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才现状与农村腐败问题的产生与防治
2017-03-10郭志远湘潭大学历史系湖南湘潭411103
郭志远(湘潭大学历史系,湖南湘潭411103)
农村人才现状与农村腐败问题的产生与防治
郭志远
(湘潭大学历史系,湖南湘潭411103)
农村腐败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制度的建立完善,而制度的启动有赖人的认可,制度的运作有赖人的实施,制度的效果有赖人的遵守。农村腐败的产生和防治与农村人才的现状息息相关,农村人才数量、生存环境、结构等整体现状和农村人才能力、素质与意识等自身现状都与农村腐败的密不可分。通过研究农村人才现状、农村人才现状与农村腐败的关系、农村反腐的常见策略可发现当前农村人才建设是治腐的关键之一;通过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投入、促进流动人才、完善保障激励等措施可以促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壮大,进而有效防治腐败。
农村人才;公共权力腐败;农村反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国家对农村的政策、财政倾斜,各种扶持、补贴力度加强,农村土地等财产收益剧增,农村权力与现实经济利益的结合催生了农村地区愈演愈烈的腐败现象。“村官”腐败威胁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权威和合法性,造成社会不稳定。
一、农村人才与农村人才现状
(一)农村人才的范围
“农村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指活跃在广大农村的贤能之士。是在农村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经营知识和劳动、管理技能,通过其创造性的工作,能够或已经对农村共同致富、发展市场经济做出较大贡献的人”〔1〕。农村人才包括农村实用人才、管理服务人才和少部分在农村中有影响、威望和号召力的农村精英〔2〕等等。本文重点关注的范围并非通过实践积累成为生产能手和能工巧匠的那部分农村实用人才,而是在农村人才建设中更关注培养的是农村中那部分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关心公共事务、公共权力,关注农村发展的人才,尤其是农村中精英人物的形成。
(二)农村人才现状
当前,农村人才现状表现在:
第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我国有近5500万文盲,全国平均文盲率4.08%,而农村文盲率接近全国二倍。农村人口小学及以下占比近40%,初中在40%-50%之间,高中不到10%,大专及以上更是未到1%,农村人平均只有7到8年受教育年限。而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人才的绝对总量和相对总量都严重不足。在知识结构上,农村人多学习或关注实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奇缺。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常住人口“两头大,中间小”,老龄化严重。
第二、生存成长环境差,人才严重流失。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城镇之间收入基数及其增长上差距巨大,社会福利、保障和发展机会相去甚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工资水平与城镇之间的差距使得农村对人才失去吸引力。农村地区的准人才会千方百计脱离农村,外出求学的农村人也很少愿回到“故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村人才不断流出的过程”〔3〕,这样“流出去”和“难引来”结合,人才形成从农村到城市单向流动,加剧了农村人才的短缺。
第三、综合素质不够高,不讲学习奉献。素质是内化在个体身上,由知识、能力和技能构成的能够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并创造出个体或社会所需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品质〔4〕包括科学文化、政治、思想、道德甚至能力素质等。农村现存人才,不仅仅文化素质低,而且政治和道德水平也相对不高,少有服务农村和奉献社会的思想。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农村人才对新事物不敏感,接受能力和愿望不强,往往习惯当下的存在,不求突破和创造。除必要劳动活动外,农村地区“文化氛围”往往就是抽烟、喝酒、闲聊和赌钱。仅有的农村人才们在这种环境被磨蚀,修养追求在此环境中像被“劣币”驱逐。
第四、民主法治意识低,处事方式传统。广大农村地区是民主法治推行的最薄弱环节。
受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历史和专制文化影响,落后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难以摆脱,农村地区民主实践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大多流于形式,农村人才得不到锻炼,主体意识、权力和民主观念难以形成。农村地区治理大多遵循道德、习惯和风俗,轻视法律。法律知识缺乏,存在畏法和不信法的现象,法治推行困难。
二、农村人才现状与腐败产生
农村腐败的原因,既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又有制度、体制因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而以“人”的角度为切入点,农村人才现状与农村腐败的产生有以下关系。
(一)农村人才整体现状与腐败产生
第一、农村人才数量与腐败产生。农村人才数量少,且不断流失,农村公共权力行使人选成为问题。在选举过程中存在无人可选,要么不改选,要么随意选的现象。不改选使部分人长期把持公共权力,极易形成农村社会中的绝对权力,而“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5〕,且易形成权力垄断集团,排斥异己,打压其他农村干部候选人。而随意选出的农村干部缺乏管理农村、服务农民的意愿,可能不作为也可能乱作为。此外,人才稀缺导致农村少有人关注公共生活、事务,村民自治多流于形式,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基层民主参与无人问津形成没有监督的绝对权力,造就腐败的温床、沃土。
第二、农村人才环境与腐败产生。生存环境上,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收入水平低,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不健全,工作环境差。而农村工作如社会治理、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经济发展却繁杂,付出和回报不对等,农村干部心理落差大。“仓廪不实,衣食不足”使得干部人才很容易产生“捞好处”的想法,损公肥私、公款吃喝,游山玩水等现象自然滋生。成长环境上,村民自治下农村干部不是公务员,没有完善的选拔任用制度、培训和扶持制度,缺少监督考评制度和激励晋升机制,发展的机遇少,所以多数村官会产生利用权力求得经济补偿的心理,产生截留克扣公款,私吞集体财物的经济腐败。
