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我国幼稚教育课程与教法研究

2017-03-10

关键词:幼稚园儿童课程

黄 伟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051)

民国时期我国幼稚教育课程与教法研究

黄 伟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051)

幼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到了近代才有缓慢的发展。民国以来为振兴国家的需要,幼稚教育被提到重要高度,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立法,先后制定幼稚课程标准以及指导教学的基本方法。教育部门希望以此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改变中国当时落后的教育局面,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民国时期幼稚教育对当今我国幼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民国时期;幼稚教育;课程编制;教学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幼稚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提出,1892年美国成立全国儿童学联合会,1899年德国成立儿童心理学会,1906年俄国成立儿童学会,192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规定了保护儿童权益的若干条例,而我国直到清末时候才有幼稚教育的起步。本文拟对民国时期我国幼稚教育的课程与教法进行研究。

一 、民国时期我国幼稚教育的缓慢发展

我国古代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概念,然而幼稚教育一直到近代才有缓慢发展。1877年黄遵宪描述日本幼稚园“皆教四五岁小儿,鸟兽草木日用器具,或图画、或塑形以教之以名。……教之唱歌、说话、习字,陈一切蹴鞠、秋千之类,于放学时听之游戏,以诱掖其心节宣其气。课程皆有一定不易之刻,坐立起止皆弱以兵法部勒之,泰西之教法也”*陈铮编 :《黄遵宪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页。。清末新政时期,贵胄溥纲曾上书认为 :“京师各种学堂都有,惟幼稚园没有,实在是学界上的一个大缺点。”*《各省新闻:组织幼稚园》,《河南白话科学报》1908年第22期。在不少人士的建议下,清末新政的教育环节改革涉及到了幼稚教育。

受惠于早年屡次派学生赴日本留学,两湖地区成为幼稚教育起步较早的地区,190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聘请日本保姆三人,在武昌阅马场模范小学内设湖北幼稚园,为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开始。1904年,清政府修订学堂章程,随后我国开始有幼稚教育的专门机构——蒙养院,其宗旨主要是辅助家庭教育,专门保育3岁至7岁的儿童。清政府要求各地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应附设蒙养院,“堂内划出一院为蒙养院,令其讲习为乳媪及保姆者保育教导幼儿之事”。蒙养院附近幼儿“其父母愿送入其中受院内之教育者听,以便院中学保姆者练习实地保育之法”。为切实落实幼稚教育计划,清政府还制定了蒙养院的保育方法,主要有 :游戏法,“随意游戏者使幼儿各自运动,同人游戏者合众幼儿为诸种之运动,且使合唱歌谣,以节其进退”*璩鑫圭、唐良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94-397页。;歌谣法,教导儿童唱浅易简单的诗歌,以助他们的耳目喉舌舒畅、心情和悦;谈话法,选择幼儿易解及有益处、有兴味的事实,启发其见物留心之思路;手技法,以盛长短大小各种木片的匣子,使儿童将此木片作房屋门户等各种形状。1905年湖南创办幼稚园,聘请日本人春山和佐腾为保姆,并制定蒙养院说课办法,要求满三岁以上未届学龄的儿童皆应入园接受幼稚教育,“幼稚园设立之始意,所以将贫贱家儿童养成美材,富贵家父母当不虑其子弟同处染坏气习;有此感情将来小学堂不分贫富贵贱,可施共同教育,此为小学堂行同等教育补救之法,故幼稚园教育所关甚巨”*章咸、张援 :《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60页。。不难发现,清末的蒙养院是家教合一的,因此它不是纯粹现代意义上的幼稚园,更类似一个托儿所,蒙养院的开办只不过是用来辅助家庭教育。但是,清末蒙养院的出现标志了中国的幼稚教育事业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民国建立以来,谋国之士认识到幼稚园教育重的要性 :“幼稚园者,即造就良好国民之最要机关也,一国之幼稚园多,则前途有希望之国民必众,反之则多数儿童,嬉游无教,益以家庭及社会之种种恶影响,以戕贼其心身,使可畏之儿童,浸假成无用之游民,非惟不为国用,且以贻害之,是绝国家之命脉也。”*钱启秀 :《论幼稚园之于国家关系》,《汉钟月刊》1924年第4期。民国时期幼稚园一般附设在国民学校或者小学,幼稚园的经费由市县政府根据地方的需要及经济能力设置,当然各级师资训练机关及私人也可以设置。幼稚园的单独设置以地名人名或者切合优质教育的意义词语命名,设立时要求有名称、主持人及资历、园址(包括平面图及面积、地址环境状况、饮料水质等)、园则(包括儿童额数、班数及入园年龄,儿童入园手续等)。

