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与路径研究

2017-03-10范宇鹏林明惠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教育

范宇鹏林明惠

(1.福建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福建 福州 350117; 2.福建师范大学 物理与能源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与路径研究

范宇鹏1林明惠2

(1.福建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福建 福州 350117; 2.福建师范大学 物理与能源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已接近20年,从学界探讨到实践层面摸索,引发许多争议,也取得诸多成绩。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再次掀起全社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关注,也给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高校;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从理论探究的转向到实践层面的不断探索,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历经多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创业教育打下了更深的时代烙印,它颠覆了传统创业教育的思维方式,同时给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教育全过程带来新机遇。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发展

创业教育研究在我国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从笔者考证看,最早在公开刊物上讨论创业教育的当属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专家胡晓风等人。1989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刊登了他们的《创业教育简论》,这篇文章中他们认为创业教育源于生活教育。1990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劳技处牵头进行创业教育实验和研究,主要面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这些理论上的早期探索以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呈现出来,尤其是江苏省创业教育理论与实验课题组,他们发表了《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及评价》、《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介绍》等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国内第一套《创业教育系列丛书》,包括《创业心理与技能》、《创业之路》、《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与评价》、《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创业社会常识》,这些成果的理论基础,都基于胡晓风等人提出的观点,文章现在读来仍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探索

国内学术刊物上第一次出现针对高校领域进行创业教育的讨论,笔者考证,应当首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在1994年的第1期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促进创业的大学:高等教育在美国的技术商业化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作者雷蒙德·W·斯米勒、格伦·B·迪特里希、戴维·V·吉布森,《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1984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负责翻译出版中文版。

从文献时间节点的角度来看,到了1999年,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才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一批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开始发表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文章,如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梁保国的《论创业教育》、宁波大学高教研究所的杨宁《创业教育: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等一批文章在高水平刊物上相继发表。同时从政策层面上看: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第七部分“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中明确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这之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讨论由此走入大众视野,从论证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实践操作试点经验介绍等较低研究层次到就业创业教育的方法及途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学术探讨层面的高校创业教育探究已在整体上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展开

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实践从自发探索开始。开风气之先的是清华大学,1998年,他们率先设立“创新与创业管理”专业方向MBA,并在本科生中开设“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同年,清华大学学生自主发起了创业计划竞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个我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个高校创业计划竞赛,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之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些高校也迅速跟进,积极进行着创业教育的探索,武汉大学实施“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复旦大学开设“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关课程,还有一些高校尝试对学生创业给予企业注册便利、起步资金支持等等。[2]

到2002年4月教育部召开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时,已有多所高校摸索出不同的创业教育思路,如“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和“综合式的创业教育”,[3]这次会议正式确立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08年,教育部在落实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中,专门划出30个名额,明确用于支持建设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8月,教育部发文组建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33所高校全部入围,成为国家创业教育支持的“第一梯队”。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4]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被确立下来。

二、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提出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5]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截止2015年10月,全国82%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课程门数比2014年增加14%,各高校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总额达到12.2亿元,校园大学生创业基地数量同比增加18%,场地面积增加了近20%,300多万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6]光鲜的数据背后,实则是创业相关课程的必、选修课程的开设数量差异大,大部分的创业相关课程以选修为多,甚至在许多地方是把现有企业管理的相关模块拼凑在一起权当创业课程。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一直走在一条鲜花与荆棘共生的道路上。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症结

一是思想的不统一。“创业教育”普遍进入高校虽已有十余年,但与之相伴的,一直有着“解决就业”思路的梦魇。在愈加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和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惯性影响下,高校中对创业教育不理解的专业教师和行政领导仍然不在少数。有人以为加强创业教育是要让人人都成为创业者,有人以为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有人以为开展创业教育就是在高校开设几门相关创业课程,把创业教育游离在专业教育之外,有人担心如果大量学生选择休学创业,可能会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些问题即使在学界已呼吁多年,却没能出现明显的改善迹象,很多工作在“拖一拖”“议一议”中进展缓慢。

二是群龙治水的尴尬。当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股热潮,各方力量的参与,很多时候并没有实现多方合力,1+1>2的局面,而因为行政的藩篱,成为资源的相互消耗与力量的撕扯。目前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省一级单位就有教育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科技厅、团委等,创业导师库,你建,我也建;创新创业基地支持项目,你发文,我也发文;创新创业竞赛,你办,我也办。同时在学校内,由于历史原因,创新创业工作分散在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仅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教育部由高教司理工处经办,各高校的承办主体中,团委、学生处、招就处、教务处都有,看似一片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实则是资源的分散与消耗。当拳头没有集中在一起,任何一个指头所着力的地方,都注定不会留下太深的痕迹。

