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研究
2017-03-10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研究
□韦欧阳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举国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现代奥运会至今的短短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中国与世界接轨,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局面逐渐突显,群众体育的发展依然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争金夺银的光环下,群众体育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短板”。新时期更要以客观发展规律的眼光看待举国体制,剖析当下举国体制的优势与缺陷,找寻群众体育的良性发展模式道路势在必行。
举国体制 优势与缺陷 群众体育 体教结合
1、新时期的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去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体育方面,举国体制就是以夺取奥运会等国际重大比赛金牌为最高目标,以各项比赛创造最好成绩为目的。近年来,举国体制受到国内及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取得金牌榜第一的成绩令国人无比振奋,让世界为之震惊,辉煌的成就显示了举国体制的巨大优越性。但是,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之后,“中国竞技体育该走向何方”这个问题受到国内学术界的争论,举国体制的种种弊端也受到质疑。主要原因是群众体育发展滞后,金牌数量的增多与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令人心痛的基本事实,也体现出新时期下举国体制的种种矛盾与尴尬局面。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也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对举国体制的研究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新时期的举国体制在完成国家制定的奥运冲金任务后,应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群众体育,逐步将“政府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由重竞技转向重人文,以人为本满足大众体育需求,将群众体育放在和竞技体育同等重要地位,尤其是中小学生应以体育教育与健康为基础教育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文思想观念,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发展,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齐头并进才能解决当下举国体制出现的问题以及扭转尴尬的局面。
2、举国体制的优势与缺陷
2.1、举国体制的优势
我国在学习苏联举国体制模式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发展道路的系统制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将国家竞技体育发展到世界级水平,个别运动项目能够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抗衡。从第一次参加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到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奖牌和金牌总数始终名列前茅,最辉煌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金牌榜第一的成绩,如此辉煌的成就令世界为之惊叹,30年的发展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的历程,这得益于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在“奥运争光”战略下,举国体制能集中最优质资源,紧抓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例如,蹦床在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选手陆春龙、何雯娜二人分别夺得男子和女子蹦床项目金牌,使得我国在短短8年时间就达到蹦床项目的世界级水平,充分证明了举国体制的巨大优越性。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在奥运会、亚运会、单项世锦赛等国际重大比赛备战期间能够倾全国之力调动顶尖运动员参与集训,不断激发运动员训练积极性与夺金夺银的士气,挖掘运动员最大潜力。中国竞技体育选择举国体制,客观的讲,是历史的选择,符合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形象。
2.2、举国体制的缺陷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逐步增大,举国体制在不断创造辉煌成绩的同时,群众体育却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其“短板效应”近年来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1)国民身体素质普遍下降;(2)群众对体育的理解只是争金夺银;(3)发展群众体育所需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青少年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典型的例子是民主德国(西德),1991年东欧剧变前,民主德国竞技体育领域实行举国体制,在二战后的历届奥运会上均斩获佳绩,奖牌数量仅次于苏联和美国,体现出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再次统一,世界各大媒体猜测统一后的德国竞技体育实力将会大大增强,但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以后,德国的奖牌总数在奥运会上很难进入前三名,北京奥运会第五,雅典奥运会、伦敦奥运会均名列第六,里约奥运会排名第五。可以看出,民主德国的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已经是竭泽而渔。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短时间内能够集中一个国家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奥运会竞赛项目,在短时间内将竞技体育提升到世界级水平,其目标是在“奥运争光”战略下占据奖牌榜前列,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但是也牺牲了群众体育。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群众只知有竞技体育,不知有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体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争金夺银,造成的结果就是群众不重视体育,全民健身的活跃群体是中老年人群,他们是为了延长健康期,但是对健身的知识并不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落后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最明显的就是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下降。在争金夺银的光环下,世界各大媒体评论中国是体育大国甚至是体育强国,但是国民体质下降没有得到明显遏制,国民体质监测中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爆发力等逐年下降。欧美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石。