1921年7月,教育部训令全国范围内推广蒙养园,指出幼稚儿童“身心之发育,甚为敏速,其发展之不适宜,于将来品性之成就影响非浅。故必于此时间,施行相当之保育,以补救家庭教育之缺点,而养成善良之根本,则学校教育,方克收美满之功效”。儿童由家庭进入学校,其环境的突然变化或过于急剧,身心发展或受伤害,“若蒙养园者,其形式之组织,同于学校,其保育之方法,类于家庭,能调和家庭与学校境遇之变迁,使适于自然之发展”*朱有瓛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37页。。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正式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规定“幼稚园收受六岁以下之儿童”*宋恩荣、章咸 :《中华民国教育法规》,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4页。,这标志着幼稚教育正式进入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中。1923年,陈鹤琴准备设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鼓楼幼稚园,得到东南大学的支持,随即陈鹤琴以自己房子的一部分为园舍,聘请东南大学教师美国人卢爱林为指导,该园宣称“在实验中国化的幼稚园教育,并以试验所得供全国采用”,收费标准则为“凡月收入百元以下者,每学期每生纳学费六元,凡月收入百元以上者,每学期每生纳费十二元,点心费每学期每生两元,材料费每学期每生两元”。*葛鲤庭 :《南京鼓楼幼稚园简史》,《活钟》1947年第7/8期。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11页。为目标,不久教育部在《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规定幼稚教育目标 : “增进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宋恩荣、章咸 :《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第223页。随后幼稚教育为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所重视,并且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据统计,1931年全国各省市有公私立幼稚园共计829所,以四川居多共164所,其次为福建79所,江苏78所,全国幼稚园学生共36,770人,四川7,163人,福建4,143人,江苏3,631人;经费方面,全国幼稚园经费为710,450元,广东87,633元,四川53,260元,江苏53,214元。具体以广州为例,1930年市辖学校附设幼稚园共有学生737人,男生340人,女生397人。*《十九年度市辖学校附设幼稚园统计表》,《广州市教育统计》1932年第2期。

日本大举侵华后在中国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国民政府内部精英分子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救国必须从幼稚教育开始,于是提出了幼稚教育的救亡方案。其主要是希望培养儿童活泼健康的体格,养成幼稚儿童互助团结的观念、勇敢尚武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习惯等。具体操作上准备以简单的民族英雄故事作为研究中心;教法与教材顾及儿童的能力与兴味,尽量利用趣味的故事及沙箱装排来启发幼稚儿童对于救亡的深切认识。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对学前教育要求“应使保育与教导并重,增进幼儿身心之健康使其健全发育,并培养其人生基本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教育部颁布《战区儿童教养团暂行办法》,规定“战区儿童教养团得按儿童程度,分为高级小学、初级小学及幼稚园三部”,“战区儿童教养团除供给膳宿衣服,注意儿童保育外,并应继续维持其课业”。*廖军和、曹丽 :《中外学前教育简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2013年,第77页。

1939年国民政府正式颁布《幼稚园规程》,这是我国学前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法规。其规定幼稚教育目的在于“增进幼稚儿童身心之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有之快乐与幸福”,“培养幼稚儿童关于人生基本之优良习惯”,“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之改进”。*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26页。1943年12月,教育部又公布施行《幼稚园设置办法》,明确要求幼稚园的人数控制在120人左右,特殊情况下可以增加到200人,每一教员保育的儿童数不得超过20人,“幼稚园对于儿童,应顺应其个性,依照其身心发展之程序,施以适当之保育,不得以读书写字等类于小学功课之事项,或使为过度之工作”,“幼稚之保育应注重养成良好习惯,不得施行体罚及足使儿童感觉痛苦之苛罚”*宋恩荣、章咸 :《中华民国教育法规》,第280页。。抗战胜利后,教育部于l945年公布了《国民学校及中心国民学校规则》,要求“国民学校及中心学校均得依据《幼稚园设置办法》附设幼稚同”*廖军和、曹丽 :《中外学前教育简史》,第77页。。

