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探析*

2017-03-10

菏泽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微时代责任感责任

彭 梅

(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探析*

彭 梅

(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以“微时代”为特点的各种媒介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交流方式,对他们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微时代”背景下,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自我教育;创新高校的培养模式;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大学生; 微时代; 社会责任感

一、社会责任的内涵

社会责任是大学生立人之本,也是大学生之魂。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审视自我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视角。何为责任?康德指出:“每一个人想要成为人,都要有所担当。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1]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责任在人的一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责任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法律、道义及承诺等方面使人担当的某种义务和职责;二是应尽的义务或者份内应做之事;三是未做或未做好分内应做之事所应承担的谴责和制裁。[2]简而言之,责任包含三层基本含义,即职责、份内事、因过失而受惩罚。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规定”、“使命”和“任务”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存在于这个社会就必然会承担责任,而只有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与尊严。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对自己所负责任的自觉意识,以及履行各种义务和使命的自律态度和情感体验,是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它体现着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社会化程度。社会责任感包括主体的责任认知、责任认同和责任行为。社会责任认知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前提。社会责任认同是指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情感认同,主要表现为对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产生认可、肯定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产生反感、厌恶等消极的情感体验。社会责任认同是人内心的道德情感体验,比社会责任认知更加深刻,可以说是来源于认知而又高于认知。而社会责任行为则指大学生为了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而付出的实践行动。社会责任行为是前两者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标志。从广义角度讲,社会责任感还包括家庭责任感、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等。[5]

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与个人成长、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在新时代下,一些不利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的淡化主要体现为:重视个人利益,轻视集体或他人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轻视社会价值,重视权利享受,轻视义务履行。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培养的力度,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才的助推器

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从类似于动物的纯粹的“自然人”变为成熟、理性的“社会人”的过程。而在该过程中,只有通过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才能对各种社会关系有明确的认知,从而深刻理解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大学生的成才主要是指大学生具备各种人才素质,进而实现人生价值。人才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这五个方面的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核就是责任感,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保持应有的道德,进而不断提升个人品德;法律素质中的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更是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息息相关;而在身体、心理及科学文化的素质培养上,社会责任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珍爱自己的身体,加强锻炼;保持积极的心态,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拥有健全的人格;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这些都需要社会责任感的支撑。

(二)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教育重在树人,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高校担负起了人才培养的重担。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学会做人处事。责任感是一个人为人的必备条件之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塑造有品行,有担当之人。只有对自己、家庭和他人负责,才能胸怀天下,进而学会对社会和国家负责。解决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基本道德问题,其他诸如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思想道德问题,也必定能举一反三、迎刃而解。

(三) 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强国之梦,也是每个青年大学生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4]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不仅要提升自我的修养,更应胸怀天下,应该自觉地将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融入到国家命运中,肩负起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责任, 为将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三、“微时代”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面临的新挑战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能够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微时代”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带来了诸多机遇。但是,“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隐蔽性、交互性等特点,也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一) 多元化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同

在“微时代”网络环境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借助微工具,如微博、微信等传播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方位动向,但是大量虚假的、低俗的信息也充斥其中。这些多元化的信息往往代表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如果大学生不加以筛选和分析,很容易导致“信息迷失”,其价值观念将面临巨大冲击,将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和责任认同。一些大学生受到低俗腐朽思想和落后思想的影响,导致主流价值观迷失,忽视自己所负有的责任,模糊是非观念,无法认清自己在与他人、社会、国家中扮演的角色,难以对自身负有的责任形成情感上的认同。

(二) 虚拟化信息空间对规范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提出了挑战

“微时代”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任何微用户都可以通过电子终端设备,以匿名的方式登录各类网络虚拟信息空间,大学生可以在其中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观念。如果这种自由不加以监管,容易产生非理性的网络行为。如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上曝光的事件,在未加以证实的情况下,随意转发,大加评论,甚至有些还会发表带有攻击性、侮辱性的恶意评论,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大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故意入侵他人电脑或网站,窃取他人隐私、知识产权、学术成果、商业机密等从中获取利益;更有甚者借助网络,伪造虚假个人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等。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标志。而虚拟化的信息空间不利于监管大学生的具体网络行为,这些不负责任的网络行为反而会强化责任认知和责任认同,从而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三) 大众化信息平台对大学生责任感培养主体权威提出了挑战

