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阅听空间转向与90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培育

2017-03-10蔡月亮

关键词:话语媒介价值观

蔡月亮

(淮阴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淮安223300)

·传媒教育·

移动阅听空间转向与90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培育

蔡月亮

(淮阴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淮安223300)

移动阅听空间转向带来了阅听行为的“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群体文化形态与政治认同。培育90后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其核心在于主流话语能否有效进入大学生的阅听空间,而这有赖于主流话语体系的再造和不同主体的协同推进。

90后大学生;移动阅听空间;主流价值观;政治认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信息海洋之中,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虽然积极正向、多样活跃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总体态势,但太自我、玻璃心、缺乏组织纪律性等问题在大学生群中体愈发普遍,而面对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盲目消费、信息焦虑、人际关系虚拟化等问题也令人堪忧”。[1]因为两微一端平台,90后大学生的阅听空间呈现出私密性、个人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话语空间形成阻隔,影响了大学生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和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并由此带来一些学生对集体利益的漠视、民族责任和国家意识的缺乏以及政治认同危机。

一、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移动媒体使用与90后大学生阅听空间的转向

所谓阅听空间,是指个体媒介信息使用过程中的内容空间,其中蕴含着多元化的精神意义与内涵。90后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主要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这赋予了主体的选择自由,对阅听行为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移动媒体具有便携性特征,“不仅让其主要‘依附’于媒介使用者的身体,甚至可以‘延伸’为媒介使用者身体的一部分”。[2]社会个体对移动媒体的使用主要是在“个人空间”中进行的,因而也就获得了“私人空间效应”,成为一种禁止他人“侵入”的私密空间,具有不可侵犯的特性。

(一)去中心化:阅听行为的转场与脱域

互联网具有天然的“去中心”特征,其突出的平权化、透明性的特征赋予了阅听主体传播权和选择权,并伴随着鲜明的反叛意识,即为“去中心化”的特征。此外,移动媒体主要是个人媒体,为个人所用,主体被释放,每个个体都是“中心”,消解了传统的传播权力中心。因为阅听行为的“去中心化”,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脱域”,与主流价值观相去甚远。

(二)再中心化:阅听行为中的新意见领袖兴起

在移动媒体的使用中,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成为新兴的传播权力中心,其话语框架影响主体的社会认知,产生“浸润”效果,成为大众信息选择和认知的影响源;互联网海量信息则又加重了受众的阅听成本,主体容易产生混乱感与凌乱感,而在内心层面则呼唤着稳定感,需要固定的中心,这些都促成了阅听行为的“再中心化”。因而,移动媒体使用过程中的新意见领袖话语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话语表达和价值观的建构。

二、移动阅听空间转向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移动阅听空间的转向,有助于90后大学生接触多元的媒介空间,了解主流文化与价值观,比如随手拍关爱留守儿童、图书漂流、慈善捐赠爱心接力活动等,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在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中,可以提升认知视野与理性思考能力。但是,移动阅听空间转向所形成的“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机理,影响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并在很大程度上危及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

(一)信息的私人订制造就“信息茧房”,影响社会认知

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初,美国传媒与科技专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预言:“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人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话题关注,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的可能。”[3]因为移动媒体的使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的“私人定制”强化了选择性接触,90后大学生在阅听行为中倾向于以个人的爱好、兴趣、价值取向等指标选择和获取信息。长期接触“私人定制”的信息,特别是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和朋友圈的信息传播,会导致失去了解不同事物、观点的机会和能力,在无意之中制造出一个“信息茧房”,导致了90后大学生在思想层面的“内卷化”,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躲避”现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挑战。

(二)微平台推动了小群体亚文化的传播,与主流价值观形成隔阂

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使得传统的社会关系与连接发生于网络,线上生活和线上社交成为主流。移动媒体特别是微博和微信占据了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学校、班级、学生社团等传统组织的作用弱化,而基于“朋友圈”的“强关系”被强化,由此带来了小群体亚文化的传播与扩散,诸如“逃课一族”、“游戏一族”偏离学校的常规管理;“美剧一族”推崇西方所谓“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影响其对主流价值观的信仰。微信的私密性为90后大学生小群体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天然的扭带,推动了非主流、边缘亚文化空间的扩散,使得主流价值观难以进入个体阅听空间,更强化了现实中的小群体传播,使得高校难以获取小群体信息,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利于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冲突性舆论议题的接触,影响社会心态与政治认同

因为移动媒体的私人化使用,90后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媒介空间中切换,包括微博空间、网络论坛、微信朋友圈等,一些社会议题,如拆迁、医疗、就业等社会问题的“能见度”不断提升。而在这些热点议题中,网民会倾向于非理性的网络表达,一是盲目转载、分享未经鉴别的信息;二是恶意评价他人、热点事件,都加剧了社会公共事件的情绪化传播。负面社会问题的不断彰显、不同群体的冲突独立、不同社会感觉的体验碰撞,容易固化大学生的弱势心态、仇官和仇富心态,产生社会不公感、相对剥削感和社会怨恨情绪。由此形成的负面社会心态,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科学的认识和观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看待外部世界,影响到90后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并会危及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三、重塑主流话语空间,培育90后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培育90后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核心在于主流话语能否有效进入大学生的阅听空间,这有赖于主流话语体系的再造和不同主体的协同推进,使得主流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选择,获得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一)高校宣传重视“微表达”,对主流话语体系“再编码”

