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学发展:历程、成就与展望*

2017-03-10李达

关键词:学科人才研究

李达

人才学发展:历程、成就与展望*

李达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教务处,云南昆明650500)

通过回顾中国人才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总结了人才学发展阶段中的成就和不足,揭示了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实践必将面临诸多的新矛盾、新问题。在具体的发展思路上,要把人才的培养放在中心位置、不断进行人才学综合内容的建设、要与不同的边缘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这样有助于实现中国人才学的跨越发展。

人才学;历程;成就;述评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的人才学(science of personnel)从借鉴国外的人才理论到自创体系,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人才体系的科学化构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先,对人才学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系统的界定是研究人才学理论和深入实践的起点,其涉及到的是根本性的重点问题,因而对现代人才学的发展需要做出一个合适的分析和判断。近40年来,对人才学所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观点和著作颇多,总体来说,在人才学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在此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雷祯孝、蒲克、王通讯及罗洪铁等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对如何科学构建人才学学科理论体系和发展方向的观点冲突较为激烈,争议也比较突出,对人才学学科的创新发展也产生了一些现实的瓶颈和制约。因此,需要在结合国外的研究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新型科学人才观的指导下,笔者以人才学的发展为核心论述点,通过系统分析人才学发展规律为起点,来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从而为构建现代的人才学发展而不断努力。

一、回顾与论述:中国人才学发展历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学开始出现,关于人才学的研究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并被提升到理论的层面。目前,人才学现已列入《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从2012年起,人才学已正式成为社会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为840.72[1]。人才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为培养能够满足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系统的梳理和回顾近40年人才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91年):人才学提出和草创阶段

1979年,随着国家实行全面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全部工作重点由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服务于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学也随之应运而生。正是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著名学者雷祯孝,蒲克在《人才学诞生的缘由》一文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的论证和修改,把原论文定名为《应当建立一门人才学》,之后在《人民教育》(1979年第1期)上予以刊发,并对什么是人才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人才,是指“以个体的综合努力所创造出劳动成果,为推进社会经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人。”[2]1987年,在国家教委组织的一次教育研究讨论会议上,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可这一定义的核心内容,并进一步把人才的内涵理解为:“人才是指人们在不断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发挥,以创造性劳动推动社会和人类进步的人。”[3]这一定义突出了人才的核心概念,也强调了人才的社会实践的能力,并总结和归纳了关于人才的五个重要的特征。由此定义了我国人才学的理论起步和初步形成时期,对并后期人才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的作用。同一时期,以王通讯为代表的关于人才定义同样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他认为:“人才就是工作在不同行业和领域上的人,为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4]此类解释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结构上把人才分为了两大类:即“显性人才”和“潜在人才”。这两种人才是指个人在创造性的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只是在具体的实践方式上表现不同。应该说,以上以雷祯孝、蒲克和王通讯为代表的观点,对人才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上几类不同的诠释适用于特殊人才的范围,但是对普通人才的评定还缺少系统的分类和细化,因此不能不说这是早期专家学者对人才学研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局限。在这一时期,关于人才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成果较为丰硕,代表性的有《人才通讯论》(王通讯)、《现代人才学》(钟祖荣)、《普通人才学》(叶忠海)等,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和人才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交叉学科著作。总而言之,在人才学的草创时期,中国的人才学已经基本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框架和学科内容。

(二)第二阶段(1992~2001年):人才学的发展阶段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人才学发展的第二阶段过程中,其发展较为艰难。尽管如此,我国学术界的许多学者排除艰难,在人才学学会和所在单位机构的支持下,对人才学的学科研究还是取得了一些有质量的成果。在这一阶段,人才学的发展显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才学的研究方法多学科化,分支学科不断出现。殷凤春指出:人才学是一门注重方法和内在逻辑一门科学,对人才学学科进行科学定位和多学科融合,有利于人才学学科的发展和地位构建[5]。杨国庆指出,人才学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突出,今后在人才学的研究方法上,中西比较和跨学科研究等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6]。在此阶段中的代表性的著作有:如王元瑞的《领导人才学概论》、刘翠兰的《人才哲学》以及张衔的《人才解放论》等,都为这一时期人才学的学科多样化和学科交叉提供了实证性的参考。二是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表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随着人才学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始开设人才学课程或研究人才学的理论。钟祖荣指出,随着人才学学科的建立,人才学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才学研究的阵地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有了一批研究人才问题的队伍,培养了众多人才学方向的学生[7]。已有2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设和教授人才学的课程,在招收的学生层次上构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办学层次体系,满足了社会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在办学的结构上,不仅有全日制普通教育、还以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补充。三是人才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逐渐运用到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中,把理论转化成生产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为服务社会经济做出了较为突出的实质性贡献。关乐原指出,改革30年中国人才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人才学领域的研究渐进由理论专项实证研究进行转变[8]。叶忠海通过对人才学发展的15年回顾,分析得出人才学的研究成果已产生或正在产生显著的社会效应,表现在一方面被政府部门重视,另一方面对人才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影响深远[9]。