二、 民国时期我国幼稚教育课程编制的特点

什么是课程?陈鹤琴认为课程是人类的经验,即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各种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毫无疑问,处于幼稚时期的儿童最喜欢模仿,对于成人或年长儿童所做的事情,如家庭里实物、工厂里建筑、田野里耕种等非常喜欢,所以如果把这些材料编入课程定能增加他们的兴趣,从而增加教学的效果。那么,具体应该怎样编制幼稚园的课程,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1922年,幼稚教育列入新学制,制定课程标准也成为了必然。从1928年10月到1932年10月,甘梦旦、俞子夷、张宗麟、陈鹤琴和葛鲤庭等11人经过四个阶段的不断努力与探索,民国幼稚园课程标准最终形成。193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并限于1933年第一学期起各校开始施行,同时教育部又指定若干省份及行政院直辖教育厅局、组织委员会,编订具体教材要目及教学实例,作为各省市编订具体课程的参考。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法令可知幼稚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其中,音乐目标为满足孩子唱歌的渴望,“启发并增进音乐的机能”,发展亲爱协同的情感,以便引起对事物的兴趣,内容包括家庭生活、节庆和纪念日、时令、自然现象、爱国、社会和表演方面的内容;故事和儿歌目标是培养儿童对于文学的兴趣,发展想象和启发思想,增进发表能力,发展对于故事的创作能力,培养快乐、高尚和爱的情感,内容包括通话、自然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民间传说等;游戏目标则规定为“顺应爱好游戏的自然性向,而与以适当的游戏活动”,发展筋肉的联合作用,并训练感觉和躯肢的反应,内容包括计数游戏、故事表演和唱歌表情的游戏、节奏的和舞蹈的游戏等;社会和自然的目标为“增进利用自然、满足生活、组织团体等的最初步的经验”、“引导对于‘人和社会自然关系’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卫生方法,家庭、邻里、商铺和交通机关等社会组织的观察研究及本地名胜,常见的虫鸟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总的来说,民国时期幼稚园课程的编制主要强调以下几方面。

中心单元编制课程原则。该法设计课程的特点就是首先确定一个中心,以科目为单位的课程编制和小学基本没有区别,教学也会按着课表的程序执行刻板的教学,编制缺乏家庭生活的风味,致使各种活动分离孤立,课程没有伸缩性,教师无法随机应变以达到教育的功能,而中心单元编制课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张宗麟认为幼稚课程应该遵守 “一切课程是当地当时儿童自发的,不能抄袭任何人家的课程,教师之职责只有供给儿童的询问及各种应用材料,并指导儿童所需要的事务,注意于儿童身体的健康、动作的活泼,不愿儿童受有许多知识和斯文如木偶的礼节”*张宗麟 :《怎样编制幼稚园的课程》,《.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2期。。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少学校经过探索后采用中心单元编制课程。例如,1927年南京鼓楼幼稚园第十五周(6月7日至13日)以端午节为中心单元。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星期一上午-装饰房子(整理庭园)、音乐(种瓜)、游戏(老虎跳)、故事,下午-缀法牌、图画法、数学(转珠盘)、故事;星期二上午-手工(做香袋儿)、图画(老虎凳)、音乐(复习)、故事,下午-读法(缀法盘-新字)、故事、旅行(看瓜果);星期三上午-旅行法(地点临时定,以常识为目标),下午-读法(缀法牌、自述簿)、故事与谈话(端午的风俗);星期四上午-手工(香袋儿)、图画(端午故事)、音乐、故事、游戏,下午-端午请客之预试、买物请客的礼节等、读法(自述法),星期五上午-手工(老虎,香袋儿),图画(端午房间里的装饰品),故事、音乐,下午-读法(缀法牌,总复习)。*张宗麟 :《怎样编制幼稚园的课程》,《教育杂志》第1927年19卷第2期。同样,江苏扬州实小幼稚园课程也采取“中心单元混合编制法”,即融合各科编成设计教学纲要,适应设计活动的需求,避免分科编制的呆板弊端,“对于课程的单元来说,完全根据本校低年级及幼稚园,最近二年实施中心单元涉及教学做的中心单元和分级单元,详细核对课程标准,取其完全适合的单元,共约四十单元至五十单元,以备一学年之用”*杨骏如 :《联络低年级的幼稚园课程编制》,《河南教育月刊》1935年第5卷第4期。。

