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要做到“八项注意”

2017-03-10何传新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7年2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贫困村贫困户

何传新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山东 泰安 271000)

【理论探讨】

精准扶贫要做到“八项注意”

何传新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山东 泰安 271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精准扶贫的热潮,围绕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广大基层干部进村入户,摸实情,出良策,帮助贫苦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环境,增强能力,培植产业。但是也有部分基层干部在思想上还存在误区,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需要深刻认识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注意把握工作的方式方法,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一、精准扶贫要树立“一切为了贫困户”的服务意识

《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是为着人民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个政党不以大众利益为主导利益,它就不能够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共产党人,不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它就不会成为人民爱戴的群体。焦裕禄、孔繁森,他们全心全意为了群众,人民永远怀念他们;有的干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贪得无厌中饱私囊,人民永远唾弃他们。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县委书记姜仕坤,热心为民,坚守群众利益,为了老百姓辛勤耕耘,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山东泰安岱岳区扶贫办主任苏庆亮,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了精准扶贫这一伟大的事业不惜贡献自己的生命,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风采。我们需要增强大局意识,树立“一切为了贫困户”的服务意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带领群众全面实现小康,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所在。

二、精准扶贫贵在精准

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部分基层干部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习惯思维,这在精准扶贫工作是坚决需要杜绝的。有的对农村扶贫对象的确定和退出没有认真核对计算,而由村干部“估摸估摸”;有的扶贫资金“人有一份”,平均摊; 有的基层干部吃惯了扶贫资金的好处,舍不得脱掉“贫困帽”;有的弄虚作假,希望能多占一点国家扶贫资金;还有的搞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现象。

因此,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就需要严格标准程序,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紧扣“扶持谁”,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为每个贫困户建立了《贫困户档案册》《贫困户基础信息卡》。基层干部和“第一书记”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摸清底数,准确掌握本村和扶贫户基本情况。明确基层干部的职责任务。村两委要制定产业规划,与贫困户帮扶责任人落实到户帮扶措施。用足用好各项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村集中资金用于重点扶贫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第一书记要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好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挖掘总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培育、项目实施、机制创新、制度落实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是摸清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基本信息,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需求,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列出需求清单。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包括家庭户数、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做到“底数清”。二是摸清村集体的主导产业有哪些,小麦、玉米、果品、瓜菜等种植面积,牲畜饲养量等。基层党组织和驻村“第一书记”扶持实施了哪些项目?要实现脱贫目标,需要突破哪方面瓶颈的制约?摸清脱贫门路及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并建立问题台账,做到“问题清”。三是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做到“对策清”。四是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四定两不”,即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做到“责任清”。五是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限,做到“任务清”。

三、精准扶贫农村干部要消除思想障碍

经济薄弱村除固有基础和资源因素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村级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和精神状态。精准扶贫工作要有新突破必须克服以下障碍:

自身能力障碍。有些村干部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能力不够强,“双带”作用不明显,造成工作没思想、发展无良策的被动局面。克服这方面障碍,必须是“提高自身素养+用好身边能人+付出十倍于常人努力”。短期行为障碍。有些村干部认为三年一届,时间很短,急于干出成绩,“求大、求快”的思想较重,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规划时,脱离现实,急于求成,企望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其结果导致盲目上马、低端重复建设、低效产业、劣质工程、短期行为等十分突出。思想保守障碍。有些村干部“低调、保守、求稳怕冒”,认为贫困不是一两年能消除的,因而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缺乏信心和勇气,缺乏激情干事的实干精神,以致经济发展总比别人“慢半拍”,难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需要,而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精准扶贫要让党的政策落到实处

群众对农村精准扶贫政策最关注的是政策“落实”。群众最痛恨的是政策始终“走在路上”,实惠始终没有“落在身上”,就差“最后一公里”。 表面上看,是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粗放,其实反映的是背后的思想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要实现“精准脱贫,不落一人”,就要切实解决好这“最后一公里”问题。而村干部正是这最后一公里的筑路人,真干实干方能筑好这最后一公里,否则便成了拦路虎。各级基层领导干部要学会弄懂农村政策,及时贯彻执行农村政策,让农民享受到党的政策的雨露,真正让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

五、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

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带动。而产业带动,贵在精准。只有杜绝热衷于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一刀切的行政干预,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将产业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把握本地特点,尊重群众意愿,做到“六个精准”,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要依托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互联网、专业市场等主体,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力量,形成“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组织+贫困户”“互联网+贫困户”“专业市场+贫困户”等架构形式。

要帮助农民掌握就业创业脱贫方式。一方面创新培训方式,健全贫困人口培训需求档案,使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都能接受免费培训,进而推动转移就业或再创业。二是通过政府购买部分公益岗位,安排农村贫困人口就业,新增加的环卫工、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给贫困家庭成员,促进就近就地就业。三是加快扶贫劳务中介平台建设,促进贫困家庭富裕劳动力就近到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互联网、专业市场等经济实体就业。

六、精准扶贫必须坚持公开公示

为了确保贫困户“应扶尽扶,不落一人”,就需要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贫困户初选名单要公示;镇街道贫困户审核确认情况公示;受助对象公示;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公示;财政转移支付支持贫困村、经济薄弱村发展项目内容公示;贫困人口退出公示;驻村“第一书记”帮扶项目内容公示。财政资金扶持贫困村经济薄弱村发展项目资金使用监督小组成员(由支部成员、群众代表、村委议事成员代表、贫困户代表组成)要公示。

七、精准扶贫要完善退出机制

贫困户遇到下述情况之一的,需要将其及时退出。①注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并正常经营或有机动车辆、对外出租房屋等有资产性收入的;②本人是现任村干部或子女是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在国有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其他企业工作的;③子女家庭条件达到本村中等偏上水平且具有赡养能力的;④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但因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造成生活困难的;⑤近两年购置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的;⑥从事邪教、传销、吸毒、赌博、非正常上访等违法活动,造成生活困难的。

八、精准扶贫要做到阳光操作管理

2016年3月1日青岛日报报道:扶贫职务犯罪多半是村官。农村基层干部要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同时,还应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

(作者系中共泰安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刘凤新〕

D632.1

A

1006-8279(2017)02-0084-02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贫困村贫困户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崖窑”之战——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突围”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