福柯认为,“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4]主流话语的有效传播关系到领导权,关系到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掌控和管理。首先,高校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要对主流话语重新“编码”,力求通俗化。高校在宣传工作中应改变“教条化”、“口号化”、“空洞化”的话语形态,要以说理而非宣传、生动而非古板、新颖而非老旧的方式对主流价值观进行“再编码”,如武汉大学团委“凡客体”学雷锋宣传“爱党,爱祖国,也爱社会主义,爱创新,爱奋斗,更爱奉献,我是新世纪的青年,我和你一样,我就是雷锋”,这样的宣传因为契合了“微时代”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话语模式,从而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高校的思政教育在话语形态上要贴近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大学生阅读后有“转发冲动”,才能增强“粉丝粘合度”,实现传播效果和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其次,高校要以“微叙事”建构90后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主流产品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学生的认同,是因为它把握了现代大学生情感、心理、生理及价值观方面微妙的变化”,[5]要注重利用移动互联网,以个体叙事的“微话语”寻求价值认同,如江苏省高校学生资助成效微电影《信》以一个家庭困难的农村女孩从受助、自助到回乡支教的成长历程,再现国家的资助政策对困难学生群体的关怀,可以激励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奋斗精神。高校要力推高质量和内容丰富的主流微电影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利用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使得主流价值观真正的进入90后大学生的内心,从而在宣传层面取得最大的效果。

(二)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协同,有效培育主流政治话语

高校课堂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也是建构主流话语的核心平台,要充分推进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强化90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首先,高校在思政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以艺术化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高校可以通过读书报告、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和道路选择,如福州大学让学生“以青春的名义去思考和理解”,[6]在课程舞台化学习成果大赛中以“情景剧”、“改编舞”、“穿越戏”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引领学生去了解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文化软实力、医疗改革等时政话题,促进对国情和世界形势的科学认知,建构了对政治的信仰和认同。其次,高校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应强化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不仅要在思政课堂中强化主流话语的传播,也要注重在法律、历史、新闻等意识形态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如在杨佳、邓玉娇等媒介与司法案例中引导学生思考“情”与“法”的辩证关系,树立法制意识;在昆明暴恐事件、南海仲裁案等重大事件中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意识形态斗争,认清西方民主观念的虚伪本质。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和设计,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国外“渗透性”和“隐蔽性”的政治思想教育方法,“将‘有意识’的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实践到教育对象的‘无意识’中”,[7]消除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感受时代,看懂大局、把握大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效培养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三)对主流话语“借势传播”,着力建构政治认同

传播活动的发生和特定的情境有着密切关联,即必须依托于特定的空间和时间情境。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活动,其良好传播效果的实现,需要借助特定的节日和媒介事件。其一,节日是传统和文化的凝结载体,要注重把握重要时间节点传播主流价值观。高校可以抓住“五四”、“七一”、“十一”、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思想教育主题活动,如“与信仰对话”、“与人生对话”、“与时代对话”等,对大学生在学习、成才、情感、就业等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解疑释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实现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其二,善于借助重大事件培育90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高校团委、宣传部门可以结合一定时期的重大事件,组织主题辩论大赛、读书报告会、时事辩论会等,如结合非法“占中”事件揭示西方反华势力妄图进行颜色革命,颠覆国家主权的险恶用心;结合撤侨事件分析国家浓厚的人本情怀,以此激发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构坚定的政治认同。

(四)精心培育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以朋辈话语实现心灵相通

传播学理论指出,“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8]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介和过滤环节,对公众舆论和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要注重培育优秀学生、学生干部典型等意见领袖团队,推动主流话语有效进入大学生的阅听空间,使之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其一,打造朋辈导师制、助理班主任制,发挥朋辈群体的引导作用。朋辈群体与身边同学往往心理契合,个性相投,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无障碍沟通”,如中国人民大学设计定向越野、朋辈出游等集体活动,“帮助新生从‘一对一’陪伴到融入集体”,[9]从而可以在学习、情感、就业等问题上对90后大学生进行精准化的引导和帮扶。其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以榜样的力量实现价值引领。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如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优秀毕业生交流会等,变单一的榜样教育模式为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等,塑造真实可学的榜样,引导90后大学生力行向上,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提高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实现理性的网络表达

90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也有赖于大学生理性意识的提升和良性的话语表达,为此,媒介素养应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要夯实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起价值判断体系,抵御不良媒介信息造成的危害,能够以理性的方式,在法制轨道内进行网络表达。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新媒介的认知和自主处理信息能力。要引导90后大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了解网络信息背后的价值导向,科学的评判社会事件,不做信息的奴隶和人云亦云的盲从,在喧嚣的时代保持警醒和理性。二是合法合规使用新媒介话语权的能力。在尊重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国家关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使用的管理规定,增强信息传播的法制意识、道德自律和责任意识,身体力行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1]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5》发布[EB/OL].[2017-08-05].http://www.edu.cn/edu/gao_deng/gao_jiao_news/201605/t20160517_1398 582.shtml.

[2] 陈长松.媒介阅听空间的转向与影响[J].青年记者,2016(29):9.

[3]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

[4] 陈晓明.最后的仪式——“先锋派”的历史及其评估[J].文学评论,1991(5):141.

[5] 蒋满英,许燕,苏小河.微电影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87.

[6] 陈强.福州大学把思政课搬上舞台[N].中国青年报,2014-12-17(3).

[7] 阎红灿,谷建涛,樊秋红,安杰.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J].高教学刊,2017(1):64.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9.

[9] 诸葛亚寒.中国人民大学:“朋辈互助”如何实现“1+1>2”[N].中国青年报 ,2016-9-12(9).

G412

A

1671-5454(2017)05-0052-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5.014

2017-09-04

蔡月亮(1980-),男,安徽五河人,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网络舆论。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立项课题“‘微传播’视域下90后大学生的网络心态与认同研究”(编号:16SYC-216)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远 扬)

猜你喜欢

话语媒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