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章·思美人》新探

2018-09-06周秉高

中州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怀王

周秉高

摘 要:《九章·思美人》文本证明,前人对于此诗的诸多相互抵牾的认知是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的。《思美人》这面“镜子”十分逼真地“照”出了在楚怀王被扣秦国、楚顷襄王趁机即位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屈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诗中的“美人”,前半部分是指怀王,后半部分则是指顷襄王。他先是思念怀王,当年寄言不成,又不愿改变初衷,只好耐心等待。对顷襄王,他先是充满希望,荡志愉乐,窃快在心,且遵江夏娱忧;接着却固形不服,容与狐疑,处幽将罢,只好茕茕南行。

关键词:《九章·思美人》;顷襄王初期;怀王;顷襄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5-0139-04

对《九章·思美人》一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对象,两千多年来,骚家诸说迥异,恰似一团乱麻,致使《思美人》的研究进入瓶颈。

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有认为作于怀王时期的,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在《思美人》首章下注曰:“此亦怀王时斥居汉北之辞。”其在《思美人》全诗末尾总结时讲,《抽思》与《思美人》“两篇皆作于怀王时”①。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曰:“这篇文章(按指《思美人》)与《惜诵》《抽思》都是怀王时的作品。”②直到近期,仍有学者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这种观点。③另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认为此诗作于顷襄王时期。如王逸《楚辞章句》云:“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洪兴祖进一步补注曰:“《九章》之作在顷襄也。”④汪瑗《楚辞集解》讲,《思美人》“要之在襄王时,而非怀王之时则可必也”,甚至说是作在顷襄王二十一年之后。⑤《游国恩学术论文集》有云:“《思美人》《哀郢》《悲回风》三篇,都是屈原在顷襄王时再放江南所作的。”⑥

关于《思美人》一诗的对象,传统观点以为是“念怀王”,如王逸《楚辞章句》在“思美人”句下注曰:“言己忧思,念怀王也。”⑦林云铭《楚辞灯》云:“此(按指《思美人》)屈子思懷王所作。”⑧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曰:“《思美人》中的美人,确实是指楚怀王。”⑨而另一种说法,以为此诗是在思顷襄王。如王夫之《楚辞集释》云,《思美人》全篇是在抱怨“顷襄不察”⑩。马茂元《楚辞注释》云:《思美人》“以篇首‘思美人三字名篇,‘美人系指顷襄王”B11。

总之,前人众说纷纭,相互抵牾。在此情况下,要想真的攻克《思美人》这个难题,我们只能另辟蹊径。

细读《思美人》,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提问几个“为什么”:第一,此诗前后思想感情色彩变化甚大。先是“揽涕而伫眙”“蹇蹇之烦冤”“陷滞而不发”“沈菀而莫达”——沉痛,忧伤;接着是“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轻松、愉快;最后又“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狐疑,无奈。为什么同一首诗中感情起伏变化有如此之大?第二,此诗开头和结尾的思想感情与《离骚》《惜诵》《抽思》和《哀郢》诸篇相似,而中间部分的感情色彩为什么与上述诸篇有如此巨大的差别?除了前举欢乐之情外,这中间部分还流露出了屈子十分自信的情绪:“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而屈子在其他篇章中则颇不自信,如《离骚》云:“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惜往日》亦云:“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思美人》中间部分出现如此怪异之情,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三,诗中有云:“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他要等待什么时机?第四,《思美人》前一部分“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的结果是:“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嶓冢”在哪里?天下千山,屈子为什么要专写此山?第五,屈原作品中经常出现景物描写,但都有用意。《思美人》中间部分写“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作者究竟想表现什么?

如果回答不了这五个问题,那么就不可能搞清《思美人》一诗的写作年代和思想内容。

要想解答这些问题,王夫之的一个说法会给人启发。《楚辞通释》在解读“开春发岁”等句时有云:

初春韶日,喻顷襄初立,且有更新之望。原虽不见任,而犹未罹重谴,故将集思广谋,揽芳搴美以有为于国。乃顷襄不可与言,无夏少康、燕昭王之志,则怀芳自玩,谁与听之?B12

王逸在《离骚》章句序中已经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湘夫人》开篇有一个景物描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王逸注云:“以言君政急则众民愁,而贤者伤矣。”五臣注云:“喻小人用事,则君子弃逐。”B13由此可见,古来注家均已注意到楚辞中景物描写有比喻之义,所以,尽管王夫之的《楚辞通释》对《思美人》的不少解读颇多可议之处,但他以为“开春发岁”是“喻顷襄初立”一论,则并非凭空妄言,可供参考。

《史记·楚世家》对顷襄初立这段历史有明确的记载。怀王三十年,怀王误听信子兰邪说——

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B14

如果将《思美人》文本与这则史料联系起来,《思美人》的写作背景便可得到印证,全篇的诗意也可豁然贯通,当然以上五个问题亦可迎刃而解。

此诗开头写道:

