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风家训”看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国情怀

2017-03-10

关键词:革命家幸存者家训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株洲412021)

从“家风家训”看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国情怀

薛 华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株洲412021)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时期,戮力践行革命,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在建国初期,作为革命的幸存者,始终坚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荣誉得失,以高度的党性修养和道德自律来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家训承载的家国大爱,正是我们今天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家风家训;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家国情怀

近代中国,实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最悲壮最激越的一段,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素有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传统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因势走到了潮头。他们出生于内忧外患、民族存续的关键时期,思想上,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又受到欧风美雨洗礼;行动上,既是革命的践行者,有些又有幸成为了革命的“幸存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凸显出他们共有的价值观念,他们的家国理想凸显出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他们如何对待个人、对待家庭,对待国家,我们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家训”中可窥一斑,从中,我们亦可看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对国家的深情大爱,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一、以民族独立为社会革命的逻辑起点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指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长成熟起来的,对中国革命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湖南籍革命家。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于十九世纪末或二十世纪初,这个时期,正是国家多事之秋。列强割据、军阀混战,到处民不聊生。1924年,湖南革命家欧阳梅生曾看到一支刻有“太平笔庄制”的毛笔时,愤慨地说,“如今伸出手看不见五指,一片漆黑,有钱的打打杀杀,好像疯狗抢骨,中国这么大,没有半块地方是安静的,这叫做什么‘太平’”。[1]13继而他忿然写道:“中国一团黑,悲嚎不忍闻。愿为刀下鬼,换取真太平。”[1]14湖南作为当时南北军阀长期拉锯的战场,连年兵燹、生灵涂炭,人民受到深重的灾难,是当时中国黑暗政治的缩影。在乱世变局中,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骨子里具有湖南人特有的“扎硬寨、打死仗”、“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情怀,因此,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小就立下了济世救民、舍身报国的远大理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同志在1921年5月赴苏留学临行前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连夜不安,寝即梦及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2]

1928年,年仅25岁的湖南籍革命烈士陈觉在牺牲前四天,饱含深情地给正怀有身孕也在狱中受刑的爱妻写了一份遗书,他说:“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3]

抗战爆发后,在残酷战斗的间隙,湖南籍醴陵人抗日名将左权将军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道:“母亲,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但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4]这些书信,字里行间,充满着儿女情长,血脉深情,更饱含着家国大义。

在国破家亡的关头,爱国主义是奏响在素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湖湘大地的最强音。革命者已将身许国,就不得不放下儿女情长。对于肩担正义、胸怀祖国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者而言,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国家面临分裂瓜分之险,家与国的命运从来没有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过,必须要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独立,就没有小民的尊严。这种家国情怀,即是湖湘大地独特的文化所氤氲出的气质,也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国同构的理念一脉相承。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也是英雄独有的家风文化使他们站在了潮头,肩负起了伟大的历史使命。

二、以国家富强为自我革命的逻辑终点

建国伊始,劫后余生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幸存者”的姿态投入到新的使命中去。所谓“幸存者”,是国际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和政治心理学家罗伯特·J·利夫顿在政治心理学方面创设的一个词,利夫顿认为,“幸存者”,是指参与和经历诸如革命、战争、突发事变等等非常规事态之后“劫后余生”的人,他们拥有特殊的“心理词典”,他们对战友、亲人和至交等的死亡,会产生某种对死者强烈的歉疚感,并使其死而复生的经历,“储存”、“转化”和“升华”为某种大无畏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执著,呈现出某种超越的英雄主义气质。[5]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晚年就曾以《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来写自传。毛泽东曾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6]这句话最能反映所有“幸存革命者”心态,也是毛泽东本人的真情流露。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成就了今天的伟业,唯有谨遵革命先烈的遗愿,以高度的自律、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兢兢业业,才能告慰英灵,这些都充分体现在他们的家风家训之中。

一方面,克己修身,甘于平凡。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不居功自伟,而是以身作则,谦虚谨慎,艰苦朴素、不沾国家便宜,不给国家添麻烦,始终自甘于一名平凡而普通的劳动人民。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铁血将军”钟伟仅留给子孙一口军用物资箱作为遗产,他在遗嘱中写道:“亲爱的党,我死后不必给我补发什么薪金,因为儿子们都能生活了,我自己也未欠任何帐目;我的电视机与冰箱都作为党费上交给党,不要给我举行追悼会和灵前告别,把我的骨灰撒在平江天岳书院,我们起义的地方。”[7]上将钟期光的部下戴润生讲述将军生前小事,“将军饮食常是粗茶淡饭,掉在桌上的饭菜随手捡起来就吃。我们说这样不卫生。他严肃地回答,粮食是宝中宝,一粒粮食也不能浪费。”[8]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当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光达得知自己被毛泽东提名授予大将军衔时,他自言自语地说:“我这顶乌纱帽,是建立在多少下级、战友的血汗之上啊,他们长眠在曾经战斗的地方,我是幸存者,今天得到的每一份荣誉,都是他们的功绩。”[9]233他坐卧不安,向毛泽东和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要求改授上将衔。他对妻子说,“我够不够啊?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多少和我并肩战斗的战友都牺牲了,可我还健在,我还要什么,没什么可要的啦!”[9]234李光达大将的心态反映了当时很多幸存者的心态,这也是今天我们看到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授衔仪式,被授衔者脸上并没有多少得意与幸福的荣光,反而面露戚色,心情沉重,使整个授衔仪式显得无比庄严而沉重。虽然活着,相比死去的英烈,他们已是幸运者,还有什么可要的,还有什么可求的,还有什么可争的呢?除了国家、党和人民的利益之外,再没有什么个人的特殊利益,他们怀着对战死的同胞、战友深深的歉意,把幸存下来的余生全部交给了国家,交给了党。