“微时代”具有开放性、大众化、交互式等特点。在“微时代”信息平台上,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没有明确的界限,二者有很强的交互性。相对于传统媒体,每一个人都有了自由、随意表达自己观点,张扬自我个性的渠道。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自由参与教育活动,信息选择更加自主,打破原有的“一言堂”,实现了教育双方的互动。这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发起了挑战,因此,应用微媒介进行教学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常态。

四、“微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一)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自我教育

责任主体是责任感培养中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自我教育是核心。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认识自我责任和义务。认识自我主要是了解自我的生理与心理状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及国家的复杂关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自我约束,增强个人素养。同时,青年学生还要时刻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自觉性,运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约束自己,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改变精神面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管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能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二)创新高校培养模式,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机构和场所,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微时代”下建立高校社会责任感培养新模式,可以从教育的内容、形式及载体的角度入手。

1.教育内容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和媒体素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深刻认识到责任感的培养是未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阶段。高校还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增加网络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公共必修课、选修课或者定期讲座等形式开设相应的课程,也可以在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增加相应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

2.教育方式要发挥新媒体技术力量,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和产生责任认同,进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传统的理论教学依然是最重要的手段。革新传统的理论教学手段,变被动教育为交互式教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力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参与式教学、探讨式教学等方式。社会责任感最终需要落实在责任行动上,因此实践教学是合适、有效的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如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论坛、开发微信公众号、微博主页、政务系统角色模拟参与软件等网络实践平台,教师与学生分工明确,由学生主导进行管理,教师监管,相互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能让其强化角色感,提升责任意识。[6]

3.教育载体应依托微媒介,创建集服务与教育于一体的高校“微平台”。创建高校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能够拉近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距离,通过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开辟校园精神文化的网络阵地,拓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渠道。高校“微平台”应该坚持服务大学生的原则,及时发布大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或者与其生活学习相关的考试、招聘、校园活动通知等信息。在“微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微平台”应结合国内外社会热点话题、网络热门事件,帮助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提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天下的责任感。通过信息发布、话题互动等方式有意识的引导舆论方向,创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三)共创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参与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的一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提供理论支撑,而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则更能从实践的角度促进教育知、情、行的转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动选择、主动参与,加之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能更深刻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首先,高校要创新社会实践课程。改变偏向理论教育的传统大学课程,结合微时代特点创新社会实践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其次,以自媒体为依托,实现实践方式的多元化。“微平台”如微博、微信,“微空间”如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实现了信息的实时、高效,增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打造有品质有名气的微媒体工作阵地,来吸引学生关注等。微时代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将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社会责任感。[7]

(四)强化网络监管,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技术部门应通过研究和发展网络监管技术,在信息技术层面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防堵。网络运行和使用过程中完善实名制,加强主旋律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和家庭应该给予大学生网络行为更多的关注与指导,对于缺乏责任感的网络行为应该及时制止进行心理疏导。政府、高校以及家庭都应该肩负起网络监管的责任和义务,共同营造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环境。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代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汉语大词典简编[Z].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24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4]习近平同青年代表座谈: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05/c64094-21367211-2.html.

[5]韩秀凤.“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6.

[6]吴帅帅,闵春发.信息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策略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15-119.

[7]余丹,余钰琪.“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4): 11+84.

(责任编辑:王佩)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e Media

PENG Mei

(School of Marxism,Chizhou University, Chizhou Anhui 247000, China)

All kinds of media have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mode of communi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y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students’ lives, values and behavior, and also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e media, students’ subject status should be stressed, self-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raining mod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promoted, social practice platforms and the healthy internet environment should be created.

college students; we media; social responsibility

1673-2103(2017)04-0048-04

2017-06-20

2014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14D75)

彭梅(1987-),女,湖北天门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0

A

猜你喜欢

微时代责任感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