中心单元编制课程困难是减少了很多,教师不需要照本宣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在课程上发挥自己的教法,这样应付儿童及各种临时发生的变化反而更容易,但是这样做也产生不少问题。例如,强制了儿童的兴趣,轻蔑了儿童的个性,教材常常会不适用,临时发挥变得没有限制,容易造成内容扩大,从而使得儿童的接受负担加重。

民国幼稚园课程编制加入政治常识。1931年9月,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7次会议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强调幼稚教育的觉化目标,“使儿童整个的身心融育于三民主义教育中”、“使儿童个性、群性,在三民主义指导下平均发展”,具体要求幼稚课程以“三民主义重要的理念,为编订全部课程之中心”,注重伦理知识及实践、以助长儿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德性,“由史地时事及各种纪念会之讲解,以启发儿童爱民族爱国家之精神”*宋恩荣、章咸 :《中华民国教育法规》,第38页。。

一般来说,课程是有价值的生活经验,所以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改造社会的能力,就要努力去寻求经验,当时的中国处在列强压迫下,欲谋复兴“必须把中国民族性的特点——坚忍耐劳,博爱,自强深深第注入全民族的心坎里,使个个人都有复兴民族的决心”*庄宝珍 :《集美幼稚园课程的编制》,《集美周刊》1935年第18卷第7期。。例如,南京南区实验学校幼稚园加入党义的内容,认为“党义是党治下民众所应该知道的……在遇到机会或找到机会时,用儿童化的语气,故事化的比喻,或简单化的演述,使儿童可粗知党义的大意”*《南区实验学校幼稚园概况》,《首都教育研究》1930年第1卷第1期。。又如,上海西城学校“庆祝中华民国的生日”的教学,要求儿童知道国庆节的意义,“认识国旗党旗,以及知道纪念国庆的方法”。与儿童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什么是中华民国的生日?国旗党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庆祝我们的国庆?根据课程编制,教师还要求儿童搜集求关于庆祝国庆的图片、中华民国的地图、中华民国的国旗和党旗等。最后教师讲述国庆纪念日的由来、双十节的故事、国旗党旗的辨别等。*《幼稚园设计教学纲要》,《地方教育》1933年第48期。

民国幼稚园课程编制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儿童进入幼稚园不是以学习为主,但是需要增加适当的生活常识,使得他们对世界的各种变化有所了解,从而锻铸他们的情操。例如,成立于1927年的南京中区实验学校幼稚园,非常重视幼稚儿童卫生方面的常识,教学中时常告诉儿童吃食物前洗手,身边要带手帕,保持身面的清洁,嘴里有食物时候,衣服保持清洁;在行为方面“帮助人爱朋友,对受痛苦的人有同情心,喜欢与人合作,不要和人争吵或打骂,做事或游戏能守秩序,爱护花草爱惜物件,能准时到幼稚园,走路很轻快,用过物件放在原处”等。该校单元设计的“育虫”,教师会带领儿童到花园里看桑树,使儿童各述桑叶的用途、绸料原质和原料的由来;然后教师领儿童看“蚕的一生”标本,由儿童决定作蚕的活动,告诉儿童蚕的饲养方法、光线及温度的配置,桑叶的选择,蚕的功用,蚕丝的功用,以及美工做蚕筐、做匾架,做桑篮,做蚕的一生模型等。*李清悚 :《中区实验学校幼稚园概况》,《首都教育研究》1930年第1卷第1期。又如,上海西城学校幼稚园课程“甜蜜的秋果”,其目的使儿童知道秋果的种类名称和功用,主要讨论秋果的种类、秋果的形态怎样、秋果的滋味怎样、秋果对于我们身体有怎样的利益等。然后和儿童一起搜集关于秋果的各种划片和秋果的模型等。具体操作方面,幼稚教师会讲述秋果的范围、研究秋果的种类、观察秋果的形态、研究贮藏秋果的方法、研究吃秋果时应注意的事项、唱卖秋果歌、做采秋果的游戏等。*《幼稚园设计教学纲要》,《地方教育》1933年第48期。

