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训练学》课程“翻转课堂”实施方案的构建

2017-08-07周妩娜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知识点运动课堂教学

汪 辉,周妩娜

(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运动训练学》课程“翻转课堂”实施方案的构建

汪 辉,周妩娜

(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伴随理念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的整合也日渐深入。当前,翻转课堂成为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新浪潮,为教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着眼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现状,提出《运动训练学》课程“翻转课堂”实施方案构建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特尔菲法等研究方法,确定了适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书本知识点,在理论指导下构建了10个知识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为后期该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后续的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动训练学;方案构建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

1.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特征及流程

翻转课堂,即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颠覆了“教师讲授+学生作业”的教学过程,教师、学生的角色分别由原来的“演员”、“观众”变为教学活动的“导演”和主要参与者,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也称“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在线学习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课”;第二阶段是课堂交互学习阶段,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三阶段是课后巩固阶段,包括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回顾课堂知识、完成进阶作业[2]。

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及设计理念

2012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引入中国,并在我国的学者、教师、家长中引起了不同反响。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观点,如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模式[3],是一种旧模式的新词[4],是有效的课堂管理、传统课堂的补充和丰富[5];由于年幼的学生太没有约束力,翻转课堂在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普及并不广泛,而对于有学习自觉性的大学生运用得较多;翻转课堂与中国传统的优质课堂有着同样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6]。

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教师的基本素养都应包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分析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善于“发现问题”等。教师只有熟知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有趣、有深度的好问题,才能运用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技术和程序,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翻转课堂“讨论促进思考和理解”的效率。笔者认为:该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不再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而针对具体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的构建,应突出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

微视频或微课程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载体,它主要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前将知识点划分为若干小的模块和小的专题,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并转发到学生手上,用于重难点的讲解,其长度一般控制在8-10分钟之内。微视频的质量决定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成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目标明确、时间短、可反复观看等优点。

微视频的传播需要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支持。据相关文献表述,国内进行翻转课堂实验的学校还没有统一到一个适合的网络平台[7],一些地区利用QQ群平台进行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共享[8],由于只限于群内成员,这就很难真正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免费、便捷、共建共享和相对自主的网络学习平台亟待开发。本方案在后期的实施中,以一个班级QQ群为小范围实验的载体,通过一学期的实验与改进,再通过便捷的网络共享平台加以推广。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以“翻转课堂”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以2012年至2016年为检索时间,对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参阅数篇文献,为文章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特尔菲法

根据教学经验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课题组确定了书本中24个重要知识点编制问卷,将每个知识点设计成一个问题,答案设计为: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答案对应的分值分别为:0、1、2、3、4分,再按照相应分值录入excel软件、计算平均分。

选取国内专家10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6名,且均有十年以上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当面或书面向专家讲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知识点筛选目的,再由专家对上述知识点进行打分筛选。经统计,平均得分超过2分的知识点共10个。

3 《运动训练学》课程概况及“翻转课堂”内容选择

3.1 教材选用及章节主要内容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本科《运动训练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教材共由14章构成,分别是: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管理,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员周课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项群训练理论。

3.2 “翻转课堂”内容确定

由专家打分筛选出了平均分超过2分的10个知识点,如表1所示。按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实施方案构建,为后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表1 《运动训练学》翻转课堂内容选择情况一览表

4 《运动训练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方案

4.1 翻转课堂实施方案构建的基本理念

(1)课前微视频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突出重难点知识讲解,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前学习、提前思考。

(2)课中师生相互交流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依据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征(本源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在课中充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运动训练实践进行举例论证,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3)课后进阶作业

运动训练理论源自于运动训练实践,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指导训练实践的能力,这也正是其“实践性”学科特征的具体表现。因此,此阶段的作业主要是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践操作方案,学生在课下向老师提交作业,教师批阅、反馈。

4.2 《运动训练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案

4.2.1 知识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1)课前微视频内容设计(教师在视频最后部分留下问题,要求学生课上回答,具体问题在“课中师生相互交流”环节体现。下同):首先简要介绍“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引入运动成绩的定义及其决定因素;其次介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定义及其构成因素,简要介绍各要素在竞技运动中的表现;最后,引导学生研究书本中的实例,学习“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知识。(2)课中师生相互交流(此环节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评,为避免重复撰写,点评环节在该部分省略。下同):学生举例描述运动成绩,学生回答“为什么运动员自身表现是影响运动成绩的根本因素”,学生举例论证“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包含的三个方面,举例说明竞技能力五个要素在各专项中的具体表现,解释“训练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构成的完整体系”的重要作用。(3)课后进阶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及所学知识,设计自身特长项目的“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模型。

4.2.2 知识点: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1)课前微视频内容设计:首先,由高水平运动员成才过程的共同特征引入“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介绍该原则的定义及优秀运动员所经历的4个阶段;其次介绍该原则的科学基础,逐一举例解释;最后,从运动训练管理、运动训练多年计划制定的角度阐述如何贯彻该训练原则。(2)课中师生相互交流:学生分组探讨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逻辑关系,并举例说明 “什么是系统训练?”、“什么是周期安排?”;结合运动生理学,学生探讨竞技状态形成的微观过程及特点,并根据自身的经历描述如何贯彻该原则。(3)课后进阶作业:学生根据大学的训练和学习特点,依据该原则制定个人大学期间的运动训练或学习计划。

