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以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为例
2017-03-10翟媛媛徐祝青
翟媛媛,徐祝青
(合肥师范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化学化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以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为例
翟媛媛,徐祝青*
(合肥师范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目前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积极探索,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搭建“双创”活动平台、加强“双创”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符合专业特点和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双创”教育体系,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化学化工;“双创”教育
21世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等步入崭新时代,建立创新型国家面临全新挑战,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9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任务和举措。“十三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社会发展目标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创业能力被认为是学习的“第三本护照”[1]。自90年代清华大学自发探索创新型教育模式,全国各高校在政府指导下纷纷向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模式转型,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双创”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通过教学、实践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高校是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桥梁,也是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主阵地,责任重大[2]。化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专业性很强的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息息相关。如何将化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双创”文件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提升教育品质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实践活动及学院特色,积极探索“双创”教育体系,为营造全院创新氛围,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化学专业“双创”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已有20多年,全国各高校逐步实现向“双创”教育模式转变,并相继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用于高校教育,必须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拓取精神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创新型、高品质的人才。合肥师范学院于2007年改制以来,坚持“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各方面得以迅速发展,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作为理工科学院,加强“双创”教育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1 “双创”教育认识片面,重视程度不高
“双创”教育,一方联系着高校的教育综合改革,一方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但因“双创”教育理念发展时间短,部分高校教育者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3-4]。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未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思想、学习、心理辅导,对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引导较少,大多数学生和教师片面理解创新、创业概念,单纯将创新创业理解为毕业后自主创业,比如开公司、开店等具有盈利效益的实体业,而95%以上的学生毕业选择的是就业而非创业,因而对创新创业兴趣不浓,觉得与己无关。学生缺少兴趣,自然难以在全院全校范围内开展“双创”教育。
1.2 “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缺少具备“双创”资格的专业教师
专业学科教育被认为是大众教育,发展历史长远,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能力锻炼等有一整套完善体系。而“双创”教育发展时间短,培养体系不完善,成为高校边缘化教育[2,4]。目前学校开展的“双创”教育课程仅仅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及少数公选课,授课教师也多是辅导员,而多数辅导员所学专业非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双创”课程内容掌握不系统,知识储备不完善,不足以全面指导学生。开设“双创”公选课的教师大多是理论课教师,普遍缺乏创业经历,难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而仅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或相关政策,授课效果不理想[5]。
1.3 “双创”教育活动形式较少,实践平台有限[6]
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学校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虽开设有实验课,但大多为基础实验,实验内容以理论验证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很少。校内实习实训课程内容也未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双创”意识。而“双创”活动的开展更多依托于大学生科研项目和一些诸如“挑战杯”等创业大赛,这些项目和比赛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参加得到锻炼,大多数学生无法从中拓展创新思维,激发创业兴趣。
1.4 “双创”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在学校勤工俭学岗位中设置有大学生科研岗,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院虽多次开会强调“双创”对学生成长、学院发展的重要性,但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双创”教育管理方案和制度,无法保障“双创”教育有效开展。对于“双创”实施效果的评价,目前也仅体现在每学年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中,且评定条件、评定方法较笼统,“双创”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2 化学专业“双创”教育体系构建
2.1 提高“双创”地位,加强宣传引导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双创”教育,成立以院党政领导、系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双创”教育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学校关于“双创”教育的各项文件,全面开展“双创”教育工作。制定了《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学院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举措,指导学院“双创”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定期召开双创组会和座谈会,在学生教学、管理、服务方面形成合力,促进创新创业各项行动高效落实。此外,学院专门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双创”专项经费,全面保障双创活动有效开展。
学院通过网页、主题班会、QQ群等多种渠道加强“双创”宣传,充分动员广大师生更新教学、管理、学习观念,以创新精神为引导。特别以党建为重要抓手,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贯彻习总书记“两学一做”的精神,在“三会一课”中交流“双创”想法,落实具体做法。
2.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建设