民国幼稚园课程编制最低要求。民国时期教育部制定的课程编制规定了最低的课程要求,如社会和自然要求儿童“认识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物品,略知家庭、邻里、商铺、工厂、农田以及地方公共机关的作用以及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因此,民国时期各公私立幼稚园在编制课程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尽力满足教育部规定的条件以适应幼稚儿童知识需要。例如,南京中区实验学校幼稚园,要求幼稚儿童能认识一百个简单的字,能辨别一百个简单字的意义;能认识百以内的数字,能做单位数的加法;唱歌的声音清晰,拍手大致无误,对于简单的律动,有辨别和反映的能力,有独唱两首简单的歌词的能力;能述说四则最简单的故事而意义最明了,能创作一则最简单的故事而有明显的内容。游戏方面,能参加集合成行成圈而觉调协,知道游戏的简要规则;社会及自然方面,认识日常生活所用的主要衣食住行各项物品,认识家禽家兽和五种以上植物并太阳风雨的作用等。又如浙江越光学校幼稚园规定课程编制的最低要求 :智力方面,幼稚儿童读完规定的幼稚园课本、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常用的简字、认识并会写十以内的数字,了解加减的意义、能讲五个简单的故事、能认识五种颜色、能用积木搭成一件东西等;德的标准则要求,早上遇见长辈或老师会说“早”,与人分别时会说“再见”、讲话必先会举手,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插入、公有的玩物要格外保护,用毕会放回原处、自己能做的事不恳求别人等;体的标准要求儿童会模仿单种动物,会钮子扣或系鞋带等。*《本学期幼稚园施教概括》,《越光校刊》1947年复刊第2期。

尽管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考虑了各种因素,但是在实际的施行过程中仍然不尽如人意。1939年张雪门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评价,认为幼稚教育事务课程标准仅有量的增加而无质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蔽于幼儿的现阶段以致放弃了启迪全民的宗旨,另一方面又拘泥于儿童本位的学说,忽略了我国特殊的环境,且内容又太笼统而混杂,要想修改今后至少须有简明的目标和幼稚园学龄明白的规定”*张雪门 :《修改现行幼稚园课程标准问题》,《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2期。。

三、 民国时期我国幼稚教育的教学方法

民国幼稚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主要有故事法、游戏法、中心法、室外法、谈话法和动机法等。一般来说,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需要不同的刺激,因此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儿童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启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

中心法。该教学法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春天看见燕子飞来,可开一个很盛大的欢迎会,举行很浓重的典礼而实施燕子教学,继而研究燕子的生活。具体事例来说,甘肃河西中学幼稚教师根据儿童生活经验及自然环境、社会需要等预定活动大纲,该校1941年第二学期第二周大单元中心教学“做清洁的小朋友”,其工作要点是让儿童注意卫生。主要讨论点为 :怎样做清洁的小朋友、清洁的小朋友会不会生虫子、身上有了虫子怎么办等。随后围绕课题开始讲故事(卫生故事)、音乐(唱洗衣裳歌)、工作(洗手帕、剪指甲、捉虫子)和游戏(洗手洗脚)等活动。*黎宝艺 :《一个简陋的幼稚园》,《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2年第1卷第11期。又如,1935年集美幼稚园第二学期第二周中心“好习惯”。主要包括 :不随地吐痰,自己穿衣服,自己洗面刷牙,起卧有定时,活动的材料唱《早起时我入学校好习惯》,故事《守规则的爱华》,临画-洗手面,游戏-洗脚,讨论中心议题“好习惯要怎样养成”。第五周“秋天的蔬菜”,主要认识白笋、白菜、姜和葱,活动内容 :故事-兔子偷菜,游戏-拔菜,唱歌-种菜,自由画-菜,讨论题目“怎样施种,怎样捉虫”。*庄宝珍 :《集美幼稚园课程的编制》,《集美周刊》1935年第18卷第7期。