(三)第三阶段(2002~至今):具体和延伸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对“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不断深入发展,关于人才工作的思考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人才工作问题进行了深入布局,并联合下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10]。表明在国家层面人才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制度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引导都给我国人才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个阶段的人才学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人才学的结构体系更加科学化。吴向东从人才学的视角出发,以党管人才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创新体制和机制等路径,着力解决人才学结构体系中的若干问题[11]。陈镇超指出,人才学基本概念体系的管见过程中,要重点强调人才学理论构建和结构体系的逻辑简单性[12]。同时,一些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著作都对这一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我国人才学理论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是更加注重人才学中的一些重点和新的发展趋势。陈文义等指出,随着现代化建设对军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催生了军事人才学的萌芽和产生,这构成了人才学发展中的新的发展趋势[13]。着重把握和分析在人才学学科发展过程所关注的重点领域,并对人才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做出了预测,使人才学始终保持着新鲜的血液。三是更加注重实践的运用。特别是国家关于人才战略的规划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针对这一发展的成果也明显增多。代表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连续6年发布《中国人才发展报告》(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ALENTS)[14]、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编著的《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专题研究报告(2011)》(THE RESEARCH REPORT OF THE NATIONAL TALENT DEVOLOPMENT STRATEGY),都从不同层面运用人才学服务社会。综合来看,目前人才学发展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时期,人才学从单一发展逐步走向综合研究,从单一的学科研究走向了学科的系统研究,这是目前人才学发展的最显性特征。

二、实践与跨越:中国人才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从整个人才学发展的全局来看,人才学学科的建立到现在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通过对人才学发展各个阶段的历史回顾,可以系统的总结人才学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在人才学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做到了紧紧围绕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个中心思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始终关注人才学发展过程中的显性问题。其次是党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各个实体的单位(个体)的共同协同努力,是我国人才学学科能够不断迈向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的最根本保障。最后,政府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者不断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实践的方案和决策。

(一)构建了现代的人才学基本框架体系

中国人才学的理论体系真正建立于改革开放后。如前所述,中国人才学的发展经历了人才学提出和草创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具体和延伸阶段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通过雷祯孝、蒲克和王通讯等一大批的学者不断进行学科构建,总体上建立了和人才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代表性观点和交叉学科著作,其基本框架体系主要包括人才的基本论点、成长体系、内部开发以及社会开发等四个方面[15]。严群以行为分析为研究的起点,对中国普通人才学的基本框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归纳[16]。张杰以高校人才为例,通过制度激励的方式,促使大学加快建设一流人才成长体系[17]。通过几个阶段性的发展,人才学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现代意义上基本框架体系。

(二)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早在20世纪末,在人才学的发展过程中,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和教授“人才学”的课程[18],在招收的学生层次上构成了专科到博士四个层次的办学层次体系,满足了不同社会层次的需求。在办学的方式上,不仅有全日制教育的办学、还以干训、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补充。不论是办学的层次还是办学的方式上,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向前迈进,并逐步走向成熟。钟祖荣指出,随着人才学学科的建立,人才学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才学研究的阵地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有了一批研究人才问题的队伍,培养了众多人才学方向的学生。许峥嵘以企业人才为研究案例,在对现有企业人才成长模式缺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分析提出了构建专家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策略[19]。

(三)交叉融合的学科研究日益凸显

随着人才学发展的深入化和体系化,所反映出的是人才学的研究方法更加多科化,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和深度融合,人才学从单一发展逐步走向综合研究,从独立的学科研究走向了多学科领域的系统研究,人才学的发展与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不断成熟,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殷凤春指出,人才学学科的发展体系越来越严谨,已经日益成为具有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的系统性的科学理论体系[20]。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之路凸显这是当代人才学发展的最显性特征。杨国庆指出,人才学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突出,今后在人才学的研究方法上,中西比较和跨学科研究等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21]。

(四)形成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并融入新手段

随着人才学学科不断深化发展,针对人才学研究的方法上,具体方法推陈出新,新手段融入到学科中已成常态。叶忠海指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能够综合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结果必然会体现人才的作用[22]。洪芳指出,人才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特点的新兴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23]。这其中,就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比较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一批社会科学领域常运用的研究方法。同时,随着现代社会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人才管理领域融入计算机和网络日益成熟和凸显,新技术和新手段在人才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日渐增多。