另一方面, 严谨治家,甘于清贫。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谆谆教诲子女,严格要求后代,自力更生,不搞特殊化,防微杜渐,以防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徐向前曾说,我们这些人迟早要离开人世的,如果不把后代教育好,千百万人的流血牺牲,会付之东流。毛泽东对儿女要求极为严格,他的儿女从来没有享受过什么特殊的照顾。他教育孩子“做人要低调,要夹尾巴做人”,[10]教育子女“学习和事业向上看,生活要向下看”。[10]阔别几十年的儿子毛岸英,好不容易回到毛主席身边,可是毛主席却将爱子送到基层进行锻炼,甚至将儿子送到血雨腥风的朝鲜战场,最后牺牲在朝鲜,同所有的志愿军战士一起葬在朝鲜。刘少奇主席总要求孩子“穿衣服不能脱离群众,让孩子尝尝吃不饱的滋味,有好处”,[11]他当选国家主席后,郑重申明“不要以为你是国家主席的亲戚就可以搞特殊,靠沾我的光,提高不了你的觉悟”,[10]他在写给儿子刘允若的信中就指出:“不要怕自己吃了一点亏,不要去占别人的便宜”,“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11]彭德怀元帅常对后代说,“不能开搞特殊化这个头、不能只向人民索取、不能去占公家的点滴便宜。”[12]处处强调,一个人不能忘本,为了给国家节省一套军装,他亲自为侄儿补旧军装裤洞,并拒绝了侄儿彭刚要求伯伯送他参军的要求。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称,“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正是怀着这种家国大爱,这些高尚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者从不以革命的胜利者自居,一生简朴、勤俭为公,作为革命的“幸存者”,他们从不觉得自己和后代享有凌驾于他人的特权。因此,他们的家风家训中更多的是教训孩子勤俭自立,认真学习、虚心做人、踏实做事、爱党爱国,反对子女、亲戚依仗父母的荣光,搞特殊化,沾党和国家的便宜。在百忙之中,他们写书信、定家规,要求儿女们要革除利已心、虚荣心、享乐心,抵挡糖衣炮弹的攻击,不忘初心,告慰英灵。

三、以家国情怀为信仰价值的逻辑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20世纪中国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13]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什么使他们早年投身革命,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流血牺牲,戮力革命?是什么使他们在革命成功之后,依旧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无私奉献,将余生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种一以贯之的崇高的家国情怀的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这,应该是信仰的力量。只有崇高的信仰,才能使普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炼就金刚不坏之身”。[14]

所谓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拥有,是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指南。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5]正是这种崇高的信仰,才能使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在英勇就义前写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1]14的壮烈诗篇。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坦言,“我就是靠马克思主义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导,靠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靠刚强的斗争意志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才得以从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顽强地走了过来,从无数险恶的逆境中幸运地活了下来。”[16]应该说,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家训”中流露出无数感人的家国情怀,正是依靠这种崇高的信仰。

(责任编辑 远 扬)

[1] 萧三.革命烈士诗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 符国凡,周霞飞.任弼时家书解读:“冒险奋勇男儿事” [EB/OL].[2016-07-01].http://www.dangjian.cn/sy/ tjq/dszl/ddls/lsda/201607/t20160701_3489153.shtml.

[3] 冯晓蔚.革命夫妻陈觉赵云霄的英雄故事[EB/OL]. [2014-02-19].http://dangshi.people.com.cn/n/c85037-24402268.html.

[4] 吕世豪.风雨家书读左权[EB/OL].[2009-09-14].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content_12047981.htm.

[5] 萧延中.试论毛泽东“革命牺牲”的政治学[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

[6]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EB/OL].[2009-04-23]. http://www. china.com.cn/aboutchina/txt/content17658988.htm.

[7] 徐亚平.开国将军钟伟的家风[EB/OL].[2015-04-07]. http://dangshi.people.com.cn/ c85037-26805584.html.

[8] 徐亚平.开国上将钟期光家风:红透了心的共产党人[EB/OL].[2015-05-10].http://hunan.voc.com.cn/article/ 201505/201505101101454638.html.

[9] 田越英.大将画传——许光达[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10] 6位家人眼里的毛泽东:要求子女夹着尾巴做 人[EB/ OL].[2015-12-29].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 20151229/21039257_all.html.

[11] 学习时报.刘少奇同志的家风[EB/OL].[2017-02-04]. http://www.wenming.cn/djw/djw2016sy/djw2016dsgs/ 201702/t20170204_4037867.shtml.

[12] 湖南日报.正气浩然的“彭门”家风[EB/OL].[2015-05-23].http://news.sina.com.cn/o/2015-05-23/07043186 6976.shtml.

[13] 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2015-06-12].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5-06/12/c_1115603689.htm.

[14] 李根萍.坚守崇高的信仰[EB/OL].[2012-05-03].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17796759.html.

[15]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EB/OL]. [1985-03-07]. http://www.jyb.cn/china/jyssdjt/201403 /t20140307.htm.

[16] 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8.

C913

A

1671-5454(2017)02-0069-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2.017

2017-02-21

薛华(1977-),女,湖南常德人,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家风家训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号:15A0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革命家幸存者家训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风范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辐射残留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家训伴我成长
《幸存者回忆录》:一部自由女性的成长蜕变史
正装店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