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焉莫达。

这个开头,写得情深意重。屈子一生仕途,历经两代君王,一为怀王,一为顷襄王。顷襄王初年,怀王虽被扣秦国,但仍活着,所以此时楚国政局,二君同存,双雄并峙,确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那么,这里的“思美人”究竟是思怀王还是顷襄王?显然,这里所写的“揽涕伫眙”“蹇蹇烦冤”,只能是对怀王的感情。因为屈原与怀王至少有二十来年的君臣关系。屈原虽曾遭怀王一度黜疏,但一直忠心耿耿,此时怀王落难,羁留秦国,所以他必然苦苦思念。相比之下,从《怀沙》所写看来,顷襄王上台后一直没有重用屈原,二人之间的感情之冷淡可想而知,所以决不会有让他涕泪交流、忠贞不渝的感情。况且,二人同在郢都,近在咫尺,又何谈“思念”二字?从这8句诗中还可看出,屈原把个人在怀王时代的不幸归结为“媒绝路阻”和“沈菀莫达”。这两点正好引起下文。

诗歌接着写道: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高辛之灵盛兮,遭玄乌而致诒。

前4句是说:想托浮云捎句话,碰上丰隆偏不干;欲叫鸿雁带个信,它却飞得高又快。这两个是比喻,且是正比。后2句说:当年帝喾真神灵,能遇燕子代送礼。这是反比之法。这8句诗与《离骚》中“吾令鸩鸟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的意思完全相同。通过正反对比,屈原进一步表明上文所回忆的自己在怀王时代所遭受的“媒绝路阻”和“沈菀莫达”和窘境。但是他不改初衷:

欲变节以从俗兮,愧易初而屈志。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心犹未化。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如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这一层次交代诗人当年思想上的矛盾斗争:(曾经)打算变节从世俗,自感惭愧又委屈。常年累月遭忧患,愤懑之心不能消。宁肯忍忧直到老,怎能变节易初志?知道前途不顺利,执意不改志更坚。这8句诗的意思又与《离骚》所写非常吻合。这段真实的书写显示屈原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真人,而非某些学者想象的犹如庙宇中那些高高在上一成不变的偶像!其实,直到他晚年,他有时还想“刓方为圆”“易初本迪”,只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还是坚持“常度未替”“前图未改”(《怀沙》)。所以,尽管此时自己被冷落,怀王也羁留国外,但他还愿继续等待——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

前6句可译为,车翻马倒仍不改,要走与众不同路。勒住骐骥换车子,邀请造父来驾御。逡巡缓行不策马,姑且逍遥等时机。诗人这是说,怀王末年即使自己处境十分困窘,但他仍不绝望,还在等待时机。他要等待什么时机呢?下文便曰:“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过去注家对“嶓冢”一词,或未引起足够重视,或主观臆测肆意妄解,如有云“嶓冢,僻远之境”B15;又有云此二句为屈子“自誓此心,终身而不改耳”B16,等等。其实,屈子此处点出“嶓冢”,大有深意。“嶓冢”乃山名,张衡《西京赋》中有云:“終南太一,隆崛崔崒,隐辚郁律;连冈嶓冢,抱杜含鄠,歠沣吐镐。”B17张衡用的是互文见义法。这里明确指出,“嶓冢”即“终南”“太一”,即今之秦岭,是汉江、嘉陵江的发源地,当时属秦国腹地。顷襄王初年,楚怀王被扣秦国,所以,此处用“嶓冢”一词,显然暗指楚怀王当时被扣秦国之事。“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二句,可以译为:遥指嶓冢西山凹,黄昏时候相约到。此无疑表现了屈原对怀王的深深思念之情和某种期待。这两句诗也有力地证明,《思美人》一诗写于顷襄王初年。

以上是《思美人》一诗的前半部分,此部分中的“美人”,是指楚怀王。以下是诗篇的后半部分,讲的是对顷襄王的态度,先是怀有希望,后是狐疑失望。

顷襄即位,改朝换代,给苦闷中的屈原带来了一线希望。诗中写道: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这2句写春天到来万象更新。王夫之以为“喻顷襄初立,且有更新之望”,言之有理。在屈子看来,怀王被扣秦国,顷襄趁机即位,政权更迭,自己的命运也许会有所改变,所以他说,我且沿着江水、夏水纵情欢乐,消除怀王时代因“媒绝路阻”和“沈菀莫达”造成的烦恼与苦闷。

接着8句描写诗人“遵江夏以娱忧”的具体行为——

揽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解萹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这8句诗是讲,在政局剧变之际,诗人以为翻身有望,所以沿着江水和夏水自娱自乐,或草木丛中采香芷,拔取长洲冬生草;或采来萹竹与杂草,左右交叉挂身上。他睹物生情,感慨未及见古贤,与谁同赏此芳草;又感慨眼前香芷杂草数量很多,互相缠绕,但很快枯死都会扔掉。他一边来回徘徊,自娱自乐,一边仍在关注着政局动态——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

“思美人”到这里衍变成了“观南人”。对“南人”一词,王逸、洪兴祖和朱熹均未作注。此处“南人”,意为在“南”之人——当时已身为侯伯之人,即顷襄王。采用此注,不仅典有出处,且前后诗句可豁然贯通。“变态”,不正常的态度,意指与怀王不一样的作派。诗人见此,自然会内心之中萌生一线希望、一丝欢快,暂时抛弃原有的忧愁和愤懑。“思者,心神通于脑。”(《说文通训定声》)屈子此时“心神通于脑”(窃快在中心)的原因是“观南人之变态”,即看到顷襄王有与怀王不一样的作派。所以,标题中的“美人”显然已非怀王而是顷襄王了。