三是受职称体制因素的影响。受制于职称的因素,专业教师全职从事创业指导课程的人数仍然凤毛麟角,从报名接受创业指导课程培训的人员情况来看,政工干部,尤其是年轻的一线思政辅导员仍是主流,并成为他们职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些教师虽然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及成长需求较为了解,也具备一定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是他们的专业背景与课程相关度普遍较低,知识储备与开课内容并不匹配,相关的讲授常常只能“纸上谈兵”,将参加过的创业指导培训班授课内容依样画瓢地转授给学生。

(二)以MOOC为代表的探索与迷失

“互联网+”教育在工具上带来的颠覆性改变的可能性,曾给人们以莫大的希望, 当“互联网+”高等教育,信息传授的供给侧实现了成本降低、垄断地位被打破,一边是海量资源的低成本获取,一边是全社会碎片化学习习惯的产生。大众舆论欢呼,标准化的知识传播方式迎来了一条裂变之路。人们期待MOOC教育能帮助高校更高水平地教好创业课,让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揽子解决,能帮助高校把这门课程开起来。

诚然,MOOC等背后的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型班级模式不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从精英传播向大众传播的转变,充分满足了个体发展需要,将批量式、封闭化的教育转向个性化、开放式教育。但仅就现有的情况来看,改变并没有真的发生,碎片化学习方式对大部分学习者而言是一次次失败的自律学习体验,就像是旧时皇宫里上的满汉全席,看似每道菜都很可口,每道佳肴都想一试,但浅尝辄止,缺乏足够的约束力,线上线下配合不足等,让MOOC在高校变成了解得多,投入得多,但学生受益有限的尴尬存在。事实证明,单纯增加内容的供给,并没有改变创业教育的现状。

三、高校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若把高校创业教育当做一个孩子,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代表着她的孕育期,到2015年开始,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已是成人期,这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6月,教育部在京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这次会上明确地提出了“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即“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7]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铺开给高校创业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改变的可能性。从一线的观察与实践看,笔者认为,要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存在的工具化、技能化缺陷,可从以下路径进行探索。

一是学校顶层设计与学院探索相结合。学校必须首先解决思想不够统一的问题,在顶层设计上明确将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突破点,以专门机构全面统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创新创业园、鼓励大学生创业实践上出台制度性文件予以保障。但高校人才的培养始终应该立足于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发挥各学院围绕目标任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把握机遇,进行积极探索。

二是课程改革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层面应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立创新创业学分,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和引进相关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应发挥第二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作用,通过学生组织和社团举办大学生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等,在校园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是创新能力培养长期效益与项目显性带动相结合。学校始终应致力于抓好学生学习主业,夯实创新研究能力基础,一方面,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通过严格过程管理、明确结题标准、施行淡化等级、注重绩效奖补等措施,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实践的学生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应通过开放实验实训平台、本科生带课题进实验室等举措,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以训促创、以赛促创,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长。

四是面向全体与关注重点相结合。学校应按照教育部要求,面向全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普适性的创业基础培训,让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都接受创业培训,让准备创业的大学生都得到创业指导,让已创业的大学生都享受创业扶持。政策面向全体的同时,更需注重对有意愿且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校内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分类引导,对在传统产业运用成熟商业模式进行创业的生存型创业项目给予奖励和技能指导;对以创新的商业模式在传统产业进行创业的发展型创业项目予以支持和引导;对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产品或服务的创新型创业项目进行重点帮扶。

五是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资源开发相结合。学校除自身建设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创业能力、就业指导师资格等创新创业背景的教师作为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专职讲授师资外,更应注重聘请校外科研人员、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成功创业校友、各类创新创业赛事评委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等担任创新创业兼职授课或指导教师,为师生开设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沙龙等,并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同时还需注重发挥协同力量,引导市场创投资金进校挖掘项目,打通优质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本的联系通道。

(责任编辑 远 扬)

[1] 国务院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1999-01-13].http://www.chinalawedu. com/news/1200/22598/22615/22793/2006/3/he021713 202973600211822-0.htm.

[2] 高等教育司. 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情况[EB/OL].[2001-12-19].http://www.creader.com/news/ 20011219/200112190019.htm.

[3] 王伟.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作用的实证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EB/OL].[2012-08-01].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5672/201208/140455.html.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6] 新华网. 我国超八成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课[EB/OL]. [2015-10-29].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0/29/ c_1116982735.htm.

[7]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EB/OL].[20 15-06-04].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6 /04/nw.D110000gmrb_20150604_4-02.

G642.4

A

1671-5454(2017)02-0099-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2.026

2017-02-26

范宇鹏(1988-),男,福建建瓯人,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林明惠(1984-),男,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

本文为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教育管理项目“‘互联网+’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以及福建省2016年度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 (编号:JZ160351)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