(五)人才学研究成果体现时代特征

人才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成熟使得相关研究成果逐渐运用到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中,把理论转化成生产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为服务社会经济做出了较为突出的实质性贡献,特别是国家关于人才战略的规划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针对这一发展的成果也明显增多。庄玉树指出,人才观的问题,实质上是一种人才的社会价值观念,人才的固有特征与时代特征是一种人才的社会价值判断[24]。王书道认为,人才价值的问题域着眼于国家人才战略和不同领域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把握人才价值“真问题”,推进了人才价值理论研究的道路[25]。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连续6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编著的《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专题研究报告(2011)》等,对人才学的深入实践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三、述评与展望:人才学发展的未来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人才学的发展要根据当前的发展态势,把握历史机遇来开展研究。在对既有人才学发展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同时,国内的众多学者对当前该领域所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探讨和分析,综合来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

从人才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人才学的发展侧重于理论研究的倾向,定性研究的特征较为明显。自人才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到发展至今,其发展周期始终跳不出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模式。郑宇指出,质的研究方法之于人才学研究的价值及应用巨大,我国人才学研究一直比较注重理论思辨和量的研究为主的定性研究,质(定量)的研究尚不多见[26]。殷凤春指出,人才学是一门方向明确、注重方法创新的学科,应该逐步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27]。由此周知,理论的研究模式所导致的后果是人才学理论研究与现实运用产生脱节,人才学的发展普遍存在定性研究的方面多于定量研究。

(二)人才分支群体研究是显著特征

受人才发展的趋势和结构性特征,人才学的研究范式通常解决具体问题,形成了习惯于研究个体人才,同时也习惯于研究单一群体和分支行业,特殊性和个体性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形成的成果和经验也十分显著。傅世杰以高校人才为研究的出发点,指出高校应当重视人才学的教学与研究,不仅要有满足教学要求的硬件设备,更要深入研究人才成功的理论与方法[28]。李凤华等以女性人才为研究对象,指出高校是女性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培育包括女性人才在内的各种人才的重要基地,让《女性人才学》进入课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9]。蔡永宁等从人才学的分支学科群体——军事人才学出发,指出军事人才学应界定为是研究军事人才应该怎样认识与管理的学科,研究军事人才学需要认清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其特点[30]。反之,系统的对不同人才群体的共性和综合性研究相对缺乏,概念上和理论上的模式尚不成熟。

(三)应用性研究环节较多

以人才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为研究的回顾点,不难归纳出在此领域的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具体的人(或称之为个体)的发展成果。事实上,如何有效的开发人才、发展人才是目前这一学科研究的重点所在,然而,目前人才学的研究过分强调的是应用性研究。王生钰通过以理科生群体为例,通过精准把握人才的基本业务素质和人才特征才是开展人才学研究的前提[31]。吕功训等通过对大型国有跨国企业人才开发体系进行创新性研究,指出挖掘人才、开发人才、发展人才是一个成功企业必须重点关注的领域[32]。简单来说,人才学的发展应该是研究人才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规律,遗憾的是,无论之前还是现在,对人才的应用性研究环节偏多,对人才本质发展这一环节的关注还不够。

(四)人才工作者综合能力落后

胡雪梅认为,人才工作者作为人才工作的谋划者、推动者、协调者和落实者,在人才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众多人才工作者在人才工作中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上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人才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33]。邱素琴提出,社会人才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人才支持[34]。导致人才理论研究跟不上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步伐的原因有很多,综合来看,一方面是外部大环境的因素,具体来说就是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人才理论研究工作者没有跟上现代治理模式的要求,导致目前人才的发展思路与实际的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是部分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知识水平低下,没有根据现代人才学发展的需求去更新自身的知识。由此造成了在人才学发展的人性因素上稍显不足。

(五)偏重过程环节的研究

叶忠海指出,从人才学学科的发展与研究的内容来看,其过于侧重对现有人才体制的论题研究,对人才预测、选拔、培训、开发等人才战略研究明显不够[35]。蒋文贵以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过程环节中的几项问题,认为教师成长要关注长效发展,过程环节的研究不能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36]。从人才学学科发展的整个宏观体系来看,国内学界对人才发展过程环节的研究较为充实和详尽,在创新思路和破解对策方面相对缺乏独到的理论思辨模式,值得在后期的发展和研究中引起重视。