故事法。民国的幼稚课程标准规定故事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培养的最低限度是要求儿童能讲说四则最简单的故事而且意思明了,创作一则最简单的故事而且有明显的内容等。一般来说,通过故事法教学可以引起儿童的兴趣,在故事中穿插知识能使儿童潜移默化的接受,但是有的故事不适用幼稚园教育,比如巫妖的故事、暴龙的故事、巨人的故事、怪物的故事、不幸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其实都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但是儿童可以在未来或者更长远的时间去学习。具体来说,创办于1919年7月的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幼稚园,就非常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故事法,该校教师把儿童知道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儿童听,如小孩浪费金钱,行动暴躁,教师那时可以编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孩,母亲每天给他二个铜元,他每天不用,放在撲满里。我来请他的父亲去买一样好玩的东西。他在学校里很听先生的讲话,对于学同也很亲爱,所以这个小伙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他等。*吴增芥、陈中瑾 :《我校的幼稚园》,《首都教育研究》1930年第1卷第1期。

游戏法。游戏是幼稚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最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课程。为通过游戏教学,南京鼓楼幼稚园研发很多游戏类玩具,如黄包车、摇马、双兔、小推车、脚踏汽车、雪车、三轮脚踏车、单柄车、木剑、弓箭、水枪、小汽车、滑板、秋千、溜梯等。*陈鹤琴 :《幼稚园之设备》,《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2期。上海特别市立树基小学幼稚园,用游戏的方法来教儿童识字,具体包括哑戏,就是把平常读过的故事里的词句用作表演,如“刷牙”、“举手”、“笑”、“哭”等词语,做出种种动作来叫学生揀,比赛谁先揀出谁胜。又如拆字游戏,教师将复体字写在黑板上,叫学生拆成单体字,如“妈”字撤成“女、马”,谁拆得最快谁胜,捉迷藏“把字片藏在各处地方,大家去找,找得到了念出上面的文字来,念对的,把字片拿着,谁拿字片最多的,谁胜”。送信,“把字片放在书包袋里,当做信,一个还在背了书包,算邮差,其余的小伙伴坐在位子上算在家里,邮差把片子送去,读得出的收下,算是他的信,谁收信最多谁胜”。*《几种幼稚园和低年级练习识字的游戏》,《儿童教育》1928年第1卷第3-10期。

室外法。室外法就是通过室外教学来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例如,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幼稚园,为了使幼稚儿童与自然界接触,经常到中央大学的农场及北极阁一带参观游玩。1930年4月,全体幼稚生到农场去参观,回校后他们很高兴地讲述所见的,因为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而讨论起来了,结果定牛、羊、猪、鹅、鸭、鸡六种动物为研究对象。教学的主要要目标是明了牛、羊、猪、鹅、鸡等种类的习性和用途。具体教学计划,教师在事先预料这个活动中所应有的问题,必须发生的事实,向这方面搜集材料,准备一切;在儿童方面,教师和他们共同讨论应做的事项,令他们一同负搜集材料的责任,其讨论的范围是观察儿童的心理,切合儿童的经验的。“我们的教学,是注重在观察实物,以满足儿童的兴趣,我们观察儿童的能力,儿童的心理,儿童的经验,指导他们自做和搜集有关于这个作业中心的材料和工作。”*吴增芥、陈中瑾 :《我校的幼稚园》,《首都教育研究》1930年第1卷第1期。

