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重庆两县争夺“桃花源”互指对方为“赝品”
2017-03-10
当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述了一个安宁和乐的世界,称之为桃花源,然而他并没有留下这个地方具体地点的描述,只以“无问津者”结尾,这个描述在1600年后引起了争论:哪里才是“正宗”的桃花源?
2016年12月上旬,重庆酉阳县高调推介县境内的桃花源景区,并以排他性的姿态,公开宣布酉阳桃花源的“正宗”性。此举随即引发同样主打“桃花源牌”的湖南常德市桃源县的反击。该县多位政府人员称,重庆酉阳涉嫌“炒作”,桃源县才是“正宗”。
其实两地对于“正宗”桃花源的争夺早已有之。早在2006年,常德旅游部门就在网上注册了“桃花源”,并专门建立了相应网站。酉阳旅游局紧随其后,也公开宣称将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并与国内多家旅行社合作推广。有专家认为,桃花源“正宗”性之争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经济利益垄断权之争。发展旅游经济的资本是基础设施建设,隔空打“口水战”,显得有些舍本逐末。
桃花源真有“正宗”的吗
认真梳理近几十年的媒体报道,认为桃花源就在本地的地方还有很多。湖南的常德因为古称“武陵”,他们也一直坚持他们那里才是桃花源的故乡;黄山市歙县认为他们那里是古新安郡境内最西边的一个县,与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原籍鄱阳郡交界,据传他们也找到了和陶渊明笔下大同小异的风景区,于是他们认为那里才是桃花源的故乡……类似认为自己才是“正宗”桃花源故里的地方还有很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地方政府争夺谁才是“正宗”的桃花源,并不代表他们对古代名人的喜欢及敬仰,只代表他们对名人效应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追逐。名人之争,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利益之争,是以消耗名人,来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就如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很可能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世界,以此表达作者对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实中压根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桃花源,也就无所谓“正宗”的桃花源。我看天上的云彩,想像什么,就觉得云彩像什么,一个地方生搬硬套,硬要说那里像桃花源,肯定能够找到几点相同的地方。这作为娱乐未尝不可,但如果据此大打名人牌,就说自己这里才是唯一“正宗”的,那就很不应该了,公众也很难买账。
“正宗”桃花源抢抢又有何妨
近年来,见到了太多文化典故的“故里”和“正宗”之争,舆论的态度几乎从没改变过,那就是不管谁对谁错,只要争抢就是错误。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涉事地方,无论官员还是民众,不仅公开支持而且主动参与到争抢中来。这一次两地争抢“正宗”桃花源,表现出了同质化的舆论倾向。
这种争抢真的没有价值吗?对“故里”和“正宗”的爭抢在过去很少看到,它是随着旅游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而到来的。这种阶段性特征,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大多数旅游景区之争,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之争,是一种品牌之争。关键就看谁更会讲故事,谁更有文化知名度。
桃花源是一个文化品牌,假若被一个地方得到,对于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谓得天独厚。这里,争的是文化也是效益,抢的是面子也是里子。争抢就是竞争。大家摆出理由,各抒己见,让公众评判,又有什么不可以?一个文化典故明明存在争议,非要礼让他人,这也不是什么理性的态度。既然有争议,那就可以竞争,关键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剑出偏锋地胡搅蛮缠。对于舆论来说,不要一看到争抢就紧张,也不要书生气地回避文化品牌的重要性。由是而论,“正宗”桃花源抢抢又有何妨。