然而,以上关于人才学发展过程中五个方面发展的不足为我国学界后期继续攻关这一现实性的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缘由。因此,针对人才学发展过程中的显性问题来开展研究就显得符合时代的需求。基于新形势下人才学研究呈现出来的新走向来选定本选题,来探究中国人才学发展过程中的现状、相关难点,并为实现中国人才学的跨越发展提出可运转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国的人才学发展缘起于改革开放以后,正是因为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人才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为国家的各项建设培养了大批的理论和实践人才。总体来看,人才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时期,既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也揭示了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实践必将面临诸多的新矛盾、新问题。对此,笔者进一步希望,中国特色人才学的建设要把人才的培养放在中心位置、不断进行人才学综合内容的建设、要与不同的边缘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这样有助于新时期人才学学科的科学发展。同时,人才学研究的广大学者和专家继续从不同视角、不同深度开展研究,能为不断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批准发布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第1号修改单的公告[EB/OL].[2017-03-19].http://std.gdciq.gov.cn/gssw/res/standardsAnnounced/1326695709445.htm.

[2]雷贞孝,蒲克.应该建立一门“人才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11.

[3]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工业学校教育研究协作组第二次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研讨会——关于新时期人才观的讨论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7(3):81-83.

[4]王通讯.人才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5]殷凤春.人才学学科定位与多学科融合[J].商场现代化,2008(28):230-230.

[6]杨国庆.人才学学科发展面临五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8-18(02).

[7]钟祖荣.继往开来走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时代——人才学发展20年回顾[J].中国人才,1999(11):4-6.

[8]关乐原.改革30年中国人才理论研究成果[J].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2008(11):484-510.

[9]叶忠海.十五年中国人才学发展:回顾与发展[J].人才开发,1995(4):12-13.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7-03-11].http://cpc.people.com.cn/GB/244800/244853/18135323.html.

[11]吴向东.推进党管人才科学化的路径研究[J].理论前沿,2009(3):40-41.

[12]陈镇超.对人才学基本概念体系的管见[J].中国人才,1990(11):31.

[13]陈文义,张盟山.军事人才学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展望[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3):47-50.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人才发展报告[EB/OL].[2017-01-10].http://www.lib.cass.org.cn/.

[15]王通讯,钟祖荣.十年来我国人才学理论的发展[J].中国人才,1989(3):4-7.

[16]严群.以行为分析为起点刍议普通人才学的基本框架[J].人力资源管理,2017(1):86-90.

[17]张杰.制度激励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人才成长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8-21.

[18]王通讯.人才学新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17.

[19]许峥嵘,孙颖.企业专家型人才成长体系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17-18.

[20]殷凤春.人才学学科的发展与重构[J].人才开发,2008(9):6-7.

[21]杨国庆.人才学学科发展面临五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8-18(02).

[22]叶忠海.人才思想史考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5.

[23]洪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比较分析[J].南方论刊,2013(12):52-53.

[24]庄玉树.人才的固有特征与时代特征[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73-80.

[25]王书道.人才价值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及展望[J].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9(1):11-13.

[26]郑宇.质的研究方法之于人才学研究的价值及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18-120.

[27]殷凤春.人才学学科定位与多学科融合[J].商场现代化,2008(28):230.

[28]傅世杰.高校应当重视人才学的教学与研究[J].江苏高教,1998(3):43-45.

[29]李凤华,石海燕.让《女性人才学》走进高校的讲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00-102.

[30]蔡永宁,何元茂.军事人才学若干基础问题新探[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1):57-58.

[31]王生钰.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73-74.

[32]吕功训,王仲才.大型国有跨国企业人才开发体系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7(1):9-19.

[33]胡雪梅.人才工作者应争做“五型”干部[J].领导科学,2007(18):35-36.

[34]邱素琴.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J].人才开发,2007(6):36-38.

[35]叶忠海.中国人才学发展的历程、成就和展望[J].人才市场,2013(3):30-33.

[36]蒋文贵.浅谈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和环节[J].学校管理,2014(5):41-42.

(责任编辑:杨燕萍)

Choosing Development:Course,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

Li Da
(Dean’s Office,Party School of Kunmi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oosing three main stages of development,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choosing development phase,work reveals the talent 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new practice will face many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O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ideas,want to pu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center posi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n going comprehensive content choosing,to cross the fusion with different edge discipline,this helps to realize the span development of China’s choosing.

choosing;course;achievement;review

C96

A

1672-7991(2017)01-0118-06

10.3969/j.issn.1672-7991.2017.01.020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城乡一体化目标下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14XMZ098)子课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2017-03-06;

2017-03-25

李达(1990-),男,湖北省洪湖市人,助教,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基层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学科人才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