如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的高素质人才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要将“双创”教育理念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根据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等,结合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特色,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中向学生传输“双创”理念,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中,对学生的课前十分钟演讲进行点评,结合化学教育类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说课、上课等实践。实验类课程增加创新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注重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全程化和长期性。从大一开始,鼓励学生参加产学研合作单位的项目研究工作,近三年学生先后参加中药饮片酒仙茅水分及浸出物的含量测定、蜜桔梗中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的测定和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等项目研究近10项。学院学生参加的小P团队先后获安徽省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学院组建的“星火队”获第五届“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二等奖。
此外,除目前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形势与政策》外,还增设了一些有关创新创业的专业课和讲座,邀请学院创业成功的校友或企业高管来院开展讲座,分享创业经验,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学习创业技巧,提升创业能力。
2.3 加强院企产学研合作,搭建“双创”教育平台
2.3.1 以系列活动为重点夯实师范生专业功底
根据学校“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创师范牌”的要求,学院自2013年起每年遴选30名左右师范生组成“卓越教师班”,并依托省级卓越教师培养项目,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将理论课程提前(即在前两年设置理论课程的学习,从第三学年上半学期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以系列活动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每年举办“勤奋杯”师范生技能竞赛、“创新杯”实验技能大赛、“课前十分钟”、“三字一话”等系列活动,让每一个师范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得到充分锻炼,大大提高师范生技能。师范生连连在国家级和省级师范生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2014年,在第五届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中,黄晓宇同学获理科组特等奖,郑欣、李静静等两位同学获理科组一等奖,张丹和代重阳获理科组三等奖。2015年,黄晓宇在全国高等学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2016年,孙妍在第七届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获本科组特等奖。
2.3.2 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搭建创新平台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产学研工作,2016年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开设企业课程8门,引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面向工厂企业一线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其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目前,学院具有安徽重大科技专项1项,与林兰药业、明光市国星凹土等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学生参与共计达100余人次。2016年,学院有73名学生参与产学研相关的毕业论文写作;学生参与获得专利1项;选派30名毕业班学生入驻大别山林艺公司,参与生产实践、研发,强化实训实习环节,使学生熟悉、掌握药品生产及管理过程;并结合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产品,成立电商,将线上营销与线下产品销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吸引学生参与产学研工作,搭建好学生创新平台,充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2.4 加强“双创”队伍建设,营造全院“双创”氛围
2.4.1 建立教师“双创”队伍
学院选择一部分德才兼备、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辅导员,邀请学院杰出校友、企业高管共同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创”队伍。鼓励辅导员多参加创新创业、心理辅导等相关培训,考取心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资格证书,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积极响应学校“双百计划”,每年寒暑假选派数名教师到中小学和企业挂职研修,帮助中小学改进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帮助企业改良技术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创新。鼓励教师、辅导员积极申报“双创”项目,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案例课题研究,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入创新思想,渗透科学前沿知识,将专业知识与创新教育融合为一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2.4.2 建立学生“双创”队伍
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在各兴趣小组中筛选出一部分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建创新创业队伍。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设有大学生科研岗,成立学生创新实验室,通过本人申请、实验老师考察、学院审批、签订安全协议,按照学院实验室相关要求,辅助实验教师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大学生科研项目,撰写实验论文,学会专利申报。创新实验室的建立,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如实验、实习方面一些好的想法,能够自主申请项目,学院评估后给予意见和建议,提供相关硬件保障,并帮助学生修正、落实,从而帮助学生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创新行动,使得创新创业想法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院以点带面,通过建立学生“双创”队伍,先培养一部分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再发挥榜样作用辐射更多学生,营造全院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此外,学院成立“学生导师制”,每位学生在大一一开始通过双向遴选,确立两位导师,即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校内导师指导5-6名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成为其平时学习、活动的有效力量。将企业、学校的校外导师请进来,参与相关讲座和指导;同时让学生走出去,见习、研习、实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6届毕业生中数名考入国家985、211学校读研,其中包括中科院、中科大、同济等名牌高校,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院采取“双创”教育是分不开的。
3 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以培养“双创”人才为目标,以系列活动为抓手,以制度方案为保障,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总结,构建一套适合化学专业的“双创”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1] 李长熙,张伟伟,李建楠.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4:97-99.
[2] 张兴辉,王克太,王全胜,等. 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兰州文理学院为例[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103-106.
[3] 马广林,王军婵,谭程.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5-9.
[4] 席成孝,刘志侃. 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 安康学院学报,2014,26:106-111.
[5] 张莉,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9:62-63.
[6] 王磊.在化学实验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J]. 广州化工,2015,43:213-215.
2016-12-30
合肥师范学院学生服务专项:开展产学研项目服务学生应用型能力成长(2015XSFW02)
翟媛媛(1986-),女,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 徐祝青(1965-),女,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书记,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G647
B
1674-2273(2017)03-0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