谈话法。谈话法就是以明白简单为第一要义,话法次序最要注意,因为儿童言语不易明白,教师需要经常矫正和引申。在上课时教师尤需要注意资料,不拘历史人物,动物植物寓言等,总以能引起兴味,用身手演势能用实物最妙,注重启发儿童质问以活泼其知识。*杨白民 :《前十年与前三年之幼稚园》,《环球》1916年第1卷第3期。一位民国时期的教师记录了幼稚园谈话法的片段 :“教师说‘现在我给你们一张画片,一些小朋友在这里做什么?谁能告诉我’,老师有一个小妹妹,在那儿拔青菜,一个弟弟洗青菜,还有一个大哥哥在那儿切青菜,他们的买卖在哪里烧菜,烧好菜,他们都吃起来了。‘不错,他们在做青菜点心吃呢。’你们知道迟到后来怎样?‘一个大的小朋友向别个儿童耳边偷偷地说,老师又给我们讲故事了’。还有许多孩子,伸着手说 :‘老师,你告诉我们罢’,老师你快讲给我们听吧。‘讲演故事’,‘你们看小弟弟好吗?’,‘不好’‘为什么不好’,‘做错了,站椅子上,抢点心,没规矩,不好。’‘衣服弄坏了,不好’……”*金菊生 :《幼稚园生活片段》,《实验教育》1933年第1卷第1期。

动机法。动机法主要是通过儿童的兴趣引起动机,然后开展相应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民国时期幼稚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南京南区实验学校幼稚园动机教学,“一天早上将近九点钟的时候,老师正陪伴着小朋友在室内自由活动,忽有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只小匣子,匆匆来园,笑眯眯地走到老师面前,照例的请过早安,便急忙把那匣子打开指手画脚说,他早已预备说的话,当时旁边有三个小朋友很惊喜叫了起来”,这样就引起了动机继而确定“爱吃桑叶的蚕宝宝”为教学内容,随后确定本单元的目标 :蚕的种类,蚕的变化,育蚕的目的和历史,蚕丝的用途,蚕桑的关系。具体操作方面,实行育蚕,使儿童爱惜生物,桑树的栽培法。教学活动包括研究蚕的种类,蚕的形态和变化,蚕和桑的关系,蚕吐丝的特能,育蚕的目的和方法等。同时,通过育蚕采桑,参观桑园,自由工作或自由游戏,儿童对于本单元的兴趣浓厚,“从养蚕以致蚕蛾产子,他们知道十分详细,更愿意时时的帮助老师采桑,饲蚕等工作,因此延时一月之久”。*《南区实验学校幼稚园概况》,《首都教育研究》1930年第1卷第1期。

简言之,民国时期的幼稚教学比较传统而固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局限上述方法,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儿童的兴趣,以达到幼稚教学的基本目标。但是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因此如何做到合理的教学需要幼稚教师临场发挥。

四、 民国时期我国幼稚教育评述

民国时期多数人认为小学是教育的根本,不清楚幼稚园是小学的根本,从而忽视幼稚教育进而导致忽视教育的根本。我国早期幼稚园有教会或者私人创立的,这类教育在中国起步早且专业,但是昂贵的学费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标准;而公立学校附设的幼稚园又类似育婴堂,教师大多起着照看孩子的作用。据当时统计,1924年全国幼稚园公私立共有34所,教会办的幼稚园共有156所,全国幼稚生5,940人,教会的人数为4,324人。不难看出中国的幼稚教育存在先天的不足,因为它从成立开始就仿照西方,但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村人口占据了人口的多数,中国创设的幼稚园大都集中在城市,这些幼稚园洋气太重平民化很少,只能供富裕家庭的孩子享受。1931年教育部颁布《繁盛都市推广小学教育办法》,要求大城市“现有小学幼稚园及低年级,应酌采上下午半日学校制,以期多收学龄儿童”*宋恩荣、章咸 :《中华民国教育法规》,第219页。,但是这种理想其实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具体现实。

