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对高三学生的睡眠质量影响
2017-04-06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
运动干预对高三学生的睡眠质量影响
□黄 军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
对湖南省醴陵市第五中学11名有睡眠质量问题的高三学生进行运动干预,结果发现,合理的运动干预能缩短高三学生的睡眠潜伏期,提高习惯性睡眠效率,减轻睡眠紊乱和白天功能紊乱,提高学生睡眠质量,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有一定的作用。
运动干预 高三学生 睡眠质量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人们对健康意识空前提高,“拥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新观念深入人心,因此睡眠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根据《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六大城市的成年人一年内的睡眠患病率高达57%,中国人睡的时长并不少,但睡得并不好。其中,四分之一的居民在睡觉这件事上“不及格”,超九成公众的睡眠与“良好水平”存在差距,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工作压力对他们有影响。所以,睡眠已经成为公众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高三学生而言,高考是人生的分水岭,对心理将产生不小的冲击。他们在应对高考之余,还承受着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如学习上的压力、父母的期望等,其中不少高三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而睡眠不好将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以及考试水平的发挥等,对学习与身体都有较大影响。所以,保证高三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睡眠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运动干预是指运用创意性趣味体育运动为引导,通过兴趣激发、理念导入、巩固检验等,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等生命需求进行有效的影响,使个体或团体自发形成一种健康时尚的体育生活方式,使他们由消极的状态转化到积极状态的过程。目前已有研究结果揭示运动可以直接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有助于减轻机体在受到刺激时的生理反应,并加快恢复过程的速度。且运动干预不受年龄、文化、职业所限,是治疗失眠的一个新途径。本文试图对醴陵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入手,对其中有睡眠质量问题的11名高三学生展开运动干预实验,对比干预前后睡眠质量情况,试图找到提高高三学生睡眠质量的方法,为有关研究提供借鉴,为提高睡眠质量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湖南省醴陵市第五中学的高三学生为对象,从高三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发放问卷107份,回收问卷并选出无效问卷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份,有效率达97%。经统计分析,确定以其中11位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干预实验,观察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登陆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 11名实验对象进行运动干预前后的睡眠状况,掌握睡眠质量变化的情况。
(3)实验法。
①实验对象
以湖南省醴陵市第五中学11名有睡眠质量问题的高三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②实验过程
了解学生课程安排及喜欢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的对醴陵市第五中学11名存在有睡眠质量问题的高三学生进行运动干预,每周共,次,每次运动时间为 ,0分钟左右,运动心率控制在130次/min,为期一个月。主要体育项目内容包括为篮球、体育游戏、有氧健身跑、简单武术套路。
表1 运动干预周计划安排表
(,)数理统计法。
整理数据,运用Excel等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作为评定睡眠质量的工具。PSQI是由美国匹茨堡大学睡眠专家BuysseDj等人编制,用于评定被试者最近一个月的主观睡眠质量。且此表在国内由刘贤臣等已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此表由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组成,分成 7个成分因子,即主观睡眠质量(ZGSMZL)、睡眠潜伏期(SMQFQ)、睡眠持续性(SMCXX)、习惯性睡眠效率(XGXSMXL)、睡眠紊乱(SMWL)、使用睡眠药物(SYSMYW)、白天功能紊乱(BTGNWL)。每个因子为0-3分,“0”分指没有困难,“3”分指非常困难,单个PSQI成分因子≥2,说明在该成分上的质量较差或很差。累加各因子成分得分为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的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0”分指没有困难,“21”分指在所有方面非常困难。本研究以PSQI≤,代表睡眠质量好;以,<PSQI<8代表睡眠质量中;而PSQI≥8代表睡眠质量差作为判断睡眠质量问题的标准。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醴陵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的睡眠质量现状
表2 醴陵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睡眠质量指标(x¯±SD,n=104)
表3 醴陵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睡眠状况