3、群众体育发展落后
举国体制下形成的主流观念就是金牌至上,唯有摘金夺银才能证明我国不仅是体育大国更是体育强国,体现大国体育实力。然而金牌总数不能证明群众体育发展良好,每年的国民体质检测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体质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青少年人群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能力下降,平均水平落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青少年平均身高低于日本。日本在196,年东京奥运会后,政府工作重心由竞技体育转向群众体育,发展至今,日本竞技体育在世界上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民体质显著增强,男性平均寿命 8,.7岁,女性平均寿命87.6岁,人均寿命居世界第一。这充分证明日本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值得我们借鉴。
尽管我国一线大城市的群众体育呈现不同程度商业化繁荣,体育活动种类繁多,群众参与广泛,但是这种表象的背后是体育生活两级分化的趋势。城乡广大群众对体育并不了解,对群众体育更是知之甚少,依然停留在争金夺银观念上,特别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劳动者,在体育生活方面获得的实惠和保障越来越少,加之体育健身活动设施的不完善,让他们逐渐远离体育生活,体育资源迅速向高收入人群集中。
20世纪五十年代,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建立举国体制的初衷是着眼于增强人民体质,但由于在实际运行中过分追求竞技体育的政治效应,造成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之间的比例失调。一方面是每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的金银铜硕果累累;另一方面是每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国民体质直线下降。对竞技体育的注重和对金银铜的追求,也造成了群众体育价值观念的扭曲,“拿不了金牌,尽是丢人现眼!”、“参加比赛又没有奖金,做义工啊!”、“明知进不了前八名,训练还有什么意义?”、“这场比赛名利全无,白来了!”无论是大型比赛还是小型比赛,甚至是娱乐型比赛,基层群众的表达正是基层群众所思所想,这种想法造成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这需要政府“以上带下”转移工作重心,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更需要中小学校“以下促上”重视学校体育,培养中小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对健康保健知识的学习。这样才是真正的举国体制,即全国体育各方面发展蒸蒸日上。
4、体教结合是发展群众体育的基础
举国体制导致的种种矛盾与体现的最大缺陷就是群众体育发展落后。在查阅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关体育政策法规后,得出结论:中小学生开展体育教育课程,培养终身锻炼意识,增进体育健康知识,提高生存技能,最终目的是增强体质。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不重视体育教育课程的开展,受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普遍认为开展体育课是愉悦身心、做广播体操和玩游戏等。大多数中小学校一周只开2-3节体育课,甚至快到期中期末考试时取消体育课,节省更多时间用于复习备考。我们能切身体会到学生上体育课是异常兴奋,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投入到暂时无压力的仅有,5分钟的欢乐中。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一是中小学生在学校并未学到体育教育课程的相关知识技能,未培养其兴趣爱好,忽视了健康知识和生存技能的学习必将导致体质的下降;二是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应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体育教育学习,不仅学习健康保健和自我保护知识技能,更要对自己身体状况有所了解,并非是摆脱压力的玩耍,应该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有启发式的游戏。
20世纪90年代,英国注意到青少年体质、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学校对体育重视程度呈下降趋势。我国当前现状同英国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问题极为相似。鉴于认识到青少年体育对国民体质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英国政府在2000年推出旨在提升青少年体育能力的体育政策《全民体育的未来》,紧接着推出《学校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和俱乐部联盟》和《青少年体育及运动策略训练项目》,这些方案成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并提升青少年体育的地位。英国政府正是采用体教结合教育模式作为根基发展群众体育,保证青少年竞技体育队伍发展壮大的同时,增强国民体质。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解决我国群众体育落后的问题,最好办法是中小学开展体育教育课程,以基层教育培养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意识,同时政府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科学管理,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5、结语
群众体育发展落后体现举国体制的弊端与缺陷,摘金夺银的辉煌成绩与国民体质羸弱形成鲜明对比。新时期竞技体育的发展依然离不开举国体制,但是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依然是群众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依赖于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的重视与开展程度。只有群众体育实力发展壮大,才能保证我国有更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而增强国民体质。在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时,要结合我国实际发展需求,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遵循客观规律。真正重视体育教育是强健国民体质的根本,更是强国之本。
[1]梁晓龙.论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J].体育文化导刊,2004, (7-8).
[2]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7.
[3]郝强,任海.论举国体制与奥运争光计划的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4]朱国平.金牌举国体制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5(5).
[5]胡晓明.“举国体制”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2(1).
G80
A
1006-8902-(2017)-03-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