一般来说,一个新政权建立之初往往会启用人才,特别是前朝废黜或冷落的人才。据本传记载,屈子“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且在怀王朝一度被废黜,长期“蹇蹇烦冤”,“陷滞不发”,所以他此时颇为自负,认为自己此时理所应当被重用——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这6句是讲:芬芳污垢相混杂,香花最终能现出。芳气郁郁掩不住,内外流溢处处扬。情志本质确实好,身处幽蔽美名彰。尽管社会上鱼目混珠、芳泽杂糅,但在“南人”“变态”——顷襄王开始有与怀王不一样作派的背景下,屈子以为正义、人才,最终一定会“远蒸”“外扬”和“闻章”。这是有异于《离骚》诸篇对“芳泽杂糅”持悲观态度的根本原因。

以上22句是写希望,即顷襄王初登王位时屈原对顷襄王的希望,以下14句则是写失望。

诗篇最后,情绪骤变——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因芙蓉以为理兮,惮蹇裳而濡足。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屈原前边的希望实际是幻想,是昙花一现式的幻想。后来的事实证明,顷襄王的执政理念在本质上与怀王并无二致,甚至干脆“以其弟子兰为令尹”B18,而子兰是当时楚国政坛上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楚国的官场依然如故:在黑暗龌龊的官场罗网中,要想固位或晋升,必须屈身夤缘,同时拉拢小人,所以,诗人想叫薜荔作媒人,不愿举足攀树枝;欲托芙蓉来搭桥,又怕撩衣沾湿脚。高攀之事我不爱,失足求合又不干。那些做法我不惯,只好迟疑且徘徊。

诗人不愿意出卖人格、拋掉自尊,这在龌龊的官场上是没有前途的,因此他只能茕茕“南行”了——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诗人最后说:(自己)想方设法求实现,至今未改此志向。身处幽蔽我很累,好在太阳未落山。孤独无依向南行,心中想着彭咸事。“命则处幽吾将罢”一句表明诗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在顷襄王时代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所以又开始思彭咸了。此情此景,与《离骚》结尾是多么的相似!“南行”,王逸等家均未作注,明人汪瑗释为“遭放逐于江南也”B19,清人蒋骥释为“指遵江夏言”B20。此“南行”与《抽思》“狂顾南行”之以“南行”意义相近,均无汪、蒋所注之意,不必刻意比附,王逸诸家不予加注是对的。《思美人》这面“镜子”十分逼真地“照”出了在楚怀王被扣秦国、楚顷襄王趁机即位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屈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诗中的“美人”,前半部分是指怀王,后半部分则是指顷襄王。他先是思念怀王,当年寄言不成,又不愿改变初衷,只好耐心等待。对顷襄王,他先是充满希望,荡志愉乐,窃快在心,且遵江夏娱忧;接着却固形不服,容与狐疑,处幽将罢,只好茕茕南行。

注释

①B15B20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33、131、133页。

②⑨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66、66页。

③杨森先生在《文史知识》2017年第7期上发表《正说〈思美人〉》一文,说楚怀王十六年,“屈原最终被怀王放逐到汉北”,他以为“《思美人》明显是诗人为被流放在汉北、无法与国君沟通而发的”。

④⑦B13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21、146、65頁。

⑤B16B19汪瑗:《楚辞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05、209、213。

⑥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第223页。

⑧林云铭著,刘树胜校勘:《楚辞灯校勘》,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4页。

⑩B12王夫之:《楚辞通释》,黄灵庚主编:《楚辞文献丛刊》(第4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198、195页。

B11马茂元:《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76页。

B14司马迁:《史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728页。

B17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第37页。

B18司马迁:《史记》(第八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2484页。

责任编辑:行 健

Abstract:The text of Si Meiren proves that predecessors′ cognition of many conflicting versions of this poem is not correct or comprehensive enough. Si Meiren is like a mirror vividly relflecting Qu Yuan′s complex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the process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the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When King Huai of Chu was detained in Qin and King Qingxiang of Chu seized the power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The "Meiren" in the poem refers to King Huai of Chu in the first half part, while refers to King Qingxiang of Chu in the latter half. Qu Yuan missed King Huai but couldn′t send his suggestions. He was unwilling to change his original intention then he had to wait patiently. For King Qingxiang of Chu, at the beginning, Qu Yuan was full of hope, having exhilarating spirit and joy and leisurely walking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but soon, the dark reality made him very unaccustomed and hesitated, tired and exhausted. He had no choice but went to the south alone.

Key words:JiuZhang Si Meiren; the early King Qingxiang Dynasty; King Huai; King Qingxiang

猜你喜欢

怀王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钱人寿
楚怀王逻辑很混乱
屈原列传(节选)
雨夜,怀王燕生
爱国诗人屈原
祖国的诗人之父——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