本次实验调查的高三学生中,共有10,名学生,主要是对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7个成分因子展开分析。根据表二可知,在各成分因子中睡眠潜伏期的成分得分≥2的概率(25.0%)最大,表示这些学生不能在30分钟内入睡。而使用睡眠药物因子的均数和标准差都不足0.1,在高三学生中利用睡眠药物帮助睡眠的学生较少,成分因子≥2的因子为 0。各成分因子得分≥2的概率在2.88%-25.0%,其中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睡眠持续性、主观睡眠质量排在前四位,分别为 25.0%、21.15%、21.12%、18.27%。据表三可知,高三学生中存在有睡眠质量问题者即PSQI≥8占26.92%,共28人;睡眠质量好的高三学生(PSQI≤,)3,.62%。
3.2、运动干预对11名高三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1)运动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表4 运动干预前后各成分因子的变化(n=11)
通过对11名存在有睡眠质量问题的高三学生进行运动干预,比较前后两次测验结果,检测高三学生睡眠质量是否有所改善。通过表五可知,前后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后,睡眠潜伏期、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及白天功能紊乱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高三学生的睡眠潜伏期缩短,提高习惯性睡眠效率,减少睡眠紊乱和白天功能紊乱;总分在前后比较中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下降,提高睡眠质量。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时,运动强度适中的情况下,经过为期,周的运动干预,睡眠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睡眠潜伏期、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及白天睡眠紊乱的均值均下降0.5左右,而总分在干预后均值下降达3.28,标准差下降为1.15。表明学生在睡眠中出现的早醒、感觉寒冷、白天功能紊乱方面有明显的优化趋势。而由于主观睡眠质量是受试者主观对过去时间段睡眠情况的评价,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睡眠持续性指学生每晚实际睡眠的时间,它的影响因素较多,如个人的生活习惯、寝室的室友及学校的日常作息安排都将对睡眠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整个干预过程中,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持续性以及使用睡眠药物则显示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醴陵市第五中学被调查的高三学生中,使用药物帮助睡眠的同学极少,所有调查者中只有一名同学利用睡眠香薰帮助睡眠,均值只有0.09。
(2)运动干预影响高三学生睡眠质量的机理分析。
运动干预对高三学生睡眠质量的机理包括:①学生在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时,全身肌肉得到有效的锻炼,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灶,使情绪高涨,给学生带来愉悦感;②在运动的过程中,消除思想的紧张和疲劳,改善了神经系统,缓解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将内心的情绪充分释放出来,起到了的、降压的作用,从而减轻睡眠障碍;③由表五可知,学生的入睡时间存在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实验后入睡时间的平均数与方差均有所下降,入睡时间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运动中,中枢运动神经系统会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大脑产生机体疲劳感,促进更快、更好的睡眠;④运动锻炼对人格特点具有积极的影响与良性促进作用,同时运动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能力,消除在睡眠过程容易出现的抽搐等症状,减少睡眠障碍。
因此,适当的运动干预与睡眠质量存在密切的关系,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调控消极的情绪,并产生机体疲劳感,保证了睡眠质量。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在被调查的高三学生中有25%的学生不能再30分钟内入睡,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学生占26.92%,而利用睡眠药物帮助睡眠的学生较少;
(2)合理的运动干预能缩短高三学生的睡眠潜伏期,提高习惯性睡眠效率,减轻睡眠紊乱和白天功能紊乱,提高学生睡眠质量。
4.2、建议
(1)高三学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或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发展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提高身体素质与抵抗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睡眠效率,为高效率的学生提供保障;
(2)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多开展体育竞赛、娱乐项目,丰富课余生活。
[1]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
[2]欧晓霞.对高三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东教育,2009, (Z5).
[3]颜军,陈爱国,朱凤书.大学生心理压力运动干预的研究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05).
[4]贝迎九.瑜伽运动处方对治疗失眠症的疗效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31(06).
[5]刘全生,王俊,李晓前.高三学生高考前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6).
G804
A
1006-8902-(2017)-03-ZQ
黄军(1993-),男,汉族,湖南醴陵市人,体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跆拳道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