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师的自责
2017-03-10姜野军
文︳姜野军
一个教师的自责
文︳姜野军
位于长沙太平街的贾太傅祠,我是特意弯进去的。因为,对这位湖湘大地第一位载入正史的教师,我心仪已久。
他的教育实践可视为湖湘教育的重要源头。贾谊的政见多被采纳,正是少年得志之时横遭贬谪,从汉帝国首都长安来到长沙。据《史记》记载:“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其时为公元前177年,贾谊24岁。“太傅辅王,丞相统众官”。从文帝刘恒的博士到五世长沙王吴著的太傅,从参与中枢决策到教导诸侯王读书修身,贾谊的职位变了,事责变了,但经邦济世、忧国忧民之志没变。对于汉初所封八名异姓诸侯王的结局,《汉书》作者班固对长沙王评价甚高:“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贾谊在吴著继承王位的第二年任太傅,“掌以善导”,历时4年。在教读之余,他先后给文帝上《阶级》、《谏铸钱疏》等重要章奏。而吴著“修身克己,忠君惜民”,“为藩守职”长达22年,延续吴氏长沙国的辉煌。
进而赞画庙谟,退而教化生民。贾谊之后,韩愈、柳宗元、周敦颐、胡安国、胡宏、张栻、王夫之、罗典、陶澍、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熊希龄等等,开书院,继绝学,修心性,传经授徒,经世致用。湖湘学统,绵延不绝。今天,漫步于太平街头,仰望那座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的贾太傅祠,青瓦苍苍,门墙斑驳,在竹影婆娑里,我们应该庆幸还能够找到自己的来处。
贾谊的教师职业生涯终结于梁王太傅。公元前174年,文帝拜贾谊为梁王刘胜太傅。《汉书·贾谊传》载:“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相较于长沙王太傅,贾谊在梁王太傅任上很是自得,“此傅人之道也,非贤者不能行。”可惜的是,五年以后,梁王“凡再入朝,因坠马死,立十年薨。”(《汉书·文三王传》)
于贾谊而言,梁王之死,打击甚大。一方面,他深感有负文帝重托。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孝文帝凡四男:长子曰太子,是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参;次子胜。孝文帝即位二年,以武为代王,以参为太原王,以胜为梁王。”“而梁王胜卒。谥曰梁怀王。怀王最少子,爱幸异于他子。”梁王生前封赏与死后哀荣,足见文帝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他深陷自责和悲伤之中。对此,太史公以如椽之笔,描述了一幅沉重的画面:“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两任太傅,耗尽了贾谊短短的生命。对太傅的职重权微、事责艰巨,贾谊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夫以西施之美而蒙不洁,则过之者莫不脱而掩鼻。今以二三子材,而蒙愚惑之智,予恐过之有掩鼻之容也。”(《劝学》)他还说:“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夫开于道术,知义之指,则教之功也。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保傅》)这不仅强调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更强调教育对于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因此,“时难得而易失也。学者勉之乎!天禄不重。”他劝勉人们珍惜学时、奋力向学。
哲人已逝,精神不死。在紧邻太傅祠的长长的碑廊里,我读到了出自政治家、学问家或文学家的题咏,对其一生遭际,睹物思人,各有所感:景仰,同情,无奈,乃至自况。“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何用哀伤?耳边仿佛飘过他的朗朗之声:“知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表仪;问焉则应,求焉则得;入人之家足以重人之家,入人之国足以重人之国者,谓之师。”(《官人》)地位之高,背负之重,自然责己甚严。
立于太傅祠贾谊的铜像前,看他双眉微蹙,正视前方,那一道穿透千年尘氛的目光啊!此时,春末午后的阳光正洒落在太傅祠空旷的庭院里,周遭一片寂静。我深深地弯下腰去,虔诚地向他鞠躬。
(作者系株洲市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