第三、农村人才结构与腐败产生。农村人才集中在农业实用技术而缺乏政治、经济和法律知识,使农村组织建设和农村管理过程中产生问题。缺乏政治知识,使村组织建设不健全,农村干部腐不腐败全依靠个人品质。村级干部的违法违纪离不开财经管理,他们削弱会计职责,要求做假账,使会计制约村官的体制无法实现〔6〕财务人员不独立、账钱权独揽,对村领导干部唯命是从,假账层出不穷,“白条子”泛滥。农村人才的法律知识不足使其处理事务总是寻求传统、习惯,主观随意性大,并且受到宗族势力、血缘亲疏、好处回报等因素影响极易出现不公现象。农村人才年龄结构与农村腐败也相关。近年来“腐败年轻化”成为关注腐败问题学者热门讨论的话题,然而反观这一命题可知腐败更多还是与“大龄”密切相关的。农村干部人才的老龄化产生更多腐败,这与老龄干部贪婪心理、寻求保护心理、弥补心理、“安全”心理、“合理”心理和从众心理〔7〕有密切的关系。
(二)农村人才自身现状与腐败产生
第一、农村人才能力与腐败产生。农村人才自身存在着学习、理解能力差,政策执行和组织协调能力不足等特点。对国家农村政策不理解或不能准确把握,使得农村地区形不成遏制腐败的完善的组织体制;在农村自治组织的运行中缺乏自我完善能力,农村自治发展停滞,腐败充斥的状态难以改观;参与农村自治,规范农村权力运行的能力缺失,使得面对农村腐败不知所措。总之,当前农村人才能力不足以改变农村腐败现状,使得腐败产生、存在、发展、繁荣。
第二、农村人才素养与腐败产生。受到传统和腐朽思想腐蚀,农村干部的道德水平差,贪占、攀比和侥幸心理强,形成狭隘自私,分散软弱,保守的性格,竞选干部的目的不是为人民群众服务,而是图名利以求“光宗耀祖”,在金钱等物质利益诱惑或遇到不正当阻力时不能洁身自好。不重品德、品性只重物质财富、地位,拜金、享乐“笑贫而不笑贪”的农村风气使农村干部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利动机。官僚主义、特权思想意识在农村依然浓重。致使农村政权中易搞“一言堂”忽视人民群众,而农村是民主法治意识淡薄的重灾区,广大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缺失,监督意识不强,使得农村干部的腐败行为不易被揭发、制止和处罚,这就使得农村干部的腐败行为成为一种“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8〕的交易行为。“权力弊病的根源,它的实质存在于人的生命中的恶性”〔9〕农村人才往往缺乏廉洁意识,自我约束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和意识,这都使得农村中掌握权力的人难以在农村政治生活中自觉去抵制腐败。
农村人才的意识与其素质和修养息息相关,这两者和农村人才的结构和数量又不可分离,并且最终都又受到环境的影响。正是这些不利因素的相互交织,造就了农村的腐败条件,最终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广大农村较为普遍的腐败现象。
三、以农村人才建设防治腐败
(一)当前农村治腐的常见对策
农村腐败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关心政治、关注农村的专家学者的思考,他们根据各自知识结构和见解提出了诸多治理农村腐败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选举制度方面,主张通过严格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举机制,以解决农村因选举而产生的一系列腐败问题。在议事决策制度方面,主张农村自治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都要做好并保存完整的议事记录,“在会议程序中要引入‘票决制’‘决策听证制’‘信任投票制’等”〔10〕。在监督制度上,主张包括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民主监督三个层面的措施。在上级监督上提出乡政府承担起履行方面的监督工作,明确监督职责,建立请示报告制度、谈话制度等〔11〕。在同级监督上主张农村基层组织组成部分之间,干部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在民主监督上提出推行民主评议制、旁听制和保护奖励制度以完善群众监督,还提出媒体监督网络监督等新的监督方式。第四,在反腐法律建设上,主张构建完备的、可操作的、程序规范的法律制度,认为“结合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步在预防腐败、惩治腐败、强化监督等各方面健全和完善一系列配套的反腐败法律、法规。唯有如此,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实现长治久安”〔12〕。
此外,在众多专家学者在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推进村务管理制度化、完善村务公开制度,程序化、规范化,建立和完善农村腐败查处和惩治机制等反腐措施上也是不吝笔墨,提出了诸多这些方面建设上的具体措施。
(二)农村反腐关键在人才建设
当前的农村反腐策略大多着眼于各种制度、机制的设计和完善。尽然制度有稳定、持久的规范作用,制度建设无疑将会在农村治腐中产生积极的作用。然而制度的运作,有赖于人的行动。没有人对制度的认可及人的行为对制度的启动,制度的运作就无法得以有效进行〔13〕。当前“制度”效应在我国的稳固可靠性低,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仅仅靠制度去改变而不注重人才建设是不可靠的。
“不仅制度的结构包含有重要的人格决定,而且即使是最好的制度……也常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的人。制度好似堡垒,它们得由人来精心设计并操纵”〔14〕。我国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和反腐败的各项制度本身就不健全,既有制度难以有效推行,两者的结合使农村腐败无从防治。所以,当前农村地区治腐的关键应在于人才建设。通过农村人才总量的增加既能为农村干部队伍提供优质的组成人员,使农村政权真正成为一个服务农村,引领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力量,同时,农村各种制度的实施也会有大量的人才积极拥护推行,农村风气也会得到改善。农村在有了一定人才基数的前提下会形成“参与渠道的压力”会对“权利进行实践的呼吁”〔15〕最终利于各种制度的完善和实施,避免少部分人“以自身所占有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为筹码,攫取基层自治组织的领导权,特别是决策权和话语权,排斥民众的知情权,并为自己牟利”〔16〕的腐败现象。
农村人才的建设一方面能推动包括反腐制度在内的各项既有制度的实施,又能不断地自觉推动制度的完善。有了人才建设,农村发展进入环境不断改观和人才不断增加的良性循环之中,腐败自然能够得到防治。
(三)农村人才建设的具体措施
