他少数民族高,所以京族的传统婚俗受到汉族的影响较多,如婚俗中有一些歌手是使用汉语粤方言来对歌。而乌拉拉维人则主要与泰国人、马来人、莫根、莫卡根和萨盖等民族生活在安达曼海沿岸地区和岛屿上。在这些民族当中,泰国人和马来人的经济文化都比乌拉拉维人发达,所以乌拉拉维人的传统婚俗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先进民族文化的影响,如婚俗中在进行“玛娜”歌舞表演时就使用乌拉拉维语、马来语中部方言和其他地方方言来唱歌。
三、初步结论与探讨
通过对中国京族和泰国乌拉拉维人的传统婚俗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是两者婚俗之所以出现异同格局,原因就在于两族同源、气候环境、生活方式、渔业生产方式和民族交往对象等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地区民族在文化上有很多共性,所以国内前辈学者凌纯声教授提出了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学说,并从宏观上提出铜鼓、龙船和楼居等50种文化特质。经过比较研究中国京族和泰国乌拉拉维人的传统婚俗,可以看出两者婚俗中的倚歌择偶、以槟榔为物媒及待客之礼、婚后不落夫家这三点共性应该是环太平洋文化圈传统婚俗的主要特征。
二是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应该是我国南方地区及东南亚等环太平洋周边地区多个民族的原生型文化之一。对于不落夫家婚俗的形成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相异的观点:一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遗俗;二是汉族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互动的产物。持前一个观点的学者有林惠祥、蒋炳钊、潘其旭和范宏贵等,而持第二个观点的学者有张照、伍隆萱和农祥亮等。张照认为“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对瓯骆及其先民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表层结构即物质文化,而秦汉时期汉文化对瓯骆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表层,而且已逐步进入其文化的深层结构即精神文化,使之开始发生质的变化”[13],所以“‘长住娘家’习俗是汉壮两种恋爱婚姻观念文化互动结合的产物”[13]。对于该论述,须进一步商榷,因为何平教授认为“南岛语族的先民与中国古代的百越民族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共同祖先似乎不应当叫做越人,而应当叫做‘前越人’。以后发生的秦灭越、秦伐岭南和汉平南越,只不过是又使得一些越人流散到中南半岛和南岛地区,加入了与他们有亲缘关系的那些早先流散到当地的“前越人”的后裔中,成了南岛语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新的来源”[11]。由此可知,汉文化传入中国南方地区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产生质变之前,乌拉拉维人先民就已经移居东南亚了,所以其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应该属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遗俗,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微乎其微。既然“‘不落夫家’不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自发产生,那么探讨这种婚俗起源,就不能局限在某个地区”[14]。
三是以槟榔为物媒及待客之礼应当是我国南方地区及东南亚等环太平洋周边地区多个民族的原生型文化之一。国内有学者认为“‘以槟榔为礼’婚姻习俗是中原文化特别是汉族婚姻礼仪、婚姻观念与南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15]。对于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原因有三,一是吴盛枝、刘志强等学者认为槟榔产于东南亚,而东南亚刚好是乌拉拉维人先民及其兄弟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东南亚一带的居民就养成了嚼食槟榔的生活习惯,并形成了与槟榔有关的文化,在礼待宾客、婚聘等方面,槟榔成了必备品”[16];二是汉文化传入南方并影响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前乌拉拉维人先民就已经移居东南亚,汉文化对其影响不大;三是乌拉拉维人的聚居地远离汉文化圈。因此,以槟榔为物媒及待客之礼是我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南岛语部分民族的原生型文化。
[1]何思源.中国京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108.
[2]吴波.侗族民间节会功能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6(12):5.
[3]符达升,过竹,韦坚平.京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53-63.
[4][泰]阿坡·乌嘎黎萨那.海船漂浮仪式:海洋人社会与文化再现——以甲米府阁兰达岛板华联村为例[D].曼谷:泰国艺术大学,1989:88-89.
[5][泰]巴登·阁洪.泰国海洋人[M].曼谷:教育事业出版社,1970:80.
[6]荀利波,李志伟.杂居少数民族的习俗变迁与文化适应——以马龙县月望乡苗族婚俗变迁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6(1):15.
[7]王文光.越南京族、芒族的由来与发展之我见[J].广西民族研究,1994(3):126.
[8][泰]乌泰·希兰多.海洋民族的故事[J].甲米,1973(1):98.
[9][泰]柬·卓拉扎.乌拉拉维族:大海中的游魂[J].阿努萨,1982(22):47.
[10]何光岳.泰雅人的南迁与玛雅人的东迁[J].广西民族研究,1992(4):95.
[11]何平.南岛语民族的起源与东南亚现代南岛语系诸民族的形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89-90.
[12]玉时阶.中泰瑶族文化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1992(3):102.
[13]张照.桂西“长住娘家”习俗来源新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70-72.
[14]蒋炳钊.关于“长住娘家”婚俗起源的讨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4(2):113.
[15]范玉春.以槟榔为礼:岭南汉族婚俗的文化地理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05(2):153.
[16]王元林,邓敏锐.东南亚槟榔文化探析[J].世界民族,2005(3):6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 of the Jing Nationality and Urak Lawoi
LAN Chang-long1,2, HUANG Qin1,2
(1.Marine Culture Research Centre of Beibuwan,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Guangxi 535000;2.Faculty of Fine and Applied Arts,Burapha University,Chonburi Bangsean,Thailand 20131)
The wedding is one of the rituals of life.As the marine nationality,the Jing nationality in China and Urak Lawoi in Thailand have derived their own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By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re mainly due to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climate environment,life style,mode of fishery production and the object of national exchanges.Relying on the song to choose a mate,Areca as the media and the way to treat guest,not Living with her husband'home are not only the remarkable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two ethnic customs,but also may b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Pacific Rim culture circles.
Jing nationality; Urak lawoi; marine nation;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 compare
C953
A
1671-9743(2017) 09-0009-05
2017-09-05
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科研项目“中泰两国海洋渔业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以京族与乌拉拉维族为例”(2016B M CC04);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研究”(K Y2016L X384)。
蓝长龙,1985年生,男,壮族,广西马山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东盟跨境民族研究;
黄 勤,1982年生,女,广西宾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保护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