4.2.3 知识点: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1)课前微视频内容设计:首先,由当前世界运动训练负荷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引入“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重要性;其次,介绍该原则的定义及科学基础,逐一举例解释;最后,从运动训练负荷设计及监控角度阐述如何贯彻该原则。(2)课中师生相互交流:师生共同探讨超量恢复原理与人体适应性机制的异同点,学生总结两种原理对当前运动训练负荷设计有何指导意义,学生分组探讨后回答:当前运动训练负荷及恢复手段设计应注意的问题。(3)课后进阶作业:学生根据自身的运动训练经历,举例说明运动训练负荷“临界点”的重要性及在负荷设计中的应用。

4.2.4 知识点: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1)课前微视频内容设计:首先,从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引入“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重要性;其次,介绍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定义;最后,从字面意思、实际操作等角度阐释“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关系”。(2)课中师生相互交流:学生举例论证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三个不同点和一个相同点。(3)课后进阶作业:结合自身的运动特长,围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在一堂训练课中设计使用三种以上的训练手段。

4.2.5 知识点: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8种具体操作方法)

(1)课前微视频内容设计:首先,由运动训练方法体系引入8种具体操作方法(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的定义;其次,从方法的用途,对8种方法进一步分类;最后,对8种方法的异同点进行归纳比较。(2)课中师生相互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分解训练法与完整训练法的异同点及用途,重复训练法、间隙训练法及持续训练法的异同点及用途,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及比赛训练法的异同点及用途,以赛代练与比赛训练法的异同点及用途。(3)课后进阶作业:学生根据自身的专项或体育特长,运用两种以上训练方法设计一堂训练课,包含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负荷安排、训练人数等信息。

4.2.6 知识点: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1)课前微视频内容设计:由多个项目的体能特点,引入力量素质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介绍力量素质的定义及分类;最后,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介绍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2)课中师生相互交流:学生根据所学专项进行分组讨论后回答:不同专项的力量素质表现形式及训练特点。(3)课后进阶作业:学生根据自身的专项或体育特长,从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三种力量素质中任选一种设计一堂训练课,包含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负荷安排及训练人数等信息。

4.2.7 知识点: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1)课前微视频内容设计:由多个项目的技术表现特点,引入速度素质在体育竞赛中的作用;其次,介绍速度素质的定义、类型及影响因素;最后,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角度介绍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2)课中师生相互交流:学生根据所学专项进行分组讨论后回答:不同专项的速度素质表现形式及训练特点。(3)课后进阶作业:学生根据自身的专项或体育特长,从反应速度、移动速度、位移速度力三种速度素质中任选一种设计一堂训练课,包含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负荷安排及训练人数等信息。

4.2.8 知识点: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课前微视频内容设计:结合运动技术的生理学、心理学及社会学原理,讲解运动技术训练的九点基本要求。(2)课中师生相互交流: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组逐一分析、讨论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3)课后进阶作业:学生结合自身特长技术,撰写课堂讨论心得,提出某项目技术训练中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4.2.9 知识点:战术训练法

(1)课前微视频内容设计:由多个项目比赛时战术运用情况,引入战术在体育竞赛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2)课中师生相互交流:学生根据所学专项进行分组讨论后回答: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如何在具体体育项目训练中运用。(3)课后进阶作业:学生结合自身特长运动项目在比赛中战术的表现,撰写课堂讨论心得,提出某项目战术训练中应采取的具体方法与手段。

4.2.10 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制订

(1)课前微视频内容设计:由什么是战术方案,引入介绍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进而,说明战术方案制订的注意事项。(2)课中师生相互交流:学生根据所学专项进行分组讨论后回答:学生逐一举例分析、讨论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学生根据自身的参赛经历,举例说明战术方案制订注意事项的具体运用。(3)课后进阶作业:学生自己拟定要参加的某一比赛,制顶详细的战术方案。

5 结语

相对于众多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在信息化环境中颠覆传统教学流程的教学设计模式。但无论其是一种新模式还是对传统模式的有益补充,其基本过程都要围绕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运动训练学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运动训练学》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按照该课程方案的设计框架,逐步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效果,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流程,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模式。期待经过多轮实践的修正,我们能提出更加完善的《运动训练学》翻转课堂模型与学界共享。

[1]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1):58-64.

[2] 董满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 郭鹏飞.国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15):13-16.

[4] 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18-23.

[5] 杜悦.寻找更高效益的“翻转”方式.[EB/0L].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4/29/content_434659.htm?div=-1,2015-04-29.

[6] 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5,342(07):108-115.

[7] 吴忠良,赵磊.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 2014,327(04):121-126.

[8] 张新明,何文涛,李振云.基于QQ群+Tablet PC的翻转课堂[J].电化教育研究,2013,(8):68-72.

2016-12-20

合肥师范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研项目:“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专业《运动训练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yj04)

汪辉(1981-),男,安徽无为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G64

B

1674-2273(2017)03-0118-04

猜你喜欢

知识点运动课堂教学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不正经运动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