民国时期我国幼稚教育的教法比较简单,缺乏多样化,当时关于中国幼稚教育的参考书籍非常缺乏,仅有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张雪门《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课程编制》,葛承训《幼稚园的管理》,张宗麟《幼稚园的社会》、《幼稚园教育概论》等。1930年3月,陶行知在晓庄幼稚教育研究会上说,“我们这里所办的幼稚园要适合三个目标 :第一要平民化,第二要经济化,第三要适合乡村儿童生活”。*夏德清、武素月 :《陶行知》,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年,第4页。此外,民国时期大多数幼稚园是附设在国民学校的,经费、人才往往不能真正独立,极大地制约了幼稚课程和教学方法发展。因此,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国民学校中心学校附设幼稚园的经费应独立,即另编制幼稚园经费预算,国民学校中心学校筹集资金,也应拨付一部分作为办理幼稚园基金。但是民国时期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实际推行起来相当困难。而师资力量又是幼稚教育的关键,中国幼稚教师极度缺乏,其水平不高或者对幼稚教育事业了解不深,便不能使儿童得到很好的发展,不能创造支配儿童的环境和生活。“吾国幼稚教育实犹在幼稚时代也。欲图其发达,是在当事者热心提倡,竭力进行,诚能每县设保姆传习所四五处,以速成法教授之,庶几数年有,幼稚园教育不虑师资之缺乏矣。”*程铭西 :《推广幼稚园为当务之亟论》,《教育研究》(上海1913)1915年第23期。其时,中国的幼稚园师资多为教会幼稚师范保姆所,中国自己开办的幼稚教师甚少。如1906年无锡竞志女学设立幼稚园保姆科,但是最后以人数过少被迫在半年之后合并到师范科;1921年南京第一女子附设幼稚师范,最后因为经费问题被迫停办。

当然,民国时期幼稚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在塑造幼稚儿童的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家长感叹道 :“我的小孩子在未入在幼稚园前,身体很软弱,好像一弱小的女孩子,进了幼稚园不过两个月,身体居然强健起来了,精神也比从前充足了,知识也比前增加了。”*胚我 :《谈谈我们的幼稚园》,《崇德年刊》1933年第5期。又如书法家翁月卿回忆自己的幼稚教育经历 :“幼稚园教室很干净,每个人进门都先换软底鞋,教室里布置得也很美观,对我来说,一切都很新鲜。上课时,有老师讲故事、教唱歌、教跳舞。中间休息时,两手扑在桌子上,老师说一声坐好,每人面前放着一碟糕点,这是课间餐,我当时觉得像走进了天堂。原以为交了费可以在这里呆一学期,哪知是按月交费呢!第二个月,因母亲无力负担,我就不能去了。……在我的记忆中,幼稚园的摆设,我坐在哪个位子上,教室外的环境,以及我后来在教室门外偷看的情景,现在想起来,好像就在眼前。”*翁月卿 :《西街忆旧》,香港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15页。

幼稚教育不在教法之良穷,而在幼稚园之兴废,但是民国时期的幼稚教育从开始就显得比较幼稚,因为很少有人大力提倡,也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大城市的幼稚园课程设计不是抄袭别人的模式,就是缺乏改革的勇气,这也就无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教育方法来,也就决定了民国时期幼稚教育的畸形发展。幼稚教育问题不仅是国家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所有教育的基础,更是个人一生幸福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习惯、技能、知识开始起步,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形成,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客观地说,民国时期国家在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积极推动幼稚教育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重要条件,其作用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彰显其应有的价值。

(责任编辑 :李 莉)

Studies on Preschool Education’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HUANG Wei

(InstituteofHistory,AnhuiAcademyofSocialSciences,Hefei230051,China)

Preschool education started late in China and developed slowly in modern times. To revitalize the n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been so highly regarded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at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reforms and laws have been conducted and preschool curriculum norms and basic principles for instruction guidance have successively been formulated. Education sectors hoped that such efforts could somehow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so as to change the backwardness of education in China, but there we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refore, an in-depth stud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of som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esent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师成长生涯及其规律对新时期拔尖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项目编号 :2013ZDJY034)

2016-03-10

黄伟(1983-),男,湖南麻阳人,历史学博士,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G619.29

A

1674-5310(2017)02-0133-08

猜你喜欢

幼稚园儿童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香港特区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橘兔的幼稚园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