农村反腐需要进行农村人才建设,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重视,为人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首先要认清农村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农村人才效益观念。相关部门应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和任务,加强支持和领导,制定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如“成立农村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各级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并与组织、人事、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建设农村人才队伍的合力”〔17〕。必须坚持以大投入博取大产出的理念,广辟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为人才建设打好物质基础。政府在财政预算和支出上更多地向农村人才建设倾斜;税务部门对利于农村人才培养的机构和项目做出减、免税的政策优惠;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和农商银行等为农村人才培养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还应该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如企业、基金会等对农村人才事业进行资助。形成政府、企业资助与农村人自助相结合的局面,为农村人才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第二、加强教育,构建完整的人才教育体制。在教育方面,坚定教育优先发展道路,保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确保免费的义务教育以提高入学率,完善各类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尤其要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培育农村人才的学校教育体制,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科研机构等农村人才服务基地建设,完善专业设置、学科体系建设,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知人才;发展多种教育形式,如职前职后教育,培训式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等;加大教育宣传,改变“上学无用论”在农村地区被普遍接受的现状,形成终身学习,终生接受教育的文化氛围。
第三、市场建设,促进人才城乡、地域流动。人才流动困难是农村人才建设的巨大障碍。要建立健全以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依托的能够辐射广大农村并贯通城乡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消除农村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打破原有的人才僵局模式,解除传统户籍和档案制度对人才合理流动的束缚,发挥人才市场在农村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村人才有序流动〔18〕。
第四、保障激励,为人才引进增添强大魅力。落实并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各类福利和保障机制,用政策、待遇和事业留住人才,吸引外界人才回到农村。建立健全农村人才的福利保障制度,提高工资待遇标准。建立人才评价体系,通过人才认定为农村人才收入分配找到标准。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增加农村人才的荣誉感。建立农村工作职务的晋升机制和其他利好措施,形成农村工作的强大魅力。比如,针对大学生可以提供落户和公务员考试加分政策,在提拔、晋级、进修方面予以优先权,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优势。
〔1〕徐贵水.宁波市镇海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2010,(08).
〔2〕吕世辰,胡宇霞.农村精英及其社会影响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25.
〔3〕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的现状与演变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64-68.
〔4〕罗永忠.素质与素质教育:理性的拷问与多元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5,11,(06):71.
〔5〕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建,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2.
〔6〕博乐市纪检委.浅析农村腐败防控机制的建立和实施〔N〕.博尔塔拉报,2008-08-14(004).
〔7〕沈远新.腐败主体年龄两极化的社会心理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02-29.
〔8〕段小力.村官腐败的经济原因及预防对策〔J〕.前沿.2009,(01):26.
〔9〕(日)池田大作,(英)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264.
〔10〕隆廷辉.当前村落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治理〔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2):13-14.
〔11〕周庆行,等.我国农村腐败问题的成因及反腐败机制建设〔J〕.廉政文化研究,2012,01):15.
〔12〕喻清华,任学强.农村基层腐败治理与体制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09,(10):35-39.
〔13〕张晓妹,赵万里.人与制度的互动机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3-05(05):13.
〔14〕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5〕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6〕王利,王杰.参与式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党内腐败防治.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08.
〔17〕刘瑞东,山西农村人才现状与对策〔J〕.山西农经.2009,(05):56.
〔18〕刘荣志,周雪松等.我国农村人才输入机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第一资源,(27):36.
〔责任编辑:张港〕
D630.9
A
1009—2234(2017)08—0069—03
2017—08—16